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

断奶仔猪是指断奶后(一般28~35日龄)至70日龄左右的仔猪。就体重而言,一般为6~7千克到20千克左右的仔猪。由于断奶仔猪不再哺乳,从而失去了由母乳提供的营养,同时还要转圈分群,进行合群饲养,造成环境条件及饲料的巨大变化,形成了对仔猪的一个极大应激,造成仔猪消化不良,采食不足,精神紧张,进而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仔猪发病死亡。因此,维持哺乳期内的生活环境和饲料条件,做好饲料、环境、管理制度的过渡,是养好断奶仔猪的关键。

(一)早期断乳

1.仔猪早期断奶的优点

随着畜牧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为了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仔猪的成活率和饲料效率,仔猪的断奶日龄在不断提早。由传统的45~60日龄断奶已逐渐提早到21~35日龄,甚至更早日龄,如超早期断奶(8~12日龄)等。早期断奶优点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提高母猪年生产力 母猪年生产力一般是指每头母猪一年所提供的断奶仔猪数。

(2)减少母猪哺乳期失重 提前给仔猪断奶,减少了母猪的哺乳时间,从而也就减轻了哺乳母猪的哺乳期营养消耗,也就减少了母猪体重在哺乳期的损失量。研究表明,早期断奶的母猪体况普遍较好,21~35日龄断奶的母猪失重为19%~22%,60日龄断奶的母猪失重为33%~49%。而且前者的母猪一般断奶后3~7天发情,后者的母猪需7~10天发情,但两者母猪下一胎的产仔数却十分接近。

(3)提高仔猪的均匀度与育成率 实验表明,21~35日龄断奶的仔猪,其生长发育较60日龄断奶的仔猪整齐。这是由于35日龄前仔猪的营养主要来自母乳,而不同位置乳头的泌乳量是不同的,因而仔猪往往发育不均匀。而提前断乳后,仔猪摄取的饲料量逐日增多,饲料成为仔猪的主要营养来源。一些在哺乳期生长较慢的仔猪,由于具有生长补偿作用而吃料较多,生长相对较快,体重逐渐追赶上来。到60日龄时,全窝仔猪的生长发育就会变得较均匀,使窝内仔猪体重很接近,从而可获得较大断奶窝重。

仔猪的育成率也与断奶日龄有关。据实验,21日龄断奶仔猪育成率可达100%,28日龄断奶的为98.5%,35日龄断奶的为92%。仔猪不同的断奶日龄育成率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母猪的干扰造成的。如哺乳时间长,仔猪被母猪踩死、压死、咬死,粪便污染导致的仔猪发病死亡的概率会相应增加。

(4)提高仔猪的饲料利用率 仔猪出生后越早断奶,母猪在哺乳期的耗料就越少。从饲料利用率考虑,仔猪断乳后直接摄取饲料所获得的饲料利用率,要比断乳前饲料通过母猪摄取,然后转化为乳汁,再由仔猪吮吸转化为体组织的要高。因为家畜对饲料的利用效率,每转化一次,就要损失20%。当然,两次转化不如一次转化的效率高。据实验,21日龄和35日龄断奶仔猪的每千克增重耗料量要比60日龄断奶的分别下降22.6%和31.5%。

(5)提高分娩猪舍和设备的利用率 在规模化养猪场,若实行仔猪早期断奶,缩短母猪的哺乳期,则可减少母猪占用产仔栏的时间,从而提高分娩猪舍和设备的利用率,提高每个产仔栏的年产仔窝数和断奶仔猪头数,相应可降低生产1头断奶仔猪的产仔栏设备的生产成本。如一条年生产5000头商品猪的生产线,由计划的4周龄断奶改为3周龄断奶,每个产栏的年产断奶窝和年产断奶仔猪头数约提高了15%。

