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慢性低血压

一、体质性低血压(原发性低血压)
发病原因不清楚,常见于体质较瘦弱者,女性较多,可有家族遗传倾向。
临床特点:①多无自觉症状,仅在体检中偶然发现低血压,此种状况多无重要临床意义;②部分患者则有精神疲倦、健忘、头晕、头痛、甚至晕厥,或胸闷、心悸等类似心脏神经症的表现,但往往这些症状常由于合并某些慢性疾病或营养缺乏所致。
本症诊断主要依据:①低血压;②心或血管神经症;③无器质性疾病或营养不良的表现;④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低血压。
二、体位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
从平卧位或下蹲位突然转变为直立位,或长时间站立时发生低血压(<90/60mmHg),或收缩压降低超过30mmHg,舒张压降低超过20mmHg,称为体位性低血压,严重者可以引起脑缺血症状或晕厥,若取平卧位,血压回升,症状可消失。
体位性低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一)原发性体位性低血压
亦称直立性低血压、Shy-Drager综合征,是一种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主的综合征。本病病因未明,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血压控制异常;也有认为是自主神经原发性变性(尤其是交感神经系统所致)。
原发性体位性低血压临床特点:①起病隐袭,多在中年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病程缓慢。②直立位时血压迅速而显著降低。③患者直立位时出现脑缺血症状,轻者头晕、眼花、乏力,多在晨起、登高、行走、活动或站立排尿时发生;重者立即发生晕厥,晕厥发作前无面色苍白,恶心、出汗、心悸等先兆。④有自主神经受损害表现:皮肤干燥、少汗或无汗、排尿障碍、夜间多尿与遗尿、阳痿、腹泻或便秘等。⑤本病可能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有躯体神经症状:说话缓慢、写字手颤或笨拙、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发音困难,病理神经反射阴性。
本病诊断:①中年男性,于直立位时渐发头晕、眼花、眩晕甚至突然发生晕厥。②血压测定试验阳性;测量患者平卧位和直立位血压,每分钟1次,连续3~5次,血压下降>30/20mmHg为阳性。有学者认为,患者直立位收缩压较卧位下降50mmHg,舒张压下降20~30mmHg,有肯定诊断价值。③排除其他原因,包括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排尿晕厥、颈动脉窦过敏、严重心律失常等,可诊断本病。
(二)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
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可查明原因,大致有:
1.神经系统疾病 脑干及其周围炎症、缺血、肿瘤等使血管运动中枢受累;脊髓疾病如脊髓结核、脊髓横断性损伤、脊髓空洞、多发性神经炎、多系统萎缩。
2.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Addison病、慢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重症糖尿病、嗜铬细胞瘤等。
3.心血管疾病 如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重度二尖瓣狭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多发性大动脉炎、高原病等。
4.慢性营养不良 吸收不良综合征、重度贫血、慢性胰腺炎、严重肝病、恶性肿瘤、血液病、尿毒症、活动性结核病等。
5.药物性 某些降压药、血管扩张剂、镇静药等,如硝酸酯类、胍乙啶,α-受体阻滞剂等。
6.其他方面 妊娠晚期、久病卧床患者等。
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的病因甚多,下面仅介绍几种疾病:
1.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Addison病) 系由于各种病因使双侧肾上腺的绝大部分被毁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的临床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慢性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因见表13-1。
表13-1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病因学
续表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病因:①感染:肾上腺结核为本病常见病因,结核病灶破坏了肾上腺皮质和髓质;②自身免疫性肾上腺炎:双侧肾上腺皮质受损,约25%患者血中可检出抗肾上腺的自身抗体;③少见其他病因: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瘤、白血病、淀粉样变性、双肾上腺手术,放疗破坏等,还有少见肾上腺白质营养不良症,属先天代谢异常疾病,本病也可有两型:儿童型及青年成年型。国外报道,自身免疫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占所有病例约80%。近半数患者伴其他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此称为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综合征,多见于女性(约占70%)。
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病因:①由于下丘脑病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不足;②由于垂体功能不足:如产后大出血所致希恩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垂体或邻近组织的肿瘤、垂体血管栓塞或外伤、垂体切除、先天性垂体发育不全等;③下丘脑-垂体系统的功能被抑制所致,如过度使用外源性甾体类药物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肿瘤分泌甾体类物质、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症状及特点见表13-2:
(1)皮肤、黏膜色素加深及沉着,为本病最具特征性表现。皮肤暴露处、摩擦处、乳晕、瘢痕处色素加深更具明显,日晒后继续保持不退色;牙齿、舌部、颈、肛周等黏膜色素沉着明显。
(2)乏力为本病主要早期症状,其发生率高,程度与病情轻重成正比,应激状态下乏力症状加重。
