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案

扁鹊心书
一人患暴注,因忧思伤脾也,服金液丹、霹雳汤不效,盖伤之深耳。灸命关二百壮,大便始长,服草神丹而愈。(暴注)
一女人因泄泻发狂言,六脉紧数,乃胃中积热也。询其丈夫,因吃胡椒、生姜太多,以致泄泻,五日后发狂言,令服黄芩知母汤而愈。(平日恣啖炙爆,喜食椒姜,胃中积热者,有此一证,临证自明,然亦希遇。更有泻脱津液,致舌苔干燥,发热神昏,谵妄不宁者,此脾肾大虚,法当温补。若用寒凉,虚脱立见)(暑月伤食泄泻)
卫生宝鉴
征南副元帅大忒木儿,年六旬有八,戊午秋征南,予从之。过扬州十里,时仲冬,病自利完谷不化,脐腹冷疼,足胻寒,以手搔之,不知痛痒。尝烧石以温之,亦不得暖。予诊之,脉沉细而微,予思之,年高气弱,深入敌境,军事烦冗,朝暮形寒,饮食失节,多饮乳酪,履于卑湿,阳不能外固,由是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故胻寒而逆。《内经》云:感于寒而受病,微则为咳,盛则为泄为痛。此寒湿相合而为病也,法当急退寒湿之邪,峻补其阳,非灸不能病已。先以大艾炷于气海,灸百壮,补下焦阳虚。次灸三里二穴各三七壮,治胻寒而逆,且接引阳气下行。又灸三阴交二穴,以散足受寒湿之邪,遂处方云,寒淫所胜,治以辛热。湿淫于外,平以苦热,以苦发之。以附子大辛热助阳退阴,温经散寒,故以为君。干姜、官桂,大热辛甘,亦除寒湿;白术、半夏,苦辛温而燥脾湿,故以为臣。人参、草豆蔻、炙甘草,甘辛大温,温中益气;生姜大辛温,能散清湿之邪;葱白辛温,以通上焦阳气,故以为佐。又云: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故大作剂服之,不数服泻止痛减,足胻渐温,调其饮食,逾十日平复。明年秋,过襄阳,值霖雨,阅旬余,前证复作。再依前灸添阳辅,各灸三七壮,再以前药投之,数服良愈。
加减白通汤:治形寒饮冷,大便自利,完谷不化,脐腹冷痛,足胻寒而逆。
附子 炮,去皮脐 干姜 炮,各一两 官桂 去皮 甘草  半夏 汤泡七次 草豆蔻 面裹煨 人参 白术 各半两
上八味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五茎,煎一盏三分,去渣,空心宿食消尽,温服。
真定路总管刘仲美,年逾六旬,宿有脾胃虚寒之证。至元辛巳闰八月初,天气阴寒,因官事劳役,渴而饮冷,夜半自利两行。平旦召予诊视,其脉弦细而微,四肢冷,手心寒,唇舌皆有褐色,腹中微痛,气短而不思饮食。予思《内经》云:色青者肝也,肝属木。唇者,脾也,脾属土。木来克土,故青色见于唇也。舌者心之苗,水挟木势,制火凌脾,故色青见于舌也。《难经》有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今脾已受肝之邪矣,洁古先师云:假令五脏胜,各刑已胜,补不胜而泻其胜,重实其不胜,微泻其胜,而以黄芪建中汤加芍药附子主之。且芍药味酸,泻其肝木,微泻其胜。黄芪、甘草甘温,补其脾土,是重实其不胜。桂、附辛热,泻其寒水,又助阳退阴。饴糖甘温,补脾之不足,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生姜、大枣,辛甘大温,生发脾胃升腾之气,行其荣卫,又能缓其急。每服一两,依法水煎服之,再服而愈。(卷二十)
参政商公,时年六旬有二,原有胃虚之证。至元己巳夏,上都住,时值六月,霖雨大作,连日不止。因公务劳役过度,致饮食失节,每旦则脐腹作痛,肠鸣自利,须去一二行乃少定,不喜饮食,懒于言语,身体倦困,召予治之。予诊其脉沉缓而弦,参政以年高气弱,脾胃宿有虚寒之证,加之霖雨及劳役饮食失节,重虚中气。《难经》云:饮食劳倦则伤脾。不足而往,有余随之。若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骛溏。今脾胃正气不足,肾水必挟木势,反来侮土,乃薄所不胜乘所胜也。此疾非甘辛大热之剂,则不能泻水补土,虽夏暑之时,有用热远热之戒。又云:有假者反之,是从权而治其急也。《内经》云:寒淫于内,治以辛热。干姜、附子辛甘大热,以泻寒水,用以为君。脾不足者,以甘补之。人参、白术、甘草、陈皮,苦甘温以补脾土。胃寒则不欲食,以生姜、草豆蔻辛温治客寒犯胃。厚朴辛温厚肠胃,白茯苓甘平助姜附,以导寒湿。白芍药酸微寒,补金泻木以防热伤肺气为佐也,不数服良愈。
附子温中汤:治中寒腹痛自利,米谷不化,脾胃虚弱,不喜饮食,懒言语,困倦嗜卧。
干姜  黑附子 炮,去皮脐,各七钱 人参 去芦 甘草  白芍药 白茯苓 去皮 白术 各五钱 草豆蔻 面裹煨,去皮 厚朴 姜制 陈皮 各三钱
上十味 咀,每服五钱,或一两,水二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三分,去渣,温服,食前。(卷二十三)
郝道宁友人刘巨源,时年六十有五,至元戊寅夏月,因劳倦饮食不节,又伤冷饮,得疾。医者往往皆以为四时证,治之不愈。逮十日,道宁请太医罗谦甫治之。诊视曰:右手三部脉沉细而微,太阴证也。左手三部脉微浮而弦,虚阳在表也,大抵阴多而阳少。今所苦身体沉重,四肢逆冷,自利清谷,引衣自覆,气难布息,懒语言,此脾受寒湿,中气不足故也。仲景言下利清谷,急当救里,宜四逆汤温之。《内经》复有用热远热之戒,口干但欲嗽水,不欲咽,早晨身凉而肌生粟,午后烦躁,不欲去衣,昏昏睡而面赤,隐隐红斑见于皮肤,此表实里虚故也。内虚则外证随时而变,详内外之证,乃饮食劳倦,寒伤于脾胃,非四时之证明矣。治病必察其下,今适当大暑之时,而得内寒之病,以标本论之,时为标也,病为本也。用寒则顺时而违本,用热则从本而逆时,此乃寒热俱伤,必当从乎中治。中治者,温之是也。遂以钱氏白术散,加升麻,就本方加葛根、甘草以解其斑;少加白术、茯苓以除湿而利其小便也。人参、藿香、木香,安脾胃,进饮食。 咀,每服一两煎服,再服斑退而身温,利止而神出。次服异功散、治中汤辛温之剂,一二服,五日得平,止药。主人曰:病虽少愈,勿药可乎?罗君曰:药,攻邪也。《内经》曰:治病以平为期。邪气既去,强之以药,变证随起。不若以饮食调养,待其真气来复,此不药而药、不治而治之理存焉。从之,旬日良愈。(卷二十四)
校注妇人良方
侍御 沈东江之内,停食腹痛作泻,以六君加木香、炮姜而愈。后复作,传为肾泄,用四神丸而安。
① 侍御:侍奉君主的人员。
待御徐南湖子室,泻属肾经,不信余言,专主渗泄,以致不起。
一妇人年逾五十,不食夜饭,五更作泻,二十年矣。后患痢,午前用香连丸,午后用二神丸,各二服而痢止。又用二神丸数服,而食夜饭,不月而形体如故。
吴江史玄年母,素有血疾,殆将二纪,平居泄泻,饮食少思,面黄中满,夏月尤甚,治血之药,无虑数百剂,未尝少减。余以为脾肾虚损,用补中益气汤送二神丸,复用十全大补汤煎送前丸,食进便实,病势顿退。若泥中满忌参、术,痰痞忌熟地,便泄忌当归,皆致误事。(妇人泄泻方论第九)
名医类案
吴球治一人,暑月远行,渴饮泉水,至晚以单席阴地上睡,顷间寒热,吐泻不得,身如刀刮而痛。 寒症可知。医曰:此中暑也。进黄连香薷饮一服,次以六和汤,随服随厥。吴诊其脉,细紧而伏,曰:此中寒也。众皆笑曰:六月中寒,有是事乎?吴曰:人肥白,素畏热,好服凉剂,况远行途中饮水必多,今单席卧地,夏月伏阴,深中寒气,当以附子理中汤大服乃济。 舍时从症。病者曰:吾在家,夏常服金花黄连丸,今途中多服益元散及瓜水,因得此患。吴曰:此果然也。用之,甚效。按张仲景曰:夏月阳气在表,胃中虚冷,故欲着腹衣。今人酷热,日取风凉,夜多失盖,饮水食瓜果,多服凉剂,或以井泉浴体,久而不成患者鲜矣。(编者按:本例当属“阴暑”范畴)(中寒)
东垣治一人,一日大便三四次,溏而不多 胃泻,有时作泻,腹中鸣,小便黄。以黄芪、柴胡、归身、益智、陈皮各三分,升麻六分,炙甘草二钱, 先生得手处在此。红花少许, 红花少用入心,养血补火以生土引经,妙。作一服,名曰黄芪补胃汤,水二盏煎一盏,稍热食前服之。
一人五更初晓时必溏泄一次,此名肾泄。以五味子二两,吴萸半两, 即二神丸。用细粒绿色者,二味炒香熟为度,细末之,每服二钱,陈米饮下,数服而愈。《内经》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生病也。
东垣云: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此阴盛乘阳,加之气短,精神不足,此由弦脉令虚,多言之过,阳气衰弱,不能舒伸,伏匿于阴中耳。又值淫雨阴寒,时人多病泄利,此湿多成五泄故也。一日,体重肢痛,大便泄,并下者三,而小便秘涩。思其治法,按《经》云:大小便不利,无问标本,先分利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皆当利其小便,必用淡味渗泄之剂利之,是其法也。噫!圣人之法,虽布在方册,其不尽者可以意求耳。今客邪寒湿之淫从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从以上法度,用淡渗之剂,病难即已,是降之又降,是益其阴而重竭其阳,则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阳重衰,反助其邪也。故必用升阳风药,以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根半钱,炙甘草半钱,煎,稍热服。大法云: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去矣。又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夫圣人之法,可以类推,举一而知百也。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为后学广开方便之门。
子和治一人,泻利不止如倾。众以为寒,治近二十载。 非虚寒可知。脉之,两寸皆滑,子和不以为寒,所以寒者,水也。以茶调散涌寒水五七升,又以无忧散泻水数十行, 当有所去,下乃愈。次以淡剂利水道,后愈。此通因通用法也。
一僧脏腑不调,三年不愈。此洞泻也,以谋虑不决而致。肝主谋虑,甚则乘脾,脾湿下行。乃上涌痰半盆,又以舟车丸、浚川散下数行,仍使澡浴出汗,自是日胜一日,又常以胃风汤、白术散调之。
郝允治夏英公,病泄,太医皆为中虚。郝曰:风客于胃则泄 名言,殆藁本汤证也。夏骇曰:吾服金石等药无数,泄不止,其敢饮藁本乎?郝强进之,泄止。 《邵氏闻见录》
丹溪治一老人,右手风挛多年, 积痰见症。九月内患泄泻,百药不效。右手脉浮大洪数,此太阴经有积痰,肺气壅遏,不能下降大肠,虚而作泻,当治上焦 治上焦妙。用萝卜子擂,和浆水、蜜,探之而吐大块胶痰碗许,随安。
一富儿面黄,善啖易饥,非肉不食,泄泻一月。脉大,以为湿热,当脾困而食少,今反形健而多食不渴,此必疳虫也。验其大便,果有蛔,令其治虫而愈。至次年夏初复泻,不痛而口干。朱曰:昔治虫而不治疳故也。以去疳热之药,白术汤下,三日而愈。后用白术为君,芍药为臣,川芎、陈皮、黄连、胡黄连,入芦荟为丸,白术汤下。禁肉与甜瓜,防其再举。
一老人味厚伤脾,常脾泄。芍药酒炒一两,白术炒二两,神曲一两,山楂一两五钱,黄芩五钱,炒半夏一两汤泡,为末,荷叶饭丸。
一老人禀厚形瘦,夏末患泄泻,至秋深治不愈,神不悴,溺涩少不赤,脉涩颇弦,膈微闷,食减。 前案因手风挛,见浮大洪数之脉,以吐而愈泻。此案脉涩颇弦,因膈微闷而用吐,可见不凭在脉。因悟曰:必多年沉积澼在肠胃。询之,嗜鲤鱼,三年无一日缺。朱曰:此痰积在肺,肺为大肠之脏,宜大肠之不固也,当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陈皮、青葱、蔍苜根、生姜浓煎,和砂糖,饮一碗,探吐痰半升如胶,利减半。次早又饮之,又吐半升,利止。与平胃散加白术、黄连调理,旬日而安。(泻)
吕沧洲治一人,病下利完谷。众医咸谓洞泄寒中,日服四逆、理中等,弥剧。诊其脉两尺寸俱弦长,右关浮于左关一倍 脾入逆肝,其目外眦如草滋。 脉浮色青,非风而何?盖知肝风传脾,因成飧泄,非脏寒所致。饮以小续命汤,减麻黄,加白术,三五升痢止。续命非止痢药,饮不终剂而痢止者,以从本治故也。
一夫人病飧泄弥年。医以休息利,治之苦坚辛燥之剂,弗效。时秋半,脉双弦而浮 浮弦为风。曰:夫人之病盖病惊风,非饮食劳倦所致也。肝主惊,故虚风自甚,因乘脾而成泄。今金气正隆尚尔,至明春病将益加。法当平木之太过,扶土之不及,而泄自止。夫人曰:侬寓南闽时,平章燕公,以铜符密授,因失心惧,由是疾作。公言信然。以黄犉牛肝和以攻风健脾之剂,服之逾月,泄止。
滑伯仁治一人,暑月患中满泄泻,小便赤,四肢疲困,不欲举,自汗微热,口渴,且素羸瘠。众医以虚劳,将峻补之。伯仁诊视,六脉虚微。曰:此东垣所谓夏月中暑,饮食劳倦,法宜服清暑益气汤。投三剂,而病如失。
项彦章治南台治书郭公,久患泄泻,恶寒,见风辄仆,日卧密室,以毡蒙其首,炽炭助之,出语咿咿如婴儿。诸医作沉寒痼冷治,屡进丹、附,不时验。项诊其脉,告曰:此脾伏火邪,湿热下流,非寒也。法当升阳散火,以逐其湿热。乃煮升麻、泽泻、柴胡、羌活等剂,而继以神芎丸。郭曰:予苦久泄,今复利之,恐非治也。项曰:公之六脉浮濡而弱,且微数,濡者湿也,数者脾有伏火也。病由湿热,而且加之以热剂,非苦寒逐之不可。法曰通因通用,吾有所试矣。顷之,利如木屑者三四出,即去毡及炭,病旋已。
黄子厚治一富翁,病泄泻弥年。礼致子厚,诊疗浃旬,不效。子厚曰:予未得其说。求归。一日读《易》,至乾卦天行健,朱子有曰:天之气运行不息,故阁得地在中间,如人弄椀珠,只运动不住,故在空中不坠,少有息则坠矣。因悟向者富翁之病乃气不能举,为下脱也。又作字,持水滴吸水,初以大指按滴上窍则水满筒,放之则水下溜无余。乃豁然悟曰:吾能治翁症矣。即往,至则为治,艾灸百会穴 督脉穴,未三四十壮而泄泻止矣。 妙法。
虞恒德治一人,泄泻日夜无度,诸药不效。偶得一方,用针沙、地龙、猪苓三味,共为细末,生葱捣汁,调方匕,帖脐上,小便长而泻止。(泻)
罗山人治王厚宇一婢,年三十余,长夏患泄泻身凉,四肢厥冷,昼夜数次,皆完谷不化,清水如注,饮食下咽,即泄出不变,已经六七日。一医用药不效,谓肠直,症在不治。诸罗视之,六脉沉伏无力而涩,乃脾虚受湿,为肝木所乘,乃五泄之一,非怪证也。法当健脾疏风燥湿,升提其下陷之气。以五苓散加苍术、羌活、防风、炮姜、半夏、厚朴、芍药 加药妙,一服十去七八。再以二陈加二术、砂仁、白芍、厚朴、曲蘖,调理数剂而安。
程仁甫治一妇人,七十岁,清闲厚味,六月患吐泻腹痛,口渴倦怠,三日夜不止。先医用藿香正气散,不效。程诊,六脉滑数不匀。曰:暑令西照,受热明矣;吐泻三日夜,脾胃伤矣。用六君去甘草,加麦芽、山楂、姜连、藿香、乌梅,煎熟,徐徐服之,再用香连丸,顿止。
江篁南治一人,病泻困倦,胸满胀。江切其脉,告曰:此寒凉伤脾胃也。以四君加陈皮、香附、山楂、枳实、姜、枣、莲实,数剂而安。病者曰:某尝夏秋患滞下,已而作泻腹痛,医以茱萸、补骨脂作丸,服三四两,不效。更医,以三黄丸,服过五两,食减。又更一医,以菊花、苓、连等药投之,一日作七八度,遂病如是。所以知其人脾胃伤者,六脉浮大而右关尤甚也。 论脉妙。
江应宿治余氏仆,年十七岁,五月初患泄泻,至六月骨瘦如柴,粒米不入者五日矣,将就木。诊其脉,沉细濡弱而缓。告其主曰:湿伤脾病也。用五苓散加参、术各三钱,不终剂而索粥,三剂而愈。
黄水部新阳公,患脾肾泄十余年,五鼓初必腹痛,数如厕,至辰刻共四度,巳午腹微痛而泄,凡七八度,日以为常,食少,倦怠嗜卧。诊得右关滑数,左尺微弦无力,此肾虚而脾中有积热病也。投黄连枳术丸,腹痛除,渐至天明而起。更与四神丸、八味丸,滋其化源,半年饮食倍进而泄愈矣。(泻)
孙文垣医案
吴九宜先生,每早晨腹痛泄泻者半年,粪色青,腹膨脝,人皆认为脾肾泄也。为灸关元三十壮,服补脾肾之药皆不效,自亦知医,谓其尺寸俱无脉,惟两关沉滑,大以为忧,以人言泄久而六脉将绝也。予为诊之曰:君无忧,此中焦食积痰泄也,积胶于中,故尺寸脉隐伏不见。法当下去其积,诸公用补,谬矣!渠谓:敢下耶?予曰:何伤。《素问》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若不乘时,久则元气愈弱,再下难矣。以丹溪保和丸二钱,加备急丸三粒,五更服之,巳刻下稠积半桶,胀痛随愈。次日六脉齐见。再以东垣木香化滞汤,调理而安。渠称谢言曰:人皆谓六脉将绝为虚极,公独见之真而下之,由公究理深邃 ,故见之行事,著之谈论,皆自理学中来,他人何敢望其后尘。(卷一)
① 邃(suì遂):深远。引申为精深。
丁文学长令姊,常患晕厥,吐痰碗许乃苏,一月三五发,后又口渴,五更倒饱,肠鸣腹疼,泄泻,小水短涩,咳嗽。余脉之,两寸濡弱,两关滑大,此中焦痰积所致也。先与二陈汤,加苍术、山楂、麦芽以健脾祛湿为臣,以白芍药止痛为君,以滑石、泽泻引湿热从小便出为佐,黄芩为裨佐。十帖,二阴之痛俱止,改以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牛膝,服之而安。(卷一)
王敬泉内眷,患痰嗽,腹饱胀,泄泻肠鸣,里急后重,发热,口鼻之气如火塞。以六君子汤,加山楂、麦芽、柴胡、秦艽、青蒿、白芍药、益智仁,与香连丸兼服,两剂,气舒嗽减,大便结实,鼻仍塞。前方加川芎,减白芍药而安。(卷一)
上舍张怀赤,每早晨肠鸣泻一二度,晚间泻一度,年四十二,且未有子。予诊之,尺寸短弱,右关滑大。予谓此中焦有湿痰,君相二火皆不足,故有此症。以六君子汤加破故纸、桂心、益智仁、肉豆蔻煎服,泻遂减半。又以前药加杜仲为丸,服之而愈,次年生子。(卷一)
吴仲峰先生邀予诊,时为仲秋初二日也,六部皆沉微,而左尤甚,隐隐又如珠丝之细,症则原以肠风去血,过服寒凉,致伤脾胃,自春至秋,脾泄不愈,日夜十二三行,面色黄白带青,两颐浮肿,四肢亦浮,小水不能独利,利必与大便并行,肠鸣,四肢冷,口不渴,饮食大减,口唇龈肉皆白。其为人也,多忧思。夫四肢者,脾之所主,清冷为阳气不充。两颐乃肾经部位,浮肿益见肾气之不足也。脉沉微与面色黄肿,皆属于湿。书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合脉症观之,由脾虚不运,积湿而然,虚寒明矣。病至此,势亦甚危,第形症相符,色脉相应,又能受补,庶几可生也。法当大温补升提。以东垣益胃升阳渗湿汤加减调理。人参三钱,白术五钱,黄芪二钱,茯苓、益智仁、苍术、泽泻各一钱,大附子五分,炮姜、炙甘草、升麻、防风各五分,连服八帖,诸症悉减。乃嘱之曰:病虽暂愈,宜戒生冷、忧思,庶服药有效,切勿轻犯,犯之非药石可回也。翁曰:诺,敢不唯命?(卷二)
姚惠斋先生,夜多泄泻,泻必三五次,甚且十数次,小腹时作疼,按亦疼,口不渴,小便长,医半年不愈。予诊之,左寸滑,余五部皆濡弱。此阳气大虚,虚中有寒也。治当温补下元,兼之升举。人参一钱半,黄芪、白术各二钱,白芍药酒炒三钱,大附子五分,肉桂一钱,杜仲、补骨脂各一钱半,升麻、防风各七分,姜枣煎服。其夜大便减半,次早虽泻,俱是白积,如生豆汁状,小腹痛止。再诊之,右脉稍起,连服四帖而瘳。翁喜言曰:抱病半年,药无虚日,今收功于四剂,何速哉!认病真而投剂确也,敢不铭心。(卷二)
王谷泉,大便作泻,上身热,耳中壅塞,头眩晕,胸膈不宽,口渴,痰多,咳嗽,六脉俱濡弱,汗大出。此正气大虚,或由克伐太过所致,当以补养为先。人参、白术、白芍药酒炒各四钱,柴胡、石菖蒲、陈皮各一钱,炙甘草五分,泽泻、茯苓各一钱。两服而神清、膈宽、脾健,惟汗不敛,眩晕未除。再与人参、白术、黄芪、酒炒白芍药各二钱,炙甘草五分,大附子五分,桂枝三分,泽泻一钱而愈。(卷二)
吴小峰,年五十未有子,素有酒积作疼,晌午即泻,所下多稠粘之物。腹痛之疾,年已久矣。治当清洁中焦分湿热,兼养脾法。用白滑石三两,粉草、肉果各五钱,白芍药酒炒一两五钱,木香三钱,红曲四钱,神曲糊为丸,每早晚白汤送下二钱,服未竟而积除。始举一子。(卷二)
吴东渠,年五十又七,因上年患疟,胸痞作胀,肌肉大削,因连服攻克太重,脾胃败坏,膝及跟踝皆浮肿,遍身发热口渴,小水短赤,舌止黄苔,舌心焦煤干燥。误服寒凉,大便连泻五六次,目不能开,手足无力,倦于言语。予诊之,六部俱浮大,按之豁然空虚。饮食不进,此中气大虚,元神俱脱,可畏之甚。即以人参、白术、茯苓、粉草、木香、葛根、酒炒白芍药,水煎服之。连进二帖,始能开目,渐出声言语,后以六君子汤去半夏加葛根、白扁豆、山药、藿香、苡仁、白芍药、石斛,调理而愈。(卷三)
一妇咳嗽,痰中有红,大便一日五六度,饮食极难下膈。才下膈腹中即不安,立时欲泻必尽泻,出乃止。肌肉消瘦,下午发热,热将发时,四肢先麻,两足膝皆战摇。两寸关脉滑数,两尺沉细,此虚中有食积痰饮之候也!脉虽数,午后虽发热,不敢轻用寒凉,特为温补下元,庶关门有守,泻可止也。山茱萸、菟丝子、人参、破故纸、杜仲、山药、茯苓、泽泻、桂心、砂仁,服下甚安,四剂后,下体不战摇矣!但饮食腹中微疼,即欲登厕。前方减去山萸加白术、肉果、木香,八帖愈。(卷三)
善易数者何洗心,每饮食稍冷, 或稀,必作胀泻。理脾之剂,历试不瘳,就予诊之。左三部皆濡弱,右寸亦然,关滑尺沉微,此下元虚寒所致,法当温补。以补骨脂、杜仲、菟丝子各二钱,山茱萸肉、人参、山药各一钱,白茯苓、泽泻各八分,肉果五分,数剂而愈。(卷四)
① 濈(zhān沾)粥:稀饭。
陈氏妇,肠鸣腹痛,大便溏泻,合目即汗出,下午潮热。医谓潮热盗汗乃虚怯之症,加之泄泻,脾气坏矣,视为不治。浼 予诊之,右脉濡数,左脉洪数。予曰:此郁火痰积症也。盖忧伤肺,思伤脾,饮食因而不化,积而生痰,故腹痛溏泻。但理中焦,消去痰积可瘳也。以四君子汤加半夏曲、滑石、红曲、麦芽、苡仁、酒炒白芍药、酒炒黄连、牡蛎、桔梗,八帖而病去如释。(卷四)
② 浼(měi每):央求。
吴鹤洲先生太夫人,年八十六,素有痰火,大便一日三四行,一夜尤起,肠鸣,脐腹膨胀,脉三四至一止,或八至一止,诸医不知温补,妄以平胃散加黄连、山楂、白芍,一切苦寒之剂投之,克伐太过,因致腹疼。顾不咎其误,但谓年高而脉歇,至是为凶兆,辞去不治。逆予诊之。予曰:据脉书云:脉缓而止曰结,数而止曰促。今结脉非凶脉也,由寒湿之痰凝滞所致,法当温寂下元,俾火得以生土,所谓虚则补其母者,当无恙矣。鹤洲公曰:寿算何如?予曰:两尺迢迢有神,寿征也,即百年犹未艾。以补骨脂、白术各三钱为君,杜仲二钱为臣,白茯苓、泽泻、陈皮、甘草各一钱为佐,肉豆蔻、益智仁各五分为使,四帖,大便实,惟肠鸣未止。减肉豆蔻加炮姜五分而安。寿果至九十有八。(卷五)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梁溪一女人,茹素,患内热,每食肠鸣,清晨大瘕泄。脾胃双补丸内去肉豆蔻,以白芍药代之,外加白扁豆十二两,立愈。
无锡秦公安患中气虚不能食,食亦难化,时作泄,胸膈不宽,一医误投枳壳、青皮等破气药,下利完谷不化,面色黯白。仲淳用人参四钱,白术二钱,橘红钱许,干姜泡七分,甘草 一钱,大枣,肉豆蔻,四五剂渐愈。后加参至两许全愈。三年后,病寒热不思食,他医以前病因参得愈,仍投以参,病转剧。仲淳至曰:此阴虚也,不宜参。乃用麦门冬、五味子、牛膝、枸杞、芍药、茯苓、石斛、酸枣仁、鳖甲等十余剂愈。
从妹患泄后虚弱,腹胀不食,季父延诸医疗之。予偶问疾,见其用二陈汤及枳壳、山楂等味。予曰:请一看病者。见其向内卧眠,两手置一处,不复动。曰:元气虚甚矣,法宜用理中汤。恐食积未尽,进以人参三钱,橘红二钱,加姜汁、竹沥数匙。夜半思粥,神思顿活。季父大喜,尽谢诸医。再以六君子汤加山楂肉、砂仁、麦门冬调理之,数剂立起。
庄敛之平日素壮,食善啖。丁巳四月,忽患泄泻,凡一应药粥蔬菜,入喉觉如针刺,下咽即辣,因而满腹绞辣,随觉腹中有气先从左升,次即右升,氤氲遍腹,即欲如厕,弹响大泄,粪门恍如火灼,一阵甫毕,一阵继之,更番转厕,逾时方得,离厕谛视,所泄俱清水,盈器白脂上浮,药粥及蔬菜俱不化而出,甚至梦中大遗,了不收摄。诸医或云停滞,或云受暑,或云中寒,百药杂投,竟如沃石。约月余,大肉尽脱,束手待毙。敛之有孀母,朝夕相视,哀号呼天,恨不以身代也。余于仲夏末,偶过金坛,诊其脉洪大而数,知其为火热所生病,为疏一方,用川黄连三钱,白芍药五钱,橘红二钱,车前子三钱,白扁豆三钱,白茯苓三钱,石斛三钱,炙甘草一钱。嘱其煎成将井水澄冷,加童便一杯始服。临别再三叮咛云:此方勿出以示人,恐时师见之大笑不已也。若为躯命计,须坚信服之耳!敛之却众医,下键煎服。药方入喉,恍如饮薄荷汁,隐隐沁入心脾,腹中似别成一清凉世界。甫一剂,夜卧达旦,洞泻顿止;连服三剂,大便已实。前泄时药粥等物,凡温者下咽,腹中遂觉气升,即欲大解,一切俱以冷进方快,家人日以为常,至是啖之,觉恶心畏冷,旋易以温,始相安。余曰:此火退之征也。前方加人参二钱半,莲肉四十粒,红曲一钱五分,黄芪三钱,升麻五分,黄连减半。五六剂后,余将返长兴,敛之持方求余加减。余曰:此已试效,方宜固守多服,但去升麻可耳!越月余,余再过金坛,敛之频輗 向余曰:自先生去后,守方煎服,几三十余剂矣。今泻久止而脾气困顿,不知饥饱,且稍饮茶汤,觉肠满急胀,如欲寸裂,奈何?余曰:大泻之后,是下多亡阴也,法宜用补,倘此时轻听盲师,妄用香燥诸药,取快暂时,元气受伤,必致变成蛊胀,即不救矣。复为疏一丸方:人参五两,白芍药六两,炙甘草一两,五味子六两,绵黄芪五两,山茱萸肉五两,怀山药五两,熟地黄八两,牛膝六两,紫河车二具,蜜丸,空心饥时各一服,而日令进前汤液方。敛之相信甚力,坚守二方,服几三年,脾胃始知饥而嗜食,四体亦渐丰矣。敛之恒对余言,每遇脾胃不和时,或作泻,觉腹中有火,则用黄连,否则去之,一照余方修治煎服,泄遂止而脾顿醒。迄今以余所疏方,俨如重宝,十袭珍藏。谓余不啻起死,而生之也。其病初平后,余劝其绝欲年余。敛之因出妾,得尽发家人私谋,乃知向之暴泄,由中巴豆毒。本草中巴豆毒用黄连、冷水解之。余用大剂黄连澄冷方服,政为对治,向使如俗医所疑停滞、受寒、中暑法治之,何啻千里?即信为是火,而时师所投黄连,不过七八分至钱许止矣。况一月之泻,未有不疑为虚寒者,用黄连至四钱,此俗医所必不解也。向余嘱其勿出以示人,为是故耳!始知察脉施治,贵在合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泄泻)
① 频輗 (cù醋):亦作“频蹙”。皱眉。
景岳全书
余于四旬之外,亦尝病此数年,其势已窘,因偏求治法。见朱丹溪曰:因伤于酒,每晨起必泻者,宜理中汤加葛根,或吞酒蒸黄连丸。王节斋曰:饮酒便泄者,此酒积热泻也,宜加黄连、茵陈、干姜、木香之属。薛立斋曰:若酒湿未散,脾气未虚,宜用此药分利湿热,若湿热已去,中气被伤,宜用六君调补中气。又曰:酒性大热,乃无形之物,无形元气受伤,当用葛花解酲汤分消其湿。凡此诸论,若已尽之然,朱、王二家之说,则不分寒热,皆用黄连,是但知酒之有热,而不知酒之有寒,乌足凭也。惟薛氏之说,虽亦云酒性大热,而所重在脾,诚若善矣,余因效之。初服葛花解酲汤,不效,继服六君子、补中益气汤,又不效,再服理中以至八味,俱不效。斯时也,计穷力竭,若无再生之望矣。因潜思熟计,料非峻补命门,终无益也。乃自制胃关煎、右归丸、一炁丹等方,以治其病,仍绝口不饮,以杜其源,调理年余,竟得痊愈。自后,始明性质之理,多得济人。向使己无确见,执信湿热之说,而妄用黄连、干葛清凉分利之剂,则焉望其有今日。即或自用稍迟,则既甚亦难挽矣。矧 今人之病此者最多,而是阴是阳,不可不辨。凡阳盛者,脾强胃健,而气不易夺者也,故治本无难,而泄亦无虑。阳衰者,脾肾既伤,则泄气最易,故宜防其无及,不可不为深虑也。若必以酒为热,则其为古法所误者,诚不少矣。(杂证谟)
① 矧(shěn沈):况且。
慎柔五书
一妇素劳症,四月间,胸中作饱,腹亦胀,不饥,日夜泻十数次。诊之,肝肾脉弦而不和,此肝肾虚寒也。治以破故纸一钱,杜仲一钱五分,山萸三分,熟地三分,吴茱萸三分,甘草二分,乌药三分,沉香磨三分。四贴稍有转头,八贴能进汤水,廿贴痊愈。(卷五·虚劳例)
陆氏三世医验
泄痢发散治验七
归安李县尊令岳,初到,路途感冒,至署头常微痛,身体微热,然饮食如故,不以为意。数日后患水泄,小便赤涩,此公自谓知医,令人在药铺取胃苓汤二剂服之,泄不止,后又见积,又剉芩、连、白芍、木香、槟榔辈二剂服之,竟不效。李公令人邀予诊视之,两手浮弦,沉按涩数,曰:此因表气不舒,致令里气亦不顺,偶值脾胃不调而作泄也。乃以五积散,微加白蔻仁木香二剂,大汗而诸症悉愈。
卢绍庵曰:长途未免劳顿,感冒又有表邪,继而饮食,业已成痢。世俗之见论之,惟投痢疾之药,人事之常也。先生以五积散双解表里之邪,得汗而诸症如失,痢因汗愈,非有真知灼见,孰敢如斯。(卷之一)
胀痛作泄调补治验五九
沈少西令爱,年已二旬,自小脾胃受伤,不时作泄作呕,近发寒热,或日或夜,或一日不发,或一日数发,微寒即热,手足厥冷,胸膈不舒,胁肋胀满,嗳气不已,向左眠卧即似气不通畅。或胃脘作痛,亦时作时止,口虽渴而不思茶饮,小便短,大便日泄二三次,腹中雷鸣,弹之如鼓,揉之如水,大约气上塞则胀而痛在上,气下坠则泄而痛在下,幸饮食不甚减。常服平胃、五苓、白术、黄连及消导之药,或调气补益之品,蔑如 也。此症非人参、白术不能取效,询前曾服人参,饱胀故止,此亦监制未当,非人参之故也。但目今微有表邪,先以小柴胡加枳桔二三帖,服后寒热稍和,易以调中益气汤去黄柏,加青皮以伐肝,神曲以助脾,炮姜以温中。服四帖,胀痛俱减,大便稍实,但有微寒微热,中宫不实不坚,且聚且散,无积可追,法当补益脏气。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枣仁、柴胡、远志、炙甘草、炮姜、龙眼肉,俾大益元气,以退虚热,交平心肾,和释肝邪。数剂后,夜来略胀,更以六君子料,加枳实、黄连、神曲、木香、砂仁为丸,与煎间服,月余而痊。
② 蔑如:微细;没有什么了不起。
卢绍庵曰:自幼脾虚作泻,中气原亏,《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兹者之病与经文相合,先生调中益气汤之投,如钥开锁,妙哉!岐黄之言,为万世医家准的。(卷之二)
痰结解痢治验二十
吴逊斋老夫人,年已六十外,素有脾泄之症,三月间,忽咳嗽吐血,痰多而咯之不易出,日晡潮热,胸膈支结,不能就枕,虽天气温和,畏风畏寒,不能去帷帐。初延一医诊治,以脉数吐红,身热咳嗽,皆血虚火旺之所为也。投以养血清凉之药,痰血之新疾不减,泄泻之宿疾更甚,饮食不进。更一医,以高年久泻,岂宜清凉?用六君子汤投之,泻未已而痰壅殊甚。两医初相矛盾,后逊斋同延商治,一以吐血不宜身热脉大,一以泄泻不宜身热脉大,两人所见不同,其不可治均也。适南坵公子,字敬之者问安,力举接予,因延诊治。其脉左寸关浮洪,右寸关滑数,两尺弱。予曰:老夫人之脉,似表邪太重,不知曾有感冒否?逊斋曰十日前,老妻自小庄返舍,漾内风大觉惊,然归来不觉所苦,隔数日而后病发,况今病势危急,岂是外邪之小疾,因备述前二医言。予曰:人迎脉浮,明是表邪;气口滑疾,明是痰火;尺弱,乃高年之常见。血特表气之郁,脾泄宿疾,有何死症而为此危谈。我可一二日内,起此病也。逊斋见说,心甚疑虑,计无别法,姑任予治。因用炒黑麻黄、苏叶、前胡解表为君;杏仁、苏子、陈皮利气为臣;桑皮、片芩、天花粉、石膏清热为佐;甘草、桔梗散膈和中为使。连进二剂,是夜五更微汗,痰嗽顿减,熟睡一二时,醒即进粥二碗,日晡不热,而痰中无血矣。因去麻黄、苏叶、石膏,加白芍药、茯苓,又二剂,而诸症如失。后制一丸方,以治其脾泻,人参、白术为君;白芍药、霞天曲为臣;炙甘草、干姜、缩砂为佐;枣肉、神曲糊为丸,以为使。服之数旬,痰去身安。
陆闇生曰:凡病脉流利者生,悬涩者死,脉既带滑,即吐血泄泻,犹未必死,况得之表邪者乎?盖血有阴虚火动之血,亦有经络遏抑所动之血;热有阴虚火动之潮热,亦有邪在阳明少阳之潮热。毫厘之差,遂成千里之谬。(卷之三)
脾虚宜补七
潘古臣令堂夫人,万历庚申三月,得患脾泻,自夏徂秋,而炎天多啖水果,其泻更甚,一医以血虚脾弱治之,自来经行腹痛,服攻瘀去血之剂,间几日,忽有鲜血一阵,至九月尽,肌肉枯槁,不能转侧,日夜泻二十余次,身体发热,不思饮食,气短口渴,夜卧不安。前医用养血健脾内有麦冬、生地、枣仁等物,而泻不止,渴益甚。予诊得两寸关虚数,两尺隐隐若无,明是下元不足,中气虚寒,虚火上炎之症,岂可投凉滋润?况《经》云:甘温除大热。乃用人参、白术、炮姜、陈皮、山楂、木香、苡仁、木通、山药、甘草、白豆蔻服之颇觉相宜。又用肉果、人参、白术、炮姜、枣肉为丸,日服两次,人皆以补气为非,予用人参至三四钱一剂,服之益善,守此煎丸,一月后泻止,两月后肌肉渐长。精神渐足,月事调和,迄今康健。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平常月候不调,行时作痛,乃脾虚而气滞也。久泻之后,乃是元气下陷,而不能升举。李东垣先生所立补中益气汤,论甘温除大热,夫人之恙,正合斯言。医惟见病治病,而不讨究先贤方论,予用之有效,古人诚妙矣哉!(卷之四)
有表误攻 五五
表连襟叶能甫,即孝廉钱令如之赘婿也。万历乙卯七月,患外感内伤之症,因予往菁山,故延别友,用煎剂解表,丸药攻里,服后连泻数次,胸中饱闷,口干潮热谵语,舌上有黑苔,手足微冷,势甚危急,适予归,延予往视。诊得左三部沉细而涩,右寸关沉滑,尺脉空虚。告令如舅翁曰:此阳症见阴脉也。若再一泻,必然不治。乃用陈皮、甘草、山楂、柴胡、木通、泽泻、厚朴、炮姜,先温消分利,三剂后,竟不泻矣。但两手俱沉实,乃改用黄连、枳实、山楂、黄芩、厚朴、瓜蒌,服五六剂,忽转矢气,投润字丸二钱,少顷去燥屎二三次,前症扫除。遂投养血健脾之药,调理一月而安。
表未解而遽攻其里,表邪乘虚入里,上似结胸,而下成洞泻,若不急与温消分利,势甚殆矣。表里二字,尚且不明,胡为乎妄称知医,戕人之命。(卷之五)
冰壑老人医案
曹棠溪妇,六月脉沉迟,烦而渴,自言身大热,须冷水。先生曰:此阴独治也,无阳气以和其阴,故尔饮冷必厥逆且自利。用当归、桂、附,佐以升麻,利止,病亦已。
寓意草
议沈若兹乃郎肠澼危症并治验
沈若兹乃郎,因痘后食物不节,病泻。泻久脾虚,病疟。遂尔腹痛胀大,三年来服消导药无算,腹胀及泻利总不愈。去岁迎医,服参苓白术稍效,医去仍复如故。病本腹胀,更兼肠澼,肠澼者,大肠之气,空洞易走,胃中传下之物,总不停蓄,澼出无度,腥水不臭,十中五死、五生之症也。今则病势转深,又加四逆矣。暮热朝凉,一逆也;大渴引汤救急,二逆也;气喘不能仰睡,三逆也;多汗烦躁不宁,四逆也。无病人腹中之气,运转收摄,是以身体轻快,大便省约。今为久泻,遂至气散不收。腹之胀,肠之鸣,便出之不自知,皆此故也。气既散而不收,又服行气利水之药,不愈增其散乎?无病人身中营卫,两无偏胜,故阳胜则发热,阴胜则恶寒。病疟之时,寒热交作,犹是阴阳互战,迨泻久亡阴,整夜发热,一线之阴,为阳所乘,求其相战,不可得矣!内水亏竭,燎原之火自焚,不得不引外水以济急。然有形之水,不足以制无形之火,徒增胀泻,而重伤其阴气耳!医不清其源,以香燥之药,助火劫阴。加官桂、肉豆蔻等类,用之误矣。夫男子气海在于脐下,乃元气之舍,性命之根也。久泻则真气亦散,势必上干清道,而不下行,鼻中鼾鼾有声,不能仰卧,是其征也。夫此已散之气,必不能复归其处,但冀未散之气,不致尽散则可耳。屡服木香、槟榔、苏子、腹皮、厚朴等降气之药,尤误之误矣。至于汗出烦躁,则阴气虚尽,孤阳亦不能久留之兆也。总如岁运,有温热无寒凉,有生长无收藏,人物其免夭札 疵疠 乎?于此而图旋转之功,亦难之难矣。
① 夭札:遭疫病而早死。
② 疵(cī玼)疠:灾害疫病。
若兹见案,转托戚友,强恳用药,因以清燥润肺为主,阿胶、地黄、门冬等类同蜜熬膏三斤,渠男三年为药所苦,得此甘味,称为糖也。日争十余次服之,半月药尽,遂至大效。身凉气平,不渴、不烦、不泻,诸症俱退,另制理脾药末善后,全愈。
胡卣臣先生曰:久泻而用润药,与症相反,而究竟相宜。议病时先辟三种治法之误,已隐隐见大意矣。与吴吉长乃室治验,参看自明。(卷四)
易氏医按
瑞昌王既白之妃,患泄泻,屡用脾胃门消耗诸药,四五年不能止,一医用补中益气汤,人参三钱,服一月,不泄。忽一日,胸膈胀满,腹响如雷,大泻若倾,昏不知人,口气手足俱冷,浑身汗出如雨,用人参五钱,煎汤灌苏,如是者三。病者服久,自觉口中寒逆,医者以为出汗过多,元气虚弱,于前汤内,加人参三钱,酸枣仁、大附子、薄桂各一钱,昏厥尤甚,肌肤如冰,夏暑亦不知热。二年,计服过人参廿五斤,桂附各二斤,酸枣七十斤。至已巳冬,饮食入口,即时泻出,腹中即饥,饥而食,食即泄,日十数次,身不知寒,目畏灯火。予初诊之,六脉全无,久诊六部来疾去缓,有力如石,闻其声,尚雄壮,脉亦有余,自予断之,乃大郁火证也。以黄连入平胃散与之,饮药少顷,熟睡二时,不索食,不泄泻。饮五日,方知药味甘苦。既用通元二八丹,与汤药间服一月,饮食调和,其病遂愈。予用前药,众皆惊曰:久泻之病,饮下即出,六脉俱无,虚弱极矣。先生言六脉有余,而用黄连寒苦之物止泻,实吾辈所不知也。予曰:此乃亢极之病,火极似水,若以为虚弱,而用补药,是抱薪救火矣。众曰:既云是火,则火能化物,今食物不化,何也?予曰:譬之铳炮,先已有药在内,遇火即时充出。书有曰:胃中有热难停食。正合此也。果是虚弱之证,前已用过参附等药数十斤而不愈耶,予以黄连四钱为君,以泻火热,用平胃散为脾胃之引。因此病火势甚烈,不可偏用苦寒之黄连,兼用苍朴四味之温以缓治之,此所以用平胃而效也。
石城王福歉之妃,癸酉六月,受孕偶患泄泻,府中有知医者,用淡渗之药止之,自后每月,泄三五日。有作脾泄者,用参苓白术散之类,二三服亦止。然每月必泄五七次。至次年三月,生产后,连泄半月,日夜八九次,诸药不效,惊惶无措,召予治之。诊得两寸尺俱平和,惟两关洪大有力。予曰:此暑病也。以黄连香薷饮治之,一剂减半,再剂全愈。惟肝脉未退,又用通元二八丹,调理半月后,平复。王曰:妃患泄,近一载,诸医未有言暑者,公独言暑,何见也?予曰:见之于脉,两关浮而洪大有力,故知为暑泄也。王曰:《脉经》云:风脉浮,暑脉虚。今洪大有力,非虚也,何以断暑?予曰:暑伤气,初感即发,其邪在肺,皮肤卫气受病,故脉虚。自去年六月,至今将十月矣。其邪自表入里,蕴蓄日久,而暑热日深,故其脉洪大而有力。王曰:暑病固矣,公断非产后之病,又何见也?予曰:产脉见于尺寸,尺寸既平,于产何干,况病患于未产前,非产病益明矣。王曰:诸医用药,止效一时,而不能除根,何也?予曰:诸药有分利者,有补养者,各执己见,未得其源也。其源在暑,若用暑药,岂有不除根者哉?