2.早期断乳的适宜日龄

如上所述,实行仔猪早期断奶有众多优点。但是,早期断奶的适宜日龄也并非越早越好。这是因为,实行早期断奶的前提条件是要求养猪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断奶仔猪培育设备和条件,如保证温湿度适宜的断奶仔猪舍和网上饲养设备,营养丰富、全价且适口性好、易消化的早期断乳仔猪饲料,较高水平的饲养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水平和经验,以及高素质的饲养人员队伍。如果上述条件不具备,早期断乳不仅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包括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反而会给养猪生产带来很大损失。再则,超早期断奶的母猪,其断奶后繁殖器官尚未恢复正常机能,需要一定时间恢复,至再次发情配种时间会相应延长,且再次配种后的下一胎产仔数也会受到不同影响。因此,仔猪早期断奶的适宜日龄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是越早越好,而应视养猪生产单位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生产单位条件较好,饲养设备、人员素质和饲养管理水平较高的,可以适当提早断奶;而条件不具备的生产单位应选择适当晚些断奶。在生产实践中,确定仔猪早期断奶的时间应根据哺乳仔猪的发育状况、采食量、环境控制的条件及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而决定。一般要求断奶时仔猪体重应达到5千克以上,日采食量应在25克以上。但对于一般猪场,以35日龄断奶较为稳妥,因这时的仔猪所需营养已有50%左右来自饲料,日采食量已达200克以上,个体重已达8.5千克以上,适应和抵御逆境的能力已较强,不会因断奶遭受较大影响。

3.早期断奶应激所引起的生理变化

早期断奶对仔猪而言是一个综合应激,主要的应激因子有心理、营养和环境三大方面。心理应激,主要是由于母仔分离所引起的。仔猪失去母猪的爱抚和保护,在并窝分群中还要发生咬斗和重新争夺群体中的位次等。营养应激,仔猪由吮乳改变为采食干饲料来获取营养,消化酶系统和生理环境均不相适应。环境应激是由于仔猪从分娩栏转移至断乳仔猪栏所引起的,周围环境、物理温度、群居条件、伙伴关系等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对仔猪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应激因子会使断奶仔猪一时很难适应,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以上三种应激中以营养应激最为激烈,影响程度也最大,会引起仔猪失重,血糖、胰岛素、生长激素和肝糖原水平降低,胃液pH、氢化可的松、游离脂肪酸水平提高。而另外两种应激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而且通过人为调控可得到较大改进,进一步降低对仔猪的影响,上述应激对仔猪引起如下生理反应。

(1)抗病力降低 断乳应激可降低血液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力和免疫水平,引起仔猪抗病力减弱,容易拉稀和生病等。资料显示,早期断奶与自然吮乳相比,2~3周龄仔猪表现显著的免疫反应抑制,而5周龄断奶仔猪与吮乳仔猪相比无差异。限制性饲养的仔猪的免疫反应能力比自由采食仔猪明显降低,认为采食量对断乳仔猪的免疫反应能力和生长至关重要。

(2)消化系统紊乱

① 小肠黏膜上皮绒毛萎缩 3周龄前的仔猪正常小肠黏膜上皮绒毛呈现纤长手指状,隐窝较小,断乳后一周内则绒毛变为较短的平滑舌状,隐窝加深。这种形态学的变化,影响小肠黏膜功能,导致小肠绒毛刷状缘分泌的消化酶活性降低。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变化主要由饲料类型改变所引起。断乳后5天左右,黏膜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达到最低值,断乳后第11天恢复。饲粮变化引起的绒毛萎缩的机制是:减少隐窝新生细胞的形成,而没有加速肠绒毛表面细胞的丢失。此外,轮状病毒也会引起再生性绒毛高度的萎缩,肠吸收面积减少,发生腹泻。这是因为病毒复制主要在肠绒毛细胞中进行。轮状病毒与大肠杆菌联合感染,则导致腹泻尤为严重。大肠杆菌产生的热稳定肠毒素B亚型(STb)可能也与绒毛萎缩有关,如将肠黏膜暴露于STb时会引起其结构改变,表现为绒毛吸收细胞丢失和绒毛部分萎缩。肠毒素大肠杆菌感染的断奶仔猪,若暴露于适度的慢性冷应激时,极易出现腹泻,说明冷应激是腹泻发病率上升的诱发因素。

