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 (同治十二年)

年初 60年代以后,中国生丝的出口持续增长。但流通过程中的规则过于宽松,导致弄虚作假盛行,生丝品质下降。“或将劣茧和杂草混入,或以湿气和洒水使生丝增重,或以普通丝、劣质丝混充优质丝,或以种种廉价物品塞在捆包的生丝里,或藉普通丝和劣质丝冒充名牌优质丝的商标以卖取高价。”1873年年初,法国里昂丝织业协会将1872年议定的“选丝条目”寄至上海外商商工会议所,对江浙丝交易中的混乱状况提出严重警告。如果中国方面不立即改善江浙生丝的品质并恢复对其商标的信任,法国丝织业将拒绝使用江浙生丝作为原料。上海外商商工会议所随即将此函件转达给中国方面。恰在此时,欧洲爆发了经济危机,对丝织物的需求减退,中国的生丝出口遭到沉重打击。1874年上海白丝价格从1864—1873年平均每担480.75海关两、1873年每担500海关两跌至300海关两。此后再也没有恢复到1873年的水平。1874—1893年平均为每担328.31海关两。(418,75-79页)据106,1230页,1873年出口白丝平均价为每担514.39海关两,1874年跌至每担284.65海关两。

1月1日 怡和洋行发起组织的华海轮船公司(China Coast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成立,资本总额50万两,实收32.5万两。怡和洋行占实收资本的59%。(119,297-298页)

1月17日 名为商办、实为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开局。同年李鸿章扎委怡和洋行买办唐廷枢充总办。至是年7月,实收股本银18万两。唐入局后,到次年8月中旬,实收股本银增至47.6万两。“招致精习船务生意之粤人唐丞廷枢为坐局总办,两月间入股近百万,此局似可恢张。”(119,788-789页;321,44页;305,178页)

1月19日 招商局轮船“伊敦号”由上海装货首航香港。2月23日从香港返沪。(321,58页)

年初(同治十一年年底) 左宗棠建立兰州制造局。此局可能是西安机器局迁到兰州后演变而成。生产枪、子弹、火药。1880年停闭。(113,445、566页)

3月 招商局轮船“永清号”从上海首航天津,承运江苏漕米9 000石,外加各耗,共米1万余石,揭开了招商局承漕的序幕。(321,58页;395,257页)

4月1日 太古轮船公司正式从公正轮船公司接过轮船,开始在长江航行。(323,16页;327,159页;328,147页)

5月1日—10月31日 维也纳万国博览会(第5届世博会)举办。经奥匈帝国驻华公使反复游说,中国政府勉强同意组织参展,并授权总税务司赫德处理中国有关参展事宜,派英国人包腊代表中国参加。代表团全部由外国人组成(415,25-32页)。据342,49页,东北大豆在维也纳世博会上展览,得到西方国家的称道与重视。但据415,此次中国展品,包括牛庄海关提供的展品中,没有大豆。

6月18日 旅法侨商王承荣回国后与人合造一台专传汉字的电报机,“专传汉字,以十六字为提纲,以十数为目,发则由字捡号,收则由号捡字”。于是日呈请政府自办电报,但未得到清政府支持。(128,丁,电线(一),106-108页;400,18页)

7月 招商局附局轮船“永宁号”从上海开航镇江、九江、汉口。这是中国商轮首次航行中国内河。(321,58页)

7月 由于旗昌和太古轮船公司在长江航线上竞争激烈,是月两公司达成临时协议,两家平等地分享长江航运的利益,把沪、汉间运费提高到每吨3.5两,还就有关托运人和经纪人的回扣率达成了协议。又过了6个月,两家公司才签署一项正式协议和制定一套真正的合作办法。(327,159页;323,17-18页。关于年底签署的合作方法,见328,147页)

8月 招商局轮船“伊敦号”正式开航上海和神户、长琦之间。这是中国商轮首次开辟国外航线。(321,59页)

9月 香港黄埔船坞公司放弃了黄埔的业务,全力发展香港的船坞。(304,346页)

12月 在所有洋务企业中,福建船政局是聘用外国人员最多的企业。船政局洋匠洋员一度多达75名。是月,大批外国人如约解聘回国。(338,87、135页)

是年 上海发生金融恐慌。世界市场丝、茶销路呆滞,上海洋商延缓收购生丝。70年代,上海钱庄资金运转大部分依靠外国银行的短期信用贷款(即所谓“拆票”),其金额据说在300万两左右。9月中旬,外国银行不但不予拆款,反而扬言要收回已经贷出的信用贷款,而且已经收回贷款60万两。整个市场陷于严重混乱。南市钱业的拆息行市,8月竟高达2.8两。一年之内,上海钱庄有半数以上倒闭。(314,459页;310,134-135页)

是年 元芳洋行(Maitland & Co.)第一次在上海采用定期拍卖制度推销货物,接着怡和洋行和锦明洋行相继仿效。这种定期拍卖制度逐渐成为上海推销进口商品的一种比较重要的方式。(398,上册,114页;326,32页)

是年 由于欧美各国相继停止铸造银币作为法定货币,从而减少了对白银的需要以及美国内华达州(Nevada)银矿的发掘和开采使白银供应超过了美国的需要等原因(106,1250-1251、1143页),从1873年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银价下跌,金价上涨(历年银价见400,219-220页;106,1252页;孔敏主编:《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35-636页;郑友揆:《1840—1948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42-343页)。恩格斯在为1890年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第4版所加的一条注释中说:“大约25年以前,金银的比价=15.5∶1,现在大约=22∶1”,并且预见到“银的价值在长期内还会继续降低”。银价的下跌趋势一直持续到1934年美国在全世界收购白银为止。在19世纪,银价的下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口的增加(“白银价值相对于黄金已下降50%,因而现在这些货物总共起来可以按照二十年前所需成本价格的一半在欧洲出售”,载106,1113页),特别是糖、烟草、牛皮、驼毛、草帽鞭、羊毛、棉等的出口,自1875年至1893年,茶的出口值减少了16.7%,丝的出口值增长了53.1%,丝、茶以外的其他商品的出口值增长了555%。1870年其他输出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12%,1892年提高到37.5%(106,1254、1109-1110页)。对棉货的进口有一定影响,“棉货价格的腾贵,超过了千百万消费者的购买力”(106,1253-1257页)。也曾发生过三次银价上涨,这三次上涨都是“人为的”(《资本论》1卷,163-164页)因素造成的。一次是1890年美国收购白银导致银价短期上涨,一次是“1917年至1920年间(金银)比价骤然缩小差距,这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当时各金本位国家的币制破坏,银之需求增加,且产银的墨西哥发生内乱,产量缩减”。已改为金汇兑本位的印度也需求白银(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249页)。还有一次是1934年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收购白银引起的。1906、1907年银价也显著上涨,原因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