两都医案
广东郡守林公清海,在燕时,延余谈良久,并不言及有病,忽以脉示曰:先生试为我诊之。余诊按觉肝脉弦紧,脾脉弦滑,命脉沉而微,心肺肾脉俱浮洪。余以脾土四时,宜和缓而见弦紧者,木王土衰耳。况命门真火弱甚,又不能生脾土,定是脾虚作泻之候,脉虽有浮洪者,非火证也。宜用健脾平肝之剂为主,补命门真火药饵佐之。柴胡一钱五分,白芍一钱五分,白术一钱三分,补骨脂一钱,肉桂七分,姜灰七分,莲肉十枚,灯心十根为引。空心温服,使真火实而虚火自退,脾阴暖而泻自止矣。若因脉见浮洪,投以清凉之品,则脾胃受伤,非计之得也。公抚掌云:不佞 泻八阅月矣,服药苦多,殊未能效,必误为清利以至于此。余用前方,一二服而泻果愈。
① 不佞(nìng宁):谦辞,犹言不才。
太仆倪公吉旋,泻月余,及大宗伯何公,久病泄泻,诸药不愈,余诊之,其右尺脉沉凝之极,当治用辛温,因以姜灰为君,补骨脂为臣,白术、山药为佐,赤茯苓、泽泻为使,大枣、灯心为引,每剂酌一两重,水二钟,浓煎八分,空心温服,以补命门真火而泻即止。故知人身中真火一虚,脾土必弱,须补命门真火以生之,五行生克之理,只在眼前,尝阅《内景经》,人在母腹中,右肾先生,肾有两枚,形如豇豆,左属肾水,右属命门真火,心虽属火,不能生土,譬如种花种,发生先出两瓣,然后渐有枝干叶蕊,开花结实,如人四肢百骸,所以两肾根本,最要培植,真水真火为性命之源,最为要也。
国典长孺程公,就余诊之,按六脉沉迟带滑,望颜色充满而润。余曰:公无他恙,乃恃其体厚有火,过饮凉冷,多饵清剂,致使胸中痰气凝结,肠胃虚寒泄泻之候也。公笑曰:君切脉如神,生果无他恙,惟多痰泄泻作楚耳。公必有见垣一方以疗之。余许一二剂而瘳。遂用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和中化痰,白术、干姜、泽泻、肉桂燥湿分利,三服而瘥。程公虽素有火,用温暖治效,即张长沙云热深厥亦深,热深更与热药宁之句,余极敬服,此善治之法也。余每见医以温治热,愈有八九,以凉治寒,百无一二,此何理也?《经》云诸病皆生于气,气暖则行,贵乎通流,气通流则无病。人身之气血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共行八百一十丈远。人既得寒症,则气脉已闭,仍用凉药,是源已壅淤,又从而塞之矣。营卫之行迟,则丈数渐短少,经络受寒凉,气血便凝滞,安得不病乎?治病虚实寒热,投药温凉恰当,最为要紧,故述之。
孟秋中浣,忽云食后偶感,胸满作泻,召余诊疗。按得左手人迎脉平和,气口脉虚弱,胃脉微滑,脾脉虚涩。余向太史公云:此脾虚气弱,不能运胃中之食故耳,非外感有余停滞之候也,不敢用解散消导之剂,祗可益元气健脾胃而已。太史公且不许。一二日后,复召余诊治,按得六脉虚弱欲脱,命门与胃两脉更微甚,余惊疑不识何故,急向公云:如此脉状,非大温补元气不能即起,太史公不以为然,乳母传言,手足俱冷,语声无力,中气不接,面目无神,泄泻不食。余曰:脉症既对,势不容缓,遂投理中汤合五苓散,加补骨脂,一剂未验,再剂脉稍起,三剂脉顿王,食甘而泻止,去后亦实,较初秋精神饮食倍加,太史公深信余脉药及时不谬。
里中医案
许惺初泄泻腹满不食
银台许惺初,腹满不食,日泻数次,医用六一、香薷。余曰:非暑也,是高年土虚,频伤于饱,当扶其本。以六君子加姜、桂,二十剂而泻止食进。
王汉梁泄泻神乱
工部主政王汉梁,郁怒成痞,形坚痛甚,攻下之剂太过,遂若洞泄,一日一夜计下一百余次,肌肉尽消,神气愦乱,舌不能言。余曰:在症已无活理,在脉犹有生机,以真藏脉未见也。此甚虚之症,法当甚补。以枯矾、龙骨、粟壳、肉果以固其肠,人参二两,熟附五钱以救其气。三日之内用参半斤,用附二两,泻减大半,舌遂能言。更以补中益气加生附、炮姜、肉果,大补百日而食进神强,然昼夜下四五行,两手痿废,以仙茅、巴戟、桂、附等为丸,参附汤送下。五日余而痞消、泻止、能步。向使畏多参、附,或掣肘于投剂之时,或懈弛于将愈之际,安望其在生哉。信医不专者,戒诸。
姚岱之吐痰泄泻
大司寇姚岱之,吐痰泄泻,满闷不快,见食则恶,面黄神困,自秋徂春多药病增,致目不能开,口不能语。余以补中益气加熟附、肉果各二钱。人参五钱,日饮二剂,四日而泻止,但痰不减耳。余以为肾虚水泛为痰,乃以八味丸、补中汤并进,四十日进饮食,不吐痰而愈。
张三星泄泻
郡守张三星,泄泻无度,自服燥湿分利达气药。余诊其脉滑而无力,此中虚下陷,而痰滞不化也。以六君子加升、柴、沉香、五倍子,十剂而安。
董玄宰泄泻
大宗伯董玄宰,夏初水泄,完谷不化,服胃苓汤、四君子汤。余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谓完谷也。用升麻除湿汤加人参二钱,两剂顿止。
张仲辉泄泻
闽中太学张仲辉,纵饮无度,兼嗜瓜果,忽患泄泻,日一十余次。先服分利,不应;继服燥药,转见沉剧。余曰:六脉俱浮,因思《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非大汗之,不能解也。用麻黄、升麻、干葛、甘草、生姜煎服。或曰麻黄为重剂,虽伤寒不敢轻用者。仲辉叹曰:吾命将尽,姑服此剂,以冀万一。遂服而取汗,泄泻顿止。
陈实庵脾肾两虚
太史陈实庵,脾肾素虚,心神抑郁,大便不实,饮食不化,吐痰不已。用六君子加炮姜、益智,理之而痊。若误用清火理气,是顾标而失本矣。
脉诀汇辨
燕都王湛六兄,以脾泄求治,神疲色瘁。诊得促脉,或十四五至得一止,或十七八至得一止。余谓其原医者曰,法在不治。而医者争之曰,此非代脉,不过促耳,何先生之轻命耶?余曰:是真元败坏,阴阳交穷,而促脉呈形,与稽留凝泣而见促者,不相侔也。医者唯唯。居一月而果殁。(卷九)
旧德堂医案
云间田二府封翁,久泻肉脱,少腹疼痛,欲食下咽,汩汩有声,才入贲门,而魄门已渗出矣。或以汤药厚脾,或以丸散实肠,毫不见效,几濒于危,召予力救。望其色印堂年寿夭而不泽,切其脉气口六部细弱无神,则知清阳不升,原阴下陷,非但转输失职,将见闭藏倾败矣。盖肾者胃之关也,脾之母也。后天之气土能制,先天之气肾可生。脾良由坤土,是离火所生,而艮木又属坎水所生耳。故饮食入胃如水谷在釜,虽由脾土以腐熟,亦必藉少火以生气。犹之万物,虽始于土,皆从阳气而生长,彼生生化化之气,悉属于一点元阳。所谓四大一身皆属金,不知何物是阳精也。惟命门火衰,丹田气冷,使脾脏不能运行精微,肠胃不能传化水谷,三焦无出纳之权,五阳乏敷布之导,升腾精华反趋下陷。故曰泻久亡阴,下多亡阳,阴阳根本,悉归肾中。若徒知补脾而不能补肾,是未明隔二之治也。宜用辛热之品暖补下焦,甘温之剂资培中土,譬之炉中加火而丹易盛,灯内添油而燃不息,真有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之妙,何虑寒谷之不回春耶?遂用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熟附子,煎成,调赤石子末三钱与服,渐觉平安,十剂而痛止泄减,面色润泽,饮食增进,不一月而痊愈,乃蒙赐顾,缱绻 竟日而去。越明年春田公觐还,父子重逢,喜出望外,不意过食瓜果,前症复发竟难挽回,卒于仲夏庚寅日,可见木旺凌脾之验,毫发不爽也。
① 缱绻(qiǎn quǎn浅犬):情意深厚。
燕山中丞刘汉儒,泄泻数日,医见肝脉弦急,认为火热,用苦寒平肝,反洞泄不已,筋挛少气,招家君往治。曰:此因寒气入腹,清阳不能上腾,即《素问》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之意也。前医以肝脉高为火,予以肝脉盛为寒,盖寒束之脉每多见弦,先哲明训班班可考,何得以寒为热耶?方以苍术、白术各二钱,羌活、防风各一钱,干葛、炮姜各八分,升麻、柴胡各五分,一剂而减。
张侍川,脾泄经年,汤药遍尝,大肉尽削,小便枯竭,势已危殆,余往诊之。左脉弦细,右脉虚微。此系乾阳不运,坤阴无权,所以脾伤而破躽肉脱,肺虚而气化失调,俾浊阴不降,内滞肠胃,清阳不发,下乘肾肝,由是三阴受伤而成久泄之症。况当四十年之升阳之气与浊阴之令,自此相半,今侍川已逾五旬,不思举其下陷之阳,反以渗利为用,则失治本之旨矣。且下久亡阴,未有久泄而肾不虚者。若单补其脾,则力缓不能建功,须得温暖下焦之品辅佐其脾间,丹田火旺则脾土自温暖,中州健运则冲和自布,精微之气上奉乾金,下输膀胱,分别清浊,则二便自和,可以指日收功矣。方用人参、白术、黄芪、炙草、广皮、木香、升麻、柴胡、肉果、补骨脂数剂,而小便亦实,后以四神丸加煨木香调理乃安。
家君治江右太师傅继庵夫人,久泄不已,脉象迟微,微为阳衰,迟为阴胜,此脾土虚而真阳衰也。盖脾虚必补中而后土旺,阳衰必温中然后寒释。乃以四君子加姜桂,服二剂而畏寒如故,泄亦不减。知非土中之阳不旺,乃水中火不升也。须助少火之气上蒸于脾,方能障土之湿。遂用人参三钱、白术五钱、肉桂一钱、附子一钱,数帖渐瘥,后八味丸调理乃安。
马氏医案并附祁案王案
病是经水不调,致奇脉损伤,如近日腹痛泻积,阴晦潮诊,水谷不运之湿,过时即解,不必缕 治自愈。据述经水已调,纳食如昔,但肤腠中忽热,气逆必泄气始安,用补仍以宣通络脉,不越调经正治。
① 缕:详细地。
人参 当归 炒炭 生杜仲 另磨去绵 茯苓 小茴香 炒黑 鹿茸 沙蒺藜 淡补骨脂 胡桃肉 拌炒 蜜丸开水送三钱
东皋草堂医案
一人泄泻两昼夜,手足痿软,口燥咽干,面皮皴揭,脏腑间似痛非痛,有无可奈何之状。察其脉细涩而微,知其下多亡阴,肠胃枯涸之故。教以猪油作羹汤啜之,以八仙糕啖之,两日而起。猪为亥兽,补肾,其油大能润燥。八仙糕方:人参、茯苓、扁豆、莲肉、薏苡、山药、糯米、香粳、白糖。(燥)
一人患嗽,腹中雷鸣泄泻,泻后则嗽稍宁,治嗽之药,不啻十易其方矣。予诊其脉沉,知其有水气也。水上行则嗽,下行则泻,泻则水去而嗽止耳。先投小青龙汤去麻黄二剂,再投理中汤二剂而安。(火)
一仆妇积虚之体,忽作洞泄,一昼夜以百计,而脉反滑大而实,其证为逆,且患巅顶作痛,裹以绵絮则稍减,由清浊之气不分,孤阳无附而上薄也。先与胃苓汤,分利清浊。苍术、陈皮、茯苓、甘草、白术、泽泻、厚朴、肉果、肉桂。二剂而泻止,再立一方以温中健脾。人参、白术、肉果、炮姜、肉桂、茯苓、甘草、升麻。(痢)
一妇人脾虚作泻,嗳气臌胀。人参、白术、茯苓、黄芪、肉果、甘草、橘红、五味、木香、桂。
一仆劳伤气血,泄泻下积,形神衰脱,六脉大虚,急宜温补。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干姜、茯苓。
服药后,腹中作饥,小便亦利,仍用理中汤加肉桂五分、干姜一钱。因两尺虚极,得温则土自旺,阳自回也。
一老妪泄泻,不思饮食,肚腹膨胀,身发浮肿,自秋至冬,已三月矣。询其致病之由,为夏杪恣啖冷物,及凉水也。先与煎剂一服:附子、肉桂、干姜、苍术、当归、腹皮、柴胡、升麻、陈皮、甘草、厚朴、米仁。病不增减,切其胃脉将绝,余脉浮洪,急用干姜 五钱、山药 八钱、红枣 四十枚,同煮极烂,去干姜,令食山药、红枣,如是两日,口辄知味、小便通,大便减,再疏一方:干姜、肉桂、茯苓、猪苓、泽泻、白术、黄芪、厚朴、广皮、甘草,服四剂而愈。
一妇人脾虚作泄,中满不思饮食,余用白术、苍术、泽泻、木通、茯苓、甘草、扁豆、厚朴、升麻、藿香、陈皮,泻稍止,腹中觉饿。一医投以补中益气汤,加丹参,而胸中反闷。余诊其脉,知其胃气未清也。以枳壳、白术、麦芽、神曲、橘红、甘草、苏梗、白豆蔻、木香、乌药而愈。(痢)
一妇人脾久泄泻,不思饮食,用白术、黄芪、半夏、陈皮、木香、茯苓、砂仁、甘草、肉果、藿香、扁豆、香附两剂,十愈其六,今当温肾,再用:白术、扁豆、肉果、山萸、巴戟、陈皮、木香、茯苓、砂仁、藿香、甘草。
一妇人水泻五六日,胸腹膨胀,不思饮食,责之肺气不能开发,用紫苏、腹皮、茯苓、厚朴、木香、甘草、藿香、人参、白术、姜枣。二帖而愈。
一妇人寒热自利而渴,遍身痛,足冷口苦等症,脉之知其湿郁于内也。先服升阳除湿汤:升麻、柴胡、猪苓、甘草、羌活、泽泻、半夏、神曲、麦芽、苍术、益智、防风、陈皮、姜枣,二剂而寒热泻利俱愈,但胸膈不开,心神恍惚,余断其痰饮为病,又改一方,用瓜蒌仁、枳实、白术、当归、茯神、枣仁、柴胡、桔梗、半夏、黄芩、甘草、广皮、桂枝、粳米、生姜,服二剂,足冷恍惚诸症俱除,只不知饥饿,二便不利,口苦未痊,又投以白术、茯苓、广皮、川连、柴胡、黄芩、麦冬、知母、甘草、枳壳、泽泻、车前、益智、地黄、玄参而愈。
一妇人,六脉弱极,脾泄腹痛,用白术、黄芪、人参、甘草、肉果、茯苓、肉桂、故纸、藿香、五味。(泄泻)
(评选)静香楼医案
中气虚寒,得冷则泻,而又火升齿衄。古人所谓胸中聚集之残火,腹内积久之沉寒也。此当温补中气,俾土厚则火自敛。
四君子汤加益智仁、干姜。
诒按:议病立方,均本喻氏。近时黄坤载亦有此法。(内伤杂病门)
恼怒伤中,湿热乘之,脾气不运,水谷并趋大肠而为泄,腹中微疼,脉窒不和,治在中焦。
藿梗 川朴 神曲 泽泻 茯苓 陈皮 扁豆 木瓜
诒按:此方妙在木瓜一味,兼能疏肝。须知此意,乃识立方选药之妙。
又按:案中脉窒句,不甚明了。(泄泻门)
薛案辨疏
光禄柴黼庵,善饮泄泻,腹胀吐痰,作呕口干,此脾胃气虚,先用六君加神曲。痰呕已止,再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泻胀亦愈。此症若湿热滞,当用葛花解酲汤分消其湿。湿既去,而泻未已,须用六君加神曲实脾土,化酒积。然虽为酒而作,实因脾土虚弱,不可专主湿热。
疏曰:湿热之症,未有不因脾胃虚弱而成者,脾胃不虚,湿热不积。但当分脾胃之虚与湿热孰轻孰重。如脾胃已虚,而湿热不盛,则以补为主;若湿热甚,而脾胃未虚,则以清湿热为主;若脾胃既虚,而湿热又甚,则补与清兼用之。又当分孰轻孰重,如湿重而热轻,则祛湿为主,虚者兼补其气;若热重而湿轻,则清热为主,虚者兼养其阴。大概在气分者,多成泄泻;在血分者,多成痢疾;在经者,多生于筋脉;在腑者,多生于肠胃。在筋脉者,多属厥阴;在肠胃者,多属阳明。然肠胃固属阳明,而筋脉未始不属阳明也。故湿热之症,多责于阳明。而凡病之属阳明湿热者,十居六七,不特酒积而已。(脾胃亏损停食泄泻等症)
一男子侵晨或五更吐痰,或有酸味。此是脾气虚弱,用六君送四神丸而愈。若脾气郁滞,用二陈加桔梗、山栀,送香连丸;若郁结伤脾,用归脾汤,送香连丸;若胸膈不舒,归脾加柴胡、山栀,送左金丸;若胃气虚,津液不能运化,用补中益气,送左金丸。
疏曰:此案必有遗文,其侵晨或五更吐痰,不特吐痰而已,当必有泄泻一症在内,何也?盖此案既例在泄泻门中,而四神丸、香连丸非治痰之药,实治泄之方也。而四神丸又属侵晨五更泄泻之的方故耳。至于酸味,实为肝木之味,此皆肝木郁土中之明验,故下文详及左金丸也。
有一羽士 ,停食泄泻,自用四苓、黄连、枳实、曲、柏,益甚。余曰:此脾肾泄也,当用六君加姜、桂,送四神丸。不信,又用沉香化气丸一服,卧床不食,咳则粪出,岁至危殆,终践余言而愈。盖化气之剂,峻厉猛烈,无经不伤,无脏不损,岂宜轻服?
① 羽士:亦称“羽人”,道士的别称。
疏曰:停食作泻,不过消食止泻及利小便而已,即用前药益甚,亦不过健脾补气或用升提而已。何以即断为脾肾泻而即当温补脾经,兼温补肾经之剂耶?要知停食作泻,宜用前药,宜而用之不宜,即为脾肾泻也,不必定五更侵晨方为脾肾泻也。然必有虚寒脉症可凭,未可臆度也。至于咳则粪出,余按《内经》有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之说。其曰: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其曰: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而治法则肺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膀胱咳用茯苓甘草汤云云。此皆仲景之方,从伤寒例用药也。不然以肺脏之咳当补肺气,何敢用麻黄乎?肾脏之咳当补肾阴,何敢用茯苓甘草汤乎?故余以为遗矢遗溺之咳,属脏腑虚损者正多。要知咳而遗矢,虽云大肠受之,而肺与大肠为表里,肺气虚,则大肠之气不固,故咳而遗矢也。法当大补肺气为主,不必专问大肠。即如膀胱之咳而遗溺,亦由肾气大虚之故,法当峻补肾气为主,又何问膀胱也?而余又以为肾主二便,咳而至于或遗溺或遗矢,皆属肾气虚所致。法当专主补肾,故先生既用六君,即兼送四神丸,其理自可见也。(脾胃亏损停食泄泻等症)
佥宪 高如斋,饮食难化,腹痛泄泻,用六君子加砂仁、木香治之而痊。后复作完谷不化,腹痛头疼,体重倦怠,余以为脾虚受湿,用芍药防风汤而愈。
① 佥宪:佥都御史的美称,主管都察院。
疏曰:此案但云饮食难化,则非停食,可知是属脾虚泄泻之症。其腹痛者,气不和也,故可用六君以补脾,加香砂以和气也。至于完谷不化,有属脾肾虚寒者,有属邪热不杀谷者,而此案以体重倦怠,故知脾虚受湿之症,由是而腹痛头疼,皆属于湿之所致矣。(脾胃亏损停食泄泻等症)
光禄杨立之,元气素弱,饮食难化,泄泻不已,小便短少,洒淅恶寒,体重节痛。余以为脾肺虚,用升阳益胃汤而痊。凡观泄泻,服分利调补之剂,不应者,此肝木郁于脾土,必用升阳益胃之剂,庶可取效。
疏曰:此案洒淅恶寒,是肺经症,然亦有肝木抑郁之象,故用升阳益胃汤,既以补肺为主,而兼有升木祛湿之品,在内为恰当也。及观凡泄泻之不应,方知升阳益胃之妙。盖泄泻症未有不是肝木郁于脾土也,亦未有不是脾胃受湿也。
沈大尹,每五更泄泻,余以为肾泄,用五味子散数剂而愈。后不慎起居,不节饮食,其泻复作,日夜无度,畏寒,饮食且难消化,肥体日瘦,余曰:乃变火衰之症也。遂与八味丸泻止食进。
疏曰:五更泄泻,原属肾火衰症,故当用二神、四神治之。虽然亦有属肾水虚者,更有属肝木乘脾土者,须以脉症参之。至后变火衰之症,用八味丸,泻止食进,是属肾阴虚而火衰者宜之。若肾阳虚而火衰者,宜用二神、四神。若用八味,所谓生柴湿炭,不能发火,徒滋其湿也。而能辨之者,只在燥湿之分耳。
一儒者,季夏患泄泻,腹中作痛,饮食无味,肢体倦怠。余用补中益气汤、八味丸月余而痊。后彼云:每秋时必患痢,今则无患何也?余曰:此闭藏之令,不远房帏,妄泄真阳而然。前药善能补真火,火能生脾土,气旺而患免矣。
疏曰:夏季,长夏也,正为土旺之时,当其旺时而患泄泻之症,其土之虚也可知。土既虚,木必克之,斯腹中作痛之所由来也。故既用补中益气以升提之,使必克土者不克。复用八味丸以温补之,使不生者必生。则土既去其仇,更得所助,无怪每秋患痢之症愈也。然余因有所悟焉,每秋患痢,世人皆谓有宿积于肠胃之隐僻处,故至其时而发,当用逐攻之药,以蜡匮服之。不知原有出于闭藏之令不远房帏,妄泄真阳而然耶。其所用药,亦以补中、八味治之,岂必以攻逐去积为主治哉!
副宪屠九峰,先泻而口渴,尺脉数而无力,恪用解酒毒,利小便之剂不愈。余曰:此肾阴亏损,虚火炽甚,宜急壮水主之,不然必发疽而不能收敛也。不信,服降火化痰之剂而殁。
疏曰:此泻而口渴,属胃虚者多,故有七味白术散为治斯症之要药。不知久泻伤肾,肾为五液之主,故泻渴之属肾者,多宜用壮水之法;不知久泻伤阳,阳为命门真火,故泻渴之属命门火衰者,更多宜用益火之法。此案尺脉数而无力,不特水虚,抑且火衰矣,故断其发疽,盖疽属阴症也。或问先生,明言肾阴亏损,虚火炽甚,宜壮水之主,则似火盛矣,何以断其发疽而属阴耶?曰:虽云肾阴亏损,而其实虚火炽甚,虚火即是火衰,而况云尺脉数而无力,不言左右,则火亦衰可知,故所发不为痈而为疽也。夫痈属阳明实火,若肾经虚火所发,即痈也,而实疽也。或问先生于何处知其必发疽耶?曰:九峰必嗜酒之人也,嗜酒而且肾虚,即经所谓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之意,故断知其必发疽也。或又问此案中,不言嗜酒,何以知其嗜酒耶?曰:观其恪用解酒毒,利小便之剂,非嗜酒之人乎?或又问嗜酒之人阳明必有火,何以不患痈而发疽耶?曰:因肾经虚故也,因尺脉数而无力也。
一儒者,小腹急痛,溏泄清冷,大便欲去不去。余曰:此命门火衰,而脾土虚寒也。用八味丸月余而愈。后闻饮食失宜,前症复作,小腹重坠,此脾气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而痊。凡寒月溏泄清冷,腹痛,乃脾肾虚寒,宜用四神丸。若脾肾虚脱,用六君子加姜、桂,如不应,急补命门之火,以生脾土。
疏曰:大便欲去不去,大概皆以为气滞,欲用调气之品。明眼者,亦以为气陷,欲用升补之剂,不知有命门火衰,不能气化,故欲去而不去也。所以然者,因溏泄清冷也。若气滞者,则下利垢滞矣;若气陷者,则小腹重坠矣。故后闻前症复作而小腹重坠,即云脾气下陷而用补中益气矣。至于所谓脾肾虚寒,脾肾虚脱,寒与脱一字之异,而用药有不同处,实堪会心。盖寒则独温其肾,脱则专补其脾,如此治法,岂非毫厘之辨哉?如若不应者,总结上二症之词也。盖虚寒者,既当补命门之火,而虚脱者,不当补命门之火乎?要知脾肾为生化之源,至于虚寒而或虚脱矣,其补母以救子,何可缓耶?故言急也。(脾胃亏损停食泄泻等症)
横金陈梓圆,年六十,面带赤色,吐痰口干,或时作泻。癸卯春就诊,谓余曰:仆之症或以为脾经湿热痰火作泻,率用二陈、黄连、枳实、神曲、麦芽、白术、柴胡之类不应,何也?余脉之,左关弦紧,肾水不能生肝木也;右关弦大,肝木乘克脾土也。此乃脾肾亏损不能生克制化,当滋化源。不信。余谓其甥朱太守阳山曰:令舅不久当殒于痢。至甲辰夏果患痢而殁。
疏曰:以此症论之未始,非脾经湿热,及至服祛湿热之药而不应,则当改途易辙矣。乃诊其脉而左关弦紧右关弦大,其为脾肾亏,损决无疑矣。昧者见左关弦紧,误以为肝木有余,殊不知肝木失养,正是其不足处也;见其右关弦大,误以为脾土敦阜,殊不知脾土受侮,正是其卑监处也。非滋化源,何由而愈?盖木之化源在水,而土之化源在火,水火同宫,此八味丸所以滋先天之化源也。又水之化源在金,而金之化源在土,土金一体,此补中益气汤所以滋后天之化源也。然又有进一层者,不特生我者谓化源,即克我者亦谓之化源。如木得水生而克土,土既虚则金失所生而不能制木,致木寡于畏,益肆其克土之势,而木抑郁困顿于土中,不能自遂其条达之性,是木土同毙也,强弱同尽也。故培土生金,金旺能制木,而土去其仇;金旺则能生水,而木得其养,是金一旺而木土皆安矣。五行以此类推,生克皆为化源,故曰不能生克制化当滋化源也。夫五行之所以终天地而不坠者,惟此生克制化之权耳。若有生而无克,何以制化耶?(脾胃亏损停食痢疾等症)
临证指南医案
四十 脉象窒塞,能食少运,便溏,当温通脾阳。
生白术 一钱半 茯苓 三钱 益智仁 一钱 淡附子 一钱 干姜 一钱 荜茇 一钱
又 温通脾阳颇适,脉象仍然窒塞,照前方再服二剂,如丸方,当以脾肾同治着想。
吴 酒多谷少,湿胜中虚,腹痛便溏,太阴脾阳少健,平胃合四苓加谷芽。
五十 素有痰饮,阳气已微,再加悒郁伤脾,脾胃运纳之阳愈惫,致食下不化,食已欲泻,夫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当升降法中求之。 脾胃阳虚
人参 白术 羌活 防风 生益智 广皮 炙草 木瓜
十九 食加便溏,胃醒脾不运也,方药当以太阴阳明是调。
异功散加甘松、益智。(脾胃)
五二 操家,烦动嗔怒,都令肝气易逆,干呕味酸,木犯胃土,风木动,乃晨泄食少,形瘦脉虚,先议安胃和肝。
人参 半夏 茯苓 木瓜 生益智 煨姜(木乘土)
五十 半百已衰,多因神伤思虑,夏四月大气发泄,遂加便溏,长夏暑热,无有不大耗气分,寒热之来,乃本气先怯,而六气得以乘虚,今不思纳谷之因,皆寒热二气扰逆,胃脘清真受戕,所以致困莫苏,不烦不渴,胃阳虚也。凡醒胃必先制肝,而治胃与脾迥别,古称胃气以下行为顺,区区术、甘之守,升、柴之升,竟是脾药,所以鲜克奏效。
人参 茯苓 炒麦冬 大麦仁 木瓜 乌梅(木乘土)
 风泄已止,胃逆不纳食。
人参 川连 乌梅 木瓜 川斛 橘红(木乘土)
五五 久嗽四年,后失血,乃久积劳伤,酒肉不忌,湿郁脾阳为胀,问小溲仅通,大便仍溏,浊阴乘阳,午后夜分尤剧。
生於术 熟附子(肿胀)
六二 老人脾肾阳衰,午后暮夜,阴气用事,食纳不适,肠鸣関胀,时泄。治法初宜刚剂,俾阴浊不僭,阳乃复辟。
人参 一钱半 淡附子 一钱 淡干姜 八分 茯苓 三钱 炒菟丝 三钱 胡芦巴 一钱
此治阳明之阳也,若参入白术、甘草,则兼走太阴矣。(肿胀)
某 脾肾虚寒多泻,由秋冬不愈,春木已动,势必克土,腹满,小便不利,乃肿病之根。若不益火生土,日吃疲药,焉能却病?
