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要世俗地活着,才有不俗的未来

不要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有一位网民慨然撰文哀叹:“我是一个传统意识非常强的人,虽然年轻,但是总感到自己和现在的经济社会格格不入。我向往古人的那种侠义豪爽和忠肝义胆,但在现代人身上早已找不到这些优秀的品质了,反而充满了虚伪和欺骗,充满了铜臭味。我觉得即使是孔子再生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何况我呢?”

其实,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个年代,都难免对这个世界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因为这个世界毕竟不是按照我们的要求设计的,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缩短现实与我们自身愿望之间的距离呢?大文豪萧伯纳说:“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让世界适应自己。”

地球是不会随着我们的指挥棒转动的,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无非发发毫无价值的牢骚、喝几瓶闷酒,或者做几件荒唐事而已。这对改善我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没有任何好处。

要想改变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状态,唯一的办法是主动去适应社会。如何适应?方法有以下几点。

1.主动学习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个人对社会不适应,不是因为这个社会很难适应,而是自身缺乏适应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一味抱怨社会是没有用的。比如,许多中年人留恋过去,对当今社会大环境很反感,觉得现在是年轻人的天地,很难在生活水平、经济条件和发展机遇上超过他们,于是有一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愤愤不平。其实,他们的问题在于知识和技能比较落伍,而学习是唯一的改进之道。

2.踏实干好本职工作

许多大学生由于刚刚毕业,对企业的管理、专业技术知识不很熟悉,这就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向工人师傅学习,向技术人员学习。只有踏实地工作,培养自己的务实工作作风,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有些人认为:企业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表面上看,这是一种等价交换。实际上,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不仅仅工作难以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错失了锻炼的机会,使自己的潜力在岁月蹉跎中消耗殆尽。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值人生最宝贵的时期,应集中精力去干好工作,少讲索取,多讲奉献,丰富和完善自身,相信一定会创造出一片艳阳天。

3.能够学以致用

不是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能将自己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发挥在自己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必须符合几个条件:首先是工作本身与学业对口,其次是自己善于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再次是肯钻研工作——学校学的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基本上不是一回事,必须有从头学起的精神和思想准备。

4.工作积极主动

其实“主动”也是一种需要“见风使舵”、“察言观色”的技能。部门工作很多,如果每样都要领导交办了才做,就如我们常说的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这样的人一般领导不会喜欢,而拨了还不动的,基本上就一点儿希望也没有了。很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有顾虑,主要在于一是生怕别人说自己爱出风头,二是怕领导怀疑自己“抢班夺权”,三是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的想法。

少一分书生意气,多一分入世心态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自嘲“一肚子不合时宜”,意即自己的书生气太重。所谓书生气,就是指一个人过于认真,再带一点点天真。由于儒家的入世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讲究经世致用、八面玲珑,书生气不合时宜似乎是几千年来的定论。

一定程度上,有书生气的人都是性情中人,他们不会装腔作势、装模作样,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他们对兴趣的偏好没有太多的目的性,有感而发,倾情而动,全凭兴致,不顾后果。

书生气在表现形式上有多种多样,具体表现有不入流、迂腐不化、固执己见、不懂世故、虚多实少等,有的还被时下讥为书呆子、傻子。其实,有书生气并不完全是坏事,我们每个人刚刚踏入社会的时候,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书生气,是社会这个巨大的砂轮磨平了我们的棱角,使我们不得不在现实面前学会改变自己。一般来说,有书生气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当现实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时,他们大都会借助理想去表达自己的感怀,一展自己的抱负,他们不希望自己在现实面前完全被吞没。但书生气又不宜太过,过了,就会与现实发生碰撞,如果处理不好这一矛盾,就可能被撞得头破血流。

如果在校园中,你的书生意气重些关系不大,不会对你的学业造成影响。但进入社会后,就要想办法让自己成熟起来,要是还保持书生意气,不能尽快入世,势必对自己的发展不利。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呢?

1.不斤斤计较

成熟的人不斤斤计较,不贪图小便宜,不在乎吃点小亏,不喋喋不休地抱怨这抱怨那。他们的眼光从不被琐碎事务绊住,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小矛盾,他们经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重视诺言

成熟的人绝对不会出尔反尔,他对自己的每个承诺都相当重视,在许诺之前考虑周全,自己的话是否真能兑现,不能兑现的话他决不说,言出必践。他的每一句话都让你觉得放心、可信任。满嘴跑火车、乱放空炮、迟迟没有行动的人,与成熟不沾边。

3.不夸夸其谈

成熟的人从不随随便便高谈阔论,他会保持适当的沉默,说话声音清晰但不乱嚷。随便喝点酒就把自己的小经历、小故事拿来满桌子大讲,不用喇叭满屋人就都能听见的人,最多博听众一笑,谁也不会把他那五花八门的所谓“奋斗之路”放在心里。

4.有才华却不张扬

一个年轻人要想尽快成熟,就需要养成多读书的习惯,用知识来填充自己的头脑。有时间要多看书,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滑稽怪诞的事情上。成熟的人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但他们不张扬,他们的才华只在必需的时候才展现出来,绝不会为了满足虚荣心去刻意卖弄。他们如醇厚的酒,越品越有味道。

