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顺时养生,是中医养生学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按照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和气候变换的特点进行养生。我国古典医学专著《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了“天人相应”的养生观,指出人与自然是“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人类脏腑功能的活动、气血的运行、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以及人的情志无不受到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若想保持健康,就必须顺应自然界时令、气候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顺时养生”。反之,如果人类的养生保健不能顺应时令、节气的变化,人体生理和心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下降,很容易感受外邪而致病,对此,《黄帝内经》有云:“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要做到顺时养生,必先了解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规律。《黄帝内经》中有“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的说法,指的是事物每隔五天会出现一个变化,到了三五一十五天的时候,天地的自然之气就会出现一个转换,“气候”一词便由此而来。而古代一个气候就是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15天,古人根据这一变化将一年平分为24个节气,为便于记忆,人们还将这24个节气的名称编为歌诀,即我们所熟知的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一年中,每个节气的到来,都预示着气候的温差变化,也暗示着物象的更新交替。如雨水标志着降雨的开始,清明时间气候转暖、天气明朗,小暑时节气候开始炎热,处暑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寒露时节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等等。二十四节气就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准确反映着自然气候的变化情况,而气候的变化也时刻影响着人体的脏腑功能及气血津液的运行,我们必须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特点,顺应大自然阴阳消长的变化和寒暑冷凉的轮转,随时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日常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做到顺时养生,有效防范天气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确保身体健康。例如,大暑时节天气酷热难耐,暑湿之气易乘虚而入,心气易于亏耗,人们易出现乏力、头晕、胸闷、恶心等中暑症状,在饮食上应多喝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起居上保持充足的睡眠,且室温要适应,不宜过热;在运动方式上不宜选择剧烈运动,且运动后应补充足够的水分。

中医认为,自然界之所以会出现季节和时序的变化是因为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变化。一般而言,每一时序各有不同的主气,如“春夏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阴气盛而阳气衰”。人与自然相应,人体内在的阴阳也要受到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影响。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时节是自然界阴阳之气升降变化及消长的转折时期,人在此时的阴阳变动也会更为明显,如果我们不能随之调节生活方式,及时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与自然界阴阳节律相适应,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疾病状态。

本书以“顺时养生”的法则为基础,挖掘古代及近现代医家的养生精髓,对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养生重点进行总结,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变化规律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解释了顺应节气养生的奥秘,对不同节气的作息起居、饮食药膳、精神调整、运动指南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同时针对各类人群及常见季节病、多发病提出了简便、易行、实用的养生保健方法,是针对中国人体质和现代生活方式特点而编写的居家养生保健全书。书中包括很多古代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食疗佳品和运动功法,可帮助你轻松掌握顺应节气养生保健、永葆健康的秘诀。

《黄帝内经》中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方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但愿在本书的帮助下,每一位读者都学会“顺时养生”,真正领会到古代中医顺应节气养生的智慧,把握好养生的关键,走上健康长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