人参 白术 附子 生益智 菟丝子 茯苓(肿胀)
三六 阳微体质,湿痰内聚,便溏脘闷,肌麻舌干。清理湿邪,气机升降自安。
金石斛 茯苓 半夏 广皮白 钩藤 白蒺藜(湿)
江 脉缓,脐上痛,腹微膨,便稀,溺短不爽。此乃湿郁脾胃之阳,致气滞里急,宗古人导湿分消。
用桂苓散方。
生茅术 官桂 茯苓 厚朴 广皮白 飞滑石 猪苓 泽泻 炒楂肉(湿)
汪 夏令脾胃司气,兼以久雨泛潮,地中湿气上干,食味重浊少运,所谓湿胜成五泄也。古云寒伤形,热伤气,芒种夏至,天渐热,宜益气分以充脾胃。此夏三月,必有康健之理,补中益气汤。(湿)
十四 脘闷,便溏,身痛,脉象模糊,此属湿蕴三焦。
厚朴 广皮 藿香梗 茯苓皮 大豆黄卷 木防己 川通草 苡仁(湿)
周 因长夏湿热,食物失调,所谓湿多成五泄也,先用胃苓汤分利阴阳。 暑湿热
胃苓汤去甘草。
温 长夏湿胜为泻,腹鸣溺少,腑阳不司分利,先宜导湿和中。
胃苓汤。
又 向年阴分伤及阳位,每有腹满便溏,长夏入秋,常有滞下。此中焦气分积弱,水谷之气易于聚湿,或口鼻触入秽邪,遂令脾胃不和,是夏秋调摄最宜加意,拟夏秋应用方备采。天暖气蒸,南方最有中痧痞胀诸恙,未受病前,心怀疑虑,即饮芳香正气之属,毋令邪入为第一义。
藿香梗 白蔻仁 橘红 桔梗 杏仁 郁金 降香 厚朴
夏至后,热胜湿蒸,气伤神倦,用东垣益气汤。若汗出口渴,兼生脉散敛液。
某 秋暑秽浊,气从吸入,寒热如疟,上咳痰,下洞泄,三焦蔓延,小水短赤。议芳香辟秽,分利渗湿。
藿香 厚朴 广皮 茯苓块 甘草 猪苓 泽泻 木瓜 滑石 檀香汁
又 进药稍缓,所言秽浊,非臆说矣。其阴茎囊肿,是湿热甚而下坠入腑,与方书茎款症有间,议河间法。
厚朴 杏仁 滑石 寒水石 石膏 猪苓 泽泻 丝瓜叶
某 阴疟久伤成损,俯不能卧,脊强,脉垂,足跗浮肿。乃督脉不用,渐至伛偻废疾。近日暑湿内侵泄泻,先宜分利和中。
厚朴 藿香 广皮 茯苓 泽泻 木瓜 炒扁豆 炒楂肉 炒砂仁
二一 气短少续为虚,近日腹中不和,泄泻暑伤。先以清暑和脾,预防滞下。
厚朴 广皮 炙草 茯苓 泽泻 炒扁豆 麦芽 木瓜 炒楂肉 砂仁
又 香砂异功散。
五七 平素操持积劳,五志之火易燃,上则鼻窍堵塞,下有肛痔肠红。冬春温邪,是阳气发越,邪气乘虚内伏。夫所伏之邪,非比暴感发散可解,况兼劳倦内伤之体。病经九十日来,足跗日肿,大便日行五六次,其形粘腻,其色黄赤紫滞,小便不利,必随大便而稍通。此肾关枢机已废,二肠阳腑失司,所进水谷,脾胃不主运行,酿湿坠下,转为瘀腐之形。正当土旺入夏,脾胃主气,此湿热内淫,由乎脾肾日伤,不得明理之医,一误再误,必致变现腹满矣。夫左脉之缓涩,是久病阴阳之损,是合理也。而右脉弦大,岂是有余形质之滞?即仲景所云:弦为胃减,大则病进。亦由阳明脉络渐弛,肿自下日上之义,守中治中,有妨食滋满之弊。大旨中宜运通,下宜分利,必得小溲自利,腑气开阖,始有转机。若再延绵月余,夏至阴生,便难力挽矣。
四苓加椒目、厚朴、益智、广皮白。
又 服分消方法五日,泻减溺通,足跗浮肿未消。要知脾胃久困,湿热滞浊,无以运行,所进水谷,其气蒸变为湿,湿胜多成五泻,欲使湿去,必利小便。然渗利太过,望六年岁之人,又当虑及下焦。久病入夏,正脾胃司令时候,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扶正气,驱湿热,乃消补兼施治去。晚服资生丸炒米汤送下。
早服 人参 广皮 防己 厚朴 茯苓 生术 泽泻 神曲 黄连 吴萸
朱 口腹不慎,湿热内起,泄泻复至。此湿多成五泄,气泻则腹胀矣。 湿热
人参 茅术 川连 黄芩 白芍 广皮 茯苓 泽泻 楂肉
陈 脉缓大,腹痛泄泻,小溲不利。此水谷内因之湿,郁蒸肠胃,致清浊不分。若不清理分消,延为积聚粘腻滞下,议用芩芍汤。
淡黄芩 生白芍 广皮 厚朴 藿香 茯苓 猪苓 泽泻
张 脉缓涩,腹满,痛泻不爽。气郁滞久,湿凝在肠,用丹溪小温中丸。
针砂 小川连 苍术 白术 香附 半夏 广皮 青皮
神曲浆丸。
程 诊脉肝部独大,脾胃缓弱,平昔纳谷甚少,而精神颇好,其先天充旺不待言矣。目今水泻,少腹满胀,少腹为厥阴肝位,由阴阳不分,浊踞于下,致肝失疏泄。当以五苓散导水利湿,仿古急开支河之法。
九岁 久泻兼发疮痍,是湿胜热郁,苦寒必佐风药,合乎东垣脾宜升、胃宜降之旨。
人参 川连 黄柏 广皮 炙草 生於术 羌活 防风 升麻 柴胡 神曲 麦芽
三四 形瘦尖长,木火体质,自上年泄泻,累用脾胃药不效。此阴水素亏,酒食水谷之湿下坠,阴弱不能包涵所致。宜苦味坚阴,淡渗胜湿。
炒川连 炒黄柏 厚朴 广皮白 茯苓 猪苓 泽泻 炒楂肉
陈 寒湿已变热郁,六腑为窒为泻。
生台术 厚朴 广皮 白茯苓 益智仁 木瓜 茵陈 泽泻
三三 酒湿内聚痰饮,余湿下注五泄,常用一味茅术丸。
炒半夏 茯苓 苡仁 刺蒺藜 新会皮
 头胀,喜冷饮,咳呕心中胀,泄泻不爽。此为中暑,故止涩血药更甚,舌色白,议清上焦气分。 中暑
石膏 淡黄芩 炒半夏 橘红 厚朴 杏仁
二七 自春徂冬,泻白积,至今腹痛,小水不利,想食非宜。脾胃水寒偏注大肠,当分其势以导太阳,胃苓汤主之。 中阳湿滞
二三 三疟劫截不效,必是阴脏受病,衄血热渴,食入不化痛泻。二者相反,思病延已久,食物无忌,病中勉强进食,不能充长精神,即为滞浊阻痹。先以胀泻调理,不必以疟相混。
草果 厚朴 陈皮 木香 茯苓皮 腹皮 猪苓 泽泻
四八 经营劳心,纳食违时,饥饱劳伤,脾胃受病,脾失运化,夜属阴晦,至天明洞泻粘腻,食物不喜。脾弱,恶食柔浊之味。五苓通膀胱分泄,湿气已走前阴之窍,用之小效。东垣谓中气不足,溲便乃变。阳不营运行,湿多成五泄矣。
人参 生白术 茯苓 炙草 炮姜 肉桂
五八 形寒便泻,舌白。
厚朴 广皮 半夏 茯苓皮 桂枝木 生姜
 寒湿腹痛,恶心泄泻。 寒湿
厚朴 藿香梗 益智仁 广皮 炒茅术 煨木香 茯苓 泽泻
 寒凝胃阳,腹痛泄泻。
草果 厚朴 茅术 广皮 吴萸 炒楂肉
 泻后腹膨。
人参 生益智 炮姜 茯苓 厚朴 广皮 砂仁
 气滞为胀,湿郁为泻,主以分消。
炒厚朴 大腹皮 茯苓 泽泻 煨益智 广皮 炒楂肉
 雨湿凉气,乘于脾胃,泄泻之后,腹膨减食,宜健中运湿。
焦白术炭 厚朴 广皮 生谷芽 炒扁豆 木瓜 茯苓 泽泻
 湿郁脾阳,腹满,肢冷泄泻,四苓散加厚朴广皮。
 湿伤泄泻,小便全少,腹满欲胀,舌白不饥,病在足太阴脾,宜温中佐以分利。
生茅术 厚朴 草果 广皮 茯苓 猪苓 泽泻 炒砂仁
又 早服真武丸,姜汤送二钱五分,一两。
夜服针砂丸,开水送一钱五分。六钱。
又 人参 附子 枳实 茯苓 干姜 生白芍
 脉沉缓,肌肉丰盛,是水土禀质,阳气少于营运行,水谷聚湿,布及经络,下焦每有重着筋痛,食稍不运,便易泄泻,经水色淡,水湿交混。总以太阴脾脏调理,若不中窾,恐防胀病。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广皮 羌活 独活 防风 泽泻
六七 阳伤湿聚,便溏足肿。
粗桂枝 生白术 木防己 茯苓 泽泻
又 脉紧,足肿便溏,阳微湿聚,气不流畅,怕成单胀,照前方加茵陈。
又 晨泄肢肿。
生白术 桂枝木 淡附子 茯苓 泽泻
五一 当脐动气,子夜瘕泄,昼午自止,是阳衰寒湿泣凝,腑阳不运,每泻则胀减,宜通不宜涩。
制川乌 生茅术 茯苓 木香 厚朴 广皮
朱 消渴干呕,口吐清涎,舌光赤,泄泻,热病四十日不愈。热邪入阴,厥阳犯胃,吞酸不思食,久延为病伤成劳。 肝犯胃
川连 乌梅 黄芩 白芍 人参 诃子皮
十八 病由春木正旺,中焦受克,先泄泻,继以腹痛,小便不利,食不思纳,皆是六腑不和所致。夫胃为阳土,肝属阴木,腑宜通,肝宜柔宜凉,治胃必佐泄肝,制其胜也。阅方呆补,不知脏腑阴阳,故辨及之。
泡淡黄芩 炒小川连 炒广皮 厚朴 生白芍 炒乌梅肉 猪苓 泽泻(泄泻)
唐 胃中不和,不饥少寐,肝风震动,头迷,溏泄,高年经月未复,两和厥阴阳明。
炒半夏 人参 枳实 茯苓 炒乌梅肉
潘 入夜咽干欲呕,食纳腹痛即泻,此胃口大伤,阴火内风劫烁津液,当以肝胃同治,用酸甘化阴方。
人参 一钱半 焦白芍 三钱 诃子皮 七分 炙草 五分 陈仓米 三钱
又 去陈米,加南枣一枚。
又 咽干不喜汤饮,腹鸣溺浊,五液消烁,虚风,内风扰于肠胃。
人参 木瓜 焦白芍 赤石脂 炙草
朱 经月减食泄泻,下焦无力,以扶土泄木法。
人参 焦术 炒益智 茯苓 木瓜 广皮
某 病后,阴伤作泻。
乌梅 白芍 炙草 广皮 茯苓 荷叶
王 霍乱后痛泻已缓,心中空洞,肢节痿弱。此阳明脉虚,内风闪烁,盖虚象也。异功去参、术加乌梅、木瓜、白芍。
又 上吐下泻之后,中气大虚,身痛肢浮,虚风内动,以补中为法。
异功散加木瓜、姜、枣。
某 腹鸣晨泄,巅眩脘痹,形质似属阳不足,诊脉小弦,非二神、四神温固之症。盖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内起,久病而为飧泄。用甘以理胃,酸以制肝。
人参 茯苓 炙草 广皮 乌梅 木瓜
某 头痛损目,黎明肠鸣泄泻,烦心,必目刺痛流泪,是木火生风,致脾胃土位日戕。姑议泄木安土法。
人参 半夏 茯苓 炙草 丹皮 桑叶
六六 自春季胸胁肌腠,以及腹中疼痛,从治肝小愈,腹鸣泄泻不止,久风飧泄,都因木乘土位。东垣云:治脾胃必先制肝。仿此。 肝犯脾胃
人参 焦术 炙草 木瓜 乌梅 炒菟丝饼
程 劳损经年,食入腹胀痛泻,心中寒凛,肤腠热蒸。此阳不内潜,脾胃久困,万无治嗽清降之理。议用戊己汤,扶土制木法。
三六 左胁气胀,在皮膜之里,此络脉中病也。泄肝破气久服,脾胃受困,而为泄泻。得养中小愈,然以药治药,脉络之病仍在。
半夏 桂枝 茯苓 远志 归须 橘红
姜枣汤泛丸。
 腹鸣関胀,清晨瘕泄,先以熄肝风,安脾胃方。
人参 茯苓 木瓜 炒乌梅 炒菟丝子
又 泄肝醒胃方。
吴萸 生白芍 炒乌梅 人参 茯苓
某 脉右弦,腹膨鸣响痛泻,半年不痊,此少阳木火郁伤脾土,久则浮肿胀满。法当疏通泄郁,非辛温燥热可治。 胆郁伤脾
黄芩 白芍 桑叶 丹皮 柴胡 青皮
吴 阳虚恶寒,恶心吞酸,泄泻,乃年力已衰,更饮酒中虚,治法必以脾胃扶阳。 脾胃 阳虚
人参 茯苓 附子 白术 干姜 胡芦巴
赵 晨泄难忍,临晚稍可宁耐,易饥善食,仍不易消磨,其故在乎脾胃阴阳不和也。读东垣《脾胃论》,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援引升降为法。
人参 生於术 炮附子 炙草 炒归身 炒白芍 地榆炭 炮姜灰 煨葛根 煨升麻
又 肠风鸣震,泄利得缓,犹有微痛而下,都缘阳气受伤,垢滞永不清楚,必以温通之剂为法。
生茅术 三钱 炙草 五分 生炮附子 一钱 厚朴 一钱 广皮 一钱 制大黄 五分
五八 能食不化,腹痛泄泻,若风冷外乘,肌肉着冷,其病顷刻即至。上年用石刻安肾丸,初服相投,两旬不效,知是病在中焦,不必固下矣。自述行走数十里,未觉衰倦,痛处绕脐。议用治中法,足太阴阳明主治。
生於术 生茅术 生益智 淡干姜 胡芦巴 茯苓 木瓜 荜茇
三五 三年久损,气怯神夺。此温养补益,皆护元以冀却病,原不藉乎桂、附辛热,以劫阴液。今胃减咽干,大便溏泄经月,夏三月脾胃主候,宜从中治。
人参 炒白芍 炙草 煨益智 炒木瓜 茯苓 广皮
金 冲年遗恙,先天最薄,夏秋疟伤,食少不运,痞胀溏泻,都是脾胃因病致虚。当薄味调和,进治中法。
人参 益智 广皮 茯苓 木瓜 炒泽泻 谷芽 煨姜
 脉沉,形寒,腰髀,牵强腹鸣,有形上下攻触,每晨必泻,经水百日一至,仿仲景意。
茯苓 炮淡干姜 生於术 肉桂
 阳微浊滞,吐泻心痛。当辛温开气,胃阳苏醒乃安。
炒半夏 厚朴 广皮 益智仁 煨木香 乌药 香附汁 姜汁
二十 色白,脉软,体质阳薄,入春汗泄,神力疲倦,大便溏泄不爽。皆脾阳困顿,不克胜举,无以鼓动生生阳气耳。刻下姑与和中为先。 脾阳虚
益智仁 八分 广皮 一钱 姜灰 七分 茯苓 三钱 生谷芽 三钱
杨 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补脾法中,佐以淡渗,分其阴阳。
人参 熟术 茯苓 象牙屑 泽泻 苡仁 广皮 白芍
十三 水谷湿邪内着,脾气不和,腹膨不饥,便溏,四肢酸痹。
厚朴 茯苓皮 大腹皮 防己 广皮 泽泻 苡仁 桂枝木
又 肢酸,腹膨便溏。
木防己 生白术 苡仁 木瓜 桂枝木 泽泻
四一 饮酒少谷,中气久虚,晨泄,下部冷,肾阳脾阳两惫,知饥少纳。法当理阳,酒客性不喜甘腻滋柔之药。 脾肾阳虚
茯苓 覆盆子 生益智 炒菟丝饼 补骨脂 芡实(泄泻)
五九 晨泄病在肾,少腹有瘕,亦是阴邪,若食荤腥厚味,病即顿发。乃阳气积衰,议用四神丸。
五四 阴疟初愈,不慎食物,清阳既微,健运失司,肠胃气滞,遂为洞泄。且足跗微肿,虑其腹笥欲满,夏季脾胃主令,尤宜淡薄。药以通阳为先,平时脾肾两治。
胃苓汤去白术、甘草,接服黑地黄丸去五味。
四一 久泻无有不伤肾者,食减不化,阳不用事,八味肾气,乃从阴引阳,宜乎少效,议与升阳。
鹿茸 人参 阳起石 茯苓 炮附子 淡干姜
又 久泻必从脾肾主治,但痛利必有粘积,小溲短缩不爽,温补不应,议通腑气。
厚朴 广皮 茯苓 猪苓 泽泻 川连 煨木香 炒山楂 炒神曲
五五 瘕泄一年,食减腹鸣,属脾肾阳衰,近腹中微痛,兼理气滞,用陈无择三神丸。
某 背部牵掣入胁,晨泻。
苓桂术甘去甘,加鹿角、姜、枣。
五二 诊脉两关缓弱,尺动下垂,早晨未食,心下懊 ,纳谷仍不易化。盖脾阳微,中焦聚湿则少运,肾阴衰,固摄失司为瘕泄,是中宜旋则运,下宜封乃藏,是医药至理。议早进治中法,夕用四神丸。
 经来腹膨,脐脊酸垂,自秋季泄泻不已,脘痞妨食,用济生丸不应。
鹿角霜 炒菟丝饼 生杜仲 淡苁蓉 茯苓 沙苑 焦归身 炒黑小茴
 产育十五胎,下元气少固摄,晨泄。自古治肾阳自下涵蒸,脾阳始得运变,王氏以食下不化为无阳。凡腥腻沉着之物当忌,早用四神丸,晚服理中去术草加益智木瓜砂仁。
 泄泻,脾肾虚,得食胀。
人参 炒菟丝子 炒黄干姜 茯苓 煨益智 木瓜
某 泻五十日,腹鸣渴饮,溲溺不利,畏寒形倦,寐醒汗出,用温中平木法。
人参 胡芦巴 炮姜 茯苓 诃子皮 附子 粟谷
某 脾肾不摄,五更泻。
巴戟 菟丝子 五味 补骨脂 芡实 建莲 山药 炙草
某 久泻,脉虚。
人参 五味 禹余粮石(泄泻)
 阅病原是劳损,自三阴及于奇经,第腹中气升胃痛,暨有形动触,冲任脉乏。守补则滞,凉润则滑,漏疡久泻寒热,最为吃紧。先固摄下焦为治。
人参 炒菟丝饼 芡实 湖莲 茯神 赤石脂
某 肾虚瘕泄。
炒香菟丝子 生杜仲 炒焦补骨脂 茴香 云茯苓
又 阳微,子后腹鸣,前方瘕泄已止。
人参 炒菟丝子 炒补骨脂 湖莲肉 芡实 茯苓
顾 脾肾瘕泄,腹膨肢肿,久病大虚,议通补中下之阳。
人参 川熟附 茯苓 泽泻 炒黄干姜
某 肾虚瘕泄,乃下焦不摄,纯刚恐伤阴液,以肾恶燥也。早服震灵丹二十丸,晚间米饮汤调服参苓白术散二钱,二药服十二日。
高 脉细下垂,高年久咳,腹痛泄泻,形神憔悴。乃病伤难复,非攻病药石可愈,拟进甘缓法。 中虚腹痛
炙甘草 炒白芍 炒饴糖 茯神 南枣
王 过食泄泻,胃伤气陷,津不上涵,卧则舌干微渴,且宜薄味调摄,和中之剂,量进二三可安。 食伤
人参 葛根 生谷芽 炙甘草 广皮 荷叶蒂(泄泻)
顾 得汤饮,腹中漉漉,自利稀水,平昔酒客留湿,湿胜内蕴,肠胃不爽,凝积。东垣清暑益气,亦为湿热伤气而设。但脾胃久病,仍能纳食,当苦味坚阴,芳香理脾。
生茅术 四两 炒黑黄柏 二两 炒黑地榆 二两 猪苓 一两半 泽泻 一两半
水法丸,服三钱。(痢)
某 热渐入里,胸痞便泄,议酸苦泄热。
黄芩 川连 枳实 白芍 广皮白 滑石 甘草 谷芽(痢)
袁 中下阳微,呕呃下利,温中不应,恐延衰脱。夫阳宜通,阴宜守,此关闸不致溃散。春回寒谷,生气有以把握,候王先生主议。
人参 附子 炮姜 炒粳米 赤石脂 生白芍(痢)
某 气虚下陷,门户不藏。 气虚下陷
人参 黄芪 广皮 炙草 归身 炒白芍 防风 升麻(痢)
叶氏医案存真
胃主纳,脾主运。能食不化,泄泻,治在太阴脾脏。此脏为柔脏,阳动则能运,凡阴药取味皆静,归、地之属,反助病矣。
淡附子 淡干姜 生益智 生砂仁 人参 茯苓
暑湿乃夏秋时令之病,其邪先着气分,氤氲蒙昧,有形无质,医投攻夺,乃有形治法。气伤阳损,至今肢冷溏泄,何一非阳微肿胀之征?此宜温补下中,莫治眼前。
人参 白术 木瓜 淡附子 益智仁 炒广皮 厚朴
臭秽触入,游行中道,募原先受,分布三焦上下。头胀,脘闷,洞泄。以芳香逐秽法。
藿香梗 生香附 茯苓皮 白豆蔻 飞滑石 炒厚朴 新会皮
述胸脘胀痞,不饥不食,大便溏滑,已有五年。夫胸中乃清气转旋。清阳失运,浊气凝聚为患,水谷气蒸之湿,湿胜遂成五泄,阳气日微,宣脾阳,可使气机之运,气行湿自去耳。
生白术 益智仁 真茅术 厚朴 茯苓 荜拨 广木香 新会皮
久泻无不伤肾,况兼产后起因,补中必当理下,是为脾肾两补。
五味子 生杜仲 云茯苓 杜芡实 菟丝粉 台人参 补骨脂 焦白术
吴文生 胃中不和,痛泻。
茅术 厚朴 广皮 木香 炮姜 茯苓 猪苓 泽泻 砂仁
久泻欲呕,腹中有形,升起痛楚,小便不利,喜食麦面,皆肝厥,内风袭胃之症。缘稚年惊恐,多烦多哭,气逆风旋,蛔不自安而动。久调必痊,必当苦降辛宣酸泄,风木得和,脾胃可安。东垣老人治脾胃,必先远肝木矣!
川黄连 白芍 乌梅 干姜 桂木 人参 川楝子 川红椒 炒黑
为末,乌梅肉为丸,每服 二钱,米饮下,忌食甘。
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太仓,三十二岁 阴损瘕泄,以酸收甘补。
人参 茯神 炒白芍 熟地炭 炙甘草 五味子
山药浆丸。(杂症)
太兴,廿八岁 色脉是阴虚,其喉妨纳,乃阴乏上承,热气从左升,内应肝肾阴火,前议复脉。大便滑泻,知胃气久为病伤,不受滋阴。必当安闲静室以调,非偏寒偏热药能愈。
人参 扁豆 川斛 茯神 木瓜 北沙参(杂症)
西淮,六十一岁 人到花甲,下元先亏,嗜酒湿聚,便滑,视面色雄伟,精采外露,加劳怒内风突来,有痱中之象。
七宝美髯丹加三角胡麻。(杂症)
东仓,三十三岁 脉小缓涩,自胃脘胀至少腹,大便已溏泄。肝苦辛,小效不愈,少壮形色已衰。法当理阳宣通,虑其肿浮腹大。
人参 木瓜 广皮 炮姜 益智 茯苓(杂症)
塘栖,廿五岁 湿是阴邪,肤腠中气升,瘿结病起,大便自泻,从太阴治。
生白术 淡熟小附子 细川桂枝尖 茯苓块(杂症)
司前,十三岁 液被泻损,口渴,舌白面黄,不是实热。血由络下,粪从肠出,乃异歧也。
炒归身 炒白芍 煨葛根 炒南楂 炒焦麦芽 炒荷叶(杂症)
六十岁 便泻几年,粪内带血,肌肉大瘦,色黄无力,延及夏秋,食物大减。是积劳阳伤,受得温补,可望再苏。
附子理中汤。(杂症)
关上,十九岁 瓜水辛寒伤阳,渴泻腹鸣。
公丁香柄 诃子皮 官桂 生广木香 茯苓 炮黑姜 茅术 新会皮 厚朴(杂症)
医验录
休邑一女人,年四十余,患泄泻,谓是脾虚,用参、术补剂,泻益甚,渐至完谷不化。谓是虚而且寒,用参、术、桂、附温补之药,飱泄更甚。服药月余,终不见效。壬戌秋月,余在休邑,邀为视之。两关脉浮而有力。余曰:此风干肠胃,非虚寒也。风性最速,食物方入胃,即传而出,故完谷不化。用温补则风势益劲,传递更速矣。余用桂枝、防风、苍术、薏苡、泽泻、陈皮、柴胡、升麻、白芍。服四剂全愈。
续名医类案
朱丹溪治赵孺人,夜间发寒后便热,丑寅时退,起来口渴,食少无味,谷不化,腹痛而泄,倦怠,或遇事烦躁,赤眼气壅。又不耐风寒,亦恶热。白术、归身各二钱,白芍、陈皮各一钱,人参、黄芪各五分,炒柏、炙草、炒芩、丹皮、木通、缩砂各三分,煎下保和丸、实肠丸,各三十丸。(卷六·寒热)
崔万安分务广陵,苦脾泻,家人祷于后土祠。是夕,万安梦一妇人,珠耳珠履,衣五重,皆编贝珠为之,谓万安曰:此痰可治,今以一方相与,可取青木香,肉豆蔻等分,枣肉为丸,米饮服下二十丸。此药太热,痰平即止。如其言愈。 (《稽神录》)
宋高宗尝以泻疾召王继先。继先至则奏曰:臣渴甚,乞先宜赐瓜,而后静心诊脉。上急召大官赐瓜,继先即食之。既上觉其食瓜甘美,则问继先,朕可食此乎?继先曰:臣死罪,索瓜固将以起陛下食此也。诏进瓜,上食之甚适,泻亦随止。左右惊,上亦疑。问继先曰:此何方也?继先曰:上所患中暑,故泻,瓜亦能消暑耳。 (《四朝闻见录》 叶绍翁)
王泾亦颇宗继先术,亦有奇验,然用药多孟浪。高宗居北宫,苦脾疾,泾误用泻药,竟至大渐,孝宗欲戮之市朝,宪圣以为恐自此医者不肯进药。止命天府杖其背,黔海山。泾先怀金箔以入,既杖,则以敷疮。若未尝受杖,后放还,居天街。独揭于门曰:四朝御医王防御。有轻薄子以小楮 帖其旁云:本家兼施泻药。王惭甚。 (同上)(卷七·泄泻)
① 楮(chǔ楚):落叶乔木,叶似桑,树皮是制作纸的原料,古时亦作纸的代称。
《衍义》治一人,大肠寒清,小便精出,诸热药服及一斗二升,未效。后教服赤石脂、干姜各一两,胡椒半钱,同为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空心及食前米饮下五七十丸,终四剂,遂愈。 (《医学纲目》)
张子和曰:昔闻山东杨先生,治府主洞泄不止。杨初至,对病人与众人谈日月星辰缠度,及风云雷雨之变,自辰至未,而病者听之忘其圊。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爱之事,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笙笛,勿辍。 (脾主信,又主思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自愈。
维阳府判赵显之,病虚羸,泄泻褐色,乃洞泄寒中证也。每闻大黄气味即注泄。张诊之,两手脉沉而软。令灸水分穴一百余壮,次服桂苓甘露散、胃风汤、白术丸等药,不数月而愈。
赵明之米谷不消,腹作雷鸣,自五月至六月不愈。诸医以为脾受大寒,故泄,与圣散子、豆蔻丸,虽止一二日,药力尽而复作。诸医不知药之非,反责病之不忌口。张至而笑曰:春伤于风,夏必飧泄。飧泄者,米谷不化,而直过下出也。又曰:米谷不化,热气在下,久风入中。中者,脾胃也。风属甲乙,脾胃属戊己,甲乙能克戊己,肠中有风,故鸣。《经》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诊其两手,脉皆浮数,为病在表也,可汗之,直断曰:风随汗出。以火二盆,暗置床下,不令病人见火,恐增其热,招之入室,使服涌剂,以麻黄投之,既乃闭其户,从外锁之。汗出如洗,待一时许,开户,减火一半,须臾汗止,泄亦止。 (喻嘉言治周信川用火之法,殆祖于此。见痢门。
麻知几妻,当七月间,脏腑滑泄,以降火之药治之,少愈。后腹胀及乳痛,状如吹乳,头重壮热,面如渥丹 ,寒热往来,嗌干呕逆,胸胁痛不能转侧,耳鸣,食不可下,又复泄泻。麻欲泻其火,则脏腑已滑数日矣;欲以温剂,则上焦已热实。不得其法,请张未至,因检刘河间方,惟益元散正对此证,能降火,解表止渴,利小便,定利安神。以青黛、薄荷末调二升, (青黛、薄荷用得妙,所以能散少阳之邪也。)置之枕右,使作数次服之。夜半,遍身冷汗出如洗,先觉足冷如冰,至此,足大暖,头顿轻,肌凉痛减,呕定利止。及张至,麻告之已解。张曰:益气固宜,此是少阳证也。能使人寒热偏剧,他经纵有寒热,亦不至甚。既热而又利,何不以黄连解毒汤服之?乃令诊脉,张曰:娘子病来,心常欲痛哭为快否?妇曰:欲如此,予亦不知所谓。张曰:少阳相火,凌烁肺金,金受屈制,无所投舍。肺主悲,故但欲痛哭而为快也。 (子和之学如此,是真能洞见结者,岂后学所可轻 议。)麻曰:脉初洪数有力,服益元散后已平,又闻张之言,便以当归、白芍和解毒汤味数服之,大瘥。
② 渥丹: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直立呈星状开展,深红色。
一僧病泄泻数年,丁香、豆蔻、干姜、附子、官桂、乌梅等燥药,燔针烧脐焫脘,无有缺者。一日发昏不省,张诊两手脉沉而有力。《脉诀》云:下利微小者生,脉浮大者无瘥。以瓜蒂散涌之,出寒痰数升。又以无忧散泄其虚中之积,及燥粪盈斗。次日,以白术调中汤、五苓散、益元散,调理数日而起。
刘德源病洞泄,逾年食不化,肌瘦力乏,行步倾敬,面色黧黑。凡治利之药,遍用无效。张乃出示《内经》洞泄之说以晓之。先以舟车丸、无忧散,下十余行,殊不困,已颇善食。后以槟榔丸,磨化其滞。待数日,病已大减,又下五行。后数日,更以苦剂越之,病渐愈。而足上患一疖,此里邪去而之外,病痊之候,凡病皆如是也。 (子治余氏媪,膈证将愈,亦指上 生疖。
刘仓使大便少而频,日七八十次,常于两股间,悬半枚瓠芦,如此十余年。张见而笑曰:病既频,欲通而不得通也,何不大下之?此通因通用也,此一服药之力耳。乃与药大下之,三十余行,顿止。
殷辅之父年六十余,暑月病泄泻,日五六十行,喜饮,而家人辈争之。张曰:夫暑月,年老津液衰少,岂可禁水?但劝之少饮。先令以绿豆、鸡卵十余枚同煮,卵熟取出,令豆软,下陈粳米作稀粥,搅令寒,食鸡卵以下之,一二顿,病减大半。盖粳米、鸡卵,皆能断利,然后制抑火流湿之药,与调理而愈。
一男子病泄十余年,豆蔻、阿胶、诃子、龙骨、乌梅、枯矾,皆用之矣,中脘、脐下、三里,岁岁灸之,皮肉绉 槁,神昏足肿,泄如泔水,日夜无度。张诊其两手脉沉微,曰:生也。病人忽曰:羊肝生可食乎?曰:羊肝止泄,尤宜食。病人悦,食一小盏许,以浆粥送之,几半升,续又食羊肝生,一盏许,次日泄减七分,如此月余而安。夫胃为水谷之海,不可虚怯,虚怯则百邪皆入矣。或思荤蔬,虽与病相反,亦令少食,图引浆粥,此权变之道也。若专以淡粥责之,则病人不悦而食减,久则病增损命,世俗误甚矣。子和之持论如此,岂放手攻泻,而不顾元气者哉?第其用补,专重饮食调摄,而不恃药饵,故万全无弊,而亦无可举之功。其书具在,惟好学深思之士,能通其意耳。(卷七·泄泻)
① 绉:古同“皱”。
龚子才治一人,食下腹即响,响即泻,至不敢食,诸药不效。以生红柿,核。纸包水湿,炭火烧熟食之,不三四个即止。
许州黄太守,患泄泻二三年不愈,每饮烧酒三钟,则止二三日,以为常,畏药不治。龚诊之,六脉弦数,先服药以解酒毒,后服理气健脾丸而愈。宜黄连一两,生姜四两,以慢火炒令姜干,脆去姜,取连捣末,每服二钱,空心臈茶汤下。甚者不过二服,专治久患脾泄。
陈三农治一士,喜食瓜果,纵饮无度,忽患大泻。先用分利不应,再用燥湿,反加沉困。诊其脉浮,因思《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非汗不解,以麻黄三钱,参、术各二钱,甘草、升麻各一钱与之,泄泻顿止。以四君子调治而愈。
一人脾胃素弱,少有伤即泄泻,此肝气乘脾,且久泻湿热在肾故也。用白术八两,红枣去核四两,二物间衬,煮至焦色,捣饼烘干,入松花七钱,白豆蔻五钱,新米糊为丸,午前服,愈。