5.宽容待人

一般说来,当一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宽容的气氛时,就会变得充满生机。在这样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最要紧的是宽容,是用善心待人,原谅别人偶然的过失,即使是犯有大错的人,也要温和地规劝,给其改正的机会。

6.懂得换位思考

有一句名言说,如果我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那么我们永远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问题,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可能永远不能了解或解决,而换个角度去思考就会有一个全新的答案。

所以,我们在说话办事时,不妨选择一个好的角度。有一个好的角度,就有了成功的一半;但若选择了一个坏的角度,就会得到失败。

适者生存,做人要随时调整自己

做人如果不能适时地变通,那么有一天你就会被环境和时代所抛弃。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适时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调整自己的前进方略,才能领略到人生的精彩。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如果总是固执地和变化的环境相抵抗,到最后吃苦头的还是自己。

社会心理学教授在讲台上告诉他的学生们:“奋斗通常是指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主张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但事实上,人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而言,是极其渺小的。因此,不要因为年轻的激情而被‘奋斗’这个词误导。”

学生们很惊奇,这样的话竟然由敬爱的导师讲出来,活像某个小品中的场景。教授显然看懂了台下的情绪,笑呵呵地说:“在我看来,奋斗包含两个层面——积极斗争和消极适应。请大家随我走一趟。”

数十号人来到教授家门前的草坪上,教授指着一棵老槐树说:“这里有一窝蚂蚁,与我相伴多年。”学生们凑上前观看:树缝里有小洞,小蚂蚁们东奔西跑,进进出出,很是热闹。教授说:“近来,我常常想办法堵截它们,但未能取胜。”学生们发现,树周围的缝隙、小洞大多被泥巴、木楔给封住了。

“可它们总是能从别处找到出路。”教授说,“我甚至动用樟脑丸、胶水,但是,它们都成功地躲过了劫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它们唯一的进出口在树顶,这是很不方便的;而一周后,我发现它们重新在树腰的空虚处开辟了一个新洞口。”

学生们表示钦佩。教授说:“蚂蚁们的生存环境不比你们广阔,它们的奋斗舞台实在很狭窄,更重要的是,它们深深了解自己的力量。因此,它们没有与我这个‘命运之神’对抗,而是忍让与适应。当它们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洞口被堵死这一事实时,它们很快地就适应了。而自然界中那些善于拼搏、厮杀的猛兽,如狮子、老虎、熊,目前的生存境况大多岌岌可危,因为它们与蚂蚁相比,似乎不太懂得奋斗的另一层力量——适应。”

教授说:“适应环境本身就是奋斗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此基础上开辟战场去对抗,生活才有胜算的光明。”

年轻人就应该懂得适应环境,根据周遭局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规划,即使你是做出了成绩的大功臣,但当身边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时,如果还沉浸在其中,用自己过去的功劳做筹码,肯定是要被打倒的。做人要聪明,应该懂得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了,自己本身具有的东西也要适当地加以调整。如若非要固执行事,那么,恐怕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观念、思想、行动及目标,这是生存必需的。

但是,有时候环境的发展,与我们的事业目标、欲望、兴趣、爱好等发展是不合拍的。环境有时也会阻碍、限制我们欲望和能力的发展。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有办法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我们能力和欲望的发展需要是最理想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呢?你可以从以下两点做起:

1.把自己置身于客观环境中

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客观环境的现实,不逃避现实也不做无根据的幻想,从而把自己置于这个环境之中,了解它,掌握它并进一步改造它。

2.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从主观上要采取积极态度,不是消极等待。在选择对策时应当审时度势,有条件时选择改造环境的条件,无条件时选择改造自身的办法,这样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弃,从而找到最佳方案。

不论适应环境,还是改变自己,都要有一个转变和考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某些困扰。但不管有什么阻碍和困扰,只要你具有积极的心态,就会从环境中得到自由。

既然无法改变,那就去适应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控制所有事情。当那些我们不能掌控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应该首先做到承认它的存在,然后才有可能面对它,进一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

一个人嗜酒如命且毒瘾甚深,有好几次差点把命都送了,原来在酒吧里因看不顺眼一位酒保而杀人被判死刑。

这个人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一岁。其中一个跟父亲一样有很重的毒瘾,靠偷窃和勒索为生,也因犯了杀人罪而坐牢。另外一个儿子就不一样了,他担任了一家大企业的分公司经理,有美满的婚姻,有三个可爱的孩子,既不喝酒更不吸毒。

为什么同一个父亲,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下长大,两个人却又有着不同的命运?一次访问中,记者问起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两个人竟是同样的答案:“有这样的父亲,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实在是再荒谬不过了。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而是我们对这一切所持有的态度。面对人生逆境或困境时所持的态度,比任何事都来得重要。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这样的。”他说:“能够接受发生的事实,就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正如杨柳承受风雨、水适于一切容器一样,我们也要承受一切不可逆转的事实。

