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基础
  • 吕爽
  • 3006字
  • 2021-03-31 05:44:33

1.2 创业有助于技术创新

一、创新是创业的主要驱动力量

创新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制度和机制的创新,保证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使创新意识、创新文化、创新理论,得以完好地发挥和实现。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三次重大技术革命都强烈地依赖于科学理论、基础研究的突破。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这同近代力学、热力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9世纪中叶,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应用,是电磁理论突破引发的成果。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40年代,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基础理论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技术、电子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

德鲁克在其《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提出,创新是创业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公共媒体、社会公众和政策制定者一直相信,研究和开发发生在大公司。然而客观事实是:尽管中小企业在创新中受到资源约束,但它们的创新能力是惊人的。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商务部等机构统计,二战后50%的创新、95%的根本性创新,都是由小型创业公司完成的。事实上,20世纪有60%的发明来自独立的发明者和小企业,许多新产品由小企业创造,如复印机、胰岛素、真空管、青霉素、拉链、喷气发动机、直升机等等。其他的研究还表明,较小的创业型企业的研发比大企业更有效率和更为强劲。小企业每一美元的研发经费产生的创新是大企业的两倍,每个研发科研人员产生的创新是大企业的两倍。日本的研究表明,一半的企业技术创新是由小企业进行的,而且付出高额的创新费用。新企业不仅创新效率高,而且创新的商品化率也高,它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创新进入市场,这段时间平均约2.2年,而大公司则要3.1年。

例如,我国科学家在973计划支持下,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理论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推动了该领域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在水稻研究方面,开展了杂交水稻理论和克隆水稻中与株型相关的单分蘖突变体分子生物理论研究,通过控制分蘖形成数量,大大提高了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产量;在小麦研究方面,育成了国际上小麦第一套全基因组近等导入系/近等基因系,发现了在供体亲本中“隐藏”的大粒、多粒、优质、早熟等重要目标性状,进而为培育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小麦品种奠定了基础;在猪品种优化方面,确定了猪促卵泡素β亚基基因为猪高产仔数的主效基因,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高产仔数基因诊断盒,可以准确、快速地选择高产仔的猪种,已在全国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个国家级和省级的原种猪场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1997年转基因抗虫棉花在我国大面积推广使用,到2006年我国种植转基因棉花大约3500万公顷,占棉花种植面积的60%以上,每亩减支增收130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农民可以减少80%以上的农药使用量,减少了农药污染和人畜中毒,提高了棉花的单产和总产,众多的新型抗逆基因被发掘。随着研究的开展和技术的普及,一大批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非粮转基因作物诞生,一批新型生物技术公司诞生,带动了生物技术育种产业和转基因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对我国非粮农作物丰产稳产起到了引领和支撑作用。同时,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对基因的基础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新基因的发现及其功能和调控机理、转基因安全理论等又对相关的基础研究不断提出了新的课题,从而促进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不断向纵深发展。

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产品(LED)正在引发新的照明变革。近年来,在一系列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的半导体照明技术及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的互动发展的创新局面,实现了从物理、材料、器件、重大装备到示范应用的创新链和产业链。目前,已发展出的大功率白光LED发光效率达到80lm/W,超过荧光灯的效率,是白炽灯的5~10倍、寿命是白炽灯30~50倍。在建筑景观照明、大屏幕显示、交通信号灯、指示灯、手机及数码照相机等用小尺寸背光源、太阳能LED照明、汽车照明、特种照明及军用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半导体照明之所以能够迅速取得今日的重大进展,得益于几十年来我们对以氮化镓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重要基础问题研究的突破。通过低温缓冲层消除应力和对P型掺杂机理的认识,提高了材料的质量和发光的量子效率,实现了从材料到器件的跃变;通过第一原理计算对掺杂机理的深入认识,将掺杂浓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将这些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应用到器件上,使产品性能提升了一倍,实现了特种照明的实用化。可以说半导体照明技术发展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对材料相关基础问题的深刻认知。要实现半导体照明进入通用照明领域,必须重视和研究解决阻碍其快速和持续发展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重大基础问题。

二、创业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

创业促进技术创新的原因在于创业投资具有创新发现功能、创新加速功能、创新产业化促进功能以及创新风险分散功能。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整合科学、技术、知识与经济等要素的人类实践活动,不但在社会经济系统的变迁上显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通过其特有的活动方式作用于社会文化系统,改变着社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面貌。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要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一是要促进技术创新的发生,二是要促进科技成果快速、顺利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创业在上述两方面均可发挥巨大的作用。

1.技术创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推动力

创业者在促进技术创新发生的同时,还需要促进科技成果快速、顺利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将创新引向市场,并利用它为顾客创造价值。创业者所研发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盈利,由一个良性运转和良性领导的组织来进行营销,并得到保护,且不受竞争者的注意。创业过程包含着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产生,这对创业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而从整个经济社会的角度看,这也是产业更替和演进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许多新兴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是由一大批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创业者推动的,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诸如半导体、软件、计算机、互联网等。

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决定企业的市场地位、生存能力与发展前景。而新创企业的创业活动正是形成并强化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创新是创业的主要驱动力量,创业是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

2.技术创业已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桥梁和载体

基于新技术的创业活动在增加就业、提升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巨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推动力。而学研机构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并通过技术许可(包括技术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和衍生企业等技术创业形式,直接或间接参与经济活动,对区域就业水平提高和经济、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因此,世界各国对技术创业活动的发展和学研机构参与技术创业活动功能的发挥都非常重视,纷纷出台直接或间接的刺激政策,以提升本国技术创业活动水平。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互动,两者实现真正的紧密的结合,才能实现基础研究与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