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金牛山隧道

一、工程概况

金牛山隧道进口里程DK465+335,出口里程DK467+240,全长1905m。隧道进口位于R=8000m的曲线上,其余位于R=9000m的曲线上,DK466+365~DK466+635设置R=30000m的竖曲线,隧道最大埋深35.37m。隧道在DK466+230~DK466+330和DK466+560~DK466+660两处下穿高速公路。其平面如图5.2.7所示。

图5.2.7 金牛山隧道下钻京沪高速公路平面示意

1.DK466+230~DK466+330段基本情况

金牛山隧道在DK466+230~DK466+330下穿京沪高速公路C匝道(京沪至肥城方向),交角14.57°,匝道宽12m,隧道开挖顶面到路面的距离为9.28m,横断图如图5.2.8所示。

图5.2.8 DK466+230~DK466+330下穿京沪高速公路C匝道横断面(单位:m)

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段围岩为Ⅳ级加强,花岗片麻岩,局部夹脉状角闪岩及石英岩,弱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呈碎石状玉碎结构;工程水文有基岩裂隙水q=0.00035m/(s·m3)。

2.DK466+560~DK466+660段基本情况

DK466+560~DK466+660下穿京沪高速公路,交角36.73°,路面总宽37.5m,隧道开挖顶面至路面的距离为12.045m。

隧道下钻高速公路段的围岩为Ⅳ级加强,花岗片麻岩,局部夹脉状角闪岩及石英岩,弱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呈碎石状玉碎结构;工程水文有基岩裂隙水q=0.00035m/(s·m3),横断图如图5.2.9所示。

图5.2.9 DK466+560~DK466+660下穿京沪高速公路横断面(单位:m)

二、关键技术

1.施工方案

结合工程特点,确定金牛山下穿高速段施工方案如下:

(1)做好地面排水疏堵工作和监控量测点的布置。

(2)进入下穿高速公路段之前,进行15~30m中导洞法工艺性试验,加强变形观测,对相关成果进行分析,采集导洞施工参数,指导后期施工。

(3)分析超前地质预报结果,在围岩较差地段施作超前支护ф108mm长管棚,每段22.5m,同时加密双排超前小导管。

(4)开挖中导洞。中导洞为城门洞型,尺寸为4m×4.1m,底部距离拱部圆心30cm,顶部距离拱顶结构线3.1m,轴线与隧道一致。导洞超前约6~9m。

(5)导洞内采用临时支护,喷10cm厚的C25纤维混凝土,并挂钢筋网(参数为ф8@25cm×25cm)支护。岩石破碎的地段随机布置ф22砂浆锚杆加强支护。中导洞开挖过程中每循环进行地质素描。

(6)施作超前小导管,扩挖隧道的顶拱和侧墙至设计结构线,循环进尺为0.8m,周边采用光面爆破。

(7)出渣完成后,立即按设计要求实施初期支护,包括系统锚杆、格栅拱架、挂钢筋网、喷混凝土。

(8)滞后上部30m分左右半幅开挖下台阶及仰拱,及时完成初期支护,使其封闭成环。

(9)二次衬砌进紧跟。洞内施工时同步进行地面监控量测和洞内收敛观测,必要时与高速公路管理单位联系对高速公路通行采取限速、限吨位、分道通行的交通管制措施。

2.中导洞法工艺

按照设计要求将开挖面分成4个分部,各分部的边界及施工步骤横断面如图5.2.10所示。

3.中导洞法安全分析

中导洞法施工时断面小,爆破影响范围小,爆破松动圈不超过隧道轮廓线;上台阶扩大挖时,中导洞为临空面,爆破对围岩影响最小,有利于结构安全;全断面快速封闭成环,控制沉降变形且有利于隧道安全;减少了开挖工序,加快了开挖进度。

图5.2.10 中导洞法设计分部(单位:cm)

4.中导洞法施工进度完成情况

隧道采用中导洞法施工时,导洞、边顶拱部、下台阶、二次衬砌等工作同步施工。总进度受拱部开挖和支护进度控制。拱部施工作业循环时间为16小时,导洞循环作业时间为10小时。按照每月有效作业天数25天计算,中导洞法施工月进尺为60m,考虑到大管棚施工占用直线工期,月平均进尺为5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