在一次战争中,玛丽失去了她的侄子,这个她在世上唯一的亲人,悲伤击垮了她。以前,她总觉得上帝待她不薄——她有一份喜欢的工作,她收养的侄子也是一个年轻有为的青年。不想却收到这样的电报。她的整个世界垮了。为什么她钟爱的侄子会死?这么好的孩子,灿烂的前景就在他面前,为什么会被打死?她实在无法接受,她悲伤过度,决定放弃工作,找个地方医治伤痛。

她把桌子收拾干净,准备辞职,突然,她无意中看到一封信,正是侄子写来的,是几年前玛丽的母亲去世时他寄给玛丽的。他在信中说:“当然,我们都会怀念她,特别是你,但我知道你会挺过去的。你有自己的人生哲学。我永远不会忘记你教导我做人的真理,无论我在任何地方,我总记得你教我要像个男子汉,微笑迎接到来的命运。”

玛丽又回到桌前,收起愁苦,告诉自己:“已经发生了,我不能改变它,但是我可以做到他所期望的。”她把自己完全投入到工作中去。她开始给别的战士们写信。晚上她参加成人教育班,试图找到新的爱好,结交新的朋友。一段时间后,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改变,哀伤已经完全离她而去。

人这一生中,肯定会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但是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就无法改变,它们既然不可改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它当成一种客观存在而去接受,并适应它,否则,它会毁掉我们的生活。

几十年来,莎拉一直是四大洲剧院里独一无二的皇后——全美国观众喜爱的一位女演员。后来,她在71岁那年破产了——所有的钱都没了,而且她的医生、巴黎的伯兹教授告知她必须把腿锯掉。事情是这样的:

她在横渡大西洋的时候遇上了暴风雨,摔倒在了甲板上,她的腿内伤很重,她还患有了静脉炎,医生诊断她的腿一定要锯掉。这位医生不太敢把这个消息告诉莎拉,他觉得,这个可怕的消息一定会使莎拉大为恼火。可是他错了,莎拉看了他一会儿,然后很平静地说:“如果非这样不可的话,那就只好这样了。”

当她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她的儿子站在旁边伤心地哭泣。她朝他挥了挥手,高高兴兴地说:“不要走开,我马上回来。”

在去手术室的路上,她一直背着她演出的一出戏里的台词。有人问她这么做是不是为了提起自己的精神,她说:“不,是要让医生和护士们高兴,他们受的压力可大得很呢。”

当手术完成,恢复健康之后,莎拉继续环游世界,使她的观众又为她痴迷了七年。

人生之路充满了许多未知的因素,当我们面对无法更改的现实时,明智的做法就是承认它的存在,并作出积极乐观的反应,这才是一种可取的态度。许多年轻人面对不可改变的环境,总是不停地抱怨,这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不敢面对现实是弱者的行为,它会让你在现实面前越来越乏力,最后被生活所控制,失去自我,也失去了人生的乐趣。承认已经发生的不幸需要勇气,但是只要你做到了,你的人生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摒弃“怀才不遇”的想法

“怀才不遇”的人大有人在,这种人牢骚满腹,喜欢批评,一副抑郁不得志的样子。和这种人打交道,往往比较累,运气不好的时候,还会被他冷嘲热讽一番。

在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中,有的根本是自我膨胀的庸才,其之所以无法受到重用,是因为他们无能,而不是别人的嫉妒。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反而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到处发牢骚、吐苦水。他们并没有什么可骄傲的资本,只是想当然地高看自己一眼;或者用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比,永远得不出客观的结论。

但是,也有一种人,真的有才干,但因为无法与客观环境配合,“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屈就,所以痛苦不堪。

难道有才的人都会这样吗?不是的,虽然有时千里马无缘见伯乐,但他们遭遇坎坷的原因主要是自己造成的。因为这种人常自视过高,看不起能力、学历比他低的人。可是社会上的事很复杂,并不是你有才就可得其所用。

不管有才或无才,经常抱怨“怀才不遇”的人,是让人无法欣赏的。因为你若一听他谈话,他就会批评同事、主管、老板,跟别人唱反调,好像他自己有多了不起似的。结果呢?“怀才不遇”感觉越强烈的人,越把自己孤立,无法融入社会。每个人都不愿跟这种人打交道,人人视之为“怪物”,敬而远之。除非他改变自己,否则将永远无法出头。

沈磊在某重点高中读书,并且考入南京一流学府的热门专业。在读书年代,沈磊可谓是一帆风顺,也得到同龄人和他们家长的羡慕。但这些优势,却没有在择业时派上用场。沈磊进的第一家公司是一家初创不久的IT企业,作为一名在研发上独具天赋的名校学子,在这样的企业势必不能得到更好的职业熏陶和技能栽培。当沈磊发觉公司的很多做法都不科学,人员水平普遍低下的时候,他便对这家公司再无好感,因为他学不到自己希望学到的东西。

