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南洲东部

这天马修又见到了方正化,他说:“陛下,周延儒在刑部大牢暴毙了。”

马修说道:“又是暴毙,怎么死的。”

“刑部之人说他是突发真心痛而亡。”

马修向方正化询问后得知真心痛就是心绞痛或者急性心肌梗塞,确实是容易突发死亡,不过马修不认为这是正常的。

马修说道:“东厂是否查明死因?”

“虽然刑部的文书是这样认为,不过奴婢也不认为这是真的,所以奴婢找到刑部验尸的仵作,还好这仵作深明大义,他交代他在验尸的时候发现一种慢性毒药,还在周延儒胃中发现了麻黄,这位仵作认为真正引发真心痛的是麻黄和慢性毒药。”

马修点头说道:“看来有人不想让周延儒活着。”

“陛下英明,请陛下给奴婢一段时间,奴婢一定抓到幕后主使之人。”

马修说道:“找到证据就行,不用抓人,现在还不到时候。”

“奴婢遵旨,奴婢告退。”

方正化走后,马修才意识到为什么内阁送来的秋后处决名单上没有周延儒,刚开始马修还以为造反的人走的是另一条程序,所以周延儒不在名单上,没想到是因为他早死了,来不及登上名单。

正当马修在京城“学习”处理内政的时候,福王朱常洵怕马修反悔,以极快的速度组建了1万人的侍卫部队,另外还带着10几万的受灾百姓离开了中洲,乘坐海军的船只到达了南洲。

虽然朱常洵的原封地东都在被西北二军的人攻下后,福王府内的资产被西北二军的人当成了战利品,前线自己军中的资产也被天雄军当成了战利品。

可是狡兔三窟,朱常洵被马修“释放”回东都后,重新接手了东都,立马从东都周边的埋藏地找回资金,正巧孟津口决堤,朱常洵开始大肆招收灾民,当然他的福利肯定比辽东的好。

朱常洵从招收的灾民中挑出1万精壮之人分发了从辽东购买的针刺发火枪,时刻不停的训练,等这些人初具战力,朱常洵就申请前往南洲。

朱常洵知道自己有过造反的前科,虽然被马修定义为乱军胁迫,但是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西洲与中洲有陆地连接,而且他与勋贵的关系也不那么好,东洲又是马修嫡系子孙的保留地。为了安全,朱常洵只得选择南洲。

去年安南的郑氏和阮氏被马修允许前往南洲之后,暗朝海军部就从葡萄牙人手中拿到了安全前往南洲的航线,当然这条航线也是在荷兰人手中拿到了,为此葡萄牙人还拿来了荷兰前来暗朝商议停战的使者。

马修在锦衣卫的情报处得知了现在北洲的情况,知道荷兰、葡萄牙和英国现在是同盟,加上荷兰的使者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是私人公司,他们入侵暗朝的举动不是荷兰国家授意,荷兰的使者也决口不提中洲东南的事,只是就目前的统治范围停战。

马修也不再坚持,随后就和使者签署了停战协议,协议除了一些普通的条款,最主要的是荷兰能再次和暗朝交易,并且能享受葡萄牙和英国一样的“优惠”,以10两的价格购买针刺发火枪,当然易损件和纸壳弹也是相应的价格。

双方都很满意,荷兰使者开心的离开了。暗朝海军也从荷兰人手中拿到了航线图,不过海军的人不怎么开心,他们认为要是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资料还留着,到达南洲的航线早就被海军掌握了,也不需要辽东“出卖利益”。

只有上层的决策者才明白马修为什么恢复和荷兰的通商,现阶段“海上马车夫”的名头不是说说的,省了葡萄牙人倒手之后,立刻显现出了效果。辽东的各种产品销量有了显著的提高,马修最重视的橡胶树也以更快的速度向中洲东南聚集。

刚开始海军的船只先到达了南洲西北部,他们都从第一军口中得知西北部有很多矿产,但是不太适合居住,他们沿着海岸线饶了一大圈到达南洲东部。这些海军的人登陆之后看着这里的土地,发觉第一军的人果然没有说错,都是非常肥沃的土地。

朱常洵选择的封地地点和郑氏、阮氏相同,他们都是和马修交战过的人,现在远在海外,但是常年的惯性思维让他们觉得粮食还是放在第一位,虽然西北有很多矿产,但是东南的大量肥沃土地还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所有国家的口粮若是大部分甚至全部都需要进口,那这个国家就会受制于他人。就像原时空的埃及,以前也是一个粮食出口国,发展迅猛,可是受美国蛊惑,开始种植更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就全面受制于美国,没有了发展前景。

虽然朱常洵和郑氏、阮氏不可能有这么长远的眼光,但是中洲的恋土情结让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朱常洵坐船来到南洲后,首先拜访了选择南洲东北部作为封地的郑氏和阮氏,从他们口中得知南洲现在还是有许多土著的,不过这些土著分了很多阵营相互攻伐不休。

拉一批大一批对于中洲圈势力的人来说是轻车熟路了,这两家没有马修提供针刺发火枪,虽然他们手中的武器也比南洲的土著好一大堆,但是损失还是会有的,郑氏和阮氏也一改以前的敌对仇视,两家联合在南洲发展。

朱常洵拜访几日之后就离开了,他来到南洲东南部,发现马修真没有骗自己,这里不但土地肥沃,气候也和关内差不多,朱常洵带领手下和百姓选择一处沿海之地开始在这里驻扎,并将此地命名为新东都。

新东都的命名方式也是马修和他们宗室和勋贵商议的结果,为了对家乡有一个念想,马修同意他们依照自己原来的封地名称命名新封地,当然为了与家乡有所区分,名字前都会加上一个“新”。

朱常洵到达此地后,虽然时间有点耽误,但是不算太晚。他一边让百姓开始种植各种粮食,以便能发觉最适合此地,产量高的粮种;一边让人开始修筑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