一人脚膝常麻,饮食多即泄泻,此脾虚湿热下流。用补中益气汤加防己、黄柏而愈。
一人食物入口,顷从大便出,其脉洪数,此火性急速也。用黄连、滑石、木通、泽泻、人参,徐徐服,二帖愈。
杨起云:余壮年患肚腹微微作痛,痛则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而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气药,俱不效。一僧授方,用荞麦面一味作饭,连食三四次即愈。 (《简便方》,《本草纲目》。李时珍谓: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虚寒人食,则大脱无气而落须眉也)
李时珍治魏刺史子,久泄,诸医不效,垂殆。李用骨碎补为末,入猪腰中,煨熟与食,顿愈。盖肾主大小便,久泄属肾虚,不可专从脾胃也。 (《本草纲目》)
一妇年七十余,病泻五年,百药不效。李以感应丸五十丸投之,大便二日不行。再以平胃散加椒红、茴香、枣肉为丸与服,遂瘳。每因怒食举发,服之即止。 (同上。
一妇人年六十余,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调脾升提止涩诸药,则转甚。诊之,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王太仆所谓大寒凝内,久利溏泄。绵历多年者,法当以热药下之,则寒去利止,遂用蜡匮巴豆丸五十粒与服,二日大便反不行,其泻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积滞诸病,皆不泻而病愈者,近百人。盖妙在配合得宜,药病相对耳。苟用所不当用,则犯轻用损阴之戒矣。 (同上。
有人患内寒暴泄如注,或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肾主大便,栗能通肾,于此可验。 (同上。)(卷七·泄泻)
吴孚先治俞用昭,秋间水泻,腹痛异常,右脉弦数洪实,知肠胃湿热挟积。用枳壳、山楂、黄连、青皮、槟榔、木香,一剂而滞见。病人虑药克伐,意欲用补。曰:有是病,服是药,邪气方张,非亟攻不退,邪退则正复,攻即是补也。前方再服三剂愈矣。设不早攻,必致病痰,非一月不痊。
谢武功素患大便溏泄,兼病咳嗽。用凉药则咳减而泻增,用热药则泻减而咳剧,用补脾则咳泻俱盛。诊之,右尺软如烂绵,两寸实数搏指。酌用附子、肉果以温下焦之寒,麦冬、川连以清心肺之火,茯苓、甘草一以降气,一以和中, (上实下虚,上热下寒,最为棘手之症。其用药规矩森然,足为后学程式。)甫四剂而证顿减。不加人参者,缘肺有郁热耳。(卷七·泄泻)
黄履素曰:乙巳之夏,余患中脘痛,既而泄泻。偶遇姑苏一名医,令诊之。惊曰:脾胃久伤,不治将滞下。予体素弱,惮服攻克之药,因此医有盛名,一时惑之,遂服枳、术、黄连、厚朴、山楂、木通等药数剂,又服枳术丸一月,以致脾胃大伤。是秋,遂溏泄不止,渐觉饮食难化,痞闷胀饱,深自悔恨。乃服参、芪等药,及八味丸十余年,始得愈。然中气不能如故,苦不耐饥,稍饥则中气大虚,惫不可状。凡山楂消导之物,入口即虚,脾胃之不可妄攻如此。方书极言枳术丸之妙,孰知白术虽多,不能胜枳实之迅利。予友胡孝辕刺史,亦误服枳术丸而大病,可见此丸断非健脾之药。或饮食停滞,偶一二服则可耳。
又曰:脾胃喜暖而恶寒,脾虚必宜温暖之药。或饮食停滞,偶一二服。患呕吐不止,服聂逆源五气。丹数丸,遂不复发。予近患脾不和,不时溏泄,服参、术三日不效,服胡与辰金铅一丸,脾气顿佳,得两三月安妥。家庵中一比邱尼,患脾疾甚殆,肛门不收,秽水任出,服金铅一丸,肛门顿敛,渐调而愈。其神效有如此者,故知脾病之宜于温暖也。
张路玉治陈总戎 泄泻,腹胀作痛,服黄芩、白芍之类,胀急愈更甚。其脉洪盛而数,按之则濡,气口大三倍于人迎,此湿热伤脾胃之气也。与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二剂,泻痢止而饮食不思。与半夏泻心汤,二剂而安。
① 总戎:某种武职的别称。如唐人称节度使为总戎;清时称总兵为总戎。
柴屿青治学士于鹤泉,痢后久泻。医以人参、川连为末,日服,遂至饮食不思,每欲小便,大便先出。求治,其两尺微细欲绝。《经》曰:肾主二便。又曰:肾司启闭。今肾气不固,是以大便不能自主。况年逾六旬,不必诊脉,已知其概,而脉又如此,更无疑义。遂用补中益气汤,更加熟附子二钱,煨肉果二钱,送八味,二剂。彼颇思饮食,大便止泻,勃有生机。乃慕时医某,以为一剂立效,二剂而殁。惜哉。
马次周令嗣,于甲子场前,身热脾泄。医以外感治之,屡药不效。诊其人迎左尺平弱,气口微缓,此属肝肾脾胃不足。用六君子汤加柴胡,数剂身凉。去柴胡再加归、芍,调理而安。是科获隽。
张三锡治一人,泄泻,口干舌燥,脉洪数。与六一散,一服知,二服已。又一人,服不应,用芩连四物散效。
一老妪久泻,服补剂不应。以参苓白术散加黄连、肉豆蔻少许作丸,服未半斤,永不发。(卷七·泄泻)
娄全善治翁仲政久泄,每早必泻一二行,泄后便轻快,脉濡而少弱。先与厚朴和中丸五十丸,大下之。后以白术为君,枳壳、茯苓、半夏为臣,厚朴、炙甘草、芩、连、川芎、滑石为佐,吴茱萸十余粒为使,生姜煎服,十余帖而愈。 (作食积伤脾治。)(卷七·泄泻)
朱丹溪治一老人,奉养太过,饮食伤脾,常常泄泻,亦是脾泄。白术二两,白芍、神曲、山楂、半夏各一两,黄芩五钱。右为末,荷叶包饭,烧为丸。 (《平治会萃》)
聂久吾治卢陵尹之岳,素以善医名,患伤感泄利,自治不效。脉之,知其原感风寒,未经发汗,久则入里,郁为温热。又内伤饮食,脾胃不和,是以下泄。乃先与清解,涤其入里之邪。前胡、甘草、麦冬、连翘、赤芍、赤茯苓、花粉、广皮、山楂、厚朴、黄芩、干葛、黄连、枳壳、生姜。次日再诊,知其热郁已去,脾胃虚滑,用补脾药,一剂而安。
魏玉横曰:宋复华兄尊堂,年七十,体素肥,长夏病泄泻。诊之曰:此肝木乘脾也。 (雄 按:所云肝木乘脾,实皆乘胃之症也,故润药相宜。如果乘 脾,则参、术又为主药矣。)宜养肝肾则愈,勿治脾。与数剂,病已略减。会复华以事入都,家人另延医,投以苍白术、补骨脂、肉豆蔻、丁、桂、香、砂仁、建莲、扁豆之类,频服至百余日,肌肉枯削,动则忡惕眩晕,食入即呕,而下利益频。始谢去,再延余,但与重剂杞子、地黄、沙参、麦冬、米仁、山药。初加黄连三分,四剂随减去。加人参一钱,四五剂,亦减去。后加肉苁蓉四钱,四剂,凡服药一月而安。类皆甘寒润滑之品,有泥景岳之说,谓吐泻皆属脾胃虚寒者,宜变通焉。
复华令正亦患脾泄,每五更黎明,必行一二次,医亦以香燥辛热健脾之剂与之。治半年余,泄泻转加,月事数月不至,寒热无时,头晕心忡,四肢厥冷。每下午则面赤口苦舌燥,食则欲呕,寐则多惊。幸脉未数,亦与杞、地、沙参、麦冬,间入酒连,诸证递愈,经水亦行。再加山药、枣仁,食增泻止。
褚某年二十四五,新婚数月,忽病泄泻,日五六次,食后即急欲如厕,腹胀甚,腰亦疼。脉之,两手俱弦,与生地、杞子、沙参、麦冬、米仁、川楝,稍减旋覆。乃加杞子至一两,入酒连四分,二剂而愈。
项秋子尊堂年五十,久患泄泻,日常数行。凡饮食稍热,即欲泄,后食渐减,治数年无效,已听之。偶昏暮于空房见黑影,疑外孙也,抚之无有,因大恐失跌,遂作寒热,左胁如锥刺,彻夜不眠,口苦眩晕。或疑邪祟,或疑瘀滞,幸未服药。诊之,脉弦数,与川连、楝肉、米仁、沙参、麦冬、生地、杞子、蒌仁,才下咽,胁痛如失。再剂,则累年之泄泻亦愈矣。或问故,曰:此肝经血燥,火旺乘脾之证。《经》曰:肝虚则目梴梴无所见。其见黑影者,乃眩晕时作,又因恐而失跌也。原夫向之泄泻,屡治罔验者,盖时师见证治证,所用必香、砂、芩、术诸燥剂也。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此《阴符经》之秘旨也。医者能扩而充之,则世无难治之病矣。(卷七·泄泻)
扫叶庄一瓢老人医案
劳倦中虚,阳少旋运,遂脘闷不饥。医投发散消导,中气更伤溏泻。
生谷芽 生於术 生益智 茯苓 广皮 米仁(劳倦阳虚寒热)
久痛,用辛温两通气血,不应。病已十年,不明起病之由。今便溏溺赤,水谷酒食不运,必挟湿阻气化,主以分消。
山茵陈 猪苓 厚朴 米仁 苓皮 泽泻 蔻仁(郁)
湿多成五泄,阳气日衰,下元不振,向有下焦痿躄,用四斤丸得愈。夏秋当用脾胃药。
生于潜术 木防己 川萆薢 白茯苓 川桂木(痢疾泄泻便血)
湿伏为热先泻,泻止腹痛,耳窍脓水,微出血,淡渗以分消。
连翘 茯苓皮 淡枯芩 紫厚朴 滑石 赤芍 淡竹叶
煎送保和丸。
脉弱形瘦,食不适,必泄泻。此阳气已伤未寒,下焦先冷,用:
缪仲淳双补丸。
向有遗精,肾阴不摄,正月间粪溏积下,入秋足胫浮肿,目下渐上,遇冷为甚。
脾肾双补丸。
久嗽是宿疾,近日腹痛泻利,是脾胃受暑湿客气,当先理邪,痛泻止再议。
炒扁豆 藿香梗 茯苓 炙甘草 木瓜 广皮 厚朴
阳微湿聚成利,必温通其阳,斯湿可走,拟用:
冷香饮子。
长夏入秋,脾胃主气,湿郁阻气,为痛为泻,更月不愈。中宫阳气未醒,仍有膨满之象,导气利湿主方。
茯苓皮 草果 藿香梗 广皮 厚朴 大腹皮
脉微晨泄,初冬未及藏阳,以脾肾治,最是纳谷减少,当以中焦,兼理其下。
人参 炒干姜 炙甘草 生於术 淡熟附子 淡吴茱萸
肠红既止,便泻三年,火升则能食,热坠必妨食。此皆阴气走泄,阳不依附,当从阴引阳。
赤石脂 琐阳 五味子 水煮熟地黄 仁末拌炒 禹余粮 远志
蒸饼为丸。
脾肾虚泻。
苓术 菟丝 砂仁
山药粉和为丸。(痢疾泄泻便血)
大病后,饮食起居,皆不如法。以邪陷入里,舌干自利,恐其深入阴中,则危矣。
白芍 甘草 附子 枳实
平素阴亏,热注入里为利,粪结便出痛坠,诊脉左坚下垂,不以脾胃燥药。
细生地 阿胶 炒楂 穞豆皮 生白芍(痢疾泄泻便血)
厥阴下利,少腹有形。
五味加茴香、椒目。
接案 动气在少腹左右,粪与血或前后,秋利交冬不愈,当温其营。
人参 浔桂 炮姜 当归 以小茴香拌炒 茯苓 炙甘草
脉沉迟,下利血水,神呆不欲食,四肢冷,前已完谷,与温理其阳。
人参 附子 茯苓 炒黄干姜 生白芍(痢疾泄泻便血)
食入不化,腹胀便泻不爽,长夏湿着脾胃,荤酒不忌,气分郁滞。据述嗔怒致此,未必皆然。
茵陈 草果 木通 腹皮 飞滑石 厚朴 茯苓皮 广皮(痞胀便秘)
呕泻都令胃气受伤,凡不适意食物,更能妨胃,药用和中,谨慎口腹,使脾胃气壮,不致反复。
茯苓饮去元参,金石斛汤泛丸。(脾胃)
舌白滑,微呕自利,阳微虚馁,急当温里。
人参 生於术 炮姜 炙草 淡附子 生益智
接服 生白术 人参 茯苓 生益智 淡附子 炒芍 炮姜
又服 六君子汤丸方 生於术 人参 木瓜 茯苓 生益智 炮姜 陈皮
用煨姜、南枣肉煎汤泛丸。(脾胃)
湿伏皆令脾胃受伤,寒热,随利黄水,小便短赤,热自湿中而出,痛扰虚里右胁,食入不运。仍是脾胃不和,升降失司,以温胃宣通治。
生於术 生智仁 新会皮 茯苓 紫厚朴 生姜渣
平昔饮酒,脾阳受伤聚湿,食少不化,大便久溏,晡食不安,饮水多,溲溺愈少。宜温中佐运,厚味酒醴须忌。
生於术 牡蛎 附子 泽泻
饥饱寒热用力,都伤营卫,内应脾胃,故痿黄无力,食入関胀溏泄。
平胃加炒黑川椒、草果。(脾胃)
胃阳不旺,晚暮腹鸣痞胀,晨起瘕泄。两方用胃苓治中相安,今吐沫上涌,仍属胃病。
人参 生於术 茯苓 益智 附子 干姜
各为末,水泛丸。(脾胃)
向系积劳伤阳,肝风内动,症如类中,专以温肾补脾,运痰熄风得效。丁已春深,诊脉不附骨而洞泄,迄今形瘦未复,频年久泻。法宗泻久伤肾,以固摄下焦,定议六君子汤,仍宜暮服勿间,以胃气弱,阳微呕酸。
吴萸 干姜 胡芦巴 茯苓 荜茇 南枣(脾胃)
过饮晨泻,中宫留湿,干呕腹痛。是脾不和,阳气不主运行于四末,故四肢无力困顿矣。宜忌湿肉,使清阳转旋,中宫得健。
草果 厚朴 藿香 广皮 茯苓 半夏(春温)
产后十年,晨泄形寒汗出,是下元阴伤及阳,奇脉不固,遵古人用:
局方四神丸(经产淋带女科杂治)
缪氏医案
饮食少思,大便溏泄,夜卧,口燥殊甚,肾阴既亏,脾阳复陷,治法极不易。
西党参 百蒸於术 麦冬 北五味 葛根 桔梗 茯神 炙草
用熟地二钱,泡汤煎药。
种福堂公选医案
二六 胃减,痰血频发,上年误服玄参、山栀,致便溏泻,此受苦滑寒凉之累。
人参建中汤。(吐血中阳虚)
颜 病已半年,夜寐易醒,汗泄,自觉元海震动,腹鸣晨泻。年岁望六,不仅经营烦劳伤阳,肾真亦渐散越,仍议固下一法。
人参 赤石脂 禹余粮 五味子 泡淡干姜(泄泻肾阳衰)
四五 阳结于上,阴泄于下,晨泄多因肾虚,阴伤及阳,胃口自惫。舌畏辛辣,不受桂附之猛烈。虚肿虚胀,先宜固剂。
人参 禹余粮 赤石脂 五味子 砂仁末(泄泻肾虚)
山西 泄泻二年,食物不减。胃气未损,脾阳已弱,水湿阴浊不易输运。必须慎口,勿用寒滑厚味,议用暖中佐运法。
生茅术 生於术 炒香菟丝子 茯苓(泄泻寒湿)
李 温湿热蒸伤脾胃,身热泄泻。
黄芩 生白芍 滑石 猪苓(风温)
赤厓医案
许又张学兄令婶,病热躁烦,呃逆呕吐,食饮不入,水泄日十数行,人事昏瞀,汗出而热犹蒸,病已六日矣。乃折简逆予,时已五月,天气炎蒸,房中仍置火炉,予令其移向外。答云:病人要饮极热开水,但从房外取来,即以为冷。诊脉沉数而促,予曰:此热症也。其家人问曰:诸医皆以为外见假热,内实真寒,颇用温热之剂,而先生独以为热症,既属热,何反喜热饮而下利如此?予曰:热而喜热饮者,水流湿,火就燥,同气相求之义,亦所谓假寒也。彼阴寒狂躁,欲求入井中,便可以为热乎?且脉与他症,皆属热,即泄出极臭,此协热下利,不可以为寒,明矣。乃以青蒿、黄芩、赤芍、黄连、枳壳、元参、芦根、滑石为剂,地浆水煎,连投二渣,口转渴,不喜热饮,诸症皆退。照前方增损向安。
黄澹翁医案
天长系占觐扬,左寸右关滑数,要防泄泻,问之已泻三日矣。今当一阴复生之始,当助脾阴,以资万物。
丸方 石斛 百部 苡仁 山药 扁豆 芡实 黄芪 甘草 菟饼 茯神 白术 河车 阿胶 莲子 玉竹膏(卷一)
丁余实,胃中有湿痰,大便滑泄,酒后更甚。
大半夏 整者用八两,矾水浸一宿,换清水洗五七 次,晒干切碎,用生姜自然汁浸一宿,次日晒干,用四两 胆南星 川黄连 白豆蔻 广皮 白术 茯苓 甘草 苡仁 山药 白蒺藜 泽泻
用葛花八两煎浓,米糊同丸,绿豆大,每空心服一钱,临卧二钱,用开水下。(卷一)
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
拟先父讳为鹗在盘谷斋病患泄泻案 一百二十七
治病用药,稍有不慎,过当之处立见;稍有知觉,凑合之处即明。惟在临症之时须早为之细审。岁乾隆辛未,余父在于余地盘谷斋课徒,余同肄业。时值暑月火炎土燥,阳气外泄,阴气内凝,早食冷菜伤脾,至午泄泻不休,大汗如雨。余思余父年已七十,禀体素阴,因服冷菜至午而见泄泻无度,时诊其脉,三部皆虚,而肝脉不急,药可偏进,即用参、芪、术、附等药收汗止泄固气,但泄虽止而口不能言,汗亦收而面若涂朱。复诊其脉,洪大不数不短,亦无身热口渴。是时举家大小慌忙,余率徒辈同弟搬移归宅,其病如故,余地不知病由,见病不语,云病莫疗。余时在侧反复诊视,因思此病何以下泄服药即止,而病又见不语面红,及脉反见洪大乎?此其故当自有在,当用附子三钱,故纸五分,木香五分,茯苓一钱,五味子十个。服一时辰,而声即开。父问余之三弟未见,余曰:适才外去。父即至街通寻,时地多人惊异,适闻病甚危迫,口不能语,今一时辰而声即开,且竟出街外游,是问病见之速,而愈其亦速耶?时有向余问其病由,余谓人身自喉至脐,气分三焦,在初脾胃虚寒,肾气不固,奔迫下泄,泄之至极,下已虚矣。因药虽有附子,而附少芪多,故尔气从上筑,面若涂朱,痰随气壅,声不能语。今知其故,而即引气下行,登时气引归宅,自尔病愈,但不知有如是之速耳。众皆知其病愈之由而笑。因知人病服药,稍有丝毫不合即见,亦稍有丝毫凑合其立见矣。然此止属暴病如斯,若久病痼疾,及久医坏之病,则效未有若是其神速者矣,识者知之。
下因泄极而虚,自当用芪、用术升提以防下脱。若至下泄已止,芪、术过用,则内必挟肾气及胃痰湿上升,而为面红不语之症。治之者,自当重用附子、五味、故脂引气下行,则声即开,而行动自如。但人见其面若涂朱,多作火看,不语多作风看,则药势必颠覆,而病缠绵不已。乌有症见面红不语,而病可以登时立愈者乎?是可见其用药之神。晁雯。
今人见汗外出,便道气虚防脱,再加下泄,竟云上下俱脱,殊不知此汗出即是书言泻汗之意,非是自汗上脱之谓也。余因父年已高,见上汗出而下大泄,亦有与世随俗波靡,防上汗出或脱之虞,故尔参用黄芪,以致病虽泄止,而症即见面赤声喑,此意余于症见即悟。但未搬移归宅即为调理,及归更审明确,自不因其面赤随俗妄认是火,而致一误再误之莫治也。当笔记之以为见汗休作脱看。自记。
南雅堂医案
呕恶吞酸,脘闷不舒,腹胀痛,泻下臭秽,系食积所致,方列后。
苍术 二钱(米泔浸炒) 姜炒川朴 一钱 焦楂肉 二钱 麦芽 二钱(炒) 陈皮 一钱 炙甘草 八分 生姜 二片
脉迟,嗳腐吞酸,脘痛,由胃阳不振,食滞,致成飧泄,拟用附子理中加味治之。
炮附子 七分 人参 一钱 土炒白术 三钱 炮姜 一钱 川朴 一钱 吴茱萸 一钱五分 莱菔子 一钱五分 防风 一钱 白茯苓 二钱 制半夏 二钱 陈皮 五分 炙甘草 五分
寒热往来,脉弦,腹痛便溏,时邪下陷,用和解法。
柴胡 一钱 炒白芍 二钱 白茯苓 二钱 泽泻 一钱 制半夏 二钱 黄芩 二钱 广木香 五分 陈皮 八分 生姜 三片 大枣 五枚 水同煎服。
湿热内淫,脾气不主运化,水谷并趋大肠,致作泄泻,腹间微痛,宜先理中焦。
川朴 一钱 藿梗 二钱 白茯苓 三钱 泽泻 一钱 白扁豆 二钱 宣木瓜 二钱 神曲 一钱 陈皮 八分
伤暑泄泻,气短,腹中不和,先以清暑调中为主。
白扁豆 二钱 川朴 一钱 白茯苓 三钱 陈皮 一钱 山楂肉 二钱 (炒) 炒麦芽 二钱 宣木瓜 一钱 缩砂仁 五分 (研冲) 泽泻 一钱 炙甘草 五分 水同煎服。
长夏湿胜为泻,腹胀,小便短少,用分利和中之法。
桂枝木 五分 苍术 二钱(米泔浸炒) 姜炒川朴 一钱 陈皮 一钱 炒白术 二钱 白茯苓 二钱 猪苓 二钱 泽泻 一钱 炙甘草 八分 生姜 三片 大枣 二枚
阴伤及阳,常患腹满,便溏,入秋兼病滞下,系中宫气分不足,水谷之气易于聚湿,秽邪复从口鼻触入,致脾胃不和,拟以芳香逐秽,调养正气,毋令邪入为佳。
桔梗 一钱五分 杏仁 二钱 (去皮尖) 川朴 一钱 橘红 一钱 藿梗 二钱 白蔻仁 八分 郁金 一钱 降香 五分 (磨冲)
秋令吸受秽浊,寒热似疟,小便短赤,上咳痰涎,下复洞泄,势将蔓延三焦,宜用芳香正气之属,并分利渗湿治之。
川朴 一钱(炒) 藿香 二钱 白茯苓 三钱 陈皮 八分 猪苓 二钱 宣木瓜 二钱 滑石 三钱(飞) 生甘草 八分 泽泻 一钱 降香 五分(末冲) 水同煎服。
饮食不节,湿热内聚,致患泄泻腹胀,所谓湿多成五泄是也,法宜清热利湿,并扶养正气为主。
人参 一钱 川连 八分(炒) 茅术 二钱 陈皮 一钱 炒白芍 二钱 黄芩 二钱 白茯苓 三钱 泽泻 一钱 山楂肉 一钱(炒) 水同煎服。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脉形缓大,系水谷湿热之气,郁蒸肠胃,致清浊不分,延久防成滞下,拟用清利分消之法。
川朴 一钱 黄芩 二钱 生白芍 二钱 泽泻 一钱 藿香 三钱 猪苓 二钱 白茯苓 三钱 陈皮 一钱
诊得右脉缓弱,左关独大,少腹胀满,水泻不止,由肝失疏泄,阴阳不分,秽浊下注,兹用开支河一法,导水利湿,以五苓散主之。
桂枝 五分 炒白术 三钱 白茯苓 三钱 猪苓 三钱 泽泻 二钱 水同煎服。
湿热阻聚中焦,气机窒滞,致腹满作泻,脉象缓涩,拟用小温中丸一法。
小川连 二钱 制苍术 三钱 炒白术 三钱 陈皮 一钱 青皮 一钱五分 香附 一钱五分 制半夏 二钱 针砂 五分
上药八味,改钱为两,以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开水下。
木火体质,阴水素亏,饮食水谷之气郁蒸湿热,致作泄泻,宜苦以坚阴,淡以渗湿,庶为合治。
川朴 一钱五分 炒川连 一钱 炒黄柏 一钱 白茯苓 二钱 炒楂肉 二钱 猪苓 二钱 泽泻 一钱 陈皮 八分
咳呕头胀,胸脘痞闷,泄泻不爽,舌白,喜冷饮,系中暑之症,拟先清其气分。
川朴 一钱 制半夏 二钱 杏仁 三钱(去皮尖) 橘红 一钱 黄芩 一钱五分 石膏 二钱 水同煎服。
劳倦内伤,脾胃受病,不主运化,致有洞泄之患,东垣谓中气不足,溲便乃变,湿多成五泄,法宜温中。
肉桂 五分(研冲) 生白术 三钱 人参 一钱 炙甘草 八分 炮姜 八分 白茯苓 二钱
寒湿凝聚,胃阳不振,腹痛泄泻,法以温通为主。
苍术 二钱 吴茱萸 一钱五分 川朴 一钱 陈皮 八分 草果仁 一钱 山楂肉 二钱 (炒)
湿郁则泻,气滞则胀,宜用分消法。
川朴 一钱五分(姜炒) 白茯苓 三钱 陈皮 一钱 泽泻 一钱 益智仁 二钱(炒) 山楂肉 一钱(炒) 大腹皮 二钱
泄泻之后,腹胀食减,脾胃湿郁为病,宜用利湿健中之法。
川朴 二钱(炒) 炒白术 三钱 白茯苓 三钱 泽泻 一钱 宣木瓜 二钱 白扁豆 二钱 炒谷芽 三钱 陈皮 一钱
泄泻腹部胀满,舌白不饥,小便短少,病在足太阴,法宜温中,并以分利者佐之。
草果 一钱五分 茅术 三钱 川朴 二钱 陈皮 一钱 白茯苓 二钱 猪苓 二钱 泽泻 一钱 缩砂仁 五分 (研冲)
形体丰肥,乃水土禀质,脉沉缓,阳气少于运行,是以水谷蒸郁聚湿,下焦时有重着,经来色淡,亦水湿交混所致,食入稍有不运,易致泄泻,若不加意调治,防有胀满之虑。
炒白术 三钱 人参 一钱五分 白茯苓 三钱 陈皮 一钱 防风 二钱 羌活 一钱 独活 一钱 泽泻 一钱 炙甘草 五分
水同煎服。
湿聚阳气式微,足肿,大便溏泄,防成单胀之症。
桂枝木 一钱 细茵陈 二钱 生白术 三钱 白茯苓 三钱 木防己 二钱 泽泻 一钱
腑阳不运,气机失于疏畅,当脐动气,夜分瘕泄,日间自止,泄则胀势稍减,法于涩剂非宜。
茅术 三钱 川朴 一钱五分 制川乌 八分 木香 五分 白茯苓 三钱 陈皮 一钱
水同煎服。
泄泻兼患腹痛,食不思纳,小便不利,系木强侮土,中焦受克,腑气因而不和,宜调胃泄肝为主。
炒川连 八分 川朴 一钱 生白芍 二钱 陈皮 一钱 乌梅肉 二个 淡黄芩 二钱 猪苓 二钱 泽泻 一钱
泄泻病热,经月未愈,舌光绛,消渴干呕,时吐清涎,吞酸不思纳食,热邪入阴,厥阳犯胃 (注:此处“厥”字为代词,指前面的热邪),延久防成劳怯。
乌梅肉 三个 川连 一钱(炒) 人参 一钱五分 白芍 三钱 淡黄芩 一钱 诃子皮 八分
纳食腹痛即泻,入夜咽干欲呕,系胃气大伤,木火劫烁真阴,宜用酸甘化阴法,从足阳明厥阴合治。
炒白芍 三钱 人参 一钱五分 诃子皮 七分 炙甘草 五分 大枣 二枚
水同煎服。(泄泻门)
诊得脉形小弦,久病而为飧泄腹鸣,头眩脘痹,是阳明胃气已虚,厥阴肝木内动,拟甘以和胃,酸以制肝,斯为合旨。
人参 一钱五分 乌梅肉 三个 白茯苓 三钱 宣木瓜 二钱 陈皮 一钱 炙甘草 八分
水同煎服。
气胀,左胁作痛,病在络脉,久服泄气破气之剂,脾胃受戕,致成泄泻,宜温养中宫为主。
桂枝木 八分 当归身 二钱 制半夏 二钱 橘红 一钱 白茯苓 三钱 远志 一钱(去心) 生姜 (注:原书误作枣,据文意改为姜) 二片 大枣 三枚
腹鸣作泻而痛,病已半载,脉右弦,系少阳木火郁伤脾土,辛温燥热等剂,非其所宜,拟用疏泄开郁之法。
霜桑叶 二钱 粉丹皮 一钱五分 白芍 一钱五分 青皮 一钱 柴胡 一钱 淡黄芩 二钱
脾胃阴阳不和,易饥善食,晨泄,胀闷作痛,入夜稍安,仿东垣升降之法治之。
升麻 五分 (煨) 人参 一钱 生白术 三钱 炙甘草 七分 炒当归 二钱 炒白芍 二钱 炮附子 五分 炮姜 八分
每晨泄泻,经水逾三月一至,腹鸣,上下有形攻触,腰部酸痹,脉沉形寒,于法宜温,方列后。
肉桂 五分 生白术 四钱 白茯苓 三钱 淡干姜 八分
体质素薄,入春汗泄,精神困惫,大便溏泄不爽,色白脉弱,系脾阳不振,生气无由发舒,拟先用和中之法。
生谷芽 三钱 白茯苓 三钱 炮姜 七分 益智仁 八分 陈皮 一钱
中气久虚,知饥少纳,晨泄,下体怯冷,脾肾之阳俱衰,法当理阳为主。
益智仁 二钱 补骨脂 二钱 白茯苓 三钱 芡实 三钱 菟丝饼 二钱 覆盆子 一钱
水同煎服。
阳气式微,清晨泄泻,病在肾经,小腹积瘕有年,亦是阴邪痼冷之疾,宜温补下焦元阳,为本原之治法。
补骨脂 四两 (酒浸炒) 五味子 三两 (炒) 肉豆蔻 二两 (面裹煨) 生姜 八两 (切片) 吴茱萸 一两 (盐汤泡) 大枣 百枚
先以姜枣同煮,候焖去姜,取枣肉和诸药捣丸,每服二钱,临卧盐汤送下。
清阳健运失司,食减不化,溏泄,兼下垢黏,小便短少,久泻必伤及脾肾,拟先通其腑气。
川连 八分 川朴 一钱 白茯苓 二钱 泽泻 一钱 猪苓 二钱 炒楂肉 一钱五分 神曲 一钱五分 (炒) 木香 五分 陈皮 八分
水同煎服。
泄泻两月有余,神倦畏寒,醒时汗出,腹鸣渴饮,小便不利,拟用温固一法。
附子 五分(炮) 人参 一钱五分 炮姜 八分 白茯苓 二钱 胡芦巴 二钱 诃子皮 一钱 罂粟壳 一钱
瘕泄,腹胀肢肿,久病因而致虚,宜温补脾肾之阳。
川附子 七分 淡干姜 八分 白茯苓 二钱 泽泻 一钱 人参 二钱 补骨脂 二钱
脾肾虚寒,饮食不思,五更必作泻,法宜温补肾元,用四神丸加减治之。
吴茱萸 一两(盐汤浸炒) 五味子 二两(炒) 破故纸 四两(酒浸炒) 白茯苓 三两 人参 一两五钱 炒白术 三两 罂粟壳 一两 干姜 八钱 生姜 八两 红枣 百枚
先将姜枣煮熟,去姜取枣肉,和药捣丸如梧桐子大,临卧用米汤或盐汤送下四钱。
大便溏泄,腹胀不饥,四肢酸痹,系水谷湿邪内淫,宜用温通分利之法。
桂枝木 七分 川朴 一钱 白茯苓 二钱 泽泻 一钱 大腹皮 二钱 薏苡仁 三钱 木防己 一钱 陈皮 一钱(泄泻门)
热病五日不汗,舌黄腹痛,下利不已,宜先里而后表,治法固当如是。
柴胡 一钱 赤芍 二钱 枳实 一钱五分 大黄 三钱 厚朴 二钱
水同煎服。(温热门)
垿山草堂医案
邪热炽盛,脉来八至,腹泻神倦。此少阳、阳明协热为患也。恐其下痢,则不易治矣。
炒柴胡 炒中朴 广藿香 焦建曲 赤茯苓 淡黄芩 煨木香 新会皮 炒山栀
复诊:
热象稍减,脉来尚有六七至,腹微痛而泄泻不减,仍未离乎险境也。治以清疏为主。
川连 姜汁拌炒 淡黄芩 酒炒 焦建曲 广藿香 赤茯苓 山栀 姜汁拌炒 炒中朴 煨木香 陈皮 大麦芽(暑)
年近八旬,气虚失化,脘胀便溏,当从脾土调治。其余诸恙,且置缓图。
生白术 炒中朴 川郁金 白茯苓 陈皮 砂仁 生白芍 焦建曲 法半夏 煨木香 煨姜
脾寒腹泻,累月不已,久必成臌。
制附子 炮姜炭 补骨脂 煨木香 陈皮 赤苓 焦白术 砂仁 菟丝子 炒苡仁 炙升麻
复诊:
泄泻多年,脾肾之气早衰,安得不作胀耶!