② 消化酶活性下降 仔猪在0~4周龄期间,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胃蛋白酶、胃蛋白分解酶活性逐周成倍增长,但4周龄断奶后1周内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经2周后,除胰脂肪酶活性仍无明显恢复外,其他酶的恢复甚至超过断奶前水平。在未断奶仔猪0~5周龄期间仔猪肠道中脂肪酶活性逐周几乎成倍增长,但21日龄或35日龄断奶则使其活性停止增长,经1~2周后才会重新增长。仔猪断奶后不同消化器官的同一消化酶活性(尤其是淀粉酶)恢复速度也不同,肠道组织消化酶活性恢复速度快于胰腺组织。由此可见,消化酶活性降低可能是早期断奶仔猪断奶后1~2周内消化不良、生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 胃内酸性环境恶化 成年猪胃液正常pH为2.0~3.5,这是胃蛋白酶激活的最佳酸性环境,而仔猪胃液pH要低于4才有利于乳蛋白消化,若喂大豆蛋白或鱼粉蛋白,则需达到pH2~3。可是仔猪胃底腺细胞分泌盐酸的能力很弱,胃酸明显不足。但由于乳猪可以通过吮吸母乳而获得较多量的乳糖,乳糖可以被胃中乳酸杆菌分解成乳酸,可弥补胃酸不足,仍可使胃内酸性环境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母乳缓冲能力强,比普通固体饲料更容易酸化。仔猪采食酪蛋白和右旋糖饲料之后2小时之内,因采食而上升的胃液pH可回落到2以下,而采食大豆蛋白和右旋糖饲料则需4小时。此外,哺乳仔猪1天吃乳次数多而每次的吮食量却并不多,因此不会出现像采食固体饲料的仔猪那样因一顿采食大量饲料而使胃液pH顿时大幅度升高,不必暂时性大量分泌盐酸来促使胃液pH回落。故哺乳仔猪尽管分泌胃盐酸能力很弱,但仍消化良好。早期断奶仔猪的情况就不同了,由于胃酸不足,乳糖来源断绝,饲料中的一些蛋白质及无机阳离子还会与胃酸结合,同时一顿大量采食固体饲料,采食后胃液pH会上升到5.5,一直到8~10周龄时,仔猪胃液pH才会很少受采食影响,而达到成年猪的水平。断乳仔猪的胃液pH过高,酸化环境恶化,使胃蛋白酶活性降低,饲料及其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并进而破坏肠道的微生态环境。

④ 消化能力降低 无论是大肠杆菌感染仔猪还是非感染仔猪,由于消化系统在应激条件下的一系列生理变化,断乳后其肠道的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均有下降。仔猪断乳后第1天至第2天拒食或少食,第3天至第4天则因饥饿,又超量采食饲料,结果引起食物消化不良,大量未消化饲料移行到后段肠道。如果大肠中存留大量碳水化合物(糖类),则有利于糖分解菌的繁殖,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酸又增强肠道蠕动,加速食糜通过肠道,影响营养物的消化吸收,并引起腹泻。如果回肠末端和大肠中存留大量蛋白质和氨基酸,促进蛋白分解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繁殖,使蛋白质分解,产酸和产氨,氨又刺激肠黏膜,引起肠道分泌大量肠液,加速食糜通过,微生物群落改变,肠内渗透压升高,使分泌量进一步增加,出现所谓渗透性腹泻。