在有了这样一个不成功的一年工作经验后,沈磊跳槽去了另一家IT企业,但是经过三个月的亲身经历,他发现这家公司在实质上跟上一家一模一样,而且似乎比那家更糟。屡受打击的沈磊到这时才发现自己真的掉入了一个怪圈之中。看着以往的同学在大企业中做得有模有样,拿着自己几倍的薪水不说,还有一个异常光明的前途,他觉得自己真是“怀才不遇”。

像沈磊这样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为数不少,时间长了,自己觉得干得也很无聊,因此有的辞职了,有的则在原单位继续“怀才不遇”下去。

要想改变“怀才不遇”的现状,你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相信事情会有所改变。

1.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

先做自我能力评估,看是不是自己把自己估计得太高了。如果觉得自己评估自己不是很客观,可以找朋友和较熟的同事替你分析一下,如果别人的评估比你自我评估还要低,那么你要虚心接受。

2.分析“怀才不遇”的原因

分析自己的能力无法施展的原因何在,是一时没有恰当的机会还是受大环境的限制?有没有人为的阻碍?如果是机会问题,那就继续等待。如果是大环境的缘故,那就要考虑改变一下现有的环境,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如果是人为因素,那么可诚恳沟通,并想想是否有做得欠妥之处,如果有就要想办法沟通、化解。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职场上,尽量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厌恶的对象,而要以你的才干积极地去协助其他同事出色地做好工作。但要记住,帮助别人切不可居功,否则会吓跑你的同事。此外,谦虚、客气、广结善缘,这些都将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年轻人一定要摒弃“怀才不遇”的心理,因为这会成为你思想上的负担。谨慎地做你该做的事,就算是大材小用,也是快乐的。

年轻人要有担当

年轻人就是一棵树苗,需要悉心照顾,浇水、施肥、松土,那么小树才会茁壮成长,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结出丰硕的果实。如果不去管它,任其在阴暗的环境中,得不到阳光的照耀,吸收不到营养,那只能自生自灭,中途夭折或是藤枯树死。所以,每个年轻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让自己的生命之树长青。

有的年轻人胸无大志,终日无所事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任。有的年轻人懒惰成性,好吃懒做,最终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也是对自己极端的不负责任。

一个有魅力的年轻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表现为自信、自尊、自爱、自控。责任是一条无形的鞭子,少年时,也许我们在父母的保护下,不曾觉察到它的存在;但一到我们有了自立的能力,踏入社会,责任就一圈又一圈地裹缠在我们身上。为人子女时,我们只要念好书,考上好学校,父母师长就对我们很满意;踏入社会后,为人夫或为人妻后,爱人仰望着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尽力营造好一个温馨的家。当然,除了为人子女、为人夫或为人妻之外,我们对亲友和社会,也有责任。

从前,一个人去找智者,寻求解脱之法。

智者给他一个篓子,让其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

年轻人按照智者说的去做了。过了一会儿,智者问他感觉怎么样。年轻人说:“越来越沉重。”

智者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每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觉。”

年轻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负担吗?”

智者问他:“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样拿出来呢?”

年轻人不语,沉思片刻后,顿悟离去。

生活的担子越重,越能体会到生活的滋味。

生活对于你,可以说是一系列的责任与承担这些责任的过程。自我、工作、家庭等,作为一个社会人,你能逃脱这些吗?就算可以逃脱,你有勇气放弃这一切吗?因为这就是精彩的人生,你付出的同时,也从中得到了无限的乐趣。生活就是一个包袱,你只有不断地往里面放东西,它才会越来越充实。

责任就是在人生中勇敢担当,也是对生活的积极约束。责任还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服。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会使他的生命更有力量,使他的人生更加充实和丰富。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每种角色都有不同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扮演角色最大的成功是对责任的完成,正是责任让我们在困难当中能够坚持,在成功当中能够保持冷静,在懈怠的时候能够做到不放弃。

责任是一种动力,责任也是一种希望,责任能够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人生就在实现责任的过程中得到。

很多年轻人在工作中往往有这样一种心态,自己不是领导者,因而只做与自己职责相关,并与自己所得薪水相称的那些工作,这样一种心态定位,使你只盯着自己分内的那些工作,而不想额外多干一点儿,甚至经常以老板苛刻为理由,连自己分内的工作都不努力去做,敷衍搪塞,偷懒混日,被动地应付上司分派下来的工作,结果几年过后,除了拿那点薪水,你毫无所获,甚至因态度不积极,自己的那份工作和薪水也保不住。

如果你以老板的心态来工作,那么,你就会以全局的角度来考虑你的这份工作,确定这份工作在整个工作链中处于什么位置,你就会从中找到做分内工作的最佳方法,会把工作做得更完美、更出色。以这种心态进行工作,你就不会拒绝上司指派给你的工作了。

勇于负责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前提。有责任感的人能够坦然地面对逆境,能够在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前把持住自己,能够真正拥有正直自爱之心。

把自己看轻些

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常、很平凡,千万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如果认为自己比别人大一点点,这个字就念“臭”了。我们要永远记住:谨慎没有过头,谦虚没有界限。

有一位青年,平时留着小胡子,有一天,他忽然把小胡子剃掉了。他想:其他人肯定会感到很惊讶,并且会夸赞我比以前清爽多了。第二天,他以为人家会对他剃掉胡子的行为发表意见,可是大家匆匆跟他打过招呼后,都急急忙忙地去做事了。一直到快下班的时候,还是没有一个人对他的改变作出任何评价。最后,他终于忍不住了,主动对一个同事说:“你觉得我今天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吗?”同事愣了一下,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说:“没什么不同啊。”另外两个同事回过头来,看了他良久,终于有一个人看出来了:“哦,好像你以前留着胡子,今天胡子没了,对不对?”

