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方式的演变

茶叶被人类发现以后,人类的饮茶方式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个阶段,煮茶。无论是神农用水煮茶,还是陆羽在《茶经》中提到的煎茶、煮茶理论,人类最开始都是将茶叶煮后服用。郭璞在《尔雅》注中提到: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作粥状。直到唐代,人们还习惯于这种饮用方法。时至今日,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他食品。

沏茶

第二个阶段,半饮半茶。到了秦汉时期,茶已经不仅作为药材,同时也在人们的生活中登场,逐渐成了待客的饮品。人们也在此时创造出“半茶半饮”的制茶和用茶方式。他们将团茶捣碎放入壶中,加入开水,并加工和调味。

三国时期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迹,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大概是说,当时采下茶叶之后,要先制作成茶饼,饮茶时再捣碎成末,用热水冲泡。但这时煮茶的过程中,仍要加入葱、姜、橘子等调味料,由此可以看出从煮茶向冲泡茶过渡的痕迹。这种方法可算得上是冲泡法的初始模样,类似于现代饮用砖茶的方法。

第三个阶段,泡茶。这种饮茶的方式也可叫作全叶冲泡法,它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它是茶在饮用上的又一进步。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已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他香料、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纯用茶叶冲泡,便被唐人称为“清茗”。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从此开始,人们煮茶时只放茶叶。唐代发明的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加工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这种散茶的品质极佳,能够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而且饮用方法也与现代基本一致,以全叶冲泡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