制附片 炮姜炭 补骨脂 炒扁豆 茯苓 砂仁 焦白术 菟丝子 煨木香 淮山药 陈皮
劳伤下血,久泻不止。脾肾两亏,已来臌疾。殊不易治。
制附子 炮黑姜 菟丝子 淮山药 炒陈皮 焦白术 炒白芍 补骨脂 白茯苓 砂仁末
溏泻久缠,神倦脉弱。此火衰土不运化之候。恐延来腹满,则不易治矣。
制附子 山萸肉 补骨脂 煨木香 炮姜 茯苓 大熟地 五味子 煨肉果 制於术 山药
产后年余,心脾肾俱亏,泄泻足肿,心宕气喘,脉数而促。不易治也。
制附子 炒熟地 炙五味 远志 山药 砂仁 制於术 山萸肉 补骨脂 茯神 炙草
复诊:
下元气衰,用温补之剂而稍效。仍照前法加减,再得脾溏转结为幸。
制附子 制於术 补骨脂 炮姜炭 茯苓 潞党参 炒熟地 五味子 淮山药 陈皮(泄泻)
杏轩医案
金荫陶封翁久泻滑脱之证
封翁年逾古稀,恙患泄泻,公郎迈伦兄善岐黄,屡进温补脾肾诸药,淹缠 日久,泻总不止,招予诊视。谓迈兄曰:尊翁所患,乃泻久肠胃滑脱之候也。《十剂》云:补可去弱,涩可去脱。泻久元气未有不虚,但补仅可益虚,未能固脱。仲景云: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丸主之。李先知云:下焦有病人难会,须用余粮赤石脂。况肠胃之空,非此不能填,肠垢已去,非此不能复其黏着之性。喻西昌治陈彦质、浦君艺,泻利久而不愈,用此俱奏奇功。遂于原方内加入石脂、余粮,服之果效。
① 淹缠:迁延,延搁。
又次郎脾肾阳虚,伏寒凝冱,重用温补而瘳
玉翁次郎,形貌丰腴,向无疾病。丁亥季秋望后,陡作寒热,延予次儿光墀诊治。药投温解,其热即退。嗣后单寒不热,肢麻指凉,口吐冷涎,脐腹隐痛,便溏畏食。知系伏寒凝冱,方换姜附六君。附子初用八分,增至一钱,未见松动,邀予商酌,切脉迟细无力,望色面白舌润。予曰:此正仲圣所谓无热恶寒发于阴也。前方不谬,尚恐病重药轻,附子加用二钱,更加吴萸、肉桂、砂仁、川椒。次日复诊,病状仿佛。思火为土母,阳虚生寒,温理脾阳不应,非补火生土不可,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仿生生子壮原汤加吴茱萸、胡芦巴、肉果、巴戟天,附子增至三钱,以为必效矣。诘朝脉证依然,玉翁问故。予曰:无他,药力未到耳。盖市中种附力薄,况经制透,其味更淡,可增四钱,再加鹿茸、枸、菟,峻补真阳,自可春回旸谷 。依法服之,证仍如旧。翁侄召成兄私询予曰:舍弟之病,先生审属阴寒,第用如许热药,毫不见功,理殊不解,且附子大毒,今已服过数两,久而增气,可无患否?予曰:其他勿论,时下秋燥,此等纯阳之药,若不对证,一匕亦不能堪,况其多乎?夫攻病之药,皆有毒。无毒之品,不能攻病。凡伤寒中阴等证,非附子不能驱阴回阳,有病则病受之,何有余性,遗留作毒。即使有毒而生,不胜于无毒而死乎?仍守原方,附子加至五钱。维时 旁议沸腾,幸玉翁信而不疑。予告之曰:此证确属沉寒痼冷,然煎剂温药止矣,再得硫黄丸佐之,庶有裨益。于是煎丸并进,渐见好机,热药稍减。参入熟地、河车、杜仲。予与墀儿日为诊视,两阅月,始得痊愈。共计服过附子一斤,硫黄丸二两,干姜六两,鹿茸一架,党参三斤,高丽人参共十余两,其他肉桂、吴萸、川椒等,不可胜计。予生平治阴证,用温药,未有若斯之多,而效验亦无如此之迟也。
① 旸(yáng阳)谷:神话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
② 维时:当时。
方耒青制军便泻溲数
《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人之二便,全藉中气为之转输,故不失其常度。肾气虚则关门不固,脾气虚则仓廪失藏,便泻溲数之病生焉,方定补中益气汤升举脾元,四神丸固摄肾气,二药合投,并行不悖。加枸、菟佐蔻、萸之功,增莲、芡辅参、术之力,方则脾肾分施,病则溲便并治矣。
洪竝锋翁脾阳虚,寒湿内伏,重用温补治法
夏月伏阴在内,当于寒湿中求之。议以理中汤温理脾阳。服药泻止呕减,舌苔少退。此由脾阳向亏,卑监之土,易于酿湿,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即无外邪干之,本气自能为病。今既投机,只可于方内增分两,不必于方外求他味。其所以不骤加阴药者,盖恐肥人之病,虑虚其阳耳。
《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日光不到之处,恒多湿生,土之薄也。经又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阳健,可冀运矣。昨方加增分两有效,足见尚是病重药轻。然当此盛暑,参、附大剂,服逾两旬,病犹未却,虚寒情状,亦可畏矣。安心稳守,功到自成。
齐氏医案
曾治王玉珏,未发谵语,外见头眩嗜卧,身重恶寒,便泄不渴,夜间发热,渐加大热,不恶寒,转恶热,掀去衣被,扬手掷足,身渐出汗,渐至大汗,其势方解。明日亦复如是,医经半月无效。仔细察之,果何证也,将谓阴盛格阳于外耶?亡阳之证无此大热。将谓三阳之表热耶?并无头项腰背骨节疼痛及耳聋口苦等证。且未见烦渴饮冷,白虎非所宜也。以此而论,定为热结旁流矣。不烦渴者,乃为结燥隐匿肠间,不在胃腑,故不能耗其在上之津液也。吾用黄芪、白术、炮姜、附子、半夏、故纸,重加大黄,一剂而下燥屎二三枚,是夜不发热矣。于是方中去大黄,数剂而痊愈。
曾医继唐魏舅氏,善人也,身举孝廉,形体素丰,谦恭仁厚,自谓六十后,多食则胀闷,今年七十有三,目精不慧,近视不明六七年矣,乃一日午膳后,县尊请商公事,时当酷热,过劝绿豆粥一碗,是夜下利数十次,不能起床,起则眩晕。明早诊视,按之六脉沉细而微,其粪内带清水。愚曰:此太少二阴鹜溏之证,而兼陷暑邪也。虽有外邪,不可清解,法当大补中气,扶脾固肾,温经御邪,回阳止泄,方可无虞。乃用芪、术、芡实、怀山各八钱,胡巴、故纸、苡仁、半夏各三钱,炮姜、附、桂各一钱,砂仁、白蔻各七分,连进五剂而利稍减。再进十剂,仍然昏沉。又服十全大补汤十剂,病微退而精神渐爽,饮食亦进,但四肢无力,难于转侧,利微下而卒不止。又与人参养营汤十剂,虽然起床,不能久坐,但见皮肤光泽,身轻易于转侧。又与理脾涤饮十剂,是夜不安,烦闷之甚。愚意日久虽在下利,而未见粪,更见胀闷不安,以此察之,定为热结旁流矣。遂以参芪附子汤加桔梗一钱、大黄二钱,服之不安,又用麸面炒熨,夜半稍安。次早复作更甚,自觉腹中气壅,十分危急。其间予为舅氏调理在五十余日,往返在二百余次,晨夕焦劳,又令前汤再进,炒麦麸再熨。自云目中出火,其心欲落,急令扶起,挣下一物,其状如茄子,不软不硬,良久病去如失,自出中堂,即进饮食言语如常。随即剃头,见须发内长出一层黑发约长数分。公闻之而喜曰:我之病难望保余生耳,今何以病愈而长黑发,目睛复明,竟能视细细字乎?神哉医也!此后之寿而康,皆赖吾甥之力也。赐酒浆脯醢 领谢,孔方十万却之。(阳明经证治大意)
① 脯醢(hǎ i海):佐酒的菜肴。
吴门治验录
石门
右脉弦大,按之却又沉滞,五更泄泻,昔人责之肾虚,今痛而泻,泻则痛止,正《内经》所谓:痛随利减为积滞也。且小便短赤而热,面色红中带黄,其为湿热久积无疑,痛无补法,此症是也。
制苍术 一钱 茯苓 二钱 猪苓 一钱五分,桂枝汤炒 泽泻 一钱 大白芍 二钱,生炒各半 炙甘草 五分 飞滑石 三钱 厚朴 六分,姜汁炒 生薏米 三钱
又 昨服分利之剂,痛泻大减,脉象颇平,但嫌过沉。春令木宜条达,久郁益来克土,不可不妨,拟土中疏木法。
大白芍 二钱,生炒各半 甘草 一钱,生炙各半 宣木瓜 一钱,酒炒 郁金 五分 冬术 一钱,土炒 茯苓 三钱 生益智仁 一钱 生南楂 七分 生谷芽 一两 煎汤代水。
又 右关较初春稍平,按之终不免细数,此胃阳少复,脾阴久伤,故泄泻之后,仍有积瘀,现跗肿舌垢,饮食非沸热不可。究系上虚寒而下湿热,先用温脾利湿一法。
土炒冬术 一钱五分 淡干姜 五分 炙甘草 三分 制黑附子 四分 上瑶桂 四分 茯苓 二钱 猪苓 一钱,麸炒 泽泻 一钱,盐水炒 毕澄茄 七分 炒桑枝 三钱
又 脉虽沉而数稍解,便溏虽减未止,思上寒下热之症,调治颇难,今用煎丸分治法。
炒松熟地 四钱,沉香三分磨汁拌入 冬术 一钱五分,土炒 炒黑干姜 五分 怀山药 三钱 石莲肉 一钱,炒黑 茯苓 二钱 新会皮 一钱 炙甘草 五分 干荷叶 三钱 陈仓米 二钱
丸方:
川连 一钱,酒炒 紫厚朴 七分,姜汁炒 椿根白皮 三钱 广木香 一钱,煨 制附子 五分 上瑶桂 三分 茯苓 二钱 泽泻 一钱 生白芍 二钱
上药治末,黑枣肉一两,同捣为丸,每服三钱,即以煎药送下。
又 脉症神情俱渐向安,惟五更一次终不能免,寅卯系木旺之时,乘旺克土,与肾虚泄泻不同,照前方加土中泻木法。
大熟地 五钱,砂仁炒 冬术 一钱五分,土炒 白芍 一钱五分,桂酒炒 怀山药 三钱 炒黑干姜 四分 宣木瓜 一钱 生薏米 三钱 煨葛根 四分 炙升麻 三分 干荷叶 三钱 陈仓米 二钱
丸方:
大熟地 三两,砂仁炒 土炒冬术 一两 炒怀山药 二两 川连 三钱,酒炒 茯苓皮 二两 紫厚朴 八钱,姜汁炒 炒黑干姜 五钱 制黑附子 五钱 广木香 八钱,剉 上瑶桂 三钱,剉 大白芍 一两,酒炒 宣木瓜 一两 金银花炭 一两 椿根白皮 一两 荷叶灰 一两 煨肉果 五钱
上药治末,先用黑枣肉 四两,煨烂,连汁捣丸,每早晚淡盐开水送三钱。
问:五更泄泻,年过六旬,治以四神固下,似乎无误。今始用分消,既而培土抑木,竟得奏效,何也?曰:医者意也。五更泄泻,自是火不生土,今痛随利减,小便短赤,右尺不见败象,中有积滞无疑。且寅卯为木旺之时,肝强脾弱益显,四神固下,非但不能去积,并助肝邪,焉能见效耶?虚实之间,不可不辨。(卷一)
常州
晨泄数年不止,腹不痛,饮食起居如常,服温下补火之剂,反增梦泄,小便短赤,脉形沉缓,两尺小数。此寒湿积于脾阴,久而化热,故温补不应。丹溪云:去湿而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拟健脾利湿法。
制於术 一钱五分 茯苓 三钱 猪苓 一钱 泽泻 一钱 桂枝 三分 川萆薢 一钱五分 生薏米 三钱 车前子 一钱,炒 陈仓米 一合,炒黄 煎汤代水。
又 服药小便渐长,晨起虽未泄而濯濯肠鸣,仍有下坠之势,脉现寸关俱虚,两尺俱旺。此湿虽稍清,而清气已有下陷之象,正合薛新甫补中益气法。
人参 五分 炙黄芪 一钱 制於术 一钱五分 茯苓 三钱 煨葛根 七分 桑叶 一钱五分 橘白 五分 炒薏米 三钱 陈仓米 一合,炒黄 煎汤代水。五服全愈。(卷二)
王旭高临证医案
顾 久处南方,阳气泄越,中脏常寒,惯服温补。现患温疟,及今旬日。舌尖已红,根苔满白,便泄稀水,兼有蛔虫,渴不欲饮,口中甜腻,皆是湿遏热伏之象。就锡邑治法,葛根芩连是主方。若合体质而论,似宜温中渗下,清上解肌,拟用桂苓甘露法,试服之以观验否。
生石膏 三钱 猪苓 三钱 泽泻 钱半 肉桂 三分 滑石 三钱 生茅术 一钱 茯苓 三钱 藿香 一钱 通草 八分 木香 四分
复诊 照前方加北沙参五钱。(暑邪)
某 肝胃不和,腰胁胸背相引而痛,舌光无苔,营阴内亏,大便溏薄,脾气亦弱,并无呕吐痰涎酸水等症。宜辛温通阳,酸甘化阴。
陈皮 茯苓 苏梗 吴茱萸 沙苑子 枸杞子 薤白头 白芍 橘饼
渊按:脾肾虚寒宜甘温,营阴内虚宜柔缓,故不用姜、附 刚燥之药。(脘腹痛)
仿寓意草
常镇道刘公治效
常镇道刘名载,字竹湄,岭南人也。由山东济南府保举赴都,自都赴镇,于道光五年正月二十五日到任。二月初一谒 圣庙行香,官属齐集,刘公言身有久病未愈,欲请一儒医诊治,未知有否。当有王惹山明府保举微名,谬谓文名久著,医理更深,惟不悬壶,必须礼请。刘公即烦王明府先容,随后差内使持贴延请,予因往诊。询其病源,乃泻泄已阅四月,天未明泻起至晚不过五六遍,而进京出京一路医治,总无效验。予诊其脉,诸脉皆平,肺脉独大,按之见数,予曰:此肺移热于大肠,乃热泻也。公曰:予一路来往皆值冬寒,屡遇风雪,反致热泻乎?予曰:据公言当为寒泻,据脉象实为热泻,右寸属肺,肺与大肠相表里,独见数大,故知其移热作泻也。脉象大于他脉数倍,自诊可知。且公一路所服,可系温燥药否?泄泻时可热而有声否?公曰:皆然。予曰:岂有寒泻服温燥而不减者?岂有在腹为寒泻出转热者?岂有寒泻急迫作声者?《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岂人止有寒泻而无热泻乎?公自诊其脉,亦觉肺部独大,辨论既明,疑团尽释。予乃用天冬三钱、麦冬三钱、孩儿参三钱,以养肺阴;加泻白散地骨皮二钱、桑白皮一钱、粉甘草五分以泻肺热;又加茯苓三钱以为分利;怀山药五钱以顾脾肾。定方后公问可服几剂,予曰:二剂后再诊。公服一帖,日间泻止,惟余天明一泻,服二帖而天明之泻亦止。第三日因公无暇未请诊,亦未服药,而次日天明之泻又来,又急请诊,问何以故?予曰:一百念日之恙,可以一药而止,不能一药除根,再服二帖,病当霍然。虽然诊公之脉沉部颇有数象,似乎尚有伏热,泻不难止,恐春气大透,木来生火,变生他症,须预为调治,未可大意。公曰:予急欲赴扬关,月余乃还,再当请诊可也。十日即返镇署,且急延予,称有重症,予往视,见其面左部自头至项半边全行红肿,左目肿合不能开,上下唇皆厚寸许,心烦意乱。自谓此次定当告病去官。予诊其脉洪数有力,而无浮象。予慰之曰:无妨也。此症似乎大头天行,而实非也。此久有郁热,热郁成毒,春透木旺,借肝气发生,热毒上达。肝位于左,气由左升,故病在左。所喜六脉根本甚固,尚能胜病,月余可痊,无庸告病而去。于是用东垣普济消毒饮子,而去其升、柴,以症无外感,火发于肝,延炽于胃,其势已甚,不敢再为升提也。且加犀角、羚羊角清肺胃以清肝,恐其上犯咽喉也。大便屡结异常,加调胃承气以下之。十日后火势渐平,肿亦渐消。知其血阴伤,加丹皮、生地以凉之,每帖药计四五两,始多苦寒,继加甘凉,而总不用发散。其始尚用桔梗、薄荷二味,取其辛凉疏解,后并此而去之。症虽日减,而刘公见予每曰:我病莫非有风寒,先生何不散之?予曰:无有也,不可散也。嗣后跟随诸人见予至,故扬言曰:主人之病,只要发散即愈,惜未发耳。予若弗闻也者,惟每至署,见辕外有医轿一顶,密询之,乃李某也。其人虽医生而不务医学,专务结交各衙门号房,巴结家人,希图引荐。今闻刘公有病,无门可入,访予方药不用辛散,乃扬言一散即愈,托其家人耸动其主,以图进见。刘公虽未之信,而未免有疑,啧啧者所由来也。至二十日症已痊愈,惟偏左头内尚觉沉闷,刘公向予叹曰:症虽承先生治好,但将来未免头风之患耳。予问何故?曰:先生总未代我发散也。予曰:诺。今日竟用发散何如?公辗然色喜。予乃用小发散方,荆、防不过数分,尚另加监制,谓之曰:公恙实不可发散,服必无效,今姑用之,以除公疑。又另开清凉养阴镇摄肝风一方,与之曰:服前方平平则已,设有不适,再进此药则安。次日进诊,公曰:予昨日了不得。问何故?公曰:人人皆说予症当发散,而先生独不然。予因前泄泻,先生辨论精微,一药而愈。又不敢请他人,然心中实不能无疑也。昨见肯用发散,欣然煎服,不意服无片时,即觉火势一轰,似觉头面复欲大肿,头晕眼花,急忙伏枕,犹然难过。幸后方亦已煎成,服下始定。看来不能发散,诚如先生之言。然窃闻风善肿,风宜散。又闻有大头瘟症,属乎风火,亦用发散,而予症似之,其风火独不可散何也?予笑曰:公之恙非风火,家人乃火风鼎也。风火者因风生火,风为本而火为标,散其风而火自平。火风者火为本,而风为标,泻其火而风自息。试观天地之道,热极生风,得大雨施行,天气清凉而风亦顿息,俗所谓煞风雨也。今火风之症,若误作风火论治,妄用发散,譬如炉火已旺,而又以大扇扇之,火岂有不更炽者哉?公二十日来服寒凉重剂,统计约五六斤,而始进发散小剂,即如此火上头轰,若初起误进发散,将火势焮腾,焦灼肌肉,蔓延咽喉,虽有善者奈之何哉!若夫大头瘟症,予岂不知?其初起也恶寒体重,头面俱肿,必兼表象。两目鼻面肿起者阳明也,耳前后并额肿起者少阳也,脑后项下肿起者太阳也,三阳多表症,故可先加表散。公恙初起毫未恶寒恶风,面肿于左肝部也。公岭南人,地气温热,秉赋偏阳,京官十数年,饮食皆用煤火,官山东六年亦用煤火,火毒积蕴已久,北地风土高寒积而未发,今至江南水土不同,又值春深肝旺肝火冲起,久郁之火上犯阳明,致成此症。故治法只宜消毒泻火,《经》所谓高者抑之,不可散也。公曰:己病不知,经先生之论恍然大悟,而今而后直以性命相托。调理十余日,头之沉闷亦愈。公嘱署中凡欲诊病,非予不可。嗣后往署诊病,亦无不应手,公意深为器重。秋七月,前任观察钱益斋夫,子请予至金陵诊病,适刘少君患时邪,请予不至,家人号房遂将李某荐进,三日无效,又延他医,缠绵五月。予亦有在家时并不过问,予知李某之必有谗间也,然不足校也。次年刘公请王九峰先生诊脉,一见即问李冠仙乃贵相契否?先生曰:然。且言医道精通。刘公曰:医道吾所深知,但其品行何如?先生曰:伊久在学中,品行并无不好,未免性傲,于同道中目空一切耳。刘公曰:果止性傲目空一切,尚是读书人本色。仅作半面语,后不复言。先生出以语予曰:似有人在刘公前谗汝。予曰:其人予久知之,虽然问心无疚,何恤乎人言。未几赵雨楼先生来守镇江,其号房早将李某荐进,诊病不效,复延予。予告赵公曰:子实不愿在本地衙门诊病,以后幸勿强予,反致害予。公问何故,告以刘公后来一节,公笑曰:是诚有之。李某初见即言兄乃讼师,万不可请。吾遍访毫无影响,且多称足下品学兼优,故敢奉屈。予乃恍然李某之在道署谤我者,讼师也,刘公之所以绝迹也。未及一载,刘公已知李某之诬,复延予,予却之。又二载刘公卸事住扬,不知得何病症,复再三延予,予仍却之,而刘公死矣。此中殆亦有数焉。
① 谒(yè叶):拜见。
吴鞠通医案
陶 四十五岁 乙酉年四月十五日 久泄脉弦,自春令而来,古谓之木泄,侮其所胜也。
柴胡 三钱 猪苓 三钱 生姜 五钱 姜半夏 五钱 炙甘草 二钱 大枣 三枚,去核 泽泻 三钱 广陈皮 三钱 茯苓块 五钱 桂枝 三钱
十九日 泄泻已减前数,加:
苍术 三钱
前后共计服十三帖,痊愈。
五月初六日 前曾木泄,与小柴胡汤十三帖而愈。向有粪后便红,乃小肠寒湿之症。现在脉虽弦而不劲,且兼缓象,大便复溏,不必用柴胡汤矣,转用黄土汤法。
灶中黄土 四两 黄芩炭 二钱 熟附子 三钱 茯苓块 五钱,连皮 炒苍术 五钱 广皮炭 二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二日 湿温成五泄,先与行湿止泄,其粪后便红,少停再拟。
猪苓 五钱 苍术 四钱 泽泻 五钱 茯苓 六钱,连皮 桂枝 五钱 苡仁 五钱 广皮 四钱 广木香 二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泄止为度。
八月初六日 胃不开,大便溏,小便不畅,脉弦。
猪苓 三钱 白蔻仁 二钱 泽泻 三钱 生苡仁 五钱 茯苓皮 五钱 广皮 二钱 姜半夏 三钱 柴胡 一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陆 二十七岁 乙酉年五月十九日 六脉弦细,面色淡黄,泄则脾虚,少食则胃虚,中焦不能建立,安望行经?议先与强土。
藿香梗 二钱 广皮炭 钱半 广木香 钱半 白蔻仁 一钱 云苓块 三钱 苏梗 钱半 苡仁 二钱 姜半夏 三钱 益智仁 一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七帖。
二十八日 右脉宽泛,缓也。胃口稍开,泄则加添,小便不通,加实脾利水。
猪苓 三钱 泽泻 三钱 茯苓 五钱 苡仁 五钱
六月十八日 前方服十四帖,泄止,胃稍醒,脘中闷,舌苔滑,周身痹痛,六脉弦细而沉。先与和中,治痹在后。
桂枝 三钱 防己 三钱 益智仁 钱半 藿香梗 三钱 杏仁 三钱 苡仁 五钱 姜半夏 五钱 白蔻仁 二钱 广皮 三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泄泻)
类证治裁
汤氏 灼热无汗,下泻后重,舌干少润,脉缓大,乃湿热交蒸。用六一散加薄荷、青蒿、麦门冬、藿香、赤苓、石斛、绿豆皮、车前穗、灯心。一啜热退,去首四味,加猪苓、枳壳,泻止。
汤氏 初秋寒热吐泻,或以为感暑,用香薷饮,或以为霍乱,用藿香正气散,其家两置之。诊其脉濡而弱,烦热无汗,自利呕渴。予谓湿甚则濡泻,今湿郁生热,热蒸更为湿,故烦而呕渴也,宜猪苓汤去阿胶主之。猪苓二钱,茯苓三钱,泽泻八分,滑石六分,加半夏钱半,薄荷梗八分、薏苡仁、煨姜各三钱,灯心六分。一服呕止泄稀,去滑石、煨姜、半夏,再加麦门冬、山栀、车前。二剂而安。
予馆新洲,江水泛潮,地最卑湿。长夏晨泄,每阴雨前尤验。痰多不渴,或吐白沫,清晨左胁气响,必阵泻稀水,此湿多成五泄也。胃苓汤加神曲(炒)、半夏(制)、干姜(少许)。一则劫阳明之停饮以燥湿,一则开太阳之里气以导湿,故一啜辄止。良由长夏湿淫,水谷停湿,脾阳少运故也。嗣后去桂,加砂仁、小茴香、二术生用,或苍术、姜、曲煎服,亦止。
潘 色苍嗜饮,助湿酿热,濡泻经年,脉寸关实大,岂温补升提所得效。细询平昔吞酸,去秋连发腿疡,明系湿邪蕴热,流注经络所致。治者不察,当夏令主火,仍以四神丸加炮姜、乌梅,补中汤加吴萸、肉果,愈服愈剧,致头晕口燥,气坠里迫,溺涩肛痛,皆火性急速征据,必清理湿热之邪,乃为按脉切理,仍当戒饮,毋谓六旬外久泻延虚也。四苓散加薏苡仁、车前子,麦门冬、山栀、灯心,二服已效。加神曲、砂仁壳、枳椇子以理酒伤而泻稀,加黄芩、白芍药而脉敛,后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而痊。
曹 脉左濡,右关尺弦大,腹鸣则痛坠泄泻。前因怫悒,木制脾土,为中焦痞痛,服破气燥剂,再伤中气,每日晡少腹痛泄,下焦阴气又伤,急须甘缓和中,佐以温摄。潞参、炙草、白芍药、茯苓、小茴、橘核(俱酒焙)、益智、木香(俱煨)、饴糖、红枣,十数剂,痛泻止。
於 五泄无不由湿,寓居斥卤,水味咸浊,便泻三年不止。凡运脾利湿,温肾补土,及升提疏利固涩诸法,毫不一效。今夏诊右脉寸微关滑,乃湿中伏热,大小腑清浊不分,火性急速,水谷倾注无余,脾失输精,肺苦燥渴,气不化液,肾不司关,所下污液,自觉热甚,或痛泄,或不痛亦泄,日夕数行,口干溺少,时想凉润。略用守补,即嫌胀满,可知气坠全是腑症。若清浊分,则泄泻渐已。煎方:茯苓、猪苓、车前、山栀、神曲、薏苡仁、大腹皮、乌梅、黄连,午前服。丸方:益智仁(煨)、补骨脂、南烛子、诃子、茴香、茯苓、山药、广皮、砂仁、半夏曲、杜仲、首乌、莲子,蒸饼为丸,晚服,至秋渐愈。
侄女 孕七月,久泄泻,肛坠足肿,吐咳,腹微痛,晡寒热如疟,脉弦,右尺滑大。此中气下陷,土衰木乘。以补中益气汤减归、芪,加砂仁、制半夏、茯苓、煨姜,数服痛坠寒热俱减。因其肠胃久滑,不戒荤茹,泄泻仍作。加谷芽(炒)、茴香、炮姜等味而安。
龙砂八家医案
马嘶桥陶女 病过两候,脉不缓和,舌干鼻鼾,上哕下泄,非退象也。
川连 黄芩 半夏 广皮 干姜 炙草 竹茹 生姜 大枣(戚云门先生方案)
苏载舆令政咳血泄泻症 夫人之症,由肝及脾,由脾及肺,致左胁呼吸引痛,中脘嘈杂,呕吞酸水,甚至脾虚上泛,面目色黄,燥咳动络,血随上溢,三者之恙,总不离乎燥火内伏,气逆上膈。故肝邪犯胃,且肺之清肃失司,不能平木,肝气上涌无制,变生不测。今和脾胃,滋肝木,俾气火之燥逆渐平,再商后治。
枇杷叶 冬桑皮 丹皮 天冬 谷芽 白芍 生鳖甲 穞豆衣
又大凡阴虚则火亢,内劫其津液,致咳无痰,又复脾虚,大便多泄,元气津液,亦从下走,且肝之燥逆,横格于中,上凌肺,下侵脾,以致咳泻不止。因思古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又云:治肝必先实脾,况脾为肺之母,万物赖土以生。今拟养脾保肺和肝,不燥不滋,固本为先,庶几有合于病情。
麦冬 茯苓 白芍  人参 扁豆  谷芽 北沙参 南枣(王钟岳先生方案)
回春录
姚树庭以古稀之年而患久泻,群医杂治不效,佥以为不起矣。延至季秋,邀孟英决行期之早晚,非敢望愈也。孟英曰:弦象独见于右关,按之极弱,乃土虚木贼也,调治得法,犹可引年,何以遽尔束手乎?乃出从前诸方阅之,皆主温补升阳。曰:理原不背,义则未尽耳。如姜、附、肉蔻、骨脂之类,气热味辣,虽能温脏,反助肝阳,肝愈强则脾愈受戕。且辛走气,而性能通泄,与脱者收之之义大相剌谬 。而鹿茸、升麻可治气陷之泻,而非斡旋枢机之品。至熟地味厚滋阴,更非土受木克、脾失健行之所宜。纵加砂仁酒炒,终不能革其腻滑之性,方方用之,无怪乎愈服愈泻,徒藉景岳“穷必及肾”为口实也。 眉批:语语精义,由此类推,可以知用药之权衡矣。与异功散加山药、扁豆、莲子、乌梅、木瓜、芍药、蒺藜、石脂、余粮, 扶脾抑肝,加以收摄下焦,须看其与病证针锋相对处。服之果效。恪守百日,竟得康强。越三载,以他疾终。
① 剌谬:亦作“剌缪”。违背,悖谬。
一人患晨泄有年,累治不效,而春间尤甚。孟英按其脉曰:汝虽苦泻,而泻后腹中反觉舒畅乎?曰:诚然。苟不泄泻,又胀闷减食矣。而服四神、附、桂之药,其泻必加,此曷故也?曰:此非温升补涩之证,乃肝强脾弱,木土相凌。处一方令其常服,数帖即安,后竟无此恙矣。方用白术、苡仁、黄连、楝实、桂枝、茯苓、木瓜、芍药、蒺藜、橘皮而已。 眉批:扶脾 抑肝,制方灵动。
广孔愚司马,久患溏泄,而舌黑气短,自春徂冬,治而不效。孟英视之,曰:劳心太过,阳烁其阴,人见其溏泄,辄与温中,不知肺受火刑,气失清肃,而短促于上,则水源不生,自然溺少便泻矣。投以肃肺清心、凉肝滋肾之法,果得渐瘳。
尚友堂医案
汉阳吴瑶圃先生,候补江省,丁酉秋入闱办公。抱病出,甫食即泄,昼夜无度。令嗣云卿知岐黄,以参苏饮加神曲、山楂投之不效,又以藿香正气散、六和汤、四苓散等方投之,又不效,复投以六君于汤、理中汤加山药、芡实亦不效,问治于余。切得人迎脉浮,《内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虽非其时而理有可悟。投以桂枝汤去白芍,加防风、桔梗、生姜、红枣,煎成热服,下咽后喷嚏百余声,接服二剂而泄泻止。盖先生在至公堂空廓之处,寝卧几席,风由鼻息而入,肺经吸受,下传脾胃,直趋大肠,以至食已即泄,今用桂枝汤和其营卫,使陷入风邪上升于肺,仍从鼻出,是治受病之源也。厥后,君与余遂成莫逆焉。(治飧泄症)
陈某年老脾虚,泄泻无度,恳黎友岸之问方于余。责其釜底火衰,元气不固。授以四神丸加益气健脾、扶阳固肾之药,一料而愈。盖肉豆蔻补戊土,破故纸补癸水,取戊癸化火,同为虚则补母之义。方用破故纸、五味子、肉豆蔻面裹煨去净油,不净则反泄,吴茱萸盐水炒,此四神丸也。余加北黄芪酒炒、党参米炒、白术土炒、山药炒、茯苓、小茴炒、益智仁、芡实米、鸡内金、谷芽炒、红枣一斤去皮核、煨姜去皮,煎汤和丸。早晚开水吞服三钱。(治年老泄泻)
甲午夏,江省大水,舟行于市。刘家忠长子身受寒湿,袭入三阴,腹痛吐泄。他医以霍乱症治,令服白矾末以解暑,遂尔大泻不止,两目直视无光,舌卷囊缩,神昏气喘,四肢厥冷,二便俱遗,死症毕具。余以大剂附子理中汤加故纸、益智,服四剂而阳回泄止,目能视,口能言,身能转动。盖因其暴脱,脏腑无伤,所由愈之速也。(治寒湿泄泻)
陈某泻利无度,不思饮食,形骸骨立,体倦恶寒,便清不渴,肢冷腹痛。知为虚寒,元气下陷。投以补中益气汤未止。所泻之物,红白相兼,纯是肠内膏脂。旋用芪附理中汤加肉桂、小茴、吴茱萸、砂仁、诃子肉、罂粟壳、破故纸、桔梗、艾绒醋炒,八剂而愈。(治虚寒下利)
张友昆山幼子,伤食泄泻,月余未止。诸医咸谓脾败,举室惶恐。其外父邓安国先生,坚请余治。察其面色光华,毫无暗滞。诊其脉息,迟缓有神。审其指纹,红黄活泼。以手引之即笑。余曰:此脾阳已复,勿药可愈也。东家惊讶,视为推诿之词,谆求立方。余令服参苓白术散,二剂而已。(治久泄将愈)
王氏医案续编
杨氏妇,孀居,患泻,久治不瘥。孟英曰:风木行胃也。彼不之信,另招张某,大进温补,乃致腹胀不食,夜热不眠,吐酸经秘,头疼如劈。复迄孟英视之。先投苦泄佐辛通以治其药,嗣以酸苦息风安胃,匝月乃瘳。续与调补,汛至而康。
方氏女,久患泄泻脘痛,间兼齿痛,汛事不调,极其畏热,治不能愈。上年初夏,所亲崔映溪为延孟英诊之。体丰脉不甚显,而隐隐然弦且滑焉。曰:此肝强痰盛耳。然病根深锢,不可再行妄补。渠母曰:溏泄十余年,本元虚极,广服培补,尚无寸效,再攻其病,岂不可虞?孟英曰:非然也。今之医者,每以漫无著落之虚字,括尽天下一切之病,动手辄补,举国如狂,目击心伤,可胜浩叹!且所谓虚者,不外乎阴与阳也。今肌肉不瘦,冬不知寒,是阴虚乎?抑阳虚乎?只因久泻,遂不察其脉证,而佥疑为虚寒之病矣。须知痰之为病,最顽且幻,益以风阳,性尤善变,治必先去其病,而后补其虚不为晚也。 眉批:凡病皆宜如此,不独痰饮为然。否则,养痈为患,不但徒费参药耳。母不之信,遍访医疗,千方一律,无非补药。至今秋颈下起一痰核,黄某敷之始平。更以大剂温补,连投百日,忽吐泻胶痰斗余而亡。予按:此痰饮滋蔓,木土相仇,久则我不敌彼,而溃败决裂,设早从孟英之言,断不遽死于今日也。
康康侯司马之夫人,泄泻频年,纳食甚少,稍投燥烈,咽喉即疼。治经多手,不能获效。孟英诊曰:脾虚饮滞,肝盛风生之候也。用参、术、橘、半、桂、苓、楝、芍、木瓜、蒺藜。 健脾涤饮平肝,丝丝入扣。投之渐愈。今冬又患眩晕头汗,面热肢冷,心头似绞,呻吟欲绝。孟英以石英、苁蓉、牡蛎、绿萼梅、苓、蒺、楝、芍、旋覆为方, 仍是柔肝涤饮之法。竟剂即康。
叶杏江仲郎,患发热泄泻, 肺移热于大肠。医治十七日不效,骨瘦如豺,音嘶气逆。所亲许芷卿荐孟英诊之。脉数大渴,汗多苔黄。以竹叶石膏汤加减,十余剂渐以向愈。大解反坚燥,继与滋养而康。
陈某偶患溏泄,所亲鲍继仲云:余往岁患泻,治不中肯,延逾半载,几为所困。今秋患此,服孟英方,数剂霍然,故服药不可不慎也,盍延孟英治之。陈因中表二人皆知医,招而视之,以为省便,辄投以温补健脾之药,数日后泻果减。 热得补而不行。而发热昏痉,咽喉黑腐。其居停 瞿颖山,疑病变太速,嘱其请援于孟英。孟英诊曰:迟矣!病起泄泻,何必为寒,正是伏邪自寻出路,而温补以固留之,自然内陷厥阴,不可救药。果即殒焉。继有高小垞孝廉令弟雨生,因食蟹患泻,黄某用大剂温补药,泻果止,而颈筋酸痛,舌绛呕渴,口气甚臭。孟英持脉沉数,曰:食蟹而后泻,会逢其适耳。脉证如斯,理应清润。奈病人自畏凉药,复质于吴某,亦主温补。服及旬日,昏痉舌黑而毙!