一些年轻人总以为自己很重要,总认为别人都在关注自己,因此做什么事情都显得十分刻意,有时是害怕别人评头论足,有时是希望引起他人注意。其实很多时候,这些人都是在自作多情,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生活,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东西,没有多少会去过多地关注。因此,千万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不然你会很失望的。

在一个艺术家作品展览会上,《爱丽丝·亚当斯》的作者布思·塔金顿应邀出席。其间,两个可爱的十六七岁的女孩虔诚地向他索要签名。他问:“我没有带自来水笔,用铅笔可以吗?”其实他知道不会被拒绝,只是想表现一下谦和对待普通读者的大家风范。

女孩们果然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女孩将非常精致的笔记本递给他,他潇洒自如地签上了名字。女孩看过签名后,眉头皱了起来,仔细问道:“你不是查波斯啊?”他非常自负地回答:“不是,我是布思·塔金顿,《爱丽丝·亚当斯》的作者。”小女孩将头转向另一位女孩,耸耸肩说道:“玛丽,把你的橡皮借给我用用。”

那一刻,这位作家所有的自负和骄傲瞬间化为泡影。从此以后,他时时刻刻告诫自己:无论多么出色,都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有位县长到本城小店理发,坐了一会儿,问理发师:“知道我是谁吗?”“不知道。”理发师答。“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不知道。”“知道我是县长吗?”“不知道。”理发师接着说,“你是来理发的,我是给你理发的,这不就够了吗?”县长再不发一言。

人生在世,都希望活得体面有滋味,总愿意人家在乎和尊重自己。

然而,为人要脸面,却不可拿自己太当回事;为官或出名的人物,尤其不宜过于看重自己。如果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舍我其谁”,就会盛气凌人、独断专行,结果不是脱离群众,就是走向人民群众的反面。所以,任何人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曾任泰国总理的川·立派有一位勤劳的母亲,老人闲不住,在儿子当了总理之后,还在曼谷的一家市场内摆摊卖虾仁豆腐、豆饼、面饼。有记者采访她,问她为什么还干这个,她说:“儿子当了总理,那是儿子有出息,与我摆摊并没有什么矛盾。”她面对记者表示:“我其实没做什么,只不过在他小时候教导他做人必须诚实、勤劳和谦虚。”

别拿自己太当回事,并不是不要人格、品行和责任。在待人上的“当回事”与“不当回事”也是有区别的。就是对待自己不要太当回事,而对待他人则要真当回事。对自己不当回事,体现做人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对他人真当回事,反映待人的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无论达官贵人、先哲圣贤,还是平民百姓,都应鉴戒。

不要太高估自己

不少年轻人刚开始工作时,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在他们看来,自己是“人才”,因此,在工作中应当受到重用,应当得到丰厚的报酬。但是,抱有这样观点的人往往会在现实中碰壁。

名牌大学毕业的王超,在校园里是一个风云人物。在大学里,他是系学生会主席,曾组织过多次大型校内校外的活动,并利用假期,参加过许多社会实践。他自认为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

但就在他应聘第一家公司的时候,就碰了壁。这是一家跨国公司,他面试的时候,就把他自己在大学里的成绩以及对自己的评价以一种自信的姿态说了出来,希望先声夺人,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但招聘人员却淡淡地问他:“如果我安排你去我们的机修车间干一段时间,你接受吗?”

王超认为他们在试探他,便说:“我的目标不是做机修工,但我会努力做到最好,直到你们满意。”

招聘人员微微点头:“好,你到公司培训过后,就去机修车间。”

王超没想到对方真让自己去机修车间,他有点急了:“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工作不需要像我这样的人才去做,这是人才浪费!我完全可以做比机修工更重要的工作。”

对方说:“在我们公司,没有一份工作不重要,也没有更重要的工作,只有重要的工作。我问你一个问题,在我们公司所生产的产品中,你熟悉哪一种产品?”王超哑口无言。

招聘人员客气地对他说:“欢迎你参加我们公司的下一次招聘。请下一位进来!”

