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通史
  • 宛华
  • 1905字
  • 2021-04-01 21:29:49

原始文明

figure_0014_0003
彩陶人面鱼纹盆
鱼纹盆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作,表现了人类早期与动物的密切关系。

原始社会,人们以血缘关系结成了亲族集团——氏族。最先是母系氏族,这一时期,女性在氏族公社中居于主导地位。一个母系氏族公社有一个共同的女祖先。由于全体成员只能确认各自的生母,所以成年的妇女一代一代地成为确定本氏族班辈世系的主体。成年的男子则分散到其他氏族寻求配偶,实行群婚。每个氏族公社内部,存在着按性别和年龄的不稳定分工。壮年男子担任打猎、捕鱼和保护集体安全等需要较大体力的事务,而采集食物、看守住地、烧烤食物、缝制衣物、养老育幼等繁重任务,都落在妇女的肩上。她们是氏族公社原始共产制经济的主持者,又对确定氏族的血亲关系起着主导作用。母系氏族公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全盛时期普遍形成了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长期定居的村落。

母系氏族公社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而仰韶文化遗址是清晰地反映母系氏族公社面貌的一片遗址。仰韶文化的主要区域在河南省西部、陕西省中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它的分布非常广阔,南达汉水中上游,北至河套地区,西及甘肃境内的渭河上游,东到山东省。这些地方分散着母系氏族时的很多村落遗址,而且在某些地区,村落分布十分密集。

妇女在氏族中的地位非常高。有一些地方,发现了以女性为主要地位的埋葬习俗。在陕西省华县元君庙和华阴县横阵村,发现了很多母系氏族的迁移合葬墓。这一发现更进一步证明了当时妇女的重要地位。人死后,大概是先把尸体进行临时处理,遇到母系氏族中某个地位较高的妇女死亡后,就先直接把她的尸体仰卧埋在葬坑主要位置上,同时将和她同氏族的早死者的尸骨迁移过来,排在一起,同墓合葬。这种以妇女为中心的葬俗,表明女性在氏族中占有重要地位。还有,从半坡遗址和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墓葬的随葬品推测,女性一般比男性多。这种现象也说明了当时妇女社会地位很高。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figure_0014_0004
骨哨 河姆渡文化
狩猎工具,长6~10厘米,骨哨均用一截禽类的骨管制成,里边还可插一根可以移动的肋骨,用以调节声调。猎人利用骨哨模拟鹿的鸣叫,吸引异性,伺机诱杀。

·父系氏族·

母系氏族公社经历了全盛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渐加速,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于是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渐形成了。从此,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量,原始社会逐渐趋于解体。男子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必然要求按照男系计算世系、继承财产,母权制的婚姻秩序被打破了,原来对偶婚制下的从妻而居的传统,为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在一夫一妻制下,妇女的劳动局限在家庭之内,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家庭经济中退居于从属地位。最初,这种小家庭依附于父系大家庭。生产进一步发展后,小家庭便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氏族社会走到了瓦解的边缘。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都经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的实用工艺品。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第4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骨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式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大汶口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典型,其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山东泰安市大汶口村。

大汶口文化的遗存十分丰富。经考古发现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为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骨针磨制得十分精细,体现了极高的制作技术。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是研究父系氏族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