(3)肠道微生物区系结构改变 动物肠道微生物区系在维持动物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据研究,初生仔猪肠道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在出生后2小时内就出现,出生后5~6小时已达到很高水平,而乳酸菌出现较晚,出生后48小时才构成优势菌落。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中的有益微生物占优势,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受到抑制,逐步形成一个对健康有利的、生态平衡的肠道微生物区系。仔猪在断乳之前,由于母乳中含有抗体和消化道的有效黏膜屏障(如抗体具有抵制体内溶血性大肠杆菌繁殖,阻止细菌对肠黏膜细胞的附着,促使巨噬细胞吞噬的作用;天然小肠黏膜屏障作用表现为健康动物的小肠黏膜表面经常受黏膜分泌物的淋洗,而分泌物中富含抗菌酶和抗体)可阻止病原微生物在黏膜表面的移行生长,有利于良好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建立。但仔猪断乳后,母乳断绝,胃液pH升高,消化系统紊乱,这样就不利于有益细菌的繁殖,而有利于有害细菌的繁殖(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梭状芽孢杆菌在猪肠道中生长所需最适pH分别为6~8、6.8~7.5、6~7.5,到pH 4以下时才能使大量病原菌失活。而pH 3~4却是乳酸杆菌生长最适酸度环境。因此,pH小于4时,有利于乳酸杆菌大量繁殖,而病原菌的繁殖受抑制,就能建立起良好的肠道微生物区系),再加上随饲料采食带入大量病原微生物,从而破坏了原有的良好肠道微生物区系。

(4)饲料蛋白质抗原所引起的过敏反应 饲料蛋白质可能含有会引起仔猪肠免疫系统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如大豆中的大豆球蛋白、豌豆中的豆球蛋白和豌豆球蛋白等,这些饲料抗原蛋白可使仔猪发生细胞介导过敏反应,对消化系统甚至全身造成损伤。其中包括肠道组织损伤,如小肠壁上绒毛萎缩、隐窝增生等,并引起功能上的变化,如双糖酶的活性和数量下降,肠道吸收功能下降。由于肠道受损伤后,会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致使仔猪发生病原性腹泻。同时,由于仔猪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下降,摄入饲料中蛋白质未能充分消化便涌入大肠,在细菌作用下发生腐败,生成氨、胺类、酚类、吲哚、硫化氢等腐败产物。而氨对肠道黏膜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大多数胺类会刺激肠壁引起肠道损伤和消化功能紊乱,如组织胺进入血液会引起全身性水肿,包括肠绒毛水肿,从而致使消化道功能紊乱。酚类、吲哚、硫化氢对仔猪肠黏膜也有刺激作用。由于腐败产物数量的增加,对结肠也产生损伤,使结肠的吸收机能降低,肠液分泌量上升,引起仔猪腹泻。结肠是吸收肠道中水分和电解质的重要器官,结肠受损伤,对水分的吸收率下降,这种下降即使是轻度的(如下降仅10%),也会使粪中水分含量增加1倍。

总之,在仔猪断奶时,应该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小应激因子对仔猪的刺激,使仔猪顺利度过断乳期。

(二)仔猪断奶方法

仔猪断奶可采用一次断奶法、分批断奶法、逐渐断奶法和隔离式早期断奶。

1.一次断奶法

一次断奶法在仔猪达到预定断奶日龄时,将母猪隔出,仔猪留原圈饲养。此法由于断奶突然,易因食物及环境突然改变而引起仔猪消化不良,又易使母猪乳房胀痛,烦躁不安,或发生乳房炎,对母猪和仔猪均不利。但方法简便,适宜工厂化养猪使用,应注意对母猪和仔猪的护理,断奶前3天要减少母猪精料和青料量以减少乳汁分泌。

2.分批断奶法

分批断奶法在母猪断奶前数日先从窝中取走一部分个体大的仔猪,剩下的个体小的仔猪数日后再行断奶,以断奶前7天左右取走窝中的一半仔猪,留下的仔猪不得少于5~6头,以维持对母猪的吮乳刺激,防止母猪在断奶前发情。

3.逐渐断奶法

逐渐断奶法在断奶前4~6天开始控制哺乳次数,第一天哺乳4~5次,以后逐渐减少哺乳次数,使母猪和仔猪都有一个适应过程,最后到断奶日期再把母猪隔离出去。逐渐断奶法能够缩短母猪从断奶到发情的时间间隔。

