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

炎症分类方法较多,可根据病程、局部基本病变、炎症累及器官等进行分类,下面重点介绍前两种分类。

一、炎症的临床类型

根据炎症发生的急缓和病程的长短,可分四种类型。

1.超急性炎症

呈暴发经过,病程为数小时至数日,炎症反应急剧,短期内可引起组织器官严重损伤,甚至导致机体死亡。多属超敏反应性炎症,如器官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可在移植器官血管接通数分钟即引起移植组织和器官的严重损伤。

2.急性炎症

起病急,病程一般持续数日至一个月,症状明显,常以渗出为主。炎区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如急性阑尾炎等。

3.慢性炎症

起病缓慢,病程长,6个月至数年,可由急性炎症迁延而来,也可一开始即为慢性炎症。炎症局部多以增生改变为主,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

4.亚急性炎症

介于急性和慢性炎症之间,病程为1~6个月,多由急性炎症转变而来,如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二、炎症的病理类型

(一)变质性炎

变质性炎以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变性、坏死改变为主,渗出和增生较轻微的炎症。多由严重感染和中毒引起,呈急性经过,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迁延呈慢性。常发生于心、肝、肾、脑等实质器官。如病毒性肝炎,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流行性乙型脑炎,以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白喉外毒素引起的中毒性心肌炎,以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由于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常破坏相应器官的结构,导致其功能障碍。

(二)渗出性炎

渗出性炎局部以渗出性改变为主,并伴有一定程度的变质,而增生性改变较轻微的炎症。根据渗出物主要成分和病变特点不同,渗出性炎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等。

★考点提示:各种渗出性炎的辨识

1.浆液性炎

浆液性炎(serous inflammation)是以浆液渗出为主的炎症。浆液主要为血清,含有3%~5%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常发生于皮肤、黏膜、浆膜、疏松结缔组织等,例如:皮肤Ⅱ度烧伤时形成的水疱,感冒初期的清水样鼻涕,胸腔积液、腹水等。浆液性炎病变较轻,组织损伤较小,病因消除后渗出的成分可吸收消散,因此愈后多不留痕迹。但当渗出过多也有不利影响,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如胸腔或心包腔大量积液时,可严重影响呼吸和心脏功能;喉头浆液性炎造成的喉头水肿可引起窒息。

2.纤维素性炎

纤维素性炎(fibrinous inflammation)是以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纤维素性炎常发生于黏膜、浆膜和肺组织。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如白喉、细菌性痢疾等),渗出的纤维素、炎细胞、坏死的黏膜和病原菌等混合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这种有假膜形成的炎症称为假膜性炎(pseudomembranous inflammation)。由于局部组织结构的特点不同,有的假膜牢固附着于黏膜面不易脱落(如咽白喉),有的假膜附着不牢固,易脱落(气管白喉),脱落的假膜可阻塞气管或支气管引起窒息。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常见于胸膜和心包膜,主要病变为在浆膜表面有大量的纤维素渗出。如心包的纤维素性炎时,在心包脏壁两层之间有大量的纤维素渗出,渗出的纤维素随着心脏的舒缩而不断被牵拉形成绒毛状,故称“绒毛心”(图4-6,见书末彩图)。发生于肺的纤维素性炎,主要见于大叶性肺炎,表现为肺泡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渗出。

图4-6 绒毛心

当渗出的纤维素较少时,可被中性粒细胞崩解释放的蛋白溶解酶溶解吸收,或被吞噬细胞搬运清除,或通过自然管道排出体外,病变组织得以愈复。若渗出的纤维素过多、中性粒细胞(含蛋白水解酶)过少或组织内抗胰蛋白酶(抑制蛋白水解酶活性)含量过多时,则纤维素不能完全被溶解吸收,发生机化,导致组织或器官粘连,影响组织或器官的功能。如心包粘连,可影响心脏的舒缩功能。

★考点提示:“绒毛心”的概念

3.化脓性炎

化脓性炎(purulent inflammation)是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炎症。化脓性炎多由化脓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所致。病灶内渗出的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溶解酶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的过程,称为化脓。化脓过程中形成的脓性渗出物称为脓液,是一种混浊的凝乳状液体,呈灰黄色或黄绿色。主要由大量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即脓细胞)、坏死组织碎屑、不等量的细菌和少量的浆液组成。根据化脓性炎发生的原因和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表面化脓和积脓 表面化脓是指发生于黏膜和浆膜表面的化脓性炎。其脓性渗出物主要向黏膜或浆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的炎症不明显,如化脓性支气管炎、化脓性尿道炎、化脓性脑膜炎等。如果表面化脓渗出的脓液在浆膜腔或空腔脏器(如输卵管、胆囊等)内积聚,则称为积脓(empyema),如胆囊积脓、胸腔积脓。