像王超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他们都是“嫌弃”工作而找不到就业门路的大学生,他们好高骛远,不讲实际,这导致了他们“失业”的结果。

事实上,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没有经验,又对社会不够了解,所以,是不太可能被委以重任的,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他们需要在工作中一步步地磨炼,逐渐成熟,然后才可能得到他们想要的。

林韬是一名毕业于某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如今他是浙江某建筑公司的一名经理。在外人看来,像林韬这样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应该去做老师才对,当建筑工人和他的身份不匹配。

原来,在大学里学物理专业的林韬,毕业后由于所学专业比较冷门,辗转于人才市场一个多月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来,他和同学跑到浙江省,想在那里闯一闯,当他听说某建筑公司招工人的时候,他决定放低姿态,先从工人干起,虽然在基层工作很辛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从钢筋工人做到了管理层,当上了经理。

回首这一路走来的历程,林韬感慨地说道:“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不过高估计自己,放低姿态,努力了就会有回报。”

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命不凡,他们心态浮躁,不肯从最基层做起,迫切地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认为自己是硕士、是博士,自然比那些专科、本科生的起点要高。所以,他们的姿态永远都是高扬的,对那些平凡的岗位丝毫没有兴趣,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找一份和自己能力“匹配”的工作。但是结果又常常不如人愿,你比别人强,有比你更强的,还不如放低姿态,从基层做起。

有一位博士毕业的高才生,在碰了无数次的壁之后,决定换一种方法找工作。他收起所有的学位证书,自降身份,去找工作。很容易地,他进入了一家电脑公司,做一名最基层的程序录入员。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他才华出众,竟然能指出程序中的错误。这个时候他把自己的本科学位证书拿出来了,于是上司就给他换了一个与本科生水平差不多的工作。没有多久,他在新的岗位上也游刃有余,远比一般大学生高明,这时博士亮出自己的硕士证书,老板又提升了他。从此以后,老板就开始注意他了,发现他应付现在的工作仍然绰绰有余,于是就再次找他谈话。这时博士拿出博士学位证书,并说明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老板这才明白怎么回事,更对他的低调和谦虚赞不绝口。理所当然地,博士在这个公司里受到了重用。

可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绝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智慧。放低姿态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作为,学习谦恭,学习礼让,学习盘旋着上升,这既是人生的一种品位,也是一种境界,同时能让我们脚踏实地地攀上成功的阶梯。

即便你是天才,也应该保持谦逊

一位学者这样说道:“当我以为自己什么都懂的时候,学校颁给了我学士学位;当我觉得自己一知半解的时候,学校颁给了我硕士学位;当我发现自己竟是如此孤陋寡闻的时候,学校颁给了我博士学位。”

这位学者的话揭示了一个这样的道理:当人越谦卑的时候,越发现自己有所不足,就越懂得放下身架虚心求教,这样所学到的东西也就越多。这位学者所分享的话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越熟的麦子头垂得越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意思就是说,当一个人越懂得谦卑的时候,不单本身能获益更多,也更能让人发自内心地钦佩、敬重他。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讲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他以最简洁的形式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理想姿态。可以说,至今仍有很多人信奉苏格拉底这句名言。无论你多么伟大,无论你多么有才能,你也有不知道的地方,说不知道并不意味着你无能,反而在勇敢承认的同时而获得了更多的称赞。

有一位学富五车、年近八旬的老妇人,她原是大学教授,会讲五种语言,读书很多,语汇丰富,记忆过人,而且还经常旅行,可以称得上是见多识广。然而,从未有人听到过她卖弄自己的学识或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假称通晓。遇到疑难时,她从不回避说“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的知识去搪塞,而是建议去查阅有关专著、资料,以作参考。看到老人的这一切,每个跟她接触的人真正懂得了怎样才能被别人敬重,怎样才能获得做人的最好的尊严。

著名的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头脑迟钝,易受约束,不善同他人交往。迅速和现成的回答,表现的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老套思想,而敢于说“我不知道”所显示的则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这个或那个问题也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大大地改善。

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聪明人,都有勇气承认“没有人知道一切事情”这个事实。承认自己不知道无损于他们的自尊。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是一种动力,并不是说出来就大失面子的话语,因为自己的“不知道”,反而会促使他们去进一步了解情况,求得更多的知识。

在柯金斯担任福特汽车公司经理时,有一天晚上,公司里因有十分紧急的事,要发通告信给所有的营业处,所以需要全体职工协助。当柯金斯安排一个书记员的下属去帮忙套信封时,那个年轻职员傲慢地说:“那有损我的身份,我不干!我到公司来不是做套信封工作的。”

听了这话,柯金斯一下就愤怒了,但他平静地说:“既然做这件事是对你的污辱,那就请你另谋高就吧!”