4.隔离式早期断奶

仔猪在20日龄以内,一般在10~21天实施断奶,并被运送到远离母猪舍以外的保育舍进行饲养,当体重增长到25千克左右时,再将其转移到设在另一地点的保育场,直至上市出售,这种方法称为隔离式早期断奶。这种方法是1993年以后在美国养猪界开始试行的一种新的养猪方法,称为SEW方法(segregated early weaning)。实施这一方法的优点如下。首先,让仔猪尽早远离母猪舍,防止母猪生产场环境中经常存在的某些疾病对仔猪的威胁,而将仔猪运到环境状况得到严格控制的保育舍去饲养,从而减少仔猪发病机会,加速了仔猪的快速生长(到10周龄时体重可达30~35千克,比常规饲养的仔猪提高将近10千克)。其次,提早断奶,可使母猪尽快进入下一个繁殖周期,提前发情配种,从而提高母猪利用率。采用SEW管理体制所需要的几项必要条件如下。一是仔猪需要在抗体免疫保护仍然存在的时候断奶。二是仔猪需要从繁殖猪场移至清洁的仔猪场中,使之无法与母猪接触。保育舍的隔离条件和消毒条件要求较高,一定要保证经常消毒,严格控制传染源的传播,防止仔猪感染疾病,保证仔猪快速生长。三是需向断奶仔猪提供专门的饲料和圈舍,并给予格外照顾,以保证其快速生长势头。采用全进全出方式,猪舍每间装100头仔猪,每小间以18~20头仔猪为好。四是进入育肥期之前再次转移到育肥猪场,再次打断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减少疾病发生。五是兽医需对繁殖母猪群进行血清学监测,检验抗体水平,以确定仔猪断奶的最佳时间和进行辅助疫苗免疫或辅助投药的最佳时机。六是兽医还应对有助于确定仔猪最佳断奶时间的其他有关指标进行监测。七是分批配对也是保证SEW成功的关键,应根据猪群的大小,按特定的重量标准要求事前做好分批进行的安排。

(三)合理确定断乳时间

断乳日龄以早期断乳为佳,但要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因为早期断奶要求猪场具备较好条件,如要求仔猪生长发育良好,28日龄时体重在6~7.5千克左右;仔猪断乳后要有专用优质断乳饲料饲喂,这种饲料要营养丰富,易消化,适口性好,止痢性好;保育猪舍的环境条件要较优越,特别是室温(要求25~28℃左右)和通风换气条件;同时还要求饲养员有较高饲养水平,工作认真负责。具备上述条件的猪场应实行早期断奶,以提高养猪生产水平。而不具备条件的则以迟一些断奶为好,以保证猪场的稳定生产。目前我国大部分猪场宜采用28~35日龄断乳,小部分条件较好的国有和合资合作猪场可实行21~28日龄断乳。

仔猪断奶不仅要看日龄大小,还要看体重大小。一般断乳时要求仔猪应达到一定体重标准。因为断乳体重越大,以后生长速度也相对较快,且仔猪适应性强,生理机能也较完善,不易得病死亡。一般要求仔猪断乳体重在5千克以上,否则,仔猪容易生病,而且会影响以后的生长发育。小于5千克的仔猪,应推迟断乳。

(四)断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1.“两维持,三过渡”

为了养好断乳仔猪,过好断乳关,要做到饲料、饲养制度及生活环境的“两维持,三过渡”,即维持在原圈管理和维持原哺乳期饲料,并逐渐做好饲料、饲养制度及环境的过渡。

(1)维持原圈饲养 仔猪断乳后1~2天很不安定,经常嘶叫并寻找母猪,夜间更重。当听到邻圈母猪哺乳则闹得更厉害。为了减轻仔猪断乳后因失掉母乳和母仔共居环境而引起的不安,应将母猪调出另圈饲养,仔猪维持原圈饲养。仔猪断乳后不应立即混群,以免仔猪受到断乳、混群的双重刺激。