① 居停:古代城镇中一些房主兼营的旅馆、仓库。
高禄卿室,吴濂仲之妹也。孟夏分娩发热,初疑蒸乳,数日不退,产科治之,知挟温邪,进以清解,而大便溏泄, 此邪去之征,识力不坚,遂为所眩。遂改温燥,其泄不减。另招张某视之,因谓专科误用蒌仁所致,与参、芪、姜、术、鹿角、肉果等药,泄泻愈甚,连服之,热壮神昏,汗出不止,势濒于危。酝香孝廉徐夫人,病者之从母也。心慈似佛,有子十人皆已出,闻其殆,夤夜命四郎季眉,请援于孟英。按脉洪数七至,口渴苔黄,洞泻如火,小溲不行,因谓季眉曰:病犹可治,第药太惊人,未必敢服。季眉坚欲求方,且云在此监服。乃疏白头翁汤,加石膏、犀角、银花、知母、花粉、竹叶、栀、楝、桑叶与之。次日复诊,脉证较减,仍用前方,而病家群哗,以为产后最忌寒凉,况洞泄数日乎?仍招张某商之,张谓:幸我屡投温补在前,否则昨药下咽,顷刻亡阳。 盲语。复定芪、术之方,业已煎矣。所亲张芷舟孝廉闻之,飞告于酝香处。汾伯昆季,即驰至病家,幸未入口,夺盏倾之,索孟英方,煎而督灌,且嘱群季轮流守视,免致再投别药。孟英感其情谊,快舒所长,大剂凉解,服至七帖,泻全止,热尽退,乃去白头翁汤,加生地、元参、茹、贝。服半月始解黑色燥矢,而眠食渐安。第府藏之邪,虽已清涤,而从前温补,将热邪壅滞于膜络之间者,复发数痈于胸乳之间。孟英令其恪守前法,复入蒲公英、丝瓜络、橘叶、菊叶等药。服至百剂,始告全愈,而天癸亦至。孟英曰:世俗泥于产后宜温之谬说,况兼泄泻,即使温补而死,病家不怨,医者无憾也。或具只眼,其谁信之?此证苟非汾伯昆仲笃信于平时,而力排众论于危难之间,余虽见到不疑,亦恶能有济耶?余尝曰:病不易识,尤不易患;医不易荐,尤不易任;药不易用,尤不易服。诚宇宙间第一难事也,而世人浅视之,可不悲哉! 眉批:方遵古法,并不惊人,特读 立斋、景岳书者见之,未免吃惊耳。不意浙省名手狃 于温补如此,真不能不归咎于景岳、立斋诸公矣。
① 狃(niǔ扭):因袭,拘泥。
沈俞医案合钞
舌红而干,口渴,为阳明热重不宜泄泻,泻则脾虚而邪陷,最为恶候。症久不化,犯疑之证,宜进泻心汤以图挽回。若泻止热缓,方可无虞。
川连 五分 赤苓 木通 甘草 丹皮 银花炭 天虫 连翘(时证)
身热两月,无汗,舌黑齿燥,泄泻,危候也,脉小而滑。姑与河间双解散。
赤茯苓 厚朴 白芍 麦冬 漂滑石 甘草 葛根 车前子 加芦根 二两(时证)
问斋医案
风、暑、湿、食互结,身热,便泻,溲频。
广藿香 老苏梗 赤茯苓 炙甘草 川厚朴 制半夏 醋炒 焦白术 白扁豆 生姜皮(暑证)
寒、暑、食、湿互结,腹痛如刺,便泻不爽,不至肢冷、脉伏为顺。
广藿香 老苏梗 川厚朴 广木香 尖槟榔 草果仁 赤茯苓 炙甘草 制半夏 醋炒 大砂仁 鬼箭羽(暑证)
腹胀便溏,逢阴雨即发,雨淫腹疾症也。
赤茯苓 猪苓 福泽泻 制苍术 川厚朴 陈橘皮 炙甘草 煨木香 大砂仁 车前子 生姜 大枣(湿证)
水湿、寒凉交并中州,泄泻,温中是理。延今月余,绕脐仍痛,痛则便泻,腹中气坠,湿郁化热之象。精通之年,阴未和谐,泻久伤阴,殊为可虑。补阴益气主之。
大生地 云茯苓 冬白术 人参 陈橘皮 北柴胡根 炙甘草 煨木香 川黄连 绿升麻(湿证)
传道糟粕酸馊,脐下痛,但泻不吐,其治在肠。
赤茯苓 猪苓 福泽泻 冬白术 白豆蔻 川厚朴 广木香 海南槟榔 车前子 白檀香(霍乱)
《经》以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盖有伏阴在内,视井泉之水,可以知中寒矣。
广藿香 广木香 炙甘草 炮姜炭 焦白术 川厚朴 陈橘皮 赤茯苓 木猪苓 福泽泻 生姜(泄泻)
霖雨兼旬,雨淫腹疾,湿甚则泻,清浊混淆,法当分利。
赤茯苓 猪苓 建泽泻 制苍术 川厚朴 大腹皮 车前子 白通草 生姜(泄泻)
暴泻为实,久泻为虚。曾经饮食失调致泻,延今半载有余,其色淡黄,甚至完谷不化。乃火不生土,命母虚寒,非佳候也。
大熟地 淮山药 淡吴萸 云茯苓 补骨脂 五味子 冬白术 肉豆蔻 制附子 东洋参 生姜 大枣(泄泻)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三阳泄泻,先进东垣法。
人参 云茯苓 冬白术 炙甘草 绵黄芪 银柴胡 绿升麻 肉豆蔻 破故纸 淡吴萸 五味子 生姜 大枣(泄泻)
《经》以清气在下,则生飱泄。
东洋参 云茯苓 冬白术 炙甘草 新会皮 柴胡根 绿升麻 广藿香 煨木香 生姜 大枣(泄泻)
《经》以湿甚则濡泄。《医话》胜湿汤加减主之。
赤茯苓 炙甘草 制半夏 广木香 薏仁米 制苍术 川厚朴 福泽泻 陈橘皮 车前子 生姜 大枣(泄泻)
频年泄泻,脾肾久亏,仓廪不藏,胃关不固,清气反从下降。法当益火之本,兼理中阳。
大熟地 人参 冬白术 淮山药 炮姜 炙甘草 山萸肉 云茯苓 制附子 油肉桂(泄泻)
暑湿司令,湿甚则泻,色黄属脾,烦渴属热。四苓、六一加味主之。
赤茯苓 猪苓 福泽泻 焦白术 滑石 生甘草 大腹皮 广藿香梗(泄泻)
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赤茯苓 福泽泻 木猪苓 冬白术 飞滑石 生甘草 白通草 车前子 黑山栀 灯心草(泄泻)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関胀。肝脉循乎两胁,脾络布于胸中,肝实胁胀,脾虚腹满。土为木克,食少运迟。营卫不和,往来寒热。补中益气是其法程,更益以四神之意。
东洋参 淡吴萸 冬白术 炙甘草 福橘皮 银柴胡 绿升麻 云茯苓 肉豆蔻 补骨脂 生姜 大枣(泄泻)
洞泄数载,脾肾久伤,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胃关不固,仓廪不藏,虑难取效。
东洋参 炙黄芪 冬白术 炙甘草 北柴胡 绿升麻 补骨脂 肉豆蔻 煨木香 生姜 大枣(泄泻)
平明泄泻,完谷不化,少腹痛,脉沉微,丹田不暖,尾闾 不固,阴中火虚候也。
① 尾闾:即尾骨端。
大熟地 淮山药 制附子 茯苓 山萸肉 上肉桂 淡吴萸 肉豆蔻 五味子 生姜 大枣(泄泻)
木乘土位,健运失常,升降失司,便泻频作,遇怒即发,绵历数载,气泻已著,法当崇土。
东洋参 云茯苓 炙甘草 冬白术 陈橘皮 川厚朴 广木香 广藿香 荜拨 生姜 大枣 牛乳(泄泻)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膻中为阳气之海,生化著于神明。命门为阳气之根,长养由乎阳土。故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明即位之光,位即明之质。症本相火下亏,不能生土,土虚无以生金。肺司百脉之气,脾乃化生之本,肾开窍于二阴。相火不振,膻中阴瞑。脾失斡旋,肺失治节,中土苦于阴湿,乌能敷布诸经。湿甚则濡泻。下注于二阴,是以大便一溏,小便频数,虚症蜂起。譬如久雨淋漓,土为水漫,防堤溃决,庶物乖离。益火之本,以消阴霾。离照当空,化生万物。阴平阳秘,自无不愈。
大熟地 人参 冬白术 鹿角胶 制附子 肉豆蔻 补骨脂 诃子肉 淡吴萸 淮山药 山萸肉 油肉桂
为末,水叠丸。早晚服三钱。(泄泻)
素患洞泻,又值大产,脾肾双亏。《经》以肾乃胃之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虚则清阳不升,肾虚则胃关不固,是以洞泄日增,近乃完谷不化。脾主运化,属土,赖火以生,火虚不能生土,土虚无以运化精微。胃能容纳,脾不健运,肾火不足可知。脉来细弱无神,有血枯经闭之虑。治宜益火之本,以消阴霾。
大熟地 淮山药 淡吴萸 东洋参 冬白术 补骨脂 肉豆蔻 制附子 油足肉桂 罂粟壳 五味子
为末,石榴皮四两煎水叠丸。早晚服三钱。
服益火之本,以消阴霾丸剂,洞泄已而复作。症本火亏土弱,不能运化精微,驯致清气不升,胃关不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前哲良模反复者,必有所因。自述多因怒发。怒固伤肝,盛怒亦能伤肾。肾主秘藏,肝司疏泄,木必克土,肝病传脾。肾欲固而肝泄之,脾欲健而木克之,是以反复相仍于兹三载,非药不对症,盖草木功能难与性情争胜,是宜澄心息虑,恬淡无为,辅以药饵,何恙不已。
大熟地 东洋参 冬白术 石榴皮 炙甘草 煨木香 诃子肉 制附子 油肉桂 肉豆蔻 补骨脂 淮山药 山萸肉 云茯苓
为末,水叠丸。早晚服三钱。(泄泻)
尊年 脾肾素亏,值暑湿余氛未靖,饮食少思,便泻不止。肾虚胃关不固,脾虚传化失常,驯致水谷精微之气不能上升,反从下降,有降无升,犹四时有秋冬而无春夏。拟进东垣法,行其春令。
① 尊年:高龄。
东洋参 云茯苓 冬白术 炙甘草 淮山药 陈皮 柴胡 绿升麻 煨木香 生姜 南枣(泄泻)
清气在下,则生飱泄。平明泄泻,于兹三载。胃关不固,仓廪不藏,失守之兆,非佳候也。
大熟地 淮山药 山萸肉 淡吴萸 五味子 肉豆蔻 破故纸 罂粟壳 诃子肉 冬白术 绿升麻 东洋参 生姜 大枣(泄泻)
思虑伤脾,脾阳不运,食入化迟,大便溏泄。脾胃属土,为仓廪之官,具坤静之德,有乾健之运,虚则不能斡旋中气以化精微。本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然桂无佳品,乌能奏效。姑拟归脾、六君加减,从乎中治。
东洋参 云茯苓 冬白术 炙甘草 制半夏 新会皮 煨木香 熟枣仁 远志肉 肉豆蔻 补骨脂 生姜 大枣(泄泻)
肾主湿,湿多成五液。泻色黄属脾。后重如痢疾之状者,热也。脉数少神,防转肠澼。
广藿香 煨木香 大腹皮 川厚朴 赤茯苓 猪苓 福泽泻 焦白术 新会皮 生姜 大枣(泄泻)
王氏医案三编
石北涯仲媳,胎前患泻,季秋娩后,泻如漏水,不分遍数,恶露不行,专科束手,咸虑其脱,亟孟英脉之。左弦而数,右大不空,口苦不饥,苔黄无溺,曰:非虚证也。参汤断弗沾唇。予白头翁合石顽伏龙肝汤丸治之。一剂知,三剂愈。
沈妪素患肝气,初冬便泻,医药勿瘥。所亲吴馥斋迓孟英诊之。脉至弦梗,舌赤无津,杳不知饥,胁腹时胀,乃风阳内炽,津液耗伤,香燥忌投,法宜濡润,否将阴涸,毋畏甘凉。予甘草、地黄、麦冬、阿胶、枸杞、薏苡、楝实、葳蕤、乌梅为剂,牡蛎一斤,甘澜水煮浓汤煎药,和入蔗浆服之。数日而瘳,已能安谷,忽然舌不能伸,心摇语蹇,不眠头晕,面赤火升。仍速请孟英视之。脉梗虽和,极其弦细,是阴液未复,木火失涵。以前方去薏、楝、乌梅,加人参、龙眼肉,少佐黄连授之而愈。
家慈年七十四岁,陡患泄泻,腹微痛,身发热,神思不清,自汗呕恶,不进饮食,亟延医视。云虑其脱,拟进参药。迨孟英来诊,曰:暑脉微弱,不可谓之虚也,且兼数象,参不可投。高年固属阴亏,然去其所本无,即所以全其所本有也。爰定芩、连、滑、斛、茹、柏、竹叶、银花、橘皮、枇杷叶之方,东瓜汤煎药,一剂而热退神清,二剂霍然矣。
沈友闻令郎厚栽,久患羸弱,驯致腹痛便泻,恶谷形消,诸医束手,求孟英图之。脉虚弦而空软,曰:不可为矣。虽然,治之得法,尚可起榻,可虞者,其明年春令乎。爰以潞参、鳖甲、芪、芍、甘、柏、薏、斛、木瓜、橘皮为方,吞仲景乌梅丸。不旬日而便坚食进,又旬日即下楼而肌充矣。
施瀛洲体丰色白,夏月在绍患泻,医进参、术、桂、附、熟地、四神之类,略无寸效。季冬来杭就诊于孟英。其脉微弱,左手及右尺沉取有弦数之象,眩晕形消,舌色深紫,无苔不渴,纳食腹胀,溲少而赤,泻必肠鸣。中气固虚,理应投补,但不可佐滋腻以滞中枢,而助其溜下之势;又不宜杂燥热以煽风阳,而壮其食气之火。予参、芪、术、苡、升、柴、苓、泽、香连为剂,吞通关丸,乃宣清升降补运兼施之法也。服之良效,浃旬舌淡溲行,胀消晕止,惟大便未实耳,去苓、泽、升、柴、香连、通关丸,加菟丝、木瓜、橘皮、黄柏、石脂、白芍善后而瘳。
归砚录
舍弟仲韶,于乙卯新秋,陡患洞泻,数行即浑身汗出如洗,恹恹 一息,夤夜速余往视,脉亦沉细,身凉不热,宛似虚寒之证,惟苔色黄腻,小溲全无,乃湿热病也。与桂苓甘露饮一剂而瘳。
① 恹恹(yān yān烟烟):精神不振貌。
七月中旬,余游槜李归,道出梅泾。吕君慎庵拉视沈则甫令正之恙。两年前患带下,嗣后便泻不已,今夏更剧,每晨尤甚,后又肠鸣,不饥不渴,畏热无汗,胸闷时呕,夜不成眠,形消色瘁,小溲通畅,脉软微弦,经事渐稀。乃中虚木侮,生化无权,气久虚而血将涸矣。若刚燥则助风阳,滋腻更增滑溜,议砥柱中流,回狂澜而镇风轮。以潞党参、山药、石脂、余粮各三钱,茯苓、白芍各一钱五分,煨诃子、橘皮各一钱,牡蛎八钱,乌梅肉炭八分,酒炒黄柏六分,熟附子、炙甘草各五分,甘澜水煎陈米汤煮药使浓厚,徐徐细呷,俾留恋中宫,不致直下为法。迨八月下旬,在曹霭山茂才处晤则甫云:前方服至四帖,病即愈,今已色华能食矣。因以诗什、芽茶为赠。次年冬,闻患寒热亡。
鸳湖吴君小渔令宠,数年前因娩后啖生菜而患便泻,久治不愈。仲秋余视之,脉弦数,曰:此非菜之罪也,乃土受木乘,而频年温补,益广病机,头痛带多,脘疼食少,吐酸痰嗽,五热不眠,无非八脉无权,风阳偏盛。授宣养清潜之法而愈。
秀水吴君小渔,年近七旬。平昔善饮,久患便泻带血,日夜十余次,溺不单行,广治罔效,聘余往视。脉软而弦,用补中益气汤去归、柴,加乌梅、黄柏、白芍、茯苓,不十帖而痊。
沈君雪江令嫒,黎里徐少岩刑部之媳也。胎前患泻,娩后不瘳,半载以来,诸药莫效。余按脉弦数而尺滑,询知带盛口干,腰酸咽痛,溲热善噫,肢冷畏烦。乃肝热而风行于胃,液走则阴血日亏。与白头翁汤加余粮、石脂、熟地、龟版、竹茹、青蒿、砂仁。频服而痊。
得心集医案
黄平福 形瘦面白,时当暑热,得呕吐泄泻之病。医见口渴溺赤,与竹叶石膏汤,而呕泄未止,反加心胸胀满,神气昏冒,躁扰不安,势甚危急。诊之脉来浮数,肌热灼指,舌边红刺,满舌白苔,中心黄黑。伊父绍邦,年老独子,求治甚切。因慰之曰:俟吾以二法治之,毋庸惧也。先与连理汤,继进半夏泻心汤,果得呕泄顿止,热退纳食而安。门人问曰:吾师治病,每预定安危,令人莫测。此症先定二法,服下丝毫不爽,其理安在?答曰:业医必揣摩有素,方有把握。《内经》有云,肠中热、胃中寒,胃中热、肠中寒。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胃中热,消谷善饥;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斯人斯症,合乎胃中寒、肠中热,故胀而且泻也。然胃中之寒,始先原是盛暑逼于外,阴冷伏其中,而医又以大寒之药清胃,则胃愈寒矣。故虽寒热错杂,不得不先与连理调其胃气分其阴阳也。然阳邪内陷,已成痞结,非苦以泻之、辛以通之,其何以解寒热错杂之邪耶?世医治病,但守寒以热治,热以寒治,倘遇寒热错杂之邪,不知《内经》胃热肠寒、胃寒肠热之旨,及仲景诸泻心、嘉言进退黄连汤法者,其何以肩斯任也?
半夏泻心汤
连理汤
人参 干姜 白术 黄连 茯苓 甘草(吐泻门)
熊锦松 潮热泄泻,呕吐蛔虫,咳逆牵引左胁疼痛,历服清散温补之药,愈治愈危。迨至夜半,气逆神昏,面红目赤,汗大如雨,俨然虚脱之象。但从来热泄之症,最虑阴液消亡,断无戴阳之理。诊两寸弦数,知其脏体属阳,察脉审症,推肝火冲逆,犯土侮金,是以呕泄咳疼诸苦并增,加以温补误投,以致热盛神昏也。与温胆汤,加石斛五钱,桑叶、白附,数剂果安。
温胆汤(吐泻门)
邹锦元之妻 小腹绞痛,里急泄泻,每欲小便,腹筋牵引阴中,诸医见泄止泄,投尽理脾涩剂,月余不瘳,势甚危笃。继复呕吐,汤水不入,胸以上发热,腹以下畏寒。余诊之曰:若果内寒外热,安得月余痛泄之病,尚有弦数之脉,此必木邪乘土,下寒上热,当推关格之例治之,仿进退黄连汤,加吴萸、木瓜、川楝、蜀椒、乌梅。月余重病,不过三服而安,盖仿先君治熊锦松泄泻吐蚘潮热咳逆一症,推肝火冲逆犯土侮金用温胆之法,扩而充之也。
进退黄连汤 嘉言
黄连 干姜 人参 桂枝 半夏 大枣(吐泻门)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仲韶弟主于叶氏,乙卯新秋,陡患洞泻如注,即浑身汗出如洗,恹恹一息,寅夜速余往勘。脉来沉细,身不发热,俨似虚寒之证,惟苔色黄腻,小溲全无,乃湿热病也。予桂苓甘露饮加厚朴,投匕而瘳。(梦影)
凌临灵方
施 大便溏泄已稀,神色清润肌肉渐生,脾胃元气未复之征,脉形弦缓,治宜调中。
参苓白术原方。
景岳五阴煎,四神丸皆可用之。(脾虚泄泻)
费三和 酒客,中虚飧泄不已,补中益气汤主之。
胃苓汤法亦主之。(飧泄)
费伯雄医案
下利日久,肠胃失和。宜固本中参以化浊。
炒党参 云茯苓 苡仁 全当归 新会皮 台乌药 江枳壳 大丹参 合欢皮 车前子 福橘饼 赤芍药 柏子仁 红枣 荷叶(大小腑)
吴东医案
清和里王姓妇,已卯秋病迎诊,知其前服苦寒而病殆,余用法挽救,胸发疹㾦而平。庚辰七月请诊,乃发热而服痧药,加以挑刮,忽然大泻,热势极重,询知腹无疼痛而气坠,泻时直射而出。即书白头翁汤去川连加淡芩、白芍、丹皮、通草、滑石等,一剂泻止热退。诘朝 乃郎至寓改方,调理而安。此症若用治泻套药,藿香正气、六和汤等,不明清三焦,和少阳,泄湿利窍之法,势必延绵床席矣。
① 诘(jié节)朝:同“诘旦”,即平明,清晨。
衣荘李慎三兄,庚辰七月请诊。病见发热甚重,而不恶寒,自服苏梗、姜、糖而大泻,脉象沉数有力,右尺独大。缘是年夏令,天无酷热,汗孔常闭,是以秋病卫郁其营,而见但热不寒,与春温之症相似。然热甚不渴,究属秋病夹湿,与春温不同。询其腹不痛而气坠肛门,泻时直喷而出。用白头翁汤,增入二陈,佐以滑石、苡仁之类,因素体有痰湿也。亦一剂而诸恙悉平。明日即请调理。夫白头翁一方,每利于春温,因春温发热口渴,木火内焚,火先犯肺,大肠为肺之腑,肺急而移热大肠,是以见热泻之症。今诊秋病,见其但热而不恶寒,热邪亦移入大肠,而用之,佐以渗湿利窍诸品,究与春病有别,同中实有不同也。予谓习医者第熟玩成方之时,将方中药味一一精求其性,再参悟所列症情,前人因症立方之义,至临症时深究病情,察脉视色,因症用药,求其针孔相对,并不知方之所由来。症自速愈。若并未明至理,但知拘执成方,见此等医方,反以为师心自用,未按成法,可慨也已!
同乡陈聘臣庶常 ,癸未秋锦旋,道出沪上,至即过访,因鼻窍不和,涕浊腥臭,嘱予诊治,随药即愈。越两旬,忽发寒热,兼见泄泻,亦两剂而平。愈后谓予曰:设非素信之深,阅方几不敢服,殆以方为不伦也。予因其木火素旺,乃阳明燥体,偶感外邪,兼有积滞,仿白头翁汤意,时在秋令,爰以青蒿代白头翁,以淡芩代川连,加茯苓以渗脾,薄荷以泄卫,佐楂炭、麦芽以通腑,用秦皮、黄柏清下郁火湿之邪,以止其泻,看似不伦,实则丝丝入扣也。因思陈修园之出诊也,遇其家案头,有景岳、立斋、《本草从新》等书者。不问其病,即掉头而去。盖泥于补正,则不知搜邪,拘于成方,则不知应变尔。每见病家延医,一方之出,逐一吹求,以为某药应入何经,某书无此成法,其实未识病源,但拘成见。设方中一二味不合时宜者,遂弃而不用,致医亦不得展其长,于是好为逢合者,必先探病家口吻,择药而施,而病已误矣。因聘翁信余之深,事后而偶辨之,不禁有所感而言此。
② 庶常: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
医案类录
嘉定盐商王怀盛之媳,华阳孝廉刘露余女也。年二十余,病溏泻,日下数十次,医治月余,愈增危殆,露余闻余在童牧邨先生处,有临危救苏一事,延余往治,星夜赴嘉,比至,则衣衾已具,无复望生矣。诊其脉,两关沉伏,两寸微茫,重按尚有根蒂,不过肺脾两虚,非死症也。拟用补脾补肺之药,连服数剂,毫无功效。第三日早间,复诊其脉,见其咳嗽,将欲吐痰,故为执手踌躇,藉以验其气虚实,病者颇不耐,吐痰在地,去床将及尺许,此非肺虚,乃脾虚也。余心窃喜,谓其夫曰:病者肺气尚旺,所病者仅脾土也。脾恶湿而喜燥,升降出入,全赖此脾阳之气,以为转运。今脾阳虚损,泻泄无度,医者因此咳嗽,妄用蜜制润肺之药,见其泻久,复用分利止涩之药,脾阳既伤,脾阴复损,此泻之所以不能止也。方用潞党参六钱,以补脾阳;淮山药四钱,以补脾阴;贡白术六钱,以除脾湿;白茯苓三钱,以通调水道;甘草二钱,以固守中州。另用黄土四两,将各药一并同炒,俟各药炒熟,筛去黄土,又将所筛黄土,入水熬煮数沸,澄清,即以澄清黄土水,入药同煎,此不但以土补土,实以土固筑堤防,免其漏泄也。一剂而减,再剂而轻,不十剂已全愈矣。嘉阳人闻余此治,咸以为奇,而不知其非奇也。以黄土治滑泄,实仿喻嘉言,宗仲景先师,以治下痢之法,治洞泄而用赤石脂禹余粮之意。此法虽为余创,余非无所本也,变通尽利,鼓舞尽神,快何如之。(呕吐泄痢类)
童牧邨先生,余受业师也。师母夫人,待余甚厚,一遇有疾,即呼为诊治。余馆游于外,适夫人偶触气恼,复感寒湿,经闭两月有余,先生同年 某,自诩知医,为之诊治,以夫人有孕谀之。余甫自外归,往省先生,夫人呼与诊脉,先生与某同在坐,夫人谓余曰:汝久未来家,我已抱病数月矣。我八年未产育,汝先生同年某,谓我有孕,汝试诊之,如果不虚,我当染鹅蛋记庆,夫人言虽笑讷,实大有不安者在也。某日以安胎药进之,未及一月,血海大崩,夫人竟不能起立,召余诊,其时夫人昼夜不成寐,一身大热,心内如焚,小便皆赤,六脉洪大无伦。某日劝服桂附,始成此症,先自掩护其短,私谓先生曰:此等虚痨大症,非大剂桂附,不能退其大热。先生惑之,日逼吞服,夫人笃于夫妇,不忍过拒,有时持怀隐泣,私谓余曰:我病本由气起,经脉闭塞,某竟指以为胎,遗害至此,某非活我,实死我也。言之泣下,先生不知之也。一日忽然昏绝,下颔垂而不合,先生惊惶无措,召余至榻,互相呼救,仅有微息,迫问何方可以挽回?余曰:此气脱也,唯独参汤可救。先生曰:高丽参近食伤余矣。余曰:请以真人参服之。时方伯吴公,馈有人参一枝,余亲为熬灌,时许,即能言语,晚间唯嫌骨热。先生见夫人复起,追念太老师临终之日,无人知此,临食痛哭,适富顺汤松堤先生在坐,婉为劝谕,遂令余一人主治,不必咨商于某,某于夫人临危时,藉故他出,唯向先生云:只有大剂回阳,别无他法。余进调治数日,病势粗平,以事告归,某复为诊治。忽一日,松堤至余家,谓余曰:汝数日不往,某又换方矣,汝师母知此,几与先生反目,盍速往。比余至,则夫人委顿如前,更加吐泻,先生仅命余主方,服则用余之药,坐治数日,病加益剧,午夜筹思,目不交睫,春楼世第,知某换药,为余告之,急往药炉探视,而大剂桂附,已熬之极热矣。当将转变病情,主治方药,开列长单,向先生面陈,而先生竟有筑室道谋 之叹。夫人卒不起,不知者反归咎于余,余亦不之辨也。某寓先生第宅,得染痢疾,异归富顺而没,此天之所以报之也。然病虽不与医,方万不可没,缘夫人气郁肝经,经水为之闭塞,嗣因误指为胎,多方保护,致使经水壅溢,忽而崩腾,非保胎药之能致崩,实药内桂附逼之外出也。此时如用生地以清血热,侧柏以平少阴,再加炒黑荆芥以逐瘀,去尾当归以生新,崩症立刻可愈。某则知过不改,仍执前方,精血为毒药煎熬,气血为猛剂剥削,一身大热,肌肉全消,其转变而为吐为泻者,实诸脏已败,而脾土又将绝也。此时唯有重用四君子汤,以黄土煮水,澄清熬药,使脾土得以保固,胃气不致消亡,或可起一生于九死,甚矣。择医者不可不慎也。(呕吐泄痢类)
① 同年:古代指科举同榜录取的人。
② 筑室道谋:建筑房屋向路人讨教。比喻七嘴八舌,无助于拿定主意,或盲目听从别人,结果难以成功。
时病论
飧泄误为食泻
城南程某,平素略知医理,于立夏后一日,腹痛而泻,完谷不化,自疑日昨因饼所伤,又执治泻利小便之说,辄用五苓加消食之品,未效。来邀丰诊,诊得两关,一强一弱,气口之脉不紧。乃曰:非伤食也,是飧泄也,此因伏气致病,即《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之候。消食利湿,益使中虚,理当扶土泻木。即用理中汤加黄芩、白芍、煨葛、防风,连服三煎遂愈。
飧泄之病热补得瘳
羊城雷某,患泻无度,肌肉忽脱,脉象两关并弦。丰曰:未泻之先,腹必鸣痛,痛必便泻,泻必完谷。曰:然也。不知病在何经?曰:此肝风传脾,脾受其制,不能变化,《内经》名为飧泄,后贤称为胃风。见丰论证确切,即请撰方,乃用刘草窗痛泻要方,加吴萸、益智、煨葛、木香、荷叶为引。服一剂,未臻大效,再加参、芪、姜、附,方服一剂,遂得小效,继服忽全瘥矣。
洞泄之疴虚实兼治得效
若耶倪某,患泻不瘳,来延丰治。阅前方,乃批: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用芩、连、芦、葛等药,未获中机。脉之,神门小弱,余皆弦缓,舌色少荣,苔白而薄,直倾无度,腹痛溺黄。就二便而论,似属火泻;就脉舌而论,大为不然。思《内经》谓肾脉小甚为洞泄,明是先天素弱,伏气深陷之征;余部弦缓,腹痛频频,木乘土位之候;溺黄者,夹湿也。此证虚中兼实,当补先后二天,兼以平肝渗湿。病者素谙医理,闻言叹服。遂用於术、党参、菟丝、故纸、防风、白芍、泽泻、云苓、煨葛、木香,荷叶为引,一日一剂,连服五朝,痛泻并愈。
便泻刚逢经转
云岫叶某之女,于长夏之令,忽发热便泻。前医用五苓散,略见中机,月事行来,加之归、芍,讵知其泻复甚,益加腹痛难禁,脉象右胜于左。此暑湿之邪,在乎气分,气机闭塞,不但邪不透化,抑且经被其阻。即以温化湿邪法加木香、香附、苏梗、延胡,连进三煎,经行泻止,身热亦退矣。
程曦曰:湿在气分,本当畅气以透湿,经事当期,最宜顺气以行经,理气之方,一举两得矣。
伤食作泻
槜李张某,年逾五旬,素来痰体,一日赴宴而归,腹痛而泻。邀丰诊之,右关独见弦紧,嗳气频作。乃曰:此属鳠饦之邪,团结于中,脾气当升不升而泻作,胃气宜降失降而嗳频,当遵薛立斋治刘进士用六君加木香之法,更佐山楂、枳椇子。服二剂,腹痛已止,但泻未住。复诊,更加苍术、厚朴,再服二剂,方得全瘥。(临证治案三)
慎五堂治验录
吕少堂,久官湖北,喜服热剂,乃方宜之异也。壬午岁底旋里,癸未二月中旬,忽起腹痛泄泻,色赤无度,身热有汗不凉,舌苔糙腻。谱伯王若怀投以清化,反加口渴神疲,腹痛似厥,脉之紧数不堪,知是山水沉寒,痼积腹中。
近回吴地天多阴雨,湿寒相合,脾肾之阳几乎寂灭矣。正医和所谓“雨淫腹疾”也。遂以真武汤加苡仁、木香,一剂知,二剂已。
张,左,七月初三,蓬莱镇。泄泻,脉右大左细。近日天多阴雨,《医和》云:雨淫腹疾。此之谓也。拟白沙许氏法治之。
川芎 三分 神曲 一钱半 车前子 三钱 豆豉 四钱 防风根 一钱半 茯苓 三钱 生白术 一钱 藿香 一钱半 鲜荷梗 二尺,去刺 谷芽 一两
朱,右。产后肝脾两虚,肤无华色,腹痛便溏,法当补而和之,证经百非旦夕可图者。
党参 二钱 广木香 五分 当归身 一钱半 红枣 二枚 橘皮 五钱 益智仁 七分 桂圆肉 三钱 茯苓 三钱 伏龙肝 五钱
沈志子,三家村。疟后肿,肿复泻,面白舌糙。暑湿犹存,土虚湿胜,始拟剿抚互施。
伏龙肝 一钱半 苡仁 三钱 佛手 一钱 茯苓 三钱 於邑术 一钱半 谷芽 七钱 豆卷 三钱 荷叶 三钱 荷梗 一尺 金石斛 二钱 藿香 一钱半 青蒿 二钱
王,右,六月,祁岗南。二次小产,下元空虚,命火不生坤土,健运之力渐微,以致食滞夹寒,流连不化,飧泄五月不止,神疲口渴,畏食寒物,且拟消补互施法,得效再商培补。
六神曲 川芎 山楂 灶心土 霍石斛 生谷芽 苏梗 车前子 玫瑰花
前投许白沙法得效,仍主原法出入。自述早晨腹中按之有瘕作痛,肝木有侮土之象。前方宜佐和肝。原方加莲子、楝子。
各恙皆释,脉细如丝,中下两虚也。原方佐以培补,安闲省力,饮食调和,百日可望痊愈。
干石斛 楝子 神曲 川芎 伏龙肝 淮山药 谷芽 苏梗 玫瑰花 鲜莲子 白茯神
张,右。晨泄,病有数端,此是脾元不足也。拟消补互用法,二神丸加神曲、山药。
家邦周,年逾五旬,丁亥仲冬陡然便泄无度,形瘦神疲,纳食甚少,自问以为不起矣。余诊之脉弦而劲,曰:土虚木乘,培土和木尚可图功。疏方用芍、甘、苓、术、扁豆、黄土、苏叶、苡仁、益智等,一剂而便泄已稀,去甘草、苏叶,加参、橘、铃、谷,又服五剂,泄止而能起榻。胃旺纳加,非肉不饱,嗣后自谓泄伤元气,当以膏剂调补。方用六君、归脾加味,服至旬日,起居健康已如壮年矣。录方于左。
上党参 八两 大有芪 三两 益智仁 一两 桂圆 二两 於潜术 二两 黄防风 四钱 远志 一两 莲子 四两 云茯神 三两 枳壳 一两 生香附 三两 净归身 一两 嫩甘草 一两 东白芍 三两 春砂仁 一两 生姜 五钱 新会皮 三两 川桂枝 五钱 饴糖 八两 大红枣 八两 制半夏 三两 木香 一两
温氏医案
友人刘里圃患泄泻之症,被医误治,变为痢疾,小便不通,缠绵匝月。竟有一医,认为水结,恣用甘遂、甘草,并杂以他药十余味,凑为一剂。病家谓听闻甘遂与甘草相反,人虚如此,今可同服乎?医云:此名经方,非此不行,信而服之。仅服一次,即直泻不止,几乎气脱,势甚危殆,始延余诊视。见其气息奄奄,六脉沉细无力,左尺浮芤,右尺沉伏。余曰:病由肾命火衰,水泛无归,今又被妄下,肾命之火愈衰。急宜温固,遂用四神丸以温之,一剂泻止溺通,次用真武汤以回阳镇水,随用健脾补火之剂,大有转机,每餐能食饭一碗。因久病尚弱,殊又另延市医王某,谓其阴虚,大加滋阴之品,龟版、首乌等味,服一剂,即气喘胸高,不思饮食,复延余往诊。其六脉虚小,阳气全消,譬犹一星之火,猝被水浇,已经澌灭,不能复燃,余辞不治。再延他医,三日而卒。噫!此中殆有数欤?(目疾)
余姻戚金仲常,年五十余,其体素弱,于夏日陡患泄泻之症,日数十行,医用治泻时方,即藿香正气散之类,全不应效,气微欲脱,奄奄待毙,延余诊视。审其六脉全无,四肢冰冷,两目重闭,人事不知,殭卧于床,惟胸前微温而已。见女环泣求余挽救,八旬老母痛不欲生。余曰:此阴霾用事,阳微欲脱之候,病危如斯,勉尽人力,然非重剂不可,即用附子理中汤。潞党二两、焦术二两、附片一两五钱、干姜一两、炙甘草一两,浓煎频灌,只要药能下咽,交过今夜子时,尚有几希之望。次日晨早,复延余往,见其肢暖目开,欲语气微。家人辈述及昨夜将药煎浓,连灌数次,幸能下咽,腹中辘辘有声,到天明时,其目始开,审其脉略现细微。今照原方,再服一剂。次日见其身能转侧,合家共庆复生。随用温中固气调理,月余而瘳。此病之生,非余意料所及,若非重剂,断难挽回。昔人云:病重药轻,如以莛击钟;病轻药重,如以杵挑灯。诚然!(泄泻)
一得集
某暑热泄泻危症治验
定海西门外某,从沪上来,感受暑邪,热毒蕴结,身热如炽,大渴引饮,脉象洪数实大。舌苔黄厚浊腻,泄泻日百余次,粒米不进,症已垂危,就诊于余。余谓暑热毒邪,结于阳明,幸而大泻,邪有出路,不然肠腐胃烂,早已死矣。症虽危而无妨,但不可用止截之药,乃遵喻氏通因通用之法,方用黄连五钱,黄芩四钱,生甘草三钱,银花五钱,鲜竹叶一握,鲜荷叶一片,生大黄五钱,元明粉三钱,花粉四钱,作地浆水煎服,一剂而泻大减。次日仅泻数次,热势亦缓,再进原方,减去大黄、元明粉。如此危症,止两剂而热退泻止,后以糜粥自养,不劳余药而瘳。(卷中)
刘姓子泄泻危症治验
舟子刘某,年十四,风餐露宿,日以为常。夏秋之交,食少乏力,肌黄腹胀。其母以为虚也,与食桂圆数日,人益困惫,胃口愈闭,腹痛泄泻。然犹勉力操舟,迨至泄泻无度,魄门不禁,肢冷脉伏,目直神昏,始延余诊。至则其母对余而泣,以为无生理也。余谛审之,舌苔白滑,口不渴饮,人不躁动,确系太阴寒湿。即慰之曰:病虽危险,尚属可救。书附子理中汤与之。用生附子三钱,持方至药铺撮药,而司柜者,谓附子多则不过一钱,从未见生附可用三钱,嘱其再来问余。余曰:我曾用六七钱而应手取效者。三钱尚是中剂,何云多也?嫌多不服,我亦不能相强,且必浓煎方效。其母以病极危笃,姑进一剂,以冀万一。于是申刻服药,至酉戌时腹中作响,渐能开言识人。至亥子时,复大泻一次,腹觉畅甚,起居自如,知饥索食,进锅巴汤半盂。次日问以病状,嘱其原方再服一剂。竟不泻,亦不服药,三日即能负物以行。群以为奇,不知古法转危为安者甚多,何奇之有?然是症幸在乡僻穷民,故能速愈。若在富贵之家,延医多人,各执己见,反多阻隔,不能愈矣。(卷中)
诊余举隅录
辛卯夏,余客济南,奇太守病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腹满便泄,旬有余日,来延余诊。脉大而缓,舌苔白腻。知是内伤寒湿,并非外感风寒。用理中汤加苍术、附片等味,数服而愈。
丙申夏,余入都,杨艺芳观察病泄泻,日夕十数次,饮食减少,烦躁不安,延余往诊。脉数,尺尤实,知是暑湿为患。惟年逾花甲,以顾正气为要。先合三黄汤六一散加白术陈皮砂仁为方,二剂,便泄顿止,即改用补益法,不数日而康健如恒,若未病然。(泄泻阴阳寒热虚实证)
丙申冬,余将出都,有陈姓室,患泄数月,每日必泄五六次。医以为脾土虚寒,用白术以补土,附子以回阳,木香以止泻,便泄如故,而面烧口燥足冷,饮食减少,夜寐不安等证迭见,大似上热下寒,阳虚重症。余切其脉,两寸微甚,左关尺濡迟少神,右关尺滑数有力,乃知证系阴虚,非阳虚也。遂用生地炭一两,炒怀药、酸枣仁、丹皮、白芍、牛膝数钱,炙草、砂仁、黄柏数分,人参、煨葛根各一钱为方。一剂,泻愈三分之二,脉象俱和。再剂,夜寐安,口燥润。三四剂,饮食甘,面烧平,两足俱温。(泄泻阴阳寒热虚实证)
张聿青医案
 气虚脾弱生痰,脾为湿土,喜温恶寒,燕窝清肺养阴,清肺则伤脾土,养阴愈助脾湿,所以服食既久,而得腹痛便泄之证。拟和中温运,清利水湿,以善其后。
台白术 制半夏 生熟薏仁 川朴 煨姜 云茯苓 木猪苓 土炒陈皮 泽泻(腹痛附小腹痛)
 向有肠红,兹则每晨便泄之后,仍见干粪,胃气日行困顿。脉左虚弦,右濡滑,关部三十余至一动。此由肝阴不足,脾气虚损,肝不足则血不收藏,脾亏损则鼓旋乏力。由是而水湿之气,不能分泄,混入肠中,所以每至黎明,阳气发动之时,水湿之气,傍流而下。脾与胃以膜相连,脾虚则胃弱,理固然也。拟连理汤出入。
野於术 土炒,二钱 上广皮 土炒,一钱 云茯苓 四钱 川雅连 姜汁炒,二分 防风根 一钱,炒 炒薏仁 四钱 炮姜 五分 滑石块 三钱 泽泻 一钱五分 荷叶边 二钱
二诊 温脏清腑,注泄已止。右脉濡滑较退。的是中气虚而脾土之阳气不足,肝阴亏而大肠之湿热有余。刻下大便溏燥不调。脾气未复耳。前法参入分消,盖祛湿即所以崇土也。
野於术 土炒 炒薏仁 四钱 整砂仁 四粒 真建曲 二钱 防风根 一钱,炒 云茯苓 五钱 木猪苓 二钱 泽泻 一钱五分 炮姜 三分,川连一分五厘炖,冲入
三诊 右脉滑象渐退,溲亦渐利。湿热有外泄之机。特胃纳不醒,当和中芳运。
炒於术 制半夏 真建曲 生熟薏仁 炒谷芽 云茯苓 上广皮 广藿梗 省头草 泽泻
 停饮日久,清浊升降不行,胃中窒塞,向有呕吐,兹则便泄,色必深酱。是水饮之气,郁而化热,在胃上则兼辛金之化,其水兼寒,在胃下则兼丙火之化,其湿兼热,亦定理也。降阳和阴,冀其升降清浊,各循常度。是否即请裁用。
制半夏 云茯苓 淡干姜 瓦楞子 川雅连 生熟草 人参须 川桂枝
某 迷睡已退,然大便溏泄,此痰泄是也。
制半夏 南楂炭 炮姜 木猪苓 熟附片 二分 上广皮 范志曲 泽泻 焦白术
又 少阴气至但欲寐。进理中加附,大便亦渐坚实。前法再参补气。
西党参 炮姜炭 猪茯苓 熟附片 泽泻 野於术 炙黑草 玫瑰花 生熟谷芽
某 便泄气撑,以泄为快。脾弱则木旺,土衰则木贼。恐非草木可以为功。
吴萸 金铃子 南楂炭 广皮 郁金 砂仁 杭白芍 白蒺藜 广木香 香橼皮 青皮 醋炒
左 外寒束缚里热,挟积不化。由头痛发热,而至腹痛水泻,每在清晨。至今泻虽暂定,而腹痛未止,浊积必然未化。脉细关弦。拟调气运中以磨化之。
制川朴 上广皮 云茯苓 范志曲 砂仁末 制半夏 枳实炭 广木香 焦白术 香薷 川连 炮姜
右 久泻不止,足胫带肿,舌心光剥无苔,寐则干咳,心悸健忘。心脾两虚,旋运无权,致传化失职。恐成肿胀。
西党参 三钱 扁豆衣 三钱 白茯苓 三钱 炮姜 三分 炙黑草 三分 野於术 二钱 益智仁 八分 炒薏仁 四钱 猪苓 二钱
左 头痛身热便泄。邪郁而气机下陷也。
煨木香 五分 泽泻 一钱五分 川芎 一钱 羌独活 各一钱 茯苓 三钱 上陈皮 一钱 砂仁 后下,七分 桔梗 一钱 前胡 一钱五分 柴胡 五分
二诊 头痛已止,身热便泄未定。再调气泄湿。
川朴 一钱 蔻仁 七分 藿香 三钱 猪茯苓 各二钱 生熟薏仁 各二钱 广皮 一钱 通草 一钱 滑石 四钱 枳实炭 一钱 木香 一钱 泽泻 一钱五分
三诊 身热已退,便泄亦减。再为疏通。
制川朴 范志曲 南楂炭 台乌药 茯苓 青陈皮 枳实炭 煨木香 炒薏仁
某 嗜饮多湿,湿困脾阳。大便泻利。脉象濡软,舌苔淡白。宜理脾温中。
於术 土炒,二钱 范志曲 一钱 茯苓 三钱 泽泻 一钱五分 炒黄干姜 四分 葛花 一钱五分 白蔻仁 三粒 砂仁 三粒 煨木香 五分
右 脉滑便泄如前,小溲欲解不爽。湿郁腑中,水液渗入大肠。再参分利。
葛花 一钱五分 於术 二钱 羌活 一钱 广皮 一钱 滑石 三钱 煨木香 五分 泽泻 一钱五分 通草 一钱 云苓 四钱 防风 一钱 猪苓 二钱 生熟薏仁 各二钱
二诊 便泄稍减,小溲亦畅,腰府作酸。湿犹未清,而脾胃之气,久已暗损。再为兼顾。
野於术 一钱五分 破故纸 盐水炒,三钱 云茯苓 四钱 羌活 一钱 煨肉蔻 五分,研 菟丝子 盐水炒,三钱 泽泻 一钱五分 猪苓 二钱 生熟薏仁 各二钱 防风 一钱
右 上则嗳噫,下则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协和肝脾,即所以固其胎息也。
砂仁 制香附 淡吴萸 苏梗 茯苓 杭白芍 防风  香橼皮 木香 广皮
某 每至阴分,则肠鸣便泻。此脾虚而湿郁气滞。恐变胀病。
大腹皮 生熟薏仁 川朴 木香 泽泻 煨姜 炒椒目 广皮 草果仁 炒冬瓜皮 猪茯苓
某 胃主盛纳,脾司运化,脾虚湿热内蕴,失健运之权。合夜腹满,清晨得泄方适。湿热无彻底之日,则脾土无再复之期,可虞也!
