一、中华传统道德是我国传统核心价值 观的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思想上有大智,伦理上有大善,艺术上有大美,科学上有大真。我们可以用这四句话来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高度概括和充分肯定,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道德自信和民族自信。中华民族始终贯穿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向上、崇善的精神追求,形成了比世界上其他民族更为丰富、更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美德,素以“崇尚道德”、“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传说我国早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一些初具道德色彩的概念。

西周初期,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意识,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

春秋时期,已经提出了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做人“六顺”。

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动荡不安。代表各阶级、各阶层政治力量的思想家,都试图按照本阶级、本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乃至万事万物作出解释,纷纷提出各种主张。在思想领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儒、道、墨、法等学派,对道德本源、道德准则、道德评价、道德作用、道德修养等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不同的道德思想。儒家道德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道德思想。

孔子、孟子,是这一时期两个最关键的人物。他们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如提出了“中庸”、“智仁勇”、“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智勇信敬”、“恕悌友善”、“和逊正庄”、“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一系列德目。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思想,对后世中华传统美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对先前历史上零散、庞杂的中华道德进行了系统化。儒家道德思想确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传统道德。孔子突出“智仁勇”,孟子强调“仁义礼智”,以之统领其他德目,既突显了传统道德的核心,又易于为人们所把握。

image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论语》,是一部讲做人的百科全书,提出了中庸、礼、义、智、勇、信、忠、恕、孝、悌、宽、敏、惠、温、良、俭、让、敬、和、爱、友、善、逊、勇、廉、正、聪、庄等许多道德范畴。图为孔子画像。

image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提倡王道,重仁义、轻功利,创性善之说,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是我国最早把“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一个整体而提出来的思想家。图为孟子画像。

第二,把道德建设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紧密联系起来。他们反复阐述“以德治天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道理,推行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

第三,高度重视道德教化,注重广泛传播自己的思想。儒家道德思想,把道德视为保障国家安定、维护社会和谐、完善人格追求、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受到后来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和士阶层的高度重视,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显学”。

这一时期,除了儒家,其他学派也为中华传统道德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道法自然”、“自然无为”;

墨家主张“兼爱”,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看成道德原则,提倡过节俭的生活,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法家倡导“为公去私”、“明于公私之分”。

这些思想,对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