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上葱茏

——寄自我军第一个涉外医疗中心的报告

白云山麓,春雨蒙蒙。亚热带植物掩映着一处中西风格合璧的建筑群。这里停满了奔驰、林肯、凯迪拉克等各种车辆;这里出入着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患者;这里也流传着一个又一个令人为之动容的美好传说……这里就是广州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惠侨楼。在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疗惠侨科”荣誉称号一年之后,今年4月中旬,经解放军总后勤部批准,惠侨楼成为我军第一个涉外医疗中心。

大写的“人”

在叶剑英元帅的支持下,惠侨楼创建于1979年10月,是我国医疗系统的第一家华侨病房。17年来,惠侨楼为港澳台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万名患者提供了优质服务,成为他们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窗口。

今年21岁的香港大学学生林康毅,9年前患罕见的副神经节瘤,导致下肢瘫痪,在香港三家医院做了四次手术均未成功。去年初,林康毅慕名来惠侨楼求医。为了这名香港普通大学生能够重新站起来,惠侨楼调集了十多个科室和30多名专家教授,多次为林康毅会诊,经过充分论证,拟定了多套手术方案,经过长达13个多小时的两次手术,成功地为林康毅切除了肿瘤,重建了脊椎。手术后当天晚上,林康毅就感到了脚趾发热,三个月之后,这位被香港政府授予“金牌学生”的残疾青年,用自己的双腿迈进了工业学院的大门。4月12日,林康毅在父亲林松树的陪同下,专程来惠侨楼致谢。林松树是香港一名普通工人,他含着热泪对记者说:“这里的医生护士为我儿子全力以赴,不论白天、晚上,还是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都精心地治疗、护理,惠侨楼的医生创造了生命奇迹!”

去年以来,像林康毅这样的高难手术,惠侨楼做了多例,他们先后成功地为印尼商人林祥安进行了16个多小时的急诊剖腹手术,切除了大如拳头、小如蚕豆的肿瘤200多个;成功地为已被国外专家判了“死刑”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江月芹切除了3.5公斤的肾肿瘤;成功地挽救了12名重大事故伤员的生命……

圣诞钟声

1995年圣诞节,美丽的香港小姑娘关艳冰抱着护士阿姨送给她的圣诞礼物,跳着唱着跑出了病房。这位三个月前患重症病毒脑炎的6岁患者,忽闪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望着前来欢送她的叔叔阿姨,深深地鞠了一躬。在这之前整整98个日日夜夜,医护人员精心呵护着这个与死神共枕的幼小生命:她高度昏迷40余天,抽搐108天,并出现合并中枢性呼吸衰竭、脑水肿、肺部感染、肺不张、急性左心衰竭、病毒性心肌炎等多种症状。医护人员为了避免小艳冰的肺叶坏死,每隔几个小时,就要为她拍一次背,一次要拍上20多分钟,2 000多个小时,守护着她的医护人员,身不离,眼不眨,连吃饭也在病房里。广东省的儿科专家来复查时感叹地说,这姑娘患的是最严重的病毒脑炎,也得到了最优质的护理。出院时,小艳冰的父亲掏出几万元现金馈赠,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走出惠侨楼的大门,这位香港老板抓着这把送不出去的钱,哽咽着说:“我知道,惠侨楼的这份情我花几百万也是买不来的。”

惠侨楼的护理队伍最大的20多岁,最小的才17岁,这是一群普通而可爱的姑娘,但是,当她们融入惠侨楼的群体之中,陶冶了一颗无私的爱心……

“你是一朵云,那么雪白/飘进病房,带来片片圣洁/你是一缕风,那么温馨/吹到床前,浮动绵绵深情/你助我摆脱死神纠缠,走向新生”。这是一位新加坡华侨寄给惠侨楼护士长、全军优秀护士杨丽的小诗。这位至今无暇顾及“个人问题”的湛江姑娘,把自己的爱都献给了患者,尽管她面对的既有巨商富豪、也有普通百姓,但她都一视同仁。

去年,一位73岁的老侨胞身患绝症,指名要到惠侨楼接受临终关怀,老人爱听音乐,医护人员们为老人送去磁带,老人吃东西不方便,她们就一口一口地喂。护士长杨丽还带着护士们在病房里为老人举行了生日晚会,买来鲜花、生日蛋糕和红红绿绿的73支蜡烛,并拍了录像。几天后,老人突然谢世,临终前,她缓缓地说:“这是我今生最幸福的生日……”

白云山作证

去年初春,一位新加坡华侨来到惠侨楼,执意要找耳鼻喉科的张教授。原来,他曾到惠侨楼检查身体,是张教授及时确诊他患有早期鼻咽癌,并为他做了手术,康复得很好。这次,他是按照张教授的嘱咐来复查的,他要向张教授再次表示深深的谢意。当医护人员告诉他,张教授已经离开人世,他惊呆了,这怎么可能呢?就在几个月前,张教授还每天来病房,为他细致地检查身体,询问病情;当发现他患有鼻咽癌,是张教授给了他安慰和鼓励,使他从绝望中鼓起生活的勇气;是张教授亲自为他设计手术方案并主刀手术,术后,又一直守候在病床前,直到他苏醒过来。当时,他只觉得张教授很瘦弱,很憔悴,可他哪里知道,张教授已是胃癌晚期,是强撑着身体为他治疗。就在他回新加坡不久,这位年仅54岁的教授就默默地离开了人世。这位侨胞在张教授工作的地方默默伫立,久久不愿离去……

惠侨楼的医护人员正是以这种一切为患者的献身精神,塑造着社会主义中国白衣天使的形象。这里的医疗阵容很强,具有高级职称的占76%以上,这些专家教授,在惠侨楼要像住院医生一样,亲自经管病人、轮流值班,遇到危重病人,不分昼夜地守候在病房前,而他们的临床研究却没有放松,去年以来就发表论文30多篇,有6篇论文在国际上交流。虽然他们面对的患者大多是家财万贯的老板,而自己的收入却与其他普通科室相差无几,但他们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展示了中国军人的文明形象、无私奉献的职业形象和不断进取的整体形象。黄兰君副教授在惠侨楼12年,经手诊治4 000多名患者,没有出过一次差错,多次纠正了国外境外的误诊、漏诊。有的侨胞随诊治疗十多年,而她自己11岁的儿子患急性肝炎住院,她却没有陪过一次床。

政委雷杰少将、政治部主任赵八全大校介绍说,“1995年4月,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为惠侨楼题词嘉勉,这是对我们的最大鞭策。作为教学医疗机构,我们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落实到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上,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通过惠侨楼这个窗口,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风貌。”

有一位颇通建筑设计的台湾同胞曾经风趣地说过,惠侨楼建筑风格十分别致,静中有动,展翅欲飞。

我们祝愿惠侨楼在成为我国首家涉外医疗中心的今天,如苍鹰跃上葱茏,笑迎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6-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