(2)脓肿(abscess) 是指器官或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脓肿常发生于皮下及内脏器官,如肺、肝、肾、脑。脓肿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其产生的毒素致局部组织坏死,继而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浸润并释放蛋白溶解酶,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形成脓肿(图4-7,见书末彩图)。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还可产生血浆凝固酶,使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阻止病原菌的扩散,使炎症较为局限。

图4-7 肾脓肿

如果脓肿较小,可以吸收消散。较大的脓肿常需切开排脓或穿刺抽脓,而后由肉芽组织增生,瘢痕修复。若较大的脓肿,脓液形成过多,既不能吸收又不能排出时,可发生机化或形成慢性脓肿。发生于皮肤和黏膜的脓肿,可向表面破溃在局部形成较深的缺损,称为溃疡;深部组织的脓肿向体表、体腔或自然管道溃破,形成有一个开口的病理性盲管,称为窦道(sinus);若深部组织脓肿一端向体表或体腔溃破,另一端向自然管道溃破,形成两个或以上开口的管道,称为瘘管(fistula)。例如,肛门周围组织的脓肿可向皮肤穿破,形成窦道;也可以一端穿破皮肤,另一端穿入直肠、肛管而形成两端连通的瘘管,称为肛瘘(图4-8,见书末彩图)。

图4-8 窦道、瘘管示意图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有窦道、瘘管形成

(3)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 是指发生于疏松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见于皮肤、肌肉和阑尾(图4-9,见书末彩图)等部位。蜂窝织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此细菌能分泌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可溶解结缔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和纤维蛋白,使细菌易沿组织间隙蔓延、扩散,导致炎症不易局限,炎症病灶内组织明显充血、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炎症病灶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图4-9 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的肌层

阑尾肌层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

★考点提示:化脓性炎的概念及类型;脓肿与蜂窝织炎的异同点

4.出血性炎

出血性炎(hemorrhagic inflammation)是指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为特征的一类炎症。多因血管壁严重损伤,通透性明显升高所致。常见于某些烈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

卡他性炎

发生于黏膜的渗出性炎。“卡他”是希腊语“向下流”的意思。根据渗出物的不同,可分为浆液性卡他、黏液性卡他和脓性卡他。如病毒性感冒初期流清水样鼻涕是浆液性卡他;细菌性痢疾早期黏液分泌亢进是黏液性卡他;淋病时尿脓是脓性卡他等。

(三)增生性炎

增生性炎是指炎症局部以组织、细胞增生性改变为主,变质和渗出较轻微的炎症。增生性炎多见于慢性炎症,但有少数急性炎症以增生改变为主,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和伤寒等。根据炎症局部病变特点的不同,可将增生性炎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一般增生性炎

主要是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腺体、实质细胞等增生,并伴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此种增生性炎无特殊的形态表现,常称为非特异性炎。

(1)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 是指在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下,局部的黏膜上皮、腺体及间质增生,形成突出于黏膜表面带蒂的肿物。炎性息肉可单发也可多发,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淡红色,质地柔软。常见的炎性息肉有子宫颈息肉、鼻息肉和结肠息肉等,可引起出血。

(2)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是指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局部组织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其本质为炎症,而非真性肿瘤。常见于眼眶和肺。炎性假瘤在临床上及X线检查时,常易误诊为肿瘤,应注意鉴别。

★考点提示:炎性息肉与炎性假瘤的概念

2.肉芽肿性炎

肉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性炎。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肉芽肿性炎分为两大类。

(1)感染性肉芽肿 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反应。肉芽肿的主要细胞成分是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常见的感染性肉芽肿有结核结节、伤寒小结、风湿小体和梅毒肉芽肿等。不同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肉芽肿性病变,各自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肉芽肿能围歼病原微生物,限制其扩散,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2)异物性肉芽肿 是由于异物长期刺激所引起的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的结节状病灶(图4-10,见书末彩图)。常见异物有:外科缝线、木刺、滑石粉、石棉纤维、矽尘、死亡的寄生虫虫卵等。其基本形态特征是以异物为中心,围以多少不等的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一般中心无坏死。其功能是包围、吞噬和清除异物。

图4-10 异物性肉芽肿

↑指的是异物巨细胞,△指的是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