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用丸内服,阳起石散,解除背痈之痛

1 大医智慧

夫背疮初发,便可用藏用丸、玉烛散,大作剂料,下脏腑一二十行;次以针于肿处乱刺血出,如此者三;后以阳起石散敷之。不可便服内托散,内犯官桂,更用酒煎。男子以背为阳,更以热投热,无乃太热乎?如疮少愈,或疮口未合,疮痂未敛,风痒时作,可服内托散,以辟风邪耳!

——引自《儒门事亲》

2 精彩解读

背疽,又称为“背痈”,是指发生于背部的感染性疾患,因患者用手反搭,可触摸到病灶,故名“搭背”,俗称“背花”,又称“搭手”,现代医学统称化脓性感染。

现代医学认为,背痈的发病原因是抗病能力低下,糖尿病日久失治,金黄色葡萄球菌乘虚侵入毛囊,沿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受感染的毛囊与皮质腺相互融合,进而形成痈毒。

祖国医学认为,是因湿热内生、肾水亏损、阴虚火盛、内蕴火毒、荣卫不从、逆于肉理,素体阴虚、过食厚味,阳气清浮、热盛则肉腐成脓。

背痈的典型症状是,未溃者背部病灶处红肿高大,质地较硬、边缘清楚、疼痛剧烈、壮热畏寒、口渴、恶心呕吐、神志恍惚、食后即吐、咳嗽、胸痛。已溃者先渗黄白稠脓;次流桃花色脓,再出淡红色水液,有热象,疼痛随脓出而减,四周硬块渐消,腐肉日脱、新肉渐出。

对于背痈的治疗,张从正认为:“夫背疮初发,便可用藏用丸、玉烛散,大作剂料,下脏腑一二十行;次以针于肿痈处乱刺血出,如此者三;后以阳起石散敷之。不可便服内托散,内犯官桂,更用酒煎。男子以背为阳,更以热投热,无乃太热乎?如疮少愈,或疮口未合,疮痂未敛,风痒时作,可服内托散,以辟风邪耳!”张从正所说几个方子,在《儒门事亲》中都有记载,下面介绍给大家。

figure_0117_0172
◎滑石具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的功效。

治背疽方

藏用丸

【组成】大黄、黄芩各二两,滑石、黑牵牛各四两。

【用法】上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温水下。

内托散

【组成】大黄、牡蛎各半两,甘草三钱,栝蒌二个。

【用法】上为末,水一大盏,煎三五沸。去滓,露冷服。

玉烛散

【组成】四物汤、承气汤、朴硝各等份。

【用法】水煎,去滓,食前服之。

阳起石散

【组成】阳起石(烧)。

【用法】上研末。新水调涂肿痛处。

3 健康锦囊

痈,多发于脖颈处和背部。多见于成年人,有糖尿病的人更易发生,且不易愈合。判断是否患病,有以下几个依据:

1.痈刚发作时,为粟粒样白头,然后,红肿范围逐渐扩大,在中央形成多个脓头似蜂窝状,周围组织红肿硬结,疼痛剧烈。

2.体温在38~39℃左右,严重的可能会有高热、寒战、头痛、头昏等症状出现,以致形成全身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总数增加,浓液培养多见金黄色葡萄糖菌生长,另外还可以通过常规检测发现有无尿糖阳性反应。

痈的中医疗法

外治法

figure_0118_0173

痈刚发作时,可采用新鲜草药或金黄膏外敷。在脓肿形成或坏死组织未脱时,可作“+”“++”形切开引流,创面用八二丹或九一丹、金黄膏或红油膏外敷。

针灸疗法

用三棱针在所取穴位上点刺,并挤血数滴。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

对症取穴

背部:身柱、灵台。

下肢部:委中。

figure_0118_0174
背部对症取穴

中医专家教你的小窍门

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治疗疖肿。创面四周皮肤要保持清洁,以免伴发皮疹、疖肿。局部不宜挤压。

患在项部的可用四头带包扎,患在上肢的宜用三角巾悬吊,患在下肢的宜将下肢抬高。有全身症状时,应考虑适当休息。

对于背痈的防治,在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背痈的防治

figure_0119_0175

续表

figure_0120_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