(2)维持原哺乳期饲料 断乳后2~3周内,仔猪饲料配方必须保持与哺乳期补料配方相同,以免突然改变饲料降低仔猪食欲,引起胃肠不适和消化机能紊乱。

(3)饲料过渡 断乳仔猪采食2~3周哺乳期饲粮后至1个月左右逐渐过渡到断乳仔猪饲粮,使仔猪有个适应过程。断乳仔猪饲粮组成应基本与哺乳期一致,只调整饲粮营养水平。

(4)饲养制度过渡 稳定的生活制度和适宜的饲料调制,是提高仔猪食欲、增加采食量、促进仔猪生长的保证。

(5)饲喂次数逐渐过渡 断乳后仔猪由吃料加母乳改变为独立吃料生活,胃肠不适应,很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而下痢,断乳后第一周要适当控制仔猪采食量。如果哺乳期是定时饲喂,则断乳后2~3周每日饲喂次数和时间应保持与哺乳期相同,以后逐渐减少。如果断乳仔猪实行自由采食,则最初5~7天可把饲料撒在地板上,因为断乳仔猪喜欢把饲料立即吃光,直接进行自由采食往往由于仔猪食料过量而引起消化不良。撒料时应保证每头仔猪都能吃到足够的饲料,从第八天起采用自由采食方式。饲料类型逐渐过渡,饲料的适口性是增加仔猪采食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哺乳期补料的料型与断乳仔猪不同,应采用逐渐过渡的方法,防止突然改变。

2.保证清洁饮水的充足

断乳仔猪采食大量饲料后,常会感到口渴,如供水不足而饮污水则引起下痢。

3.合理调控猪舍环境

进猪之前的保育舍应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如先用清水冲洗干净猪舍,待干燥后再用2%碱液进行全面消毒,过1天再用高锰酸钾加甲醛在密封条件下进行熏蒸,隔天打开门窗后,再用消毒水消毒一遍。保育舍舍温也要适当调整,最初断奶一周温度应比产房高1~2℃,应在25~28℃左右,以后两周降低3℃,并保持在22℃。并注意猪舍经常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无有害气体和过多灰尘。经常打扫猪舍粪便,保持猪舍干燥卫生。

4.合理分群调栏

为了减少对断乳仔猪的应激,断乳时可采用“赶母留仔”方法,即把母猪赶到待配舍去,仔猪仍留在产房内1周,以便逐渐适应。断乳后的仔猪要合理分群,将体重大小相同的仔猪放在同一栏内饲喂,同时要注意饲养密度不宜过大,一般每栋猪舍可养不超过1500头仔猪,每栏饲养不超过25头为宜,大约每头断乳仔猪占栏面积为0.4~0.5米2,占房舍空间为0.7~1.0米2。在以后的饲养过程中,还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生长发育不良的猪,因此,应经常进行观察,随时将落脚猪另关一栏,单独饲养,以加强饲养管理,使赶上其他猪的体重。

仔猪断乳后如必须调圈、并窝或转群,应在断乳2周左右仔猪采食及粪便正常后进行。为避免并圈转群后的不安和相互咬斗,应在分群前3~5天使仔猪同槽进食或一起运动,使之彼此熟悉,然后根据体重大小、采食速度快慢进行分群。对体弱仔猪,宜另组一群,精心护理。每群头数视圈舍而定,但群内头数不宜过多。

5.认真进行调教

刚断乳的仔猪当其进入新的保育舍时,要认真对其进行调教,使其养成在固定的地方休息、采食和排泄粪便的习惯,这是保持猪舍卫生、干燥的重要手段。因为猪本来就有在阴暗、潮湿的墙角等地方排泄粪便,在干燥向阳的地方休息的天性。因此,饲养员在猪舍进猪之前应将猪舍打扫干净,并有意识地将少量粪便堆放于粪沟和栏角处,以引诱仔猪到该处去排泄。并于进猪后一周内按时将猪驱赶到排泄粪便处,并不断巡视,发现随地乱排泄粪便的仔猪要进行鞭打教训,并及时清扫已排粪便,保持猪舍干净,从而使仔猪逐渐形成定位大小便的习惯。

