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明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世纪中叶以后被葡萄牙逐步占领。由于葡萄牙的长期管治,澳门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法律制度。总体上看,澳门法律体系沿袭了葡萄牙以成文法为其主要法律渊源的大陆法系的特点。其基本构成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延伸至澳门适用的葡萄牙法律和葡萄牙立法机关专为澳门制定的法律,二是由澳门本地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本世纪70年代之前,澳门几无本地立法,葡萄牙法律一统澳门法律“天下”。出现澳门本地立法后,葡萄牙适用于澳门的法律和澳门本地立法这两部分法律便互为补充,相互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随着澳门回归中国历程的推进,澳门本地立法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最终将完全取代葡萄牙法律,成为澳门唯一的“原有法律”。

葡萄牙法律在澳门的延伸适用,是在1749年以后逐渐进行的。1822年的葡萄牙宪法宣称澳门为其“海外殖民地”,葡萄牙的法律当然地在澳门实施。此后,通过法定程序,葡萄牙的一些主要法典陆续被延伸至澳门适用。1879年延伸适用民法典,1886年延伸适用刑法典,1894年延伸适用有限公司法典,1931年延伸适用刑事诉讼法典,1961年延伸适用民事诉讼法典……。

1976年,葡萄牙颁布了《澳门组织章程》,宣布澳门为葡萄牙管治下的一个享有行政、立法及财政自主权的特殊地区,澳门据此组织了本地的立法会,形成了由立法会和总督共享的本地双轨立法体制。此后,大量的、几乎涵盖澳门社会各个领域的本地法律得以制定,成为澳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签署的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将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依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实行高度自治。联合声明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献为澳门,同时也为澳门法律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随着澳门进入过渡时期,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澳门本地立法得到了加速发展。作为澳门“三大问题”之一的法律本地化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在中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得以解决。由于形势的变化,源于葡萄牙的民法典、刑法典、商法典(含公司法典)、刑事诉讼法典、民事诉讼法典等大陆法系国家惯称的五大法典的本地化便成为澳门法律本地化工作中的重点,也成为澳门法律本地化问题是否得以解决的重要标志。

澳门五大法典的本地化工作是90年代才开始进行的。在此之前,澳门五大法典的主导部分都是葡国法,年代久远,较为陈旧,许多内容也并不切合澳门实际。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五大法典全部是葡文。如,民事法律主要是源于1966年修订并于1968年延伸至澳门实施的《葡萄牙民法典》,刑事法律则是1886年的《葡萄牙刑法典》。这一状况与澳门95%以上为华人并即将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的实际严重脱节。在中方的敦促和配合下,澳门第一部本地化的五大法典,即澳门刑法典于1995年11月颁布并于次年1月1日起生效。一年后,与澳门刑法典配套的澳门刑事诉讼法典也完成了本地化。1998年以来,伴随着澳门回归日期的临近,五大法典的本地化工作得以加速进行。1999年,民法典、商法典、民事诉讼法典终于在澳门回归之前得以全部实现了本地化。

应该说,澳门五大法典本地化的工作是非常繁重和艰苦的,中葡双方的有关部门都付出了巨大努力。中葡双方一大批法律专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方面的工作。本地化了的澳门五大法典是以葡萄牙相应的法律为蓝本拟就的,客观地讲,澳门五大法典既借鉴了现代西方国家、特别是大陆法系国家一些新的立法思想,糅进了许多新的法律理论,迎合了西方世界的立法潮流,同时又考虑到与澳门基本法相衔接,与澳门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的地位和其实际状况相适应,规范的内容较为全面、完善、新颖,将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一道,成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还应看到,由于时间的相对仓促和法律观念的差异,澳门五大法典还有一些疏漏甚或值得商榷之处,但无论如何,作为大中华法域中的重要一块,澳门法律特别是其中的五大法典是值得我国广大法律工作者特别是内地法律工作者加以重视和研究的。

鉴此,将澳门五大法典(包括《澳门刑法典》、《澳门刑事诉讼法典》、《澳门民法典》、《澳门商法典》、《澳门民事诉讼法典》)集中在内地出版便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和澳门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与资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们对此深表感谢。如果我们的工作能为广大读者了解、研究澳门法律提供一些帮助的话,那是我们的最大欣慰。

澳门五大法典由赵秉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持编纂校订工作并担任总编,参加编纂校订的专家学者有:汤维建(法学博士、副教授)、甄贞(副教授)、于志刚(博士生)、田宏杰(博士生)、王新(博士生)、王长河(博士生)、王秀梅(博士生)、罗建成(法学博士、研究人员)、王仁正(法学硕士、研究人员)、敖振兴(研究人员)、冯志坚(研究人员)。

编 者

199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