(3)多系统及器官出现皮质激素不足表现:①胃肠道:纳差、喜咸食、胃肠功能紊乱;②神经精神系统:精神萎靡不振、疲劳,重者嗜睡、意识模糊、精神失常等;③心血管系统:低血压、部分有直立性晕厥、心脏缩小、心音低钝等;④代谢障碍:发生低血糖等;⑤肾脏:出现低钠表现;⑥性及生殖功能:性功能减退,男性阳痿,女性月经紊乱、闭经、阴毛及腋毛稀少或脱落;⑦合并全身疾病(如全身结核)或多器官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则伴有相应疾病的表现。
(4)对感染、外伤、气候、劳累、情绪激动等各种应激的抵抗力差,易出现肾上腺危象。肾上腺危象为本病急骤加重的表现。其特点为:①常有应激状态(如上述感染、手术、分娩、创伤、过冷、过劳、失水或突然中断皮质激素治疗等);②临床症状加重:上述肾上肾皮质激素严重不足表现,如低血压或休克、严重失水、昏迷等;③抢救不及时,易休克、昏迷、死亡。
如怀疑或考虑本病,可进行下列实验检查。
(1)ACTH兴奋试验:最具诊断价值,Addison病者储备功能低下。
(2)24小时尿17-羟、17-酮类固醇测定:本病患者尿17-羟可接近正常。对本病有诊断意义。
(3)影像学检查:肾上腺区X线摄片、CT、MRI检查,可帮助诊断病因。
(4)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血清钾增高、低钠、低氯、空腹低血糖或葡萄糖耐量试验曲线低平,均有助于诊断。
表13-2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症状发生率
2.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是指腺垂体(旧称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减少,可以单个激素缺乏,也可以多种激素同时缺乏;腺垂体功能减退可以为原发(垂体病变),也可以继发(下丘脑病变,或下丘脑-垂体间的联系中断)。
腺垂体功能减退病因颇多,有:①垂体瘤:成年人最常见原因,也有其他恶性肿瘤转移至垂体;②下丘脑病变:如肿瘤、炎症、淋巴瘤或白血病浸润、结节病等;③垂体缺血坏死或纤维化:妊娠或产后的垂体功能减退症称希恩综合征,多发生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胎盘潴留、产后大出血;④下丘脑和垂体炎症与感染;⑤垂体瘤术后放疗及创伤,鼻咽癌放疗损伤下丘脑及垂体;⑥突然中断糖皮质激素;⑦垂体卒中、垂体瘤出血、瘤体增大压迫,临床呈急症危象。
本病临床特点:①本病多为女性(占95%)20~40岁。②病情严重程度与垂体被毁程度有关。据临床资料,50%以上腺垂体组织被破坏后才出现临床症状(轻度),75%破坏时才有明显症状(中度),95%破坏时可有严重垂体功能减退(重度)。③典型腺垂体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各靶腺(性腺、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减退。
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垂体功能减退性危象(简称垂体危象),在全垂体功能减退的基本表现下,在各种应激状态下均可引起或诱发垂体危象,临床上有各种类型表现:①高热型(>40℃);②低热型(<30℃);③低血压,循环衰弱型;④低血糖型;⑤中毒型;⑥混合型,突出表现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症状和表现,如高热、休克、恶心呕吐、谵妄、抽搐、昏迷等,甚至死亡。
本病需做实验检查,方可帮助诊断和判别诊断:
(1)腺垂体功能需检验其支配靶腺的功能来反映:①性腺功能测定:女性:血雌二醇水平降低,男性:血清睾丸酮水平降低或正常低值,精子量及质改变;②肾上腺皮质功能:24小时尿17-羟皮质醇,OGTT;③甲状腺功能测定;④腺垂体分泌激素测定。
(2)CT或MRI检查可辨别腺垂体及下丘脑病变,对非颅脑病变,也可用X线、CT及MRI或活检以判断原发病的病因。
本病需与多发性内分泌腺功能减退症、神经性厌食、失母爱综合征(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鉴别。
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低甲状腺激素血症或甲状腺激素抵抗而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表现为黏液性水肿,成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占成人甲减的90%~95%,其病因有: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类;②手术或放射治疗破坏甲状腺;③过量碘摄入及抗甲状腺药物如锂盐、硫脲类等。
本病除有多系统及肌肉关节症状外,主要特征:①怕冷、易疲劳;②黏液性水肿伴高胆固醇血症;③低血压、心动过缓;④基础代谢率低;⑤血清甲状腺激素FT 4降低、TSH增高。
4.多系统萎缩症 多系统萎缩症是一类原因未明,临床表现为锥体外系、锥体系、小脑和自主神经等多系统损害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本病临床表现千变万化,包括锥体系、锥体外系、小脑和自主神经等多个系统的损害,最多见的组合为震颤麻痹合并小脑症状。其中41%患者以自主神经障碍作为首发症状出现,主要表现为阳痿(男)、尿失禁(女)、直立性低血压、少汗、面色苍白、便秘等。高场强MRI对该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本病需与帕金森病、家族性橄榄-桥脑-小脑萎缩、老年性直立性低血压鉴别(常由低血容量性、药物性、排尿性等低血压反应诱发)。
5.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的定义为进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而餐后收缩压<90mmHg;若进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超过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出现低血压症状,如头晕、晕厥等,也可诊断为PPH。PPH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近年来与其相关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发生机制尚不是十分清楚,一般认为,PPH的发生与压力感受器反射灵敏度下降、餐后交感神经活性反应下降及餐后体液改变等因素有关。
6.高山性低血压 平地人到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时,可出现血压偏低。患者常有头晕、嗜睡、记忆力减退、全身无力、疲倦、纳差等。经过一段时间适应或离开高山地区,症状即可消失,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