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耀中自选集·报刊作品
- 崔耀中
- 5201字
- 2022-09-02 13:02:43
了不起的中国士兵
——马海生立足本职学雷锋记事
一个人的生命,也可能腐朽,也可能燃烧。我不愿腐朽,我愿燃烧。我愿用自己全部生命唱一支让党放心的歌。
——马海生的话
马年早春。雪后初霁。天津警备区某团仪仗三连的官兵,正列队迎接外宾的检阅。身高1.78米的中尉连长,目光炯炯,以标准的军人姿态,正步踏过紫红的地毯,向一个欧洲国家的军事参观团致报告词。
军事表演开始了。只听指挥员一声令下,6名身着迷彩服、携带火器的中国士兵,“唰”地通过了500米内被冰雪覆盖的8道障碍。越障的同时,他们手起靶落,用冲锋枪、轻机枪、全自动步枪、火焰喷射器等6种火器,消灭了26个突然出现的目标,摧毁1个坦克发射点,打掉1个暗堡。参观团的将军们按下秒表惊叹:6名中国士兵完成所有的战术动作,仅用90秒。而那个高个子连长只用了72秒。一位将军激动地对翻译打着手势:“这位中国士兵……不,是中国军官,真了不起!”
其实,这位将军并没有说错。这个“真了不起”的年轻军官当时还是一名志愿兵。他就是后来被破格提拔为仪仗三连连长的马海生。
少想点自己,多想想国家。国家在世界上地位高了,我们中国人的腰杆也就硬了
1.“回不了仪仗连,我比死了还难受”
马海生5天5夜的高烧昏迷后,在病房里醒来的第一个念头,是想到了白蜡树。团队驻地是盐碱滩,1983年3月,马海生入伍的第一个春天,指导员吴华东带着他们,在连队门前栽下了许多排树苗。别的树渐渐枯死,唯有白蜡树抗住了盐碱,顽强地活了下来。此刻,他在对自己说:我应该像白蜡树,决不能向病魔低头。
马海生在同年入伍的战士中,第一个当上班长,又第一个入了党。1984年12月,他带领新兵班夺得全国训练“金牌”时,忽然倒在训练场上。医院确诊: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医生语气沉重地说:“你右肺叶1.5厘米的空洞,不切除,后果很难设想。”马海生用嘶哑的声音问道:“开了刀,会咋样?”“可能出现左肩高右肩低……”“不,”马海生一把抓住医生:“我求求你了,别开刀!要是回不了仪仗连,我比死了还难受……”医生沉思片刻:“不开刀,就要进行强化治疗,你顶得住吗?”“没关系,只要不开刀,什么罪我都能受。”马海生回答。
经过常人难以忍受的强化治疗,病情刚有好转,马海生便偷偷地练仰卧起坐,在院子里对着墙角原地“踢正步”。老军医看到他这种顽强劲,眼睛湿润了:这是一个多么坚强的兵啊!
2.“妈妈,原谅我……”
马海生当兵5年,还没探过家。连队4次安排他探家,他都摇摇头。作为迎外表演“压轴戏”战术班班长,马海生能掂出分量。然而,1987年冬天,一封“母病危速归”的电报,搅乱了他的心。
马海生是父母的小儿子,妈妈特别疼爱他。海生的哥哥姐姐都在外地工作,爸爸是伤残军人。他曾两次报名参军,妈妈都不让走。1982年冬季征兵,他在父亲马书刚的支持下,来了个“先斩后奏”,临走的头天晚上才告诉母亲,这才当了兵。
现在得知母亲病危,他恨不得一步跨回家去。但是,还有两批迎外表演任务啊。迎外任务刚结束,连里命令他立刻探家。他急匆匆地跨进家门,顿时愣住了:母亲已停放在灵床上。马海生扑上去,连声喊:“妈妈,原谅我……”
这次回家,马海生也只住了两天就回了部队。
3.“钢盔下边换了人,上当了!”
