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过去的做法还有效吗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企业走过了西方企业上百年走过的路。一路下来,打打杀杀,磕磕绊绊,有挫折,有辉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改变环境,环境也在塑造企业。环境的变化,也使得过去行之有效的套路和模式不再有效。

企业规模有大有小,业务范围有繁有简,但经营的套路和模式未必不一样。经营的套路和模式千变万化,但背后的主导逻辑未必不一样。所有的经营行为都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和前提基础之上的,这些假设和前提就构成经营的主导逻辑。

有些企业规模貌似很庞大,业务貌似很复杂,但支撑它的主导逻辑很简单。正是这个东西支撑它做起来,走下去。

按主导逻辑划分,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广告求市场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中国非常传统的一种经营理念。与此相反,很多人则是迷信广告的营销效果。他们通常采用的模式是“广告轰炸+销售跟进”。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这种模式的营销效果非常明显。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只不过是自然销售方式的升级版。

2.以价格求市场

生产门槛不高的产品,非常容易被模仿。彼此模仿的结果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非常高。在产品高度雷同的情况下,以价格打开市场,以低价获取订单,将是企业普遍的做法。换言之,就是价格战。

价格战打到一定程度,就会比拼成本。成本比拼到一定程度,就会比拼人工和原材料。所以,从拼价格、拼成本,到偷工减料、比烂,将是非常自然的演变。比烂的结局,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大家一起死。

3.以市场求利润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致力于提高市场份额,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经营方式。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利润就会随之而来,是他们潜在的经营假设。

他们的核心逻辑是这样的:销售额大的公司将有成本优势;成本降低将导致利润提高;利润提高会增强公司投资能力;而投资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成本的降低。他们认为,成为行业领先者的关键,就是获得超过所有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就等于利润吗?不一定。因为游戏规则变了。现在已不是企业越大越挣钱。当然,也不是越小越挣钱。换言之,利润水平和企业大小已经没有直接的关系。和什么有关系呢?和你在利润区的位置有关。不在高利润区的企业,是挣不到大钱的。

4.向规模求效益

这里说的规模,不单指生产规模,还指“铺摊子”。赚了钱的企业喜欢铺摊子,不赚钱的企业也喜欢铺摊子。他们的说法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靠发展才能解决。

赚了钱的企业为什么喜欢铺摊子?他们要做大、做强啊,总不能安于现状吧?于是努力扩大产能,上马更多的项目,涉足更多的产业。他们喜欢搞大集团,搞全产业链。

不赚钱的企业为什么也喜欢铺摊子?他们要生存啊!为了缓解存货和现金流压力,招聘更多的人员,开发更多的产品,开拓更远的市场。他们相信,东方不亮西方亮,拼下去总会有出路。

都想着由小做大,由大做强。不承想由小做大,由大做烂。摊子是大了,但是一个烂摊子。结局呢?富贵几个家庭,掏空几家银行,留下一个烂摊子,带坏一批年轻人。

5.向管理求效益

当市场开拓阻力加大时,许多企业会转头向内部寻求发展空间。他们的口号是,向管理要效益。迎合企业的这种需要,市场上出现了层出不穷的管理工具、方法和模型。

这些工具、方法和模型被一些人吹得神乎其神。企业人也对它们寄予厚望。但管理本身不创造效益。管理要服从和服务于经营,并通过经营间接创造效益。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得好:“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

总体上说,中国企业的管理还比较粗放,提高和改善的空间也非常大。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走向它的反面。过于强调管理,管理就成了无事忙,折腾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企业走出了许多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得以成立,是建立在两个基础和前提之上的。一个是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包括劳动力成本优势、资金成本优势、土地成本优势,以及环境成本优势等。另一个就是市场空间巨大。现在看来,这两个基础和前提正在消失。市场环境变了,经营前提变了,从前有效的经营方式也就不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