白术炭 整砂仁 泽泻 范志曲 生熟薏仁 白茯苓 木猪苓 广皮 川雅连 汁炒
某 木郁不克条达,气分攻撑不平。土被木克,运化无权,寅卯之交,依然便泄内热。脉细弦数。营液日耗,恐入损途。
制香附 土炒白芍 沉香片 上广皮 砂仁 白蒺藜 生熟木香 淡吴萸 川雅连 吴萸同炒
 便泄不止,时带红腻,临圊不爽。脾虚湿热郁阻肠胃。再苦辛通降。
生於术 一钱 淡黄芩 酒炒,一钱 酒炒白芍 一钱 六一散 三钱,包 白茯苓 三钱 生熟草 二钱 土炒陈皮 一钱 香连丸 四分,入煎 广木香 四分 炒枳壳 七分(泄泻)
 腹痛甚则便泄,泄甚热。气有余便是火,洵哉。
金铃子 香附 辰茯神 钩钩 炒酸枣仁 白蒺藜 天麻 炒白芍 砂仁 沉香片
 暑湿浸淫脾土,土不运旋,气湿不能分化。水泻口渴,舌淡白而喜热饮,中脘不舒。宜调气分化。
川朴 一钱 六一散 三钱,包 缩砂仁 五分 藿香 三钱 白茯苓 三钱 广皮 一钱 鲜佛手 一钱五分 煨木香 六分 猪苓 二钱
二诊 调气分化,水泻已止,口渴亦减。再调气以通津液。
六一散 三钱,包 生於术 一钱 猪苓 一钱五分 沉香曲 一钱五分 建泽泻 一钱五分 薄官桂 三分 鲜佛手 一钱 鲜荷梗 去刺,尺许 茯苓 三钱 砂仁 盐水炒研,后入,四分
 素体湿甚,兹则由胀满而致便泄,色如败酱,得泄转松,然中脘有形,气冲嗳噫,胃呆少纳,时易汗出。脉象濡软而滑,苔白质腻,口味带甜。此由湿热内蕴,脾土不能转旋,水谷不能分化,尽注于肠,肝木从而暗动。恐致呃忒。拟和中运脾,兼泄府浊。
六一散 三钱,包 省头草 二钱 炒红曲 一钱 土炒陈皮 一钱 生熟薏仁 各二钱 白茯苓 三钱 广木香 四分 小温中丸 三钱 川雅连 四分,吴萸 二分煎汁拌炒
二诊 投剂之后,解出极为秽臭,府中之浊,得从外泄,而自利仍不稀疏。昨尚和平,今又腹中胀满,甚致有形上冲,直抵中脘,则恶心嗳噫,最为难堪,抚之摩之,其形方能降下。口甜干腻,苔白转黄,脉象转滑,关部独弦。湿热内蕴,清浊之气,不司升降,土气既滞,木气遂郁,致横暴之气,肆逆莫制。望六之年,恐正不胜病。《金匮·厥阴篇》中每用苦辛酸,即遵其旨。
川雅连 六分 生甘草 三分 淡子芩 酒炒,一 钱五分 车前子 一钱五分 杭白芍 三钱 白茯苓 三钱 生熟木香 各二分 土炒广皮 二钱 淡干姜 三分 省头草 二钱
许右 脘痞嗳噫已退。大便带泄,气坠于下也。
广木香 五分 砂仁 后入,七分 泽泻 二钱 郁金 一钱五分 香橼皮 一钱五分 广陈皮 一钱 白芍 一钱五分 吴萸 三分,白芍同炒 茯苓 四钱 枳壳 一钱
二诊 中州已舒。腹痛便利。再理气分消。
砂仁 后入七分 木香 五分 茯苓 四钱 生熟薏仁 各二钱 泽泻 一钱五分 乌药 一钱五分 广皮 一钱 吴萸 五分 鲜佛手 一钱五分 范志曲 二钱 川朴 一钱 猪苓 二钱
 少腹胀满,腹中不和,痛泄止而复作,面色微浮,足跗带肿。肝强土弱,木乘土位。拟柔肝培土,以御肝木。
于潜术 一钱五分 木香 三分煎汁炒 炒木瓜皮 一钱五分 炒黑当归 二钱 土炒白芍 一钱五分 炒防风 七分 炙黑草 五分 菟丝子 盐水炒,三钱 上瑶桂 去粗皮,研后入,三分
二诊 面浮已退,色稍华泽,腹中痛胀略松,而便泄不止,泄时气甚酸秽。肝为刚藏,在五行为木,在五味为酸,木旺土衰,即此可见。再培土抑木。脾弱则生痰,以化痰参之。
奎党参 三钱 炙甘草 四分 广陈皮 一钱 炮姜 五分 炒於术 二钱 淡吴萸 四分 云茯苓 三钱 制半夏 三钱 杭白芍 三钱,与吴萸同炒 伏龙肝 七钱,煎汤代水
林少筠太守 肾泄又名晨泄,每至黎明,辄暴迫而注者是也。然肝病亦有至晨而泄者,以寅卯属木,木气旺时,辄乘土位也。疑似之症,将何以辨之哉。盖肾泄是命火衰微,而无抑郁之气,故暴注而不痛。肝病而木旺克土,则木气抑郁,多痛而不暴注。以此为辨,可了然矣。诊见脉象右尺细弱,左尺小涩,两关右弱左弦,两寸右微左部略搏。是水亏木旺,心肺阴液不足之象。数载以来,常带晨泄,泄必作痛。今泄止而至寅卯木旺时,犹尚作痛。此以近时借烟性提挈,肝木虽不致克土,而气虚不克鼓舞,故肝木升发之令,未复其原,仍是一屈曲抑郁之局。人身法天地,水火阴阳升降而已。阴中无阳,是谓独阴。阳中无阴,是谓独阳。独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脏阴而腑阳,脏升而腑降。肝,藏也,阴也,体阴者其用阳,故其气宜升。脾,藏也,亦阴也,惟肝升而脾藏之气得与俱升。肝藏之气上升,则与少阳胆木交合,而心血以生。脾藏之气上升,则与阳明胃土交合,而胃液以长。于是胆府之气,下交于厥阴肝脏,而相火以化。胃府之气,下交于太阴脾土,而脾阳以资。今木克脾土,日以郁陷,升生之令不行,其气不能上交于少阳,而反抑伏于太阳。太阳膀胱为寒水之府,水中有木,其屈曲郁勃之气,与寒水之气相激,宜为痛矣。然木不升发而抑伏太阳,似不当有头晕、耳鸣、目昏,肝阳上升之候。曰:不然。肝木之气,不能上升,而与胆交,则胆不降矣。胆为甲木,甲木逆,亦化风也。总之,木不升发,则心血不生,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胆不能下化相火,胃不能下降而资盛纳。心血亏,胃液薄,脾阳虚,相火微,能无于腹痛而外诸病百出哉!调治之计,必使水中之木遂其升发,上与少阳交合,于是脏腑之升降,皆复其常,而生生之机不息。拟以青皮引至厥阴之分,而以柴胡升发木郁,使肝经之气条达上行。而又恐升动胆木,故以白芍酸收之品,摄入肝经。青皮引之入其地,白芍摄之不使出其地,自与胆无涉矣。青皮破气,柴胡散气,故以人参坐镇,制其破性散性。第取青皮之引入厥阴,柴胡之升发木气,俾之扶疏条达,而无偏胜之弊。当否正之。
柴胡 青皮 人参 白芍(泄泻)
柳宝诒医案
姜 泻久伤脾,纳谷胀闷,苔白,脉濡细。法当和中培土。
白术炭 炮姜炭 木香 砂仁 川朴 广陈皮 鸡内金 泽泻 茯苓 白芍 六神曲 通草 荷梗
张 两手寸关俱弦,内热泄泻,舌色偏红。虚体兼挟时感,用轻剂疏解。
南沙参 桔梗 青蒿 白薇 豆卷 枳壳 郁金 神曲 木香 通草 荷叶
黄 暑秽之邪,阻结不化。泄泻脘闷,肢指清冷,欲作霍乱之象。舌色嫩红,胃阴先伤,又当兼顾。
广藿梗 木瓜 (酒炒) 白扁豆 (炒) 茯苓 枳实 焦六曲 砂仁 川朴 佩兰 通草 川石斛 煨木香 荷梗 玉枢丹
向 伤暑泄泻,中土虚疲。刻下气陷跗肿,饮泛作咳,皆中虚之病。舌红,苔微浊,胃阴亦伤。当以培脾养胃法调理。
於术 茯苓皮 大腹皮 炙鸡金 生熟神曲  春砂仁 川石斛 白芍 (土炒) 广木香 北沙参 (炒黄) 苡仁 枇杷叶 荷叶
马 脾气久虚,泄泻不止。脉象左手数而带弦,兼有木气不和。当于温中法之内,稍参泄木之意。
炒党参 炒於术 炮姜炭 (蜜水拌炙) 炙甘草 炙鸡金 白芍 (土炒) 炒怀药 砂仁 木瓜 (酒炒) 煨姜 荷蒂 四神丸 (包,入煎) 炒谷麦芽
唐 五更泄泻,脉象弱细,面浮腹痛,腰脊不和,均偏于左。病属肝、脾、肾三经受伤,理宜温养。惟近因新感,时作寒热。舌苔薄黄而腻,中焦浊邪不化。当先清理中宫。
於术 煨木香 炒枳壳 炙鸡金 春砂仁 苡仁 白芍 (土炒) 茯苓皮 石决明 煨肉果 归身炭 荷蒂 (炒焦)
二诊 晨泄未止,腰痛耳鸣,皆属虚象,理宜温补。惟舌苔根板浊不化,中宫必有浊积所停,未便遽投滋养,拟方先与培中疏化。
於术 炙鸡金 白芍 (土炒) 枳实炭 砂仁 煨木香 白茯苓 煨肉果 楂肉炭 大腹绒 川石斛 煨姜 荷蒂
三诊 晨泄较减,而便溏不爽。中焦气机窒滞不化,故舌苔黄腻不退。便血宿恙复发,脾营为湿热所困,不能统血。当疏化中焦浊热,以除致病之原;佐以和中清营,气血两调,俾宿疾得以向愈。
於术 炒苡仁 枳壳 (炒) 煨木香 炙鸡金 归身炭 白芍 (土炒) 红曲炭 春砂仁 煨肉果 荷叶 (炒) 生熟神曲(泄泻)
戴 营阴不足,肝血素亏,近因泻痢,脾胃两困,肝木横克,中土受戕,脉象虚软弱数。好在虚能受补,可用培补肝肾,健脾泄木,清养胃阴之法以膏代煎,缓缓调之。
潞党参 西洋参 生熟地黄  淡天冬 甘杞子 (酒炒) 野於术 (蒸熟炒) 怀山药 东白芍 金石斛 宣木瓜 川怀牛膝  春砂仁 潼刺蒺藜  蜜麦冬 菟丝子 (酒炒) 粉归身 (蒸熟炒) 广陈皮 上药如法制炒,煎汁滤清,烊入阿胶 四两,炼蜜 八两,酌加冰糖收胶。(痿痹)
崇实堂医案
谈鸿钧,年三十余,为人谨慎和平,精明爽直,在镇外开铜锡器铺。抱恙年余,历治罔效,就诊于予,云:初病似痢非痢,日夜约五六次,溏粪兼水,至今未愈,腹胀微痛,气时下坠,身体倦怠,手足软弱,心中悒悒不乐,饮食减少,胸有酸水,凡食后历两刻则酸气上犯,心如浸入醋中,若再进食,则酸止一二刻而复作,见风亦然,故恶食畏风,无法可免。自为虚,医者亦认为虚。然补亦不效,不知何故?予视其厚润微黄之舌苔,淡紫之舌本,诊得沉滑有力之尺脉,因告之曰:贵体壮伟丰厚,既未戕贼伤身,又无客邪剧病,焉得遽虚?此必水气积伏下焦也。肝肾被郁,舌多紫色,热邪则紫兼红,阴邪则紫兼黑。今淡紫兼黑,苔厚而潮,面色且又晦暗,定是水积肝肾部位,而兼溢入经络也。两尺脉沉滑有力,亦阴邪盘踞肝肾之征。肝以困而上逆,肾以郁而下泄。肝困则疏泄失职,故有上逆之势;肾郁则闭藏失职,故有下泄之虞。所以《伤寒论》以吐逆为厥阴经症,下利为少阴经症也。阁下土气深厚,气滞而湿化为水,肝因水困,则性喜冲逆;水为热蒸,随木气以化,酸即随木火以上逆,惟食入则酸水被厌而暂止,及食下行则反助其焰而加剧。其所以吐不出者,因气滞而阻于胸膈之间,不能上及于喉也。风木一气,若受外风,则内风同气相应,风性升腾,水必与俱,而心如浸醋矣。肾主二便,水气伤肾,则肾不能藏而下粪水,其水行不畅,不能由大便尽去者,亦因气滞窍闭,无扫除之力也。此非重剂,不能奏功。予为措方,毋示人而为之訾议 耳。乃用苍术 四钱,大黄、防己各 三钱,葶苈子二 ,川椒、盐水炒黄连 各一钱,全用燥烈刚猛之味,直入下焦趋水,定能取效。服一剂,历十二时,畅行大便一次。服两剂,历七八时,畅行大便二次。服三剂,历一二时,畅行大便三次。其所下,尽如胶水,又有红水,约行去半桶,臭恶不堪,腹内爽快,知饥欲食,肢体有力,进食当风,胸无酸气。年余痼疾,三日去之,欣喜异常。为复诊,似尚未净。吾为易方调理。嘱之三五日后再来诊视,恐积去未清,宜再下也。后却未来,当已痊愈。
① 訾(zǐ紫)议:议论、指责人的缺点。
昼星楼医案
治婶母脾经受风,腹痛作泻,身体困倦,不思饮食,此方主之。夫泄泻之症多端,有火,有痰,有湿。有气虚,有食积。有伤寒,有伤暑,有伤风。有脾泄,有肾泄。凡泻水腹不痛者,湿也。完谷不化者,气虚也。泻水如热汤,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泄泻,泻后而痛减者,食积也。腹痛四肢厥冷而泻者,寒也。常常泄泻者,脾泄也。五更泄泻者,肾泄也。夏月汗出口干身热腹痛而泻者,暑湿也。身恶风脾脉浮缓而泻者,风泄也。以上诸证,皆能作泻。审证得清,各加引经之药,乃得应手而效。自制:
潞党 三钱 淮山 二钱 茯苓 一钱五分 荆芥 六分 防风 一钱 煨木香 四分 砂仁 五分 乌药 八分 苏子 一钱 玉桂心 五分
治泰雅堂中气虚寒,腹胀而痛。两尺微弱,饮食作泻,皆由火弱不生土之故。昔李东垣著十书,首重脾胃。故治中州者,皆以补中益气为祖方。国朝黄元御更畅其旨,申明健运升降之由,木气下达,水气上交,斯土居中而有权。此方以吴萸去其沉寒,以益智、於术、炙甘、淮山补其脾土,以参、芪升提以益中,以沉、朴下气而暖肾。《冯氏锦囊》曰:补土莫先补火。又曰:已补肾中之火,尤补肾中之水。兹佐以姜炭,以补火者生土也。益以石斛、首乌、女贞,以补水者滋土也。证之昔贤治病之由,当不大谬。自制服三剂:
天生术 五钱米泔制 潞党 三钱 茯苓 二钱 益智 二钱 姜炭 六分 炙芪 一钱 姜朴 八分 石斛 二钱五分 泡吴萸 七分 麦冬 一钱 沉香末 六分 首乌 三钱 淮山 三钱 女贞子 二钱 炙甘 七分
治泰雅堂肝肾受风,恶寒发热,胸膈梗塞,不思饮食,脾经积湿作泻,小便赤涩。自制二方:
紫苏 八分 元参 二钱 枳壳 七分 生甘 五分 白菊 一钱 麦冬 一钱五分 花粉 一钱 独活 五分 陈皮 六分 酒芩 一钱 生姜 三片 茯苓 三钱 前胡 六分 桔梗 七分 薄荷 八分
荆芥 八分 麦冬 一钱 苏梗 七分 花粉 一钱 酒芩 一钱 生甘 五分 元参 一钱五分 防风 七分 酒生地 一钱五分 黄柏 一钱 杏仁 一钱 盐泽泻 一钱
服前方后,病愈六七。惟积湿太重,左手脉濡细。脾泄尘垢之至,小便清浊未分,不思饮食,此方主之。自制:
生地 一钱五分 酒芩 一钱 沙参 一钱五分 木通 八分 炒粳米 二钱 茯苓 二钱 首乌 三钱 元参 一钱 酒胆草 一钱 赤茯 三钱 独活 八分 盐泽泻 八分 潞党 三钱 鲜皮 二钱 荆芥 八分 麦冬 一钱 秦艽 一钱
雪雅堂医案
孙铭仲 寒湿凝滞膀胱,小腹痛泄,恶心,肝木郁而不疏,右手脉软,左关略大,用五苓去猪苓,加小茴香、半夏、陈皮、甘草、青皮、川连、吴萸。
银耋 脾泻愈后不时复发,不思纳食,口渴,调摄善后方。
西洋参 酒白芍 白当归 于潜术 淮山药 炙甘草 鸡内金 制首乌 白建莲 云茯苓 正丽参 榧子肉 生谷芽
银耋 脾泄不止,温固摄纳为主。
高丽参 二钱 肉蔻仁 钱半 母丁香 八分 禹余粮 三钱 炒於术 三钱 诃子肉 二钱 鸡内金 二钱 炙甘草 一钱 云茯苓 三钱 川附片 一钱 酒白芍 二钱
庄太太 黎明腹痛溏泻,治属于肾。
北五味 二钱 盐小茴 钱半 泡吴萸 钱半 破故纸 二钱 潼沙苑 三钱 湘莲肉 三钱 肉豆仁 三钱 川杜仲 三钱 淮山药 三钱
松台 脾胃阳虚溏泄,守补佐以通阳固涩。
炒白术 三钱 白茯苓 二钱 益智仁 一钱 米党参 三钱 莲子肉 三钱 御米壳 二钱 炙甘草 一钱 母丁香 一钱 肉蔻仁 二钱
李 暑湿水泻,腹痛恶心,疏补脾胃,佐以祛湿和中。
苍术 炒薏米 茯苓 半夏 木香 白扁豆 川朴 砂仁 大腹皮 藿香 炙草 白术
李城韬 恶心腹痛泻泄,暑湿内蕴。
苍术 三钱 茯苓 三钱 扁豆皮 三钱 半夏 二钱 大腹皮 二钱 厚朴 二钱 泽泻 二钱 广木香 二钱 猪苓 二钱 藿香梗 二钱
溏泻腹痛,脉沉细而牢,寒气内锢,痛时有形,痛止则散,辛热以祛内寒,佐以固涩止泻,俟泻止接服天台乌药散,乃燥胜缓攻之法也。
高丽参 五钱 炙甘草 钱半 吴萸 二钱 炒川椒 二钱 肉蔻仁 四钱 良姜 二钱 炮干姜 二钱 制附片 二钱 诃皮 三钱
朱润生 胃虚木克,晨起腹内风气窜痛,必暴泻一次而后已,两关左强右弱,补土泻木,肝脾两调,《金匮》所谓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是也。
高丽参 炙甘草 吴茱萸 炒白术 真川椒 宣木瓜 广陈皮 小川连 莲子肉 焦白芍 云茯苓 乌梅肉
陈 脉弦细数,久咳增泻,肺阴已虚,脾复受伤,生生之机,将何所恃?清肃肺气,仍须兼顾脾胃,药宜仿补土生金之法。
钗石斛 三钱 炒薏米 三钱 盐橘皮 一钱 云茯苓 三钱 生百合 一钱 莲子肉 三钱 白扁豆 三钱 淮山药 三钱 糯稻根 四钱 生甘草 五分
久泄阴伤及阳,虚胀喘促,咽干舌绛,脉细欲寐,真阴五液大伤,八脉不司固摄。因思叶案中,有采用仲景少阴篇中填塞阳明一法,以肾为胃关,固胃关即是摄少阴耳,与此症吻合。
赤石脂 八钱 禹余粮 五钱 高丽参 五钱 宣木瓜 三钱 炙甘草 二钱 五味子 二钱
余听鸿医案
昭文广文杨镜翁云:其兄脾泄便溏日久,服药无效。后有医传一方,云以山芋一个,约半斤,用黄土调烂包好,置灶内煨熟,去泥去皮食之,每日一个。依法行之,约食三四月,而脾气已健,大便亦坚。余思山芋一物,色黄而味甘淡,气香,黄属土,甘入脾,淡去湿,以土包之,以土助土也,以火煨之,以火生土也。此等平淡之方而去疾者,妙在空灵,直在有意无意之间耳。为医立方,能到如此平淡,亦不易耳。(脾泄)
医案摘奇
表嫂俞氏,中年患脾泄,延二十月,或稀至四五遍,或重至八九遍,屡甚屡减,总不止,邀余治。脉细弱,色皏然,食少神疲,治以补中益气,归身炒炭合四神加炮姜、粟壳,或加茯苓、石脂、榴皮,前后服四十剂而泄止。忌食冷滑生硬之物,虽蔓青热食必泻,忌口一年而安。(虚泄痢)
吴仰山,泰和典当之伙也。一日清晨,该典使人邀余,至则该典经理张少云,谈仰山昨夜大便,泻至四十遍,今天明至此,又十四遍矣。曾服小方二,皆不中病。少云喜谈方药,讲究医书,又常施药,邻近有病,必研究病原,考察方论,今同事仰山有病,更为注意。余切其脉,洪数而右寸甚急,身热而自觉畏寒,舌绛无苔,渴饮不彻。余乃谓少云曰:仰山之病,是火泻也,望勿疑余方之怪。少云云:君殆将用三黄乎?即请开方。余书麻黄、葛根、石膏、连翘、车前、牡蛎、桑皮、麦冬、白芍、甘草,麻六分,葛三钱,膏一两,大剂一帖。少云持方,踟蹰曰:水泻服此,其理安在?余曰:肺热移于大肠则洞泄,方虽新奇,谅无不效。少云勉从之。明日复邀余诊,至则见仰山正在啜粥,余问昨夜泻几遍?仰山云:服药后泻止,于昨夜安眠一觉,及醒,天已明矣。但腹甚饥,此已第二餐。顷之,少云至,询及昨日之方,出于何书?余曰:是《内经》也。少云云:《内经》安有是方?余曰:秋令燥金,肺主之,今秋亢燥,燥气化火,火克金,必伤肺,肺受燥火之灼烁,必求助于水。肺热,并心亦热,肺与大肠,心与小肠,两相表里,心移热于小肠,必肺移热于大肠,胃受水气,不能升液滋润肺系,所以肺布叶举,水气直达下焦,而为洞泄。《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云:火郁发之。此其义也。(水泻)
邵兰荪医案
遗风王 舌厚黄滑,便泻不化,脉弦濡,小便不利,此属湿热。脘闷,宜和中清利。 (六 月初八日)
藿香梗 二钱 焦六曲 四钱 蜜银花 二钱 猪苓 钱半 原滑石 四钱 炒川连 七分 扁豆衣 三钱 通草 钱半 川朴 一钱 省头草 三钱 新会皮 钱半 引 荷叶 一角
二帖。
介按:湿胜便泻而小便不利,治以清利湿热。又佐消食扶脾,确是双方兼顾之疗法。
安昌夏 舌滑白,脉弦细,便溏,患小便不多,脘闷,气冲欲呕,藉猪苓汤加减。 (三月 十三日)
猪苓 钱半 广藿香 二钱 仙半夏 钱半 大腹皮 三钱 泽泻 二钱 滑石 四钱 左金丸 八分 玫瑰花 五朵 茯苓 四钱 厚朴 一钱 香附 三钱
清煎,四帖。
又 湿热未清,腹中胀闷,脉涩滞,便泻,仍宜猪苓汤加减。
猪苓 钱半 藿香梗 二钱 大腹皮 三钱 左金丸 八分 泽泻 三钱 滑石 四钱 制香附 三钱 佛手花 八分 茯苓 四钱 厚朴 钱半 佩兰叶 钱半
清煎,四帖。
介按:《内经》 曰:湿胜则濡泄。《难经》 曰:湿多成五泄。兹以湿胜而脾胃失于健运,不能渗化,方从猪苓汤加减,以藿、朴、香附,玫瑰等味,芳香燥湿,二苓、泽泻健脾佐运,半夏、左金和胃宽胸,腹皮、滑石泄湿利溲。前后二方,大旨相同,即古人所谓利小便即是实大便之意。
渔庄沈 (妇) 便泻腹痛,右脉涩,左弦细,经停四月,腰酸带下,心泛,舌微白,咳呛。姑宜清气和中。 (十月二十日)
藿香梗 二钱 诃子肉 钱半 新会皮 钱半 桔梗 钱半 川贝 钱半 扁豆衣 三钱 苏梗 钱半 生款冬 三钱 大腹皮 三钱 广木香 八分 蔻壳 钱半
清煎,三帖。
介按:肝肾阴亏,带脉不固,则腰酸带下,肝阳横逆,则腹痛便泻,上乘于肺则咳嗽心泛。先以清肺扶脾,兼用理气之品,是急则治标之意。
新田郦 据述便泻较减,舌根厚,面浮,宜和胃为主。 (六月十三日)
焦六曲 四钱 新会皮 钱半 制香附 三钱 鸡内金 钱半 川连 五分 赤苓 三钱 扁豆衣 钱半 大腹皮 三钱 仙半夏 钱半 炒麦芽 三钱 通草 钱半 鲜荷叶 一角
二帖。
介按:便泻较减,舌厚面浮,此系湿热未净,夹食为患。故治以扶脾渗湿,兼消食滞。
大西庄沈 木克土便泻,气滞经阻,脉右涩左弦,舌心光,胃钝脘闷,腹中有瘕。姑宜泄木和中。 (七月二十九日)
乌药 二钱 川楝子 三钱 炒谷芽 四钱 左金丸 八分 茯苓 四钱 木蝴蝶 四分 扁豆衣 三钱 玫瑰花 五朵 大腹皮 三钱 炒白芍 钱半 佩兰 钱半
清煎,四帖。
介按:肝阳侮胃,气聚成瘕,阳明隶于冲脉,冲脉即是血海。兹以胃被肝乘,血海亦同时为病,以致经阻。治以泄肝救胃,方极稳健可法。
某 据述胃纳稍增,便泻稀水。缘水湿并归阳明,宜分利为稳。
茯苓 三钱 大腹皮 三钱 原砂仁 七分 石莲子 三钱 泽泻 三钱 猪苓 钱半 绿萼梅 钱半 通草 钱半 江西术 一钱 新会皮 钱半 生白芍 钱半
清煎,四帖。
介按:湿归阳明而为泄泻,治以五苓散加减,洵是对症之妙剂。
遗风庞 舌黄滑,脉弦濡,便利腹痛。此属湿热。宜治防痢。 (六月初九日)
广藿香 二钱 焦六曲 四钱 青木香 七分 大腹皮 三钱 六一散 三钱 炒川连 五分 炒枳壳 钱半 新会皮 钱半 川朴 一钱 猪苓 钱半 通草 钱半
清煎,三帖。
介按:湿热薄于肠胃,阻遏气机,而致太阴失健运,厥阴失疏泄,湿蒸热郁,传导失其常度,而便利腹痛。清热导气以渗湿,则诸恙自愈。
某 便泻较减,脉虚,气机不和,舌滑。宜固肾止泻,理气和中。 (三月十七日。
熟地 三钱 骨碎补 三钱 炒杜仲 三钱 炒米仁 四钱 怀药 三钱 茯苓 四钱 新会皮 钱半 玫瑰花 五朵 芡实 三钱 原蚕砂 一钱 甘松 四分
清煎,十帖。
介按:此是脾肾兼虚为泻,故君以地黄、杜仲、骨碎补,大滋肾阴,填精补髓;臣以芡实、山药之健脾,又佐泽泻、米仁以疏水道之滞,使以芳香诸味之理气,适气机转动,则湿走而肾强脾健矣。
渔庄沈 中虚气馁,水谷酿湿,成痰作泻,左脉虚细,右弦濡,舌微黄。心肾不交,寝不成寐。宜治脾肾为主。 (五月十三日)
骨碎补 三钱 夜交藤 三钱 炒枣仁 三钱 炒川连 五分 炒杜仲 三钱 怀山药 三钱 辰砂拌茯神 四钱 粟壳 一钱 炒江西术 一钱 阳春砂 一钱 百药煎 三钱
清煎,五帖。
介按:雷少逸曰:昔贤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夫痰乃湿气而生,湿由脾弱而起。盖为太阳湿土,得湿则健,一被寒湿所侵,遂困顿矣。脾既困顿,焉能掌运用之权衡?则水谷之精微,悉变为痰。痰气上袭于肺,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其大肠固者,肺经自病而为痰嗽,其不固者,则肺病移于大肠而为痰泻矣。雷氏此言,发明痰泻之病源,已无余蕴,深堪钦佩。惟此症系是脾肾兼虚,以致水泛为痰,因大肠不固,遂移病于大肠而作泻。且以心不藏神,阳不交阴而不寐,故其治法,于固肾健脾之中,参用安神涩肠之品。
朱墅杨 (妇) 木克土便泻腹满,脉沉涩,舌黄,心泛欲呕,癸涩,宜防腹胀。 (六月二十日)
藿香 二钱 大腹皮 三钱 新会皮 钱半 川楝子 三钱 左金丸 八分 茯苓 四钱 扁豆衣 三钱 玫瑰花 五朵 佩兰 钱半 通草 钱半 香附 钱半
清煎,三帖。
介按:冲隶阳明,厥阴对峙。今因肝病犯胃,则心泛欲呕,乘脾则便泻腹满,冲脉既被肝逆犯胃而受影响,则癸水难以应期而至。故治以苦辛泄降,俾肝逆稍平,胃气渐和,则诸恙自退。
安昌马 (妇) 上咳下泻,形肉日削,脉弱细,经闭脘格。属棘手重症,宜法候政之。 (又六月初五日)
省头草 五钱 诃子肉 三钱 炒谷芽 四钱 绿萼梅 钱半 川贝 三钱 扁豆衣 三钱 石莲子 三钱 桑白皮 钱半 制香附 三钱 新会皮 钱半 赤苓 四钱
清煎,二帖。
介按:经闭脘格,咳泻形削,此是脾弱肝横,生化无权,中气久虚,血液渐涸,虽用扶脾抑肝之品,究属难愈之症。
(稚孩) 呕渴已差,脉涩滞,舌心厚,腹尚大,胃钝便滑,仍遵前法加减。 (二月十一日)
乌梅 一个 甘松 四分 赤苓 三钱 生香附 钱半 椒目 四分 炒谷芽 三钱 厚朴 一钱 鸡内金 钱半 大腹皮 三钱 通草 钱半 绿萼梅 一钱
清煎,三帖。
介按:肝胃湿热久蕴,脾弱而致腹大便滑,当然以扶脾渗湿,兼清肝胃之热。
(稚孩) 腹形不减,气逆便溏,脉弦细,舌薄滑,身微热,口渴,仍宜和中分消,防疳。 (六月二十四日)
广藿香 二钱 省头草 钱半 鸡内金 钱半 川楝子 钱半 宣木瓜 钱半 甘松 四分 五谷虫 三钱 绿萼梅 一钱 大腹皮 三钱 通草 钱半 香附 钱半
清煎,三帖。
介按:食物不节,脾胃受创,肝阳乘侮,而致腹膨便泻,故治以和肝健脾,清导清热。(泄泻)
萧评郭敬三医案
停食久泄治验
邑侯某,二月中旬,暑篆吾邑,阳节前数日,延余诊病。坐次见其面色青白,肌肉消瘦,吐痰不止,因问其病源。据述旧岁中秋,在省垣食糯米粑,停食作泄,至今未愈,每日尚六七行。诊其脉,沉细而迟,按之无神,惟右关独见浮大濡虚。《经》云:独大者病。今右关之脉,独见浮大,按之无力,脾胃虚惫何疑。十全大补方中,四君芪桂,虽力量浅薄,尚不支离,而归地芍三味,于脾阳衰败之证,只见其助湿滋滑而已。因拟六君子加干姜、附子、灶心土一方,服五六日又延余诊则痰饮已止,泄泻一症每日亦只二次。于前方再加芪桂,又服十剂,精神倍健,饮食顿增,每日只溏泄一次。因嘱其再服数剂,始为转方。适奉委至富顺,会审案件,得晤邓井关徐少尉,亦知医者,拟人参败毒散方,服二三剂即愈,乃《内经》风能胜湿之法也,观此可知用药之妙。
尚按:停食不过诱因,而其人中虚有素,医者诊察不精,施以笼统方法,何能愈病?此案之特色处,全在识脉,断定脾虚失运,上为痰而下则泄。脉证既经认确,则采取方法对病者,权衡用之,决其必效,尚非难事。故识脉为医家第一要着。
邵氏医案
脾泄腹痛脘闷,脉弦细,左沉涩,胃钝足跗浮,癸水趱迟,宜防肿胀。
乌药 一钱五分 炒白芍 一钱五分 藿梗 二钱 生益智 一钱 茯苓 三钱 广木香 七分 新会皮 一钱五分 玫瑰花 五朵 大腹绒 三钱 炒谷芽 四钱 省头草 三钱
三帖。
脾泄较差,食入脘闷,脉细左关弦,癸水未至,口渴跗浮,仍遵前法加减为主。
乌药 二钱 炒白芍 一钱五分 川楝子 一钱五分 省头草 三钱 茯苓 三钱 广木香 七分 炒车前 三钱 绿萼梅 一钱五分 大腹绒 三钱 生益智 一钱 木瓜 二钱
便泻稍减,脉两手皆细,食入脘腹胀闷,经停,防成肿胀。
猪苓 一钱五分 炒阿胶 一钱五分 广藿香 二钱 大腹绒 三钱 泽泻 三钱 制香附 二钱 新会皮 一钱五分 砂仁 七分冲 茯苓 三钱 厚朴 一钱五分 广木香 七分 炒谷芽 四钱
四帖。
苔微白,脘闷大便忽泻,脉细左弦,寒热交作,呛咳肢楚,胃钝小溲乍赤,宜活人败毒散加减治之。
酒炒柴胡 一钱 羌活 一钱五分 桔梗 一钱五分 范曲 三钱 前胡 一钱五分 独活 一钱五分 枳壳 一钱五分 丝通草 一钱五分 川芎 一钱 赤苓 三钱 厚朴 一钱五分
三帖。
胃纳稍振,呛咳便泻不已,脉弦细,苔滑经闭,究属重险之症。
北沙参 三钱 新会皮 一钱五分 诃子肉 三钱杵 西米壳 一钱五分 茯苓 四钱 怀山药 四钱 原粒砂仁 七分 款冬花 三钱 炒居术 一钱 川贝 二钱 桔梗 一钱
三帖。
癸水涩少不调,脉虚细带下,便泻不已,中痞气滞,宜和中止泻为主。
乌鲗骨 三钱 赤石脂 三钱,包 芡实 三钱 化龙骨 三钱 原粒砂仁 一钱 怀山药 四钱 川断 三钱 粟壳 一钱五分 丹参 三钱 杜仲 三钱 香附 二钱 绿萼梅 一钱五分
四帖。
腹痛便利不减,苔黄呕恶,右脉弦滑,月事过期不至,仍照前法加减,防痢。
藿梗 二钱 仙半夏 一钱五分 山楂 三钱 蔻壳 一钱五分 川连 七分,姜汁炒 赤苓 四钱 炒白芍 一钱五分 六一散 四钱,荷叶包 厚朴 一钱五分 新会皮 一钱五分 广木香 八分