于是那个年轻职员一怒之下就离开了福特公司。他跑了很多地方,换了好几份工作都觉得很不满意,他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过错。于是又找到柯金斯,诚挚地说:“我在外面经历了许多事情,经历得越多,越觉得我那天的行为错了。因此,我想回到这里工作,你还肯任用我吗?”“当然可以,”柯金斯说,“因为你现在已经能听取别人的建议了。”

再次进入福特公司后,这个青年变成了一个很谦逊的人,不再因取得了成绩而骄傲自满,并且经常虚心地向别人请教问题。后来他成为了一个很有名的大富翁。

一个年轻人,无论他多么有才华和能力,如果他不能谦逊待人,也会遭到他人的唾弃。对于外界的排斥,尽管有些人表面上会表现得桀骜不驯、蛮不在乎,但是这种人心底深处还是会隐隐存在着一种被认同的渴求。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有才华和能力的人,缺乏的是有才华同时又能保持谦逊的人。

“架子”越大,身份越低

真正的大人物,属于那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却仍然和平凡人一样生活的人。他们从来都是虚怀若谷的,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们从来不会见人便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不被重用的“遭遇”和“不幸”,他们从不埋怨自己的上司是“妒贤嫉能之辈”,从不痛恨自己的同仁是“居心叵测之人”,他们只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去干着自己分内的事情。

自以为是的年轻人头脑容易发热,他们往往充满梦想,只相信自己,从来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劝告,认为采纳了别人的意见就等于认输了,其实,他们的固执恰恰证明了他们骨子里的自卑,正因为心虚,所以才不愿服输。

其实,有内涵、有魄力的人,不一定永远站在智慧的最高峰。忘记曾经的成功、曾经的辉煌,正视现实,不盲目蛮干,这样的人即便退居幕后,我们给予他们的仍然是掌声和鲜花。

士光敏夫是日本著名的经营学家。1964年,68岁高龄的士光敏夫就任东芝董事长,他经常不带秘书,独自一人巡视工厂,遍访东芝散设在日本各地的三十多家企业。身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亲自步行到工厂已经非同小可,更妙的是他常常提着一升瓶装的日本清酒去慰问员工,跟他们共饮。这让员工们大吃一惊,有点不知所措,又有受宠若惊的感觉。没有人会想到一位大公司的董事长,会亲自提着沉重的清酒来跟他们一起喝。因此工人称赞他为“提着酒瓶子的大老板”。

士光敏夫平易近人的低姿态使他和职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即使是星期天,他也会到工厂转转,与保卫人员和值班人员亲切交谈。他曾经说过:“我非常喜欢和我的职工交往,无论哪种人,我都喜欢和他交谈,因为从中我可以听到许多创造性的语言,获得巨大收益。”

的确,通过对基层员工的直接调查,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弄清了企业的不足,还获得了很有价值的建议,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员工的好感和信任。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也是靠着他那平易近人的领导风格赢得了千万美国人的尊重和拥戴的。有一天,他穿着一件过膝的普通大衣一个人走出了军营,他的低调没有让所有遇到他的人认出来。

他走到了一条街道旁,看到一个下士正领着几位士兵垒街。那位下士双手插在衣袋里,站在旁边,对抬着一块石头的士兵们发号施令。尽管下士喊破了喉咙,士兵们经过多次努力,还是不能把石头放到预定的位置上。

大家的力气都耗尽了,那块石头眼看着就要滚下来。在这关键的时刻,华盛顿疾步上前,用他的臂膀顶住石块。终于,那块石头被放到了位置上。士兵们拥抱华盛顿,向他表示感谢。

华盛顿转身向那个下士问道:“刚才你为什么不帮一帮大家呢?”“你是在质问我吗?难道你看不出我是下士吗?”那下士背着双手,霸气十足,不可一世。华盛顿笑了笑,然后就不慌不忙地解开自己的大衣纽扣,露出自己的军服,说:“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将。不过,下次再抬重东西时,你也可以叫上我。”那个下士顿时羞愧难当。

生活中,爱摆“臭架子”的人一点儿也不少,哪怕只是当了个芝麻大的官,手下只有可怜的一个“兵”,也要把官腔打足,官架摆足,无论是说话、走路、办事,都是装腔作势,有意显得威风、高贵、了不起的样子。

爱摆架子的人喜欢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居高自傲,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他们不知道,“臭架子”摆得越大,在别人心目中的身份和地位越低。因为究竟能不能当好官,不在于“官架子”端得大不大,而在于是否具有人品、能力、水平和亲和力,是否得到了下属的认可,能不能得到他们真正的信服和敬仰。

一位光明磊落、深受群众爱戴的领导干部曾经这样说过:“为官不要自觉高人三等,而应自觉低人三等。”所以身份和地位越高的人,越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低,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追随者的敬重和信赖。

不要随意张扬个性

很多人都认为个性很重要,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最喜欢谈的就是张扬个性。他们最喜欢引用的格言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时下的种种媒体,包括图书、杂志、电视等也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名人都有非常突出的个性。爱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极其粗野,画家凡·高是一个缺少理性、充满了艺术妄想的人。

名人因为有突出的成就,所以他们许多怪异的行为往往会被广为宣传,有些人甚至产生这样的错觉:怪异的行为正是名人和天才人物的标志,是其成功的秘诀。我们只要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想法是十分荒谬的。

四年前,刘冰毕业于中国一所名校的计算机系,那时,他是一个追求独特个性,充满了抱负和野心的年轻人。他崇拜比尔·盖茨和斯蒂文·乔布斯这两个电脑奇才,追随他们不拘一格的休闲穿衣风格,他相信“人真正的才能不在外表,而在大脑”。对那些为了寻求工作而努力装扮自己的人,他嗤之以鼻。他不仅穿着牛仔裤、T恤,还穿了一双早已过时的鸭舌口黑布鞋,他认为自己独特的抗拒潮流又充满叛逆性格的装束,正反映了自己有独特创造性的思想和才能。