6.饲料更换和控料

仔猪断乳后要逐渐由哺乳仔猪料换为断乳仔猪料。但调换速度要慢,以便仔猪胃肠逐渐适应新的饲料,防止消化不良和腹泻的发生。一般断乳后7~10天开始换料,但每天只更换20%,经5~7天即可全部调换完。在饲料的给量上也要加以控制,断乳最初几天不能喂给过多。据上海大江公司种猪场经验,仔猪进舍第1天,喂给其在产房喂量的50%,约每头每天喂100克左右,第2天开始酌情加料,每天增加料量20%左右。到第2周时每头每天可喂到250克料。以后加快加料速度,到第3周可喂到每头每天480克,到第4周可喂到780克。

7.及时免疫、驱虫、去势

根据各场疫苗免疫程序,多种疫苗都要在保育期内注射,如仔猪副伤寒、猪瘟、猪丹毒等疫苗,这是猪场防病的重要内容,必须按时完成。为了使仔猪生长发育更快,猪场一般在保育期内还要对仔猪进行投药驱虫和阉割去势。但要注意这些工作最好不同时操作,以避免对猪造成更大应激打击,影响仔猪健康和生长发育。

8.矫正仔猪咬尾、咬耳恶癖

有些仔猪在保育阶段会发生咬尾巴、咬耳朵恶癖的现象。分析其原因,此现象与仔猪饲养密度过大、猪舍光线过强、饲料中缺乏某些营养元素、未使仔猪吃饱等因素有关。为防止仔猪咬尾巴、咬耳朵恶癖的发生,可采取如下措施。

(1)除去病因 如适当调整饲养密度到合理水平,使每头仔猪至少占有栏地面积0.4~0.5米2;补充饲料中各种微量元素,以防缺乏;调整饲料配方,使营养物质均衡;调整猪舍内光线强度和舍温到适宜水平,以20~22℃为宜;调整饲料给量,防止饲喂不足造成咬尾、咬耳恶癖。

(2)栏内吊木棍或放一些树枝 在栏内吊挂一根硬木棍,或在栏内放入一些粗树枝等让仔猪空闲时咬玩。

(3)注意隔离 发现有个别仔猪形成咬尾、咬耳恶癖时,应将其抓出隔离,单独饲养,防止继续咬伤其他仔猪。一旦发现有被咬伤的仔猪时,也应将其隔离,另关一栏饲养,防止被其他猪只不断啃咬已受伤的部位,并对外伤进行处理,防止继发细菌感染而发病。

(4)断尾 为防止继续发生咬尾、咬耳恶癖现象,可于仔猪出生1~3天内将其尾巴在距尾根2~3厘米处剪掉,但要注意止血和消毒,防止出血过多和感染。

(五)仔猪断奶后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断奶仔猪的管理,特别是断奶后的第1周,是仔猪管理环节的重中之重,因为断奶是仔猪自出生后的最大应激因素。仔猪断奶后的饲养管理技术直接关系到仔猪的生长发育,搞不好会造成仔猪生长发育迟缓、腹泻、发生水肿病,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下面将讨论仔猪断奶后易出现的问题、发生的机制,以及解决办法。

1.断奶仔猪易出现的问题

断奶意味着仔猪不再通过母乳来获取食物。仔猪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一般为1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断奶关”。这期间若饲养管理不当,仔猪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1)生长倒扣 断奶仔猪由于断奶应激,断奶后的几天内食欲较差,采食量不够,造成仔猪体重不会增加,反而会下降。往往需1周时间,仔猪体重才会重新增加。

断奶后第1周仔猪的生长发育状况会对其一生的生长性能有重要影响。据报道,断奶期仔猪体重每增加0.5千克,则达到上市体重标准所需天数会减少2~3天。

(2)仔猪腹泻 断奶仔猪通常会发生腹泻,表现为食欲减退,饮欲增加,排黄绿稀粪。腹泻开始时尾部震颤,但直肠温度正常,耳部发绀。死后解剖可见全身脱水,小肠胀满。

(3)发生水肿病死亡 仔猪水肿病多发生于断奶后的第2周,发病率一般为5%~20%,死亡率可达100%。表现为震颤,呼吸困难,运动失调,数小时或几天内死亡。尸检可见胃内容物充实,胃大弯和贲门部黏膜水肿,腹股沟浅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眼睑和结肠系膜水肿,血管充血和脑腔积液。