三帖。
癸来涩滞,脉虚细,便滑,脘闷,脐下不爽,宜养胃和中,佐理气下。
丹参 三钱 乌鲗骨 三钱 炒谷芽 四钱 省头草 三钱 厚朴 二钱 茯苓 四钱 沉香曲 一钱 绿萼梅 一钱五分 延胡 一钱五分 香附 一钱五分 杜仲 三钱
五帖。
癸涩迟滞,脉沉清,便泻,中痞肠鸣,宜胃苓汤加减。
炒茅术 一钱五分 猪苓 一钱五分 大腹绒 三钱 通草 一钱五分 厚朴 一钱五分 泽泻 三钱 生米仁 四钱 玫瑰花 五朵 新会皮 一钱五分 茯苓 四钱 乌药 二钱
三帖。
便泻腹痛稍减,苔色仍属黄厚,癸涩已有二月不至,脉涩右沉弦,中痞气滞,还宜前法加减为妥。
神曲 三钱 炒茅术 一钱五分 白芍 一钱五分 砂壳 一钱五分 炒川连 八分 赤苓 四钱 广木香 六分 绿萼梅 一钱五分 厚朴 一钱 泽泻 三钱 炒谷芽 四钱
三帖。
癸水先后不一,脉细涩,腹痛气滞,大便滑泻,胃钝带下,宜和中为妥。
焦神曲 三钱 佩兰叶 一钱五分 山楂 三钱 砂壳 一钱五分 厚朴 一钱 广藿香 二钱 炒谷芽 四钱 延胡 一钱五分 广木香 八分 乌药 二钱 玫瑰花 五朵
三帖。
潮热不清,苔黄口渴,大便自利,瘄 疹已现,癸水适至,脉小数,神识恍惚,宜清热祛邪。
① 瘄(cù促):疹子。多指麻疹。
瓜蒌根 三钱 琥珀 八分 青蒿梗 一钱五分 泽兰 一钱 益元散 四钱,包 丹参 三钱 丹皮 三钱 淡竹叶 一钱五分 银花 三钱 扁豆壳 三钱 川贝 一钱五分 灯心 一丸
三帖。
醉花窗医案
过饮致泻 误用提补
大同同年姜验熊,入京赴京兆试,与余同寓三忠祠,文酒谈宴甚相得也。秋初阴雨经旬,兼北人不耐潮湿,一日友人招饮,归来渴甚,饮水过当,越日而泻,日经数十次,颇觉困惫。乃自市补中益气汤提补之。次早,则头晕呕逆,腹痛身热,午后高卧不起。余叩其门,乃曰:今日病甚。余曰:夏月得泻疾,可去腹中糟粕,何必过计。姜乃以所服之药告。余曰:君何贸贸 若此。姜曰:曾忆家君得泻疾,服此甚效,兹则增剧,实所不解。余曰:尊大人必年老气虚,中气不摄,日久滑泻,故以补中益气提之无不效者。君饮水过度,清浊不分,小便不通,水皆从大便而出,急宜疏利,乃反提之。若大便再不通,则腹鼓身肿,成大症矣。遂遣仆买胃苓丸二两,令以姜水送之。次日而小便通,又次日而水泻止矣。
① 贸贸:轻率貌。
曹沧洲医案
右 便泄不畅,溲少有汗,舌中光,胸闷。防直入三阴,诸厥变幻。
陈香薷 越鞠丸 白豆蔻 楂炭 白蒺藜 橘红 生米仁 茯苓 赤芍 制半夏 六曲 车前子(风温湿热附伏邪伏暑)
左 触痧之后,转为便泄不已,胃气不来,胸闷溲赤,表热不透,脉不畅。治宜疏化。
广藿梗 三钱 白蔻仁 七分,研冲 猪苓 三钱五分 陈皮 一钱 干佩兰 三钱 六曲 四钱 泽泻三  生米仁 四钱 制川朴 一钱 枳壳 三钱五分 法半夏 三钱五分 炒谷芽 五钱,包 鲜佛手 钱五分(风温湿热附伏邪伏暑)
右(出诊方) 营虚阴薄,肝脾两病,湿阻气机,运化迟钝。由是大便不畅作泻,腹微痛,心胸微热,腰酸,日午头痛为甚,脉右濡、左实弦不畅。拟疏化并进,以复转运之机。
制於术 一钱 川石斛 四钱 杜仲 三钱五分 广木香 五分 扁豆衣 三钱 白蒺藜 四钱 车前子 三钱五分,包 陈莱菔甲 三钱 带皮苓 四钱 煅瓦楞壳 一两 陈佛手 一钱 焦麦芽 四钱 鲜荷梗 尺许(风温湿热附伏邪伏暑)
右 向病肝气,尽日脾损,易于便泄作胀,舌白,脉软弦。宜疏和并进。
漂白术 三钱五分 春砂末 七分,冲 沙苑子 三钱,盐水炒 生谷芽 五钱,绢包 淮山药 三钱,炒 沉香曲 三钱,绢包 菟丝子 三钱,盐水炒 资生丸 四钱,绢包 茯苓 三钱 炙鸡金 三钱,去垢 白芍 三钱五分(肝脾门)
左 胃强脾弱,能食不消,腹鸣溏泄,脉软弦。宜疏补并进。
煨益智 三钱 白芍 三钱 漂白术 一钱五分 炒谷芽 五钱,绢包 炙鸡金 二钱,去垢 菟丝子 三钱,盐水炒 煨木香 三钱五分 资生丸 四钱,绢包 车前子 四钱,炒绢包 带皮苓 四钱(肝脾门)
脾弱运融不健,大便溏薄,纳少,不时腹痛,脉细。素体不充,须加意慎之。
制於术 三钱五分 炙鸡金 四钱 枳壳 三钱五分 楂炭 三钱五分 带皮苓 五钱 六曲 三钱 春砂末 五分,后下 焦麦芽 五钱,包 淮山药 三钱,炒 大腹皮 青木香 一钱 通草 一钱 煅瓦楞粉 一两,包(肝脾门)
右 便溏稍愈,腿足仍痛,腹痛、呕恶均减,脉软。宜守前法增损。
生白术 三钱五分 磁朱丸 三钱,吞服 猪苓 三钱五分 五加皮 三钱五分 淮山药 三钱 橘红 一钱 泽泻 三钱 陈麦柴 四钱 带皮苓 四钱 制半夏 三钱五分 生米仁 三钱 炒谷芽 五钱(肝脾门)
幼 泄。便泄日久,嗜食腹大。防成疳积。
漂白术 三钱 炙鸡金 三钱 大腹皮 三钱 陈米缠 四钱 淮山药 三钱 煨木香 一钱 五谷虫 三钱五分 新荷蒂 三只 扁豆衣 三钱 煨肉果 三钱五分 车前子 三钱(痢疾门附泄泻便血)
左 泄。大肠积湿蒸热,便溏不畅,小溲亦不流利。厥少气化不宣。难以奏效。
淡芩炭 一钱 连翘 三钱 银花 三钱 甘草梢 五分 川柏 三钱五分 茯苓 四钱 土贝 五钱 川萆薢 三钱 知母 三钱五分,盐水炒 川石斛 三钱 无花果 三钱 台乌药 三钱五分
焫药方:胡连 升麻 淡芩 葛根
煎汤熨之,不可吃。
右 泄。便泄止,溲通,腹膨大较松。延经两月,诸须慎之。
粉葛根 六分 五谷虫 三钱,焙透 车前子 四钱,包 六曲 四钱,炒 大腹皮 三钱,洗 煨木香 一钱 楂炭 三钱 扁豆衣 三钱 泽泻 三钱(痢疾门附泄泻便血)
左 泄。脾泄日久,不独土夺运迟,即命火蒸腐之权亦日渐衰微矣,夫命门为生命之根,中土为气血之源,火土既衰,能无百病丛生乎。刻下脏真悉虚,求其致病之源,培土当得渐渐获益。
膏方:大熟地 四两,炒松春砂末拌 陈清阿胶 一两半,收膏时入 菟丝子 三两,盐水炒 西洋参 二两 九香虫 三钱 冬瓜皮 二两 制首乌 三两 制冬术 四两 陈皮 一两,炙 北沙参 一两 焦山药 四两 杜仲 三两,盐水炒 麦冬肉 一两 带皮苓 四两 川断 三两,盐水炒 焦扁豆 四两 枣仁炭 四两 沙苑子 三两 加范志曲 三两 车前子 三两,包 如法熬膏。
右 泄。吐泻六日,败象齐备,今日得势稍减,肢冷得暖,败象气急不平,脉软,舌红干,神气迷蒙,终恐发厥骤变,小效,不足恃也。
白术 左牡蛎 先煎 公丁香 车前子  茯苓 真风斛 六曲 白芍 台参须 乌梅 代赭石 先煎 焦麦芽(痢疾门附泄泻便血)
右 泄。肝气积久,脾病作泻,面浮足肿,癸水不行。拟气营两治。
漂白术 三钱五分,枳壳一钱同炒 泽泻 三钱,茴香五钱同炒 白蒺藜 四钱 丹参 二钱 茯苓 四钱 苏梗 三钱五分 陈佛手 三钱五分 鸡血藤膏 一钱,研冲 猪苓 三钱五分 制香附 三钱五分 车前子  陈麦柴 各四钱(痢疾门附泄泻便血)
左 泄。素病脾泄,复多操劳,积虚积损由来已久,自从上年夏令湿阻,秋来患疟,病缠失调,今则气阴两乏,无脏不虚,形肉消瘦,神思疲惫,阴虚生内热,肌灼小溲赤短,阳虚生外寒,形体怯寒,加以气不化湿,湿痰作嗽,气不生津,口燥作渴,渐至肝肾不支,不能起于床。脉细小虚数,舌质红,中苔白。阴竭于下,火浮于上,虚脱一途已近,不能重用补药。汲深绠短,恐不易奏功也。
人参须 盐半夏 抱木茯神 麦冬肉 炙鳖甲 橘白 南沙参 川石斛 生蛤壳 料豆衣 淮山药 川续断(痢疾门附泄泻便血)
右 泄。大便闭结,尤易溏泄。此脾运不健也。
川石斛 四钱 炙鸡金 三钱 川断 三钱 炒谷芽 五钱 陈皮 一钱 大腹皮 三钱 生米仁 四钱 桑枝 一两 法半夏 三钱五分 五加皮 三钱五分 瓜蒌皮 三钱 茯苓 四钱
左 泄。运化不健,大便溏泄,脉细。治在中焦。
漂白术 三钱五分 炙鸡金 三钱,去垢 六曲 四钱 大腹皮 三钱,洗 煨木香 一钱 橘红 一钱 资生丸 四钱,包 炒谷芽 五钱,包 茯苓 五钱 法半夏 三钱五分 生米仁 四钱(痢疾门附泄泻便血)
右 泄。乍寒乍热,咳痰,脉沉细而弦,舌白,脐腹痛,大便匀利。通体虚乏已极,加以抑郁燥劳,调理之法,洵非易易,必得扫尽思虑,以助药力所不逮。
归身 二钱,土炒 象贝 四钱 真郁金 一钱 煅瓦楞粉 一两,包 白芍 二钱 广木香 一钱 茯苓 四钱 台乌药 三钱五分 淡芩炭 三钱五分 盐半夏 三钱五分 扁豆衣 三钱 通草 一钱 生麦芽 五钱 陈佛手 三钱五分(痢疾门附泄泻便血)
上池医案
风邪里郁,发热作泻。
柴胡 黄芩 赤苓 赤芍 川斛 谷芽 橘红 甘草 姜 枣
气逆苦咳,肝病也。所以妨食作泻,和中培土调理。
麦冬 焦半夏 智仁 石决明生敲 陈皮 焦白术 茯苓炒研 灶心黄土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此求本之治也。积劳中气虚,气逆吐泻,每发于春,春乃木旺之候。交夏则土令,金土旺木不能侮土也,而气逆吐泻之病反平。诊得脉右软左细而弦,肝之旺非有余之象,乃肝阴亏而水不涵木,木火上冲作呕作泻,平肝已属见病治病,断无伐肝克肝之理,况胃纳则安,得谷则和,其为中气不足无疑。腹之膨,肤之胀,是虚是实,拟培土法。前当夏季,缘司天火令,燥气之药不宜,宗经旨,肝病治脾,柔有制刚之义。
人参 米仁 料豆衣 阿胶 炙草 白术 茯苓 砂仁壳 白芍
舌白如霜,泄泻兼积,此乏力之后,湿郁伤脾也,虽脉细少纳,而补土尚非所宜,拟分利渗湿,以冀痢缓纳谷。
土炒川连 滑石 香薷 炒楂 白蔻仁 萆薢 赤苓 神曲
病已两载,脾胃久虚,便溏腹鸣,腹痛腹膨,总是气血并虚。
焦白术 归身 淮山药 煨木香 砂仁 白芍 制香附 米仁 大枣 炮姜炭
恶寒不发热,湿郁气亦郁也,无汗必作泻,久久必痢。
柴胡 焦茅术 米仁 枳壳 木通 葛根 防风 炒楂 木香 姜皮 红枣
脾土素亏,大便久泄,培土和中,切忌生冷。
焦白术 楂炭 防风 荆芥 米仁 赤苓 萆薢 香附 枯荷蒂
本质肝脾肾三阴并亏,戒酒节饮以来,便泄已愈,近因暑湿郁蒸,脾土复不健运,作胀作泻,是土衰不化湿,湿郁复伤脾矣,标本兼治为要。
广霍 陈皮 米仁 半夏炒 茯苓 智仁 砂仁壳 萆薢 煨姜 大枣
沈氏医案
新场徐兴若,大病之后,脾肺之气已虚,所以大便作泻,而肛门下坠,四肢倦怠乏力,脉息数软。此气虚下陷之故,理宜加味补中益气汤治之。
人参 白术 黄芪 当归 柴胡 升麻 甘草 茯苓 五味 广皮 木香  加天冬 荷叶蒂 砂仁
一妇人患泄泻,清晨更甚,为日已久,面黄乏力。此系脾受木克,理宜疏肝扶脾之药治之。
白术 茯苓 白芍 广皮 香附 猪苓 泽泻 厚朴 甘草 加干荷叶
平素善饮,则知胃中湿热,纠结不清,湿胜则濡泄,所以大便泄泻,湿伤筋,所以手足牵引。湿生热,热生风,肝主风,肝开窍于目,所以左目小而右目大。脉息左弦右滑,此乃肝木乘脾也。 (原评,语皆有本,如洞见五脏。)理宜扶脾疏肝为治。
白术 半夏 广皮 茯苓 钩藤 厚朴 木瓜 香附 白芍 车前
咳嗽之后,脾胃两虚,以致五更泄泻。此乃肾虚不能闭藏,脾虚不能健运之故也。脉息虚小无神,理宜健脾和胃之剂,先服煎剂以健其脾。忌生冷油腻,使易于运化也。
煎方:人参 白术 广皮 茯苓 黄芪 白芍 甘草 苡仁 五味 砂仁 加荷蒂
丸方:补骨脂 肉果 五味子 木香 姜枣捣丸名四神丸
疝症属肝经郁火,不得疏泄,外受寒凉所束,以致肿胀作痛而上升。理宜疏肝气,清肝火。
煎方:柴胡 青皮 香附 山栀 木通 黄柏 橘核 瓜蒌 苍术 牛膝 加砂仁
丸方:苍术 黄柏 香附 青皮 牛膝 山栀 橘核 枳壳 木通汤法丸
浴方:苏叶 艾叶 水晶葡萄叶 煎汤热浴
鲁峰医案
桂附养脏汤,此予治两姨弟索大爷口疮腹泄之方也。初伊患口疮腹泄之症,已经数月,后至食水下咽,肠一鸣而即泄出,胃间毫不能存。六脉沉细将绝,神脱气惫,四肢厥凉,危在旦夕。子视之恻然,见其口干,不时饮水,乃立一罂粟壳、车前子、淡竹叶、酸梅加红糖之方,令其煎汤以代茶,不期饮,一日夜腹泄止一半,而口疮渐消,饮粥亦能少存。次日诊其脉,脉亦微起,遂用此方,连服十数剂而愈。实令人意想不及,洵所谓药治有缘人也。
桂附养脏汤方:
熟地 三钱 附子 一钱,炮 肉桂 一钱,捣块 破故纸 一钱五分,盐炒 山药 三钱,炒 党参 二钱 黄芪 三钱,蜜炙 归身 二钱,酒洗 白芍 三钱,酒炒 茯苓 二钱,乳浸 陈皮 一钱,留白 罂粟壳 二钱,蜜炙 诃子 二钱,面煨 肉豆蔻 二钱,面煨 川牛膝 一钱五分,酒蒸 车前子 二钱,微炒 炙甘草 二钱
引加煨姜一片,大枣二枚,煎出微冷服。每煎分三次服,服后压以食。
导火止泄汤,此予治家姊口疮腹泄之方也。家姊年近六旬,大便溏泄数月,直成水泄,日无次数,而口内生疮,满口厚烂,加以咽痛,不思饮食,夜不得眠,形容消瘦。予往诊视,六脉俱微而两尺尤甚,知为不起之症,暗嘱甥备办后事,奈姊望好之念切,命予立方服药,予遂疏是汤,服一帖而泄少止,二帖泄止而口疮全消,能进饮食,后连服数帖,夜间得眠而愈矣。
导火止泄汤方:
熟地 四钱 破故纸 一钱五分,盐水炒 山药 三钱,炒 枸杞子 二钱,酒炒 菟丝子 二钱,酒浸 茯苓 二钱,乳浸 车前子 二钱,微炒 牛膝 一钱五分,酒蒸 归身 二钱,酒洗 白芍 三钱,酒炒 酸枣仁 二钱,炒 黄芪 二钱,蜜炙 甘草 一钱五分,蜜炙
不加引,煎出兑入肉桂末一钱,微温服。
益火资土汤,此予治通政司参议七公口疮腹泄之方也。初伊口内生疮,大便溏泄,后至大便不自主,时刻漏下,而口疮益甚,不嗜饮食,面黄唇白,形神萎顿,就予诊视。脉见左关弦缩,右关沉微,两尺俱微细,遂疏是汤,服二剂泄止而口疮消,又加减服四剂,饮食得味,前症悉除矣。
益火资生汤方:
制何首乌 四钱,赤白各半 破故纸 二钱,盐水炒 山药 三钱,炒 茯苓 二钱,乳浸 归身 二钱,酒洗 白芍 三钱,酒炒 车前子 二钱,微炒 牛膝 二钱,酒蒸
不加引,煎服。
止泄二苓汤,此予治知州王公水泄之方也。初伊因天热多渴,饮水无节,以致腹泄三日不止,延予诊视,遂立此汤。服头煎泄止,尽剂而愈。
止泄二苓汤方:
藿香 一钱五分 黄芩 二钱,炒 枳壳 二钱,麸炒 青皮 一钱 花粉 二钱 茯苓 二钱 猪苓 二钱 泽泻 一钱五分 车前子 二钱 大腹皮 一钱五分 甘草 一钱五分
引加淡竹叶一钱,灯心一子,煎服。
也是山人医案
钱(四三) 身无寒热,脉缓,便溏,纳谷而少。胃气方苏,脾弱不司运化,病后颇有是症也。
生白术 二钱 新会皮 一钱 建泽泻 一钱五分 益智仁 煨研,八分 焦麦芽 一钱 茯苓 三钱 厚朴 一钱(脾胃)
牛(三二) 暑湿内踞,脘闷泄泻,议通三焦。
藿香叶 一钱 制半夏 一钱五分 赤苓 三钱 飞滑石 三钱 木瓜 一钱 南楂炭 一钱五分 炒厚朴 二钱
姚(三五) 暑邪内郁,脾胃不和,泄泻。
藿香 一钱 炒扁豆 三钱 茯苓 三钱 南楂炭 一钱五分 木瓜 一钱 泽泻 一钱 厚朴 一钱 广皮 一钱 炒砂仁 五分
倪(十三) 禀质最薄,滑泄不止。
焦白术 二钱 炒焦谷芽 一钱五分 茯苓 三钱 益智仁 五分 广皮 一钱 泽泻 一钱 厚朴 一钱 姜炭 三分
徐(五岁) 潮热泄泻,口渴已久,脱肛初愈。
煨葛根 八分 六神曲 一钱五分 猪苓 一钱 焦於术 一钱五分 淡芩 一钱 泽泻 一钱 土炒白芍 一钱五分 大麦芽 一钱
汤(六岁) 泄泻腹痛,呕恶头汗,在冲年总属脾胃气馁。从经旨后泄腹痛例,拟建中渗湿方。
焦白术 一钱五分 炒扁豆 三钱 茯苓 三钱 苡仁 二钱 木瓜 一钱 泽泻 一钱 南楂炭 一钱五  广皮 一钱
又 泄泻腹痛,呕恶头汗,全是脾胃病。前服建中渗湿之剂,泻痛悉减,恶心汗泄仍在。《经》云:诸呕吐逆,皆属于火。恐脾传肾,而变为滞下之患,仿仲景泻心汤意。
炒小川连 四分 制半夏 一钱五分 吴萸 七分 炮淡黄芩 一钱 木瓜 炒,一钱 茯苓 二钱 生白芍 一钱五分
叶(三八) 脾肾两衰,腹鸣晨泄,阳微所致。
淡吴萸 七分 淡补骨脂 一钱 建莲 三钱 煨肉果 三分 炒菟丝饼 一钱五分 山药 炒,二钱 茯苓 三钱 五味子 一钱五分
王(三八) 前议扶胃疏瘀方,瘕泻大减,少腹微痛,腰微酸楚,寤而少寐,恶露已净,督虚背寒,总属妊去液伤,络脉空隙。投温防燥,过润恐清,均非产后至当之法。然瘕泄已减,殆非温下之品,无以入于至阴之地。择其温而不燥,润而不清者,治之自有并行不悖之妙。
鹿角霜 三钱 炒香菟丝饼 一钱 茯苓 三钱 当归 一钱五分 杜仲 炒,二钱 炙草 五分 炒黑小茴 六分 小生地炭 三钱 远志 炒,四分(泄泻)
沈(五二) 寒湿内郁,泄泻腹痛,小便频数,面痿跗肿。
煨益智 八分 汉防己 一钱五分 炮姜炭 六分 炒焦厚朴 一钱 木瓜 一钱五分 苡仁 三钱 桂枝木(八分)
又 跗肿,泄泻,腹痛。
西党参 二钱 汉防己 一钱五分 炮姜炭 六分 淡吴萸 八分 炒木瓜 一钱五分 苡仁 三钱 茯苓 三钱 煨益智 八分 桂枝 八分 加台药 一钱
陈(五八) 溏泄跗肿,晨起略爽,下午病剧,是脾肾阳惫残何疑。
党参 二钱 淡吴萸 八分 炒焦小茴香 八分 胡芦巴 一钱五分 巴戟天 一钱五分 茯苓 二钱 制川乌 一钱五分(脚气)
孟河费绳甫先生医案
佚名,初诊 外感风邪,内挟食滞,淆乱清浊,升降失常,大便泄泻,少腹作痛,头眩且胀,口干苔白,脉来弦细。虚体受邪,必以祛邪为先,外解风寒,内消食滞,清浊自分,邪退正安,河间治法,不外乎此。宜泄邪消食,升清降浊。
老苏梗 一钱半 嫩桔梗 一钱 粉葛根 二钱 生甘草 五分 六神曲 四钱 江枳壳 一钱 赤茯苓 二钱 冬瓜子 四钱 川通草 五分 车前子 二钱 川石斛 三钱 香连丸 一钱 生熟谷芽各 四钱 荷叶 一角
二诊 进泄邪消食、升清降浊之法,发热已退,邪从外泄。惟内陷肠胃之邪,因体虚气弱,难以外透,挟食滞耗气灼营,泄泻转为痢疾,红白俱下,少腹作痛,舌苔白腻,口不作干,脉来弦细。脉症细参,正虚邪陷,非养正透邪,下痢安有止期!症势非可轻视。治宜补散兼行,佐以消导。
嫩桔梗 一钱 粉葛根 二钱 荆芥穗 一钱 吉林参须 一钱 赤茯苓 二钱 茅苍术 一钱 焦山楂 三钱 六神曲 三钱 大腹皮 二钱 陈广皮 一钱 青防风 一钱 生白术 一钱 江枳壳 一钱 生甘草 五分 荷叶 一角
三诊 湿热已化,清升浊降,下痢已止,大便虽溏颇畅。前日用宣散之剂,风邪乘虚而入,遏抑营卫,内热口干,余邪未清,胃失降令,脉来弦滑。治宜清余邪,甘润和胃。
淡豆鼓 三钱 黑山栀 二钱 川石斛 三钱 赤茯苓 三钱 冬瓜子 四钱 生甘草 五分 象贝母 三钱 广皮白 八分 生熟谷芽各 四钱 鲜荷梗 五寸(感冒)
宁波穆瑞庭,发热苔白,腹痛泄泻,延余往诊。脉来细数。外邪挟湿,清浊混淆。方用葛根三钱,桔梗一钱,厚朴一钱,枳壳一钱,神曲三钱,赤茯苓三钱,泽泻钱半,通草一钱,冬瓜子四钱,焦谷芽四钱,鲜荷叶一角,一剂而愈。(湿温)
上海顾长寿,发热口渴,大便泄泻,脉浮弦。邪热夹湿,淆乱清浊,升降失常。方用飞滑石三钱,薄荷叶一钱,淡豆豉三钱,茯苓皮三钱,冬瓜子四钱,生甘草五分,冬桑叶钱半,生谷芽四钱,熟谷芽四钱,通草一钱,荷叶一角,鲜芦根二两。两剂而愈。(湿温)
湖南王石庵,胸腹作痛,得食则安,大便溏泄肢冷。诊脉细弱,此脾虚也。当甘温扶中。方用别直参二钱,益智仁钱半,大白芍钱半,粉甘草五分,陈广皮一钱,大枣二枚。五剂即愈。(虚劳)
脾土久虚,运化无权,积湿无从宣泄,蕴结于中,阻塞胃气,宣布失职,胸腹不舒,纳谷无多,大便溏薄。脉来沉细而弦。治宜健脾化湿,兼和胃气。
吉林参须 八分 赤茯苓 三钱 焦茅术 一钱半 陈广皮 一钱 制半夏 一钱半 川朴花 五分 生熟谷芽各 四钱 连壳蔻 八分 粉甘草 五分 冬瓜子 四钱 大枣 二枚(痰饮)
丛桂草堂医案
卢谷山年近六旬,患泄泻,由夏炳如先生介绍邀诊,脉息小弱,两手俱冷,精神疲倦,此脾胃气虚阳气衰弱之病,乃用理中汤加山药、木香,接服两剂,精神较好,能进饮食,原方加肉桂四分,枸杞子二钱,又服二剂,手稍转温,泄泻已止,但头眩殊甚。原方去姜、桂,加熟地,接服三日,头眩较减,而手仍冷。复于原方中加鹿角胶、黄芪,服两剂后,精神殊觉爽健,惟手终不暖。盖高年真火已衰,非旦夕所能奏功,乃嘱购鹿茸半具,研末,每日服五厘,用高丽参三钱,煎汤和服。卢君遂托友在沪购办参茸,如法服之。半月后返闽,今年春间,卢君复来镇江,言鹿茸甚有效,现在精神甚好,而手亦转温,今担任赖大有皮丝烟号经理云云。大凡积虚之病,皆须悠久成功,而尤必藉血肉有情之品,始易奏效。鹿性纯阳,能补人身阳气,茸生于首,兼能补脑,故有此特效也。(卷一)
江某子十五岁,泻利年余,面黄体瘦,食少作恶,舌光无苔,口干头晕,心悸脉细,每日犹泻十数次,所泻皆稀粪水,盖泻利日久,肠胃中之脂液消亡,昔人所谓下多亡阴是也。与大补元煎,加黄芪、赤石脂、麦冬、玉竹,接服两剂,而泻利已减去十之六七,头晕心悸亦平矣,再服数日全愈。夫参、芪、熟地,为泻痢病最忌之药,盖补滞之品能闭塞肠胃中之病毒,致人于危,而此独以补药奏功者,虚实异宜也。然亦惟纯虚无滞者,始可纯补,否则又当别论矣。(卷三)
王姓妇年五十余,夏间陡患泄泻,暴注下迫,一日夜二十余次,发热口渴,胸闷腹痛,舌苔黄腻,脉数溲热,盖暑湿蕴伏,肠胃中兼有宿滞,火性急速,故暴注下迫也。病者闻之叹曰:真名医也。今年家中因财政困难,故将楼下房屋,赁租与人,自居楼上,讵知亢热非常,自知受暑云云,遂用黄芩汤加连翘、苡仁、六一散、佩兰、枳壳,一剂热退利减,二剂全愈。(卷三)
重古三何医案
大便久溏,脉软肉削,健中温补,斯为稳计。
炒党参 煨肉果 山药 泽泻 木香 白扁豆 菟丝子 炒阿胶 白茯苓 於术(虚劳类)
前苏松太观察龚公闇斋之兄菊人明府,自粤东引疾归,相见于上洋官厅。属山人诊其脉之虚实,山人曰:两尺空软无力,水火不相济也,而右脉尤弱,恐火不生土,则有脾泄肢肿之虞,须及早服药为妙。明府曰:余全家依弟于此,复可以医药累之乎?至明年春,泄泻骤作,日夜十余次。因忆山人言,力求处方,而神色脉象迥不如前诊时,以桂附八味丸为主,加人参、白术服之,无甚进退。山人密告其姪定庵舍人,劝其归。定庵曰:吾伯贫甚无可归,留此或可得先生大力拯之。山人直告之曰:此非鄙人所能也。时明府之从弟号砥斋者在署,亦知医,欲献能于观察之前,指山人方曰:何某能用药而不肯用力,此种病用人参三四两,而佐以附子,无不愈者。于是重用人参,每帖一钱,增至二两。数日后泄减食进,颇有起色。而砥斋告别去,复邀山人诊之。观察曰:君所不能治者,余弟已治之效矣。山人曰:参力诚佳,第可支持目前耳。令兄年届六旬,全赖水火两藏涵濡而熏化之,今两尺虽起,而根柢不牢,右关应指而浮微无力,是本实先拨矣。季夏天气暄热,得参、附以助其阳,尚不致溃败,转至秋深气肃,火将熄,肾水不能收摄,肿势上升,发为喘促,又何方以治之耶?即有名手,能保万全,鄙人亦不复敢奏方。力辞而归。后闻服参至十余两,卒罔效,九月初终于上海署中。
林少穆中丞于壬辰夏来抚吾吴,其冬十二月,以夫人病,遣辕弁见招,苏公子小鳌口荐也。时风雪严寒,星夜飞棹而往。公子导入内室,见夫人卧床呻吟,腹作痛而泄泻不禁,前一日有投左金丸加味者,而痛益甚。中丞焦急,欲用补剂未决。山人诊其脉,六部俱沉,左关微弦,右关尺细濡无力。就证而论,乃太阴脾土失司,肝木乘之为患,而下无命火,又不克熏蒸水谷,堤溃而痛且泻,理固然也,非大剂温补不可。中丞曰:服之果效乎?山人曰:不效即有损矣。乌可乎!遂以葠、术、姜、附等味进,明日泄减而痛未止,即原方重用参,复加肉桂进之。病去七八,五日后往视,已全瘳矣。中丞手书楹联为赠。山人于是名噪吴中,奔走官厅,不胜劳悴云。
凡治病以脉为准,然亦有无脉可诊者。山人之孙向赖陈姓妪襁褓抱以长,一日携其次子年二十余,求治云:患腹痛泄泻。按其脉左右俱无,骇而问其平日如何。曰:自幼穷苦,未尝服药,脉之有无不知也。山人视其神色尚好,四肢不倦,以香砂枳术丸与之。越三日复来,病去大半。再切之,仍六脉俱无。因思古人有凭证之说,殆为此。
向有怔忡之根,迩年时发,泄泻腹痛,下之不畅。下后必精神疲惫,间有头晕,脉左部关尺细数,寸部微弱,右三部细数不调。病属思虑伤脾,脾不健运,下焦亦复木郁,气滞失化,恐延气虚中满。当此秋暑,似直从肝脾和理,入冬可进温养,夜膳似宜少食。管见祈裁用之。
生芪 制术 当归身 广木香 炮姜 白芍 吴萸 炒芩 楂炭 煨肉果 水炙甘草 炒青皮 砂仁壳 酒炒枸橘李
再诊 秋燥退,清肃令行。
党参 制於术 炒菟丝 木香 破故纸 黑姜 水炙甘草 白芍 辰砂拌茯神 炒山萸肉 吴茱萸 炒青皮 砂仁末  荔枝肉
阮氏医案
王 暑伏太阴,寒伤少阴。因寒暑相搏而腹内疼痛,以致中阳不运,气化失常,关门清浊不分,是故大便泄泻而小便短涩,兼之营卫不和,寒热往来,先拟胃苓汤加味治之。
制川朴 八分 南京术 一钱半 结猪苓 一钱半 白茯苓 三钱 广橘红 八分 炙甘草 八分 建泽泻 二钱 生冬术 一钱半 川桂枝 八分 广藿香 一钱半 北细辛 八分 淡吴萸 八分
吴 湿阻中宫,脾阳失运,阑门清浊不分,致成泄泻,拟以胃苓汤治之。
南京术 一钱半 制绍朴 一钱 生白术 一钱半 白茯苓 三钱 广陈皮 一钱 炙甘草 八分 结猪苓 一钱半 建泽泻 二钱
阮 脉实,舌苔黄腻,症见泄泻,呕恶不食,中阳不达四肢,则手足麻木胀痛;浊邪上干,则头目眩晕,胸膈痞闷;邪气外蒸,则肤表悠悠发热。皆因湿食蕴积脾胃所致。先宜调理中州,续后再商。
藿香叶 八分 新荷叶 八分 生谷芽 钱半 萝卜络 八分 佩兰叶 八分 粉葛根 八分 大豆卷 钱半 白蔻仁 八分 水法夏 钱半 带皮苓 二钱 白通草 八分 紫川朴 八分
又诊 湿已化热,邪经透达,但胸痞不食,身热口渴再治耳。
连翘壳 二钱 栝蒌皮 二钱 生谷芽 二钱 生山栀 钱半 淡竹叶 钱半 生竹茹 二钱 鲜芦根 四钱 广郁金 八分 炒枳实 四分 真川朴 四分 川通草 四分
余 湿伤脾阳,四肢倦怠,饮食无味,拟调中化湿法。
白茯苓 三钱 汉苍术 二钱 广陈皮 钱半 水法夏 二钱 紫川朴 一钱 炙甘草 八分 红谷芽 三钱 广藿香 钱半 生米仁 三钱
罗 经水不调,背胀腹痛,近因受暑,感寒,中阳被困,大便自利,四肢厥冷,头痛恶寒。拟方于下。
泽兰叶 钱半 生香附 钱半 茅山术 钱半 广藿香 钱半 玫瑰花 八朵 广郁金 钱半 紫川朴 一钱 川桂枝 一钱 广陈皮 一钱 赤茯苓 三钱 炙甘草 八分
钱 暑湿伤脾,转输失职,阑门清浊不分,致成泄泻。续后似乎肠鸣腹痛,欲作滞下之象。治以疏湿理气为主。
白茯苓 三钱 广藿香 钱半 杭青皮 八分 生谷芽 二钱 建泽泻 二钱 紫川朴 八分 江枳壳 八分 大腹皮 钱半 南京术 钱半
戴 脾肾虚寒,每致大便泄泻,宜温补脾肾以固涩。
西潞党 三钱 炒处术 二钱 白茯苓 二钱 炙甘草 一钱 淡附片 钱半 炮均姜 钱半 肉果霜 八分 淡吴萸 八分 广陈皮 一钱 补骨脂 二钱 春砂仁 八分,研冲
林 中下焦沉寒痼冷,湿气弥漫,阳气被扰,每致肠鸣泄泻,腰腹刺痛。脉见迟细,舌苔白滑。拟用热补通阳法。
淡附片 钱半 炒处术 二钱 补骨脂 三钱 西潞党 三钱 炮老姜 钱半 酒白芍 钱半 益智仁 钱半 紫安桂 八分 淡吴萸 八分 白茯苓 三钱 炙甘草 八分 生姜 钱半
江 湿困中阳,饮食少进,上致胸膈痞闷,下致大便溏泄,拟以调中化湿法。
南京术 三钱 白茯苓 三钱 水法夏 二钱 绍紫朴 一钱 扁豆壳 三钱 广藿香 钱半 久陈皮 钱半 生谷芽 三钱 炙甘草 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