一次,他穿着自己那套“潇洒”的“盖茨”服,外加上“性格宣言”的黑布鞋去面试。在他进入面试的会议室时,看到有五六个人,全部是西服正装。他们看起来不但精明强干,而且气势压人。他那不修边幅的休闲装,显得如此与众不同、格格不入,巨大的压力和相形见绌的感觉使他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他没有勇气再进行下去,最后放弃了面试的机会。他说:“我的自信和狂妄一时间全都消失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还不是比尔·盖茨。”

名人确实有突出的个性,但他们的这种个性往往表现在才华和能力之中。正是他们的成就和才华,使他们特殊的个性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如果是一般人,一个没有多少本领的人,他们的那些特殊行为可能只会遭到别人的嘲笑。

如今,职场上追求个性的人越来越多,那些才华出众的人,尤其喜欢张扬自我,不愿放弃自己的主张与见解,错了都不肯低头。如此鲜明的个性,让人无法接受,对自己的发展也相当不利。

盲目追求个性的人都有一种想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人对一些不听指挥、顶撞上级或身陷困境仍然执迷不悟的顽固分子,称赞其“有个性”。也有人为了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固执地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或是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推崇个性,不等于不要尺度。如果时时、处处、事事都特立独行,脱离群体,在世人的眼中便是“怪物”。如果连群体都不能容纳你,起码的交流和生活都成问题,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因此,当我们张扬个性的时候,必须明白我们张扬的是什么,必须注意到别人的接受程度。如果你的这种个性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缺点,你最好还是把它改掉,而不是去张扬它。

社会需要的是生产型的个性,只有你的个性能融合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你的个性才能够被社会接受,如果你的个性没有表现为一种才能,仅仅表现为一种脾气,它只能给你带来不好的结果。

在生活中,随意张扬个性,常常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让自己吃亏。所以,我们最好还是聪明一些,尽可能与周围的人协调一些,这才是智慧的表现。

别人不会像家人一样迁就你

三十几岁的年轻人大都是“80后”。“80后”是彰显个性的一代,也是最为任性的一代。由于出生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不论男孩还是女孩,“80后”都有任性的特点。因为多数“80后”都是独生子女,有的父母还不在身旁,由爷爷奶奶一辈的老人们来照顾。这使他们在家里受到了过多的娇惯、溺爱和迁就,天长日久,就养成了任性的性格。这种现象在社会上非常普遍,慢慢地,便形成了这代人的总体性格特征,同时,这个特征也间接地导致了部分“80后”的做事能力差,做错了还奢望别人迁就自己,原谅自己。如果不被原谅,就要么赌气不做,要么辞职不干。

大学毕业后,小高就顺利进入了一家外企在广州设立的办事处。工作不太忙,公司还送她去学习报关和相关物流培训班充电。不菲的薪水,较大的发展空间,令很多同学羡慕不已。小高渐渐骄傲起来,对销售人员乃至部门经理安排的事情,要么是有选择性地做,要么就忘在脑后,态度甚至有点傲慢。好在总经理以“男士要有绅士风度,不要跟女孩子计较”为由,让男同事礼让小高几分。

小高和几个同事一起去参加北京的展会,开展当天,由小高负责的好几个文档都落在家,忘记拿了,几个同事不满说了她几句。回广州后,小高竟赌气递上辞呈,总经理为稳定团队,挽留了她,小高因赢得“胜利”而得意扬扬。可没承想此后,递辞呈成了小高的“撒手锏”,一有不如意就赌气辞职。后来,总经理终于在辞职信上签名准许,看着弄假成真,小高叫苦不迭。“我知道很难再有上司像总经理那么宽容,是我自己没有珍惜机会,我的任性,对于总经理的宽容大度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和辜负。”小高现在后悔莫及。

人这一生,除了家人以外,任何人都没有义务迁就你。家人的迁就,那是一种宽容,是一种无私的爱,哪怕你做得再不对,他们也会原谅和包容你。只因为这是一种亲情,而这亲情的存在让他们不计一切地迁就你。

当然,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会迁就你,那就是对你有所图的人。如果你在一定的位置上,有一定的权力,就会有人迁就你,但那也只是暂时的。

有一位年轻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领导面前是红人。身边的人天天都围着他转,指望着他在领导面前说几句好话,而他也习惯于依赖别人,工作上出差错,平时上班迟到,除了领导也没人敢说他,一直迁就他。后来,换了领导,他不再受重用,如昨日的黄花一样被晾在一边,而那些昔日围着他转的人也对他冷淡下来。一次,他又一次迟到了,单位里管考勤的人毫不留情地给他记了迟到,而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事。他一下子感觉到很委屈,失意到了极点,最后辞职不干了。

年轻人在社会上行走,不要过多地希望别人迁就你。要一切靠自己,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件事,把握好自己的一切,这样自己也不会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