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学与病理学生理学
- 吴义春 付玉环
- 1597字
- 2020-08-28 12:10:23
第七节 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一、肿瘤的病因
肿瘤病因、发生、发展是极为复杂的问题,涉及环境因素、机体内在因素、机体与肿瘤相互作用等多方面问题,其中很多问题尚未明了,现仅将取得共识的方面简单归纳如下。
目前普遍认为,导致肿瘤发生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致癌因素和机体内在因素两大方面构成,环境因素作用并改变内在因素,终致肿瘤发生。环境致癌因素包括化学性致癌物、物理性致癌物、生物性致癌物、种族和地理因素等;机体内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等。
(一)环境致癌因素
现已确知的化学性致癌物有1000余种,包括烷化剂、多环芳烃、芳香胺类、亚硝胺类等,其中亚硝胺类是致癌谱广、致癌力强、存在广泛的强致癌物。物理性致癌因素包括离子辐射、射线、镭、铀、氡、钴、锶等放射性同位素照射,慢性机械性、异物(石棉制品、塑料、金属、玻璃纤维等)、炎症非特异性刺激等。生物性致癌因素包括致肿瘤病毒、幽门螺杆菌、寄生虫等。种族和地理因素可能涉及物理致癌因素(如所处环境中致癌物含量异常)或遗传基因本身存在某种缺陷等间接引起肿瘤发生。
(二)机体内在因素
遗传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肿瘤,其基因的突变或缺陷存在于常染色体,是肿瘤发生的主要原因,呈明显家族性,发病早且多发,如视网膜母细胞瘤;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肿瘤,其基因的突变或缺陷从不决定肿瘤的发生,但使肿瘤易发,如着色性干皮病患者经紫外线照射后易患皮肤癌;③环境因素强烈且反复作用,使机体遗传物质遭到破坏而发生突变,最终导致肿瘤发生。绝大多数肿瘤属此类。
此外,内分泌因素、性别因素、年龄因素也与肿瘤发生相关。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
环境致癌因素和机体内在因素均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机体遗传物质,使之破坏、突变,导致核酸物质的结构、代谢、复制异常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三、肿瘤的防治原则
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近年来,全球的医学工作者为攻克肿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目前尚无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因此,加强和普及有关肿瘤的健康教育,开展对肿瘤的普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然是肿瘤防治的关键。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题
1.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________,异型性越________,生长速度越________,恶性程度越________。
2.淋巴结转移癌时,癌细胞首先聚集于淋巴结的________;肉瘤血道转移时,瘤细胞多经________入血。
3.举出二种你所学过的可通过腹膜种植转移的恶性肿瘤:________、________。
4.举出三种可发生鳞癌的器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肿瘤血道转移最常见的器官是________和________。
6.举出几种常见的癌前病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肿瘤的组织结构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前者可决定肿瘤的________和________。
8.肿瘤的转移途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9.肉瘤的转移途径主要是________。
10.高分化鳞癌可见明显的________和________。
三、简答题
1.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有哪些区别?
2.肿瘤的大体形态特征和组织结构如何?
3.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有哪些?可疑有转移时常规需做哪些检查?
4.血道转移最常见的器官是什么?血道转移瘤的特点是什么?
5.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有哪些区别?
6.癌与肉瘤有哪些区别?
7.举例说明肿瘤的一般命名原则和特殊命名原则。
8.常见的癌前病变有哪些?
9.肿瘤对机体的影响有哪些?
10.恶性肿瘤的异型性表现有哪些?
四、病例分析题
患者,男,45岁。左前臂尺侧近腕部11cm处可见一疣状凸起,高0.5cm,面积约1cm×1cm。自诉此疣状物已有2年余历史。今年2月来明显变大,微痒。手术切除送病理。诊断为左前臂尺侧近腕部皮肤乳头状瘤伴轻度非典型增生。
请问:
1.描述该病变可能的镜下形态。
2.病理诊断后是否应进一步治疗?为什么?
(刘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