“哒哒哒……”轻机枪点射颇有音乐感,团杨政委听了猛地一拍大腿:这次又上当了!杨政委没猜错,为外宾表演的轻机枪射手正是马海生。
这是团党委第二次保送马海生上军校了,对于马海生来说也是最后一次机会。这天下午外宾来访,杨政委特意调整人员,亲眼看着马海生拿着准考证上考场了,怎么转眼之间,他又上了表演场?杨政委很不高兴:士兵不能直接提干部,对于从城镇入伍的马海生来说,上军校是再好不过的。表演结束,杨政委狠狠地批评他:“你4次代理排长4次被免职,就因为你不是干部。去年让你应考,你也是这么干的。这次你又放弃,咋回事?”马海生解释说:“政委,我不能影响了迎外这份答卷呀!要是那样,就是上了军校,我也会后悔一辈子的。”
4.面对女友的“最后通牒”
盛夏,马海生的父亲马书刚来到部队,父子俩谈了一宿,第二天老人就走了。这是马海生当兵的第6个年头。组织上希望他转为志愿兵,但父亲昨晚跟他说:“你妈临死前嘱咐我,要你早点回来成个家。如果转了志愿兵,我总觉得对不住你妈……”和马海生处了4年多的女友也发出“最后通牒”:“你转志愿兵,我就等不了你了……”马海生一遍遍问自己:雷锋遇到这事会怎么办?他想来想去,在日记中写道:“祖国有前途,社会主义有前途,我才会有前途。”
1个月以后,马海生到底还是佩戴上了志愿兵军衔。
要紧的是投身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只有那里才能奏出人生最动人的旋律
5.一夜“逃兵”的悔恨
“不是男子汉,别到三连来。”对于团里流行的这句顺口溜,身高体壮的新兵马海生一入伍就尝到了滋味:后背绑着木板;领子扎着大头针;小腿上坠着2公斤重的沙袋……分到三连才半个月,晚上睡觉时,把自己红肿滚烫的双腿搬上床去后,马海生竟把头蒙在被子里嘤嘤地哭了起来:“什么鬼仪仗兵,不干了!”那天晚上,他写了请调报告。
说来也巧,第二天上午训练,他还没来得及找连长,就接到了父亲的来信:“生儿:听说你分到了全军第一支对外开放部队,全家非常高兴。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咱们家,你9个叔叔都为国捐躯了,只有你爸爸是幸存者。你别忘记了那张照片:你爸爸和战友们一起,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登上国民党南京总统府,把悬挂了28年的青天白日旗扯了下来。现在是你们这一代人扬国威、振军威的时候了……”读了这封信,马海生这才意识到,参加过解放战争的父亲,给儿子的不仅是一张照片,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把请调报告撕成碎片。
3个月以后,马海生走进师预提班长教导队,在仪仗三连,他留下了4双磨破了的解放鞋。
6.栽下马也要当硬汉子
1986年4月,马海生揣着“全休1年,免除体力劳动半年”的诊断证明回到三连,尽管他把证明压到了床铺底下,连长望着他单薄的身体仍然满腹狐疑,决定对他来一次现场考核。果然不出所料:单杠——第二练习做不下来;跑障碍——翻不过高板墙;跳鞍马——头晕目眩,一头栽下马来,连长安慰他:“马海生,先去搞副业吧,年底安排你退伍。”
马海生不服气:“连长的硬身板儿是天生的?”他抱着本《雷锋的故事》坐在菜地边读。“雷锋刚入伍时,手榴弹扔不出20米远。后来,他就把手榴弹绑着根香火头,晚上加班练,难道我不能像雷锋那样超越自我?”心一横,他为自己制定了秘密训练计划。每天早晨他提前一小时起床,每条腿绑上4公斤重的沙袋进行10公里越野;晚上熄灯后,他悄悄把大衣铺在地上,做300个俯卧撑,300个仰卧起坐,举300次杠铃,夜深人静,他从卫生队要来止血带,将脚腕绑在白蜡树上练腿劲,一次踢500下……
时隔不久,团里召开军体运动会,马海生爆出冷门:百米赛跑11.6秒,全团第一。连长激动得当场宣布:马海生恢复战术四班班长职务。
7.“走麦城”引出的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马海生的办公桌上,摆放着老指导员赠给他的座右铭。
马海生转为志愿兵不久,连长提升了。团党委研究,决定由马海生代理连长职务。
马海生所想的是老老实实地当好一个兵,压根儿就没打过当官的主意。现在让他代理连长,使他第一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一个多月过去了,三连的工作确实没什么起色。在带领全连修整战术场的过程中,马海生沉不住气了,一把拉住穆团长:“快撤了我吧,不然,丢了国家和军队的脸,我怎么对得起三连历史!”穆团长双眼一瞪:“你以往那股子虎劲儿哪里去了?胆小鬼!”
