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应急救援管理

应急救援管理分4个阶段(图3-2),分述如下。

图3-2 事故应急管理的4个阶段

一、应急预防

应急预防是从应急管理的角度,为预防事故发生或恶化而做的预防性工作。预防是应急管理的首要工作,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是应急管理的最高境界。

1.应急预防的含义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以下两层含义:

①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

②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工厂选址的安全规划,减少危险物品的存量,设置防护墙以及开展公众教育等。从长远看,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2.应急预防的具体情形

①事先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事件,采取控制措施尽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②进行现场应急专项检查、安全检查,查找问题,通过动态监控,预防事故发生。

③在出现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消除事故的发生。

④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

3.应急预防的工作方法

(1)危险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应急管理的第一步。要首先把本单位、本辖区所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全面认真的辨识、分析、普查、登记。

(2)风险评价 在危险源辨识、分析完成后,要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确定可能存在不可接受风险的危险源,从而确定应急管理的重点控制对象。

(3)预测预警 根据危险源的危险特性,对应急控制对象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对出现的事故征兆和紧急情况及时发布相关信息进行预警,采取相应措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4)预警预控 假定事故必然发生,在预警的同时必须预先采取必要的防范、控制措施,将可能出现的情形事先告知相关人员进行预警,将预防措施及相应处理程序告知相关人员,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能有备而战,预防事故的恶化或扩大。

二、应急准备

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过程。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工作。

1.应急准备的目的

应急准备的目的就是通过充分的准备,满足事故征兆、事故发生状态下各种应急救援活动顺利进行的需求,从而实现预期的应急救援目标。

2.应急准备的内容

①应急组织的成立。

②应急队伍的建设。

③应急人员的培训。

④应急预案的编制。

⑤应急物资的储备。

⑥应急装备的配备。

⑦应急技术的研发。

⑧应急通信的保障。

⑨应急预案的演练。

⑩应急资金的保障。

外部救援力量的衔接,以及其他。

3.应急准备的工作方法

(1)应急预案编制 应急救援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应急准备的第一步就是要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应急预案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应急行动对时间要求十分敏感,不允许有任何拖延。应急预案预先明确了应急各方职责和响应程序,在应急资源、培训、演练等方面进行先期准备,可以指导应急救援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将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降到最低限度。

(2)应急资源保障 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准备,为应急救援的具体实施提供保障。各项应急保障是否到位,对应急救援行动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应急培训 应急培训工作,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需要,是增强公众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需要,是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其造成损害的需要。应急培训是应急准备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和工作方法之一。

(4)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活动是检验应急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完备性和有效性的最好方式。定期进行应急演练,不仅可以强化相关人员的应急意识,提高参与者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实战水平,还能暴露应急预案和管理体系中的不足,检测制定的突发事件应变计划是否实际、可行。同时,有效的应急演练还可以减少应急行动中的人为错误,降低现场宝贵的应急资源和响应时间的耗费。

三、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是在出现事故险情、事故发生状态下,在对事故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有关组织或人员按照应急救援预案立即采取的应急救援行动,包括事故的报警与通报、人员的紧急疏散、急救与医疗、消防和工程抢险措施、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和外部求援等。

1.应急响应的目的

应急响应的目的有两个。

①接到事故预警信息后,采取相应措施,将事故扼制于萌芽状态。

②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事故发生后,按照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展开抢险、救援行动,及时控制事故,防止其恶化或扩大,最终控制住事故,使现场局面恢复到常态,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

2.应急响应的工作方法

(1)事态分析 它包括现状分析和趋势分析。现状分析:分析事故险情、事故初期事态现状;趋势分析:预测分析和评估事故险情、事故发展趋势。

(2)启动预案 根据事态分析的结果,迅速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并确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

(3)救援行动 预案启动后,根据应急预案中相应响应级别的程序和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调配应急资源,迅速展开应急救援行动。

(4)事态控制 通过一系列紧张有序的应急行动,事故得以消除或控制,事态不会扩大或恶化,特别是不会发生次生或衍生事故,具备恢复常态的条件。应急响应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初级响应和扩大应急。初级响应是指在事故初期,企业利用自身的救援力量,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但如果事故的性质、规模超出本单位的应急能力,则必须寻求社会或其他应急救援力量的支持,请求增援、扩大应急,以便最终控制事故。

3.应急结束

当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的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救援行动结束。应急结束后,应明确以下事项:

①事故情况上报事项;

②需向事故调查处理组移交的相关事项;

③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

应急结束,特指应急响应行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应急救援过程的结束。在宣布应急结束后,还要经过后期处置,即应急恢复。

四、应急恢复

应急恢复是指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为使生产、生活、工作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针对事故造成的设备损坏、厂房破坏、生产中断等后果,采取的设备更新、厂房维修、重新生产等措施。

1.应急恢复的情形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应使事故影响区域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要求立即进行的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在短期恢复工作中,应注意避免出现新的紧急情况。

长期恢复包括厂区重建和受影响区域的重新规划和发展。在长期恢复工作中,应汲取事故和应急救援的经验教训,开展进一步的预防工作和减灾行动。

2.应急恢复的目的

应急恢复的目的就是在事态得到控制之后,尽快让生产、生活、工作和生态环境等恢复到正常状态,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避免重新演化为事故状态。另外,通过迅速恢复到常态,减少事故损失,弱化不良影响。

3.应急恢复的工作方法

(1)清理现场 清理废墟,化学洗消,垃圾外运等。

(2)常态恢复 灾后重建,各方力量配合,使生产、生活、工作和生态环境等恢复到事故前的状态或比事故前状态变得更好。

(3)损失评估,保险理赔。

(4)事故调查。

(5)应急预案复查、评审和改进。

事故应急救援管理过程4个阶段的工作内容,见表3-1。

表3-1 事故应急救援管理过程4个阶段的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