马海生听得脸上火辣辣的。他咬着牙忍住泪,一转身:“全连集合,唱三连连歌!”官兵们在马海生的指挥下,高声唱道:“善攻能守的钢铁英雄连,只要我们在,定让三连正步向前……”他刻苦学习,勇于锻炼,担起代理连长的重任,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以三连军政训练的优异成绩,赢得了众望,被上级由志愿兵直接提升为中尉连长。
我最喜欢《唱支山歌给党听》这支歌,我要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党交给的岗位上
8.战术跑道:下陷20厘米
出院以后,刚恢复战术四班班长职务的马海生,竟敢立下“军令状”:保证在3个月内,完成500米战术综合作业的训练任务,通过总参有关部门的考核。全连都替他捏了一把汗。
马海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是对外开放部队,我们向世界所展示的不仅是中国士兵的英雄形象,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代新人的形象。”因此,他对战友们说:“迎外任务,牵系着国家的荣辱。”为了完成这项改革训练任务,马海生和战术四班经历了刻苦的磨炼。练腿功:在15米的65度陡坡上,每天要跑500个来回;练站功:500米速跑后突然卧倒,扣动扳机1 000次,大气不喘,迎沙不流泪……第一次跨障训练,战术班望着眼前奇险的8道障碍都打怵。马海生双眼圆睁:“让全世界都看看中国军人的胆量!”随着一声吼叫,全班抖擞精神冲了上去。
暴雨倾盆,战术班在风雨中跨障,没有一个人滑倒;40°C的高温下,他们专拣中午练射击,弹无虚发;黑夜里,火箭筒发射,全部优秀。马海生用卧、跪、立三种姿势,使用8种火器,百发百中。尤为精彩的是,他撑杆越过4米深的壕沟,在凌空4米高的一瞬间,独臂用微型冲锋枪点射,枪响靶落。马海生说:“外事无小事,我们要让党放心,只允许一万次成功,不允许一次失误。”3个月以后,穆团长去看战术班训练,发现500米的障碍场上,竟被踩出一条下陷20多厘米的“跑道”。这个向来信奉“慈不掌兵”的团长,也背过身去擦眼泪。
整整70个训练日,6人战术班,磨破了15套迷彩服,穿坏了28双解放鞋。有关部门领导对战术班严格考核后,大喜过望:“3个月,简直是奇迹!”
几天以后,赶上一位西方大国的军事首脑来参观。他聚精会神地看着战术班干净利落的动作和快速运动中的神奇枪法,对翻译说:“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表演!”
9.第251号床位
这是一间住着96名官兵的集体宿舍。在251号床的下铺住的就是连长马海生。他入伍9年,一直没离开过当新兵时睡的这张床铺。去年转干后,不少人劝他搬进连部住单间,他摇摇头:“不,和大伙一块,痛快!”他说,住集体宿舍有三大好处:一是查铺查哨方便。他从当代理排长以后,每天晚上都要起来两次,给战士掖被角,塞蚊帐。二是照顾病号方便。哪个战友病了,他就让他睡到自己的身边。三是做思想工作方便。谁心里有疙瘩,一眼就能看出来,好上去做工作。
作为“窗口”部队,我们不仅敢于在世界各国的镜头前“曝光”,而且要争当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尖兵
10.原地转圈:1 000公里
35天,武装行军1 000公里。这对于训练有素的三连来说算不了什么。问题是,这1 000公里的路,是原地转出来的。1989年8月,总后在三连进行单兵携行具作业试点。三连官兵每人每天背着25.3公斤的背囊,围着操场行军30公里左右。为了给新式装备的研制取得科学数据,行军中官兵要接受专家们的多项测试。开头大家还觉得挺新鲜,时间一长,一些战士产生了厌烦心理。马海生拿出自己积累的外军资料办了个小展览,他说:“中国军队要走现代化的道路,就必须不断改革,‘窗口’部队负有艰巨任务!”每次行军,马海生都走在最前头,他脚上打的血泡最多,到晚上连袜子也脱不下来。但他仍然乐呵呵地为战士们打洗脚水。在三连的协助下,有关部门终于在这里摸索出了单兵携行具行军的最佳方案。三连还先后担负了全军队列条令改革试点和落实共同条令试点,为全军高级将领进行示范表演,并向兄弟部队派出了教练员。军委和总部领导同志视察三连时,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贡献。
11.“唱不倒”的三连
马海生和他带的三连,会唱370多首歌曲,随你怎么点,调儿不跑,词儿不错,天津警备区的基层歌咏比赛他们拿了两年第一,被公认为“唱不倒”的三连。
马海生从代理连长到正式当连长仅仅两年光景,全连样样工作也成了“唱不倒”。军事训练:师里“突然袭击”,抽三连18个从未经过实弹射击的战士发射火箭筒,结果是15个优秀,2个良好,1个及格;政治工作:北京军区和天津警备区分别在三连召开了“基层保卫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现场会,并连续被评为优秀党支部;后勤建设:他们开荒种菜20亩,养鱼2 000尾,养猪百余头,年收入1.5万元以上,总后领导视察后赞不绝口。1990年全团基层建设全面考核,13个项目,三连拿了8个第一,2个第二,3个第三。近两年来,三连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和集体二等功,还有11名战士考入军校。
12.786名外宾的赞语
马海生和他带领的三连先后为包括一些政府首脑在内的2 000多名外宾表演500多次,累计数万个战术动作,无一失误,发射的15万发枪弹全部命中。外国贵宾赠给他们的奖章达150多枚,30多个国家把他们的表演拍成电影和电视片,带回本国放映。有786名外宾在留言簿上为这些普通的中国士兵留下了赞语。一位西方国家的将军这样写道:“你们的军队训练有素,我可以断定,如果外国军队敢于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必将是进得来,出不去,遭到彻底失败。”
羊年伊始,白蜡树早早地抽出了绿芽。已经9年未回家过春节的马海生,正在指挥官兵们高唱《三连连歌》,雄壮的歌声飞出三连,飘向辽阔的天空……
(《解放军报》,199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