2.发生机制

(1)仔猪生理特点 仔猪整个消化道发育最快的阶段是在20~70日龄,说明3周龄以后因消化道快速生长发育,仔猪胃内酸环境和小肠内各种消化酶的浓度有较大的变化。

仔猪出生后的最初几周,胃内酸分泌十分有限,一般要到8周以后才会有较为完整的分泌功能。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8周龄以前断奶仔猪对日粮中蛋白质的充分消化。哺乳仔猪因母乳中含有乳酸,使胃内酸度较大,即pH值较小。仔猪一经断奶,胃内pH值则明显提高。

仔猪消化道内酶的分泌量一般较低,但随消化道的发育和食物的刺激而发生重大变化。其中碳水化合物酶、蛋白酶、脂肪酶会逐渐上升。

(2)仔猪的免疫状态 新生仔猪从初乳中获得母源抗体,在1日龄时母源抗体达最高峰,然后抗体滴度逐渐降低。第2~4周龄母源抗体滴度较低,而主动免疫也不完善,如果在此期间断奶,仔猪容易发病。

(3)微生物区系变化 哺乳仔猪消化道的优势微生物是乳酸菌,它可减轻胃肠中营养物质的破坏,减少毒素产生,提高胃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有力地防止因病原菌造成的消化紊乱与腹泻。乳酸菌最宜在酸性环境中生长繁殖。断奶后,胃内pH值升高,乳酸菌逐渐减少,大肠杆菌逐渐增多(pH为6~8的环境中生长),原微生物区系受到破坏,导致疾病发生。

(4)应激反应 仔猪断奶后,因离开母猪,在精神和生理上会产生一种应激,加之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对新环境不适应,如舍温低、湿度大、有贼风,以及房舍消毒不彻底等,从而导致仔猪发生条件性腹泻。

3.解决办法

(1)补饲 仔猪的生长非常迅速,在2~4周龄时,母乳所提供的营养物质已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补饲能减少断奶后饲料转换应激。据研究,12日龄开始补饲,21日龄断奶时胃内盐酸和胃蛋白酶分泌量均高于断奶前未补饲的仔猪,补饲还可减轻肠绒毛萎缩和隐窝加深的程度。

① 日粮原料的选择 选择适合仔猪消化生理特点的饲料原料,是配制高质量断奶仔猪日粮、提高断奶后采食量、提高生长速度和减少下痢的重要条件。这些原料包括脱脂奶粉、乳清粉、乳糖、喷雾干燥血浆粉、优质鱼粉、膨化大豆、去皮高蛋白豆粕等。据研究,乳清粉能明显改善3~4周龄断奶仔猪最初2周的生产性能,由于是乳制品,含天然乳香味,既能促进仔猪食欲,提高采食量,进入胃中又能产生乳酸,降低断奶仔猪胃中pH值,有利于食物蛋白的消化。喷雾干燥血浆粉含68%的蛋白质,而且含有抗病因子,口味又极好,是断奶仔猪日粮的理想原料。

② 酸化剂的使用 仔猪消化道酸碱度(pH值)对日粮蛋白质消化十分重要。大量研究表明,在3~4周龄断奶仔猪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有机酸,可明显提高仔猪的日增重和饲料的转化率。已知有机酸中效果确切的有柠檬酸、富马酸(延胡索酸)和丙酸,添加量依断奶日龄而定。

③ 酶制剂的使用 仔猪日粮中添加酶制剂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断奶后体内消化酶的活性下降,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改善仔猪的生长率,目前最为成功的酶制剂是植酸酶。

④ 高铜和高锌的应用 众所周知,仔猪日粮中添加高剂量的铜具有明显的促进生长的效果,并能提高饲料转化率。添加量一般为0.02%~0.05%。仔猪日粮中添加高锌具有和高铜相似的作用,除能够提高仔猪生产性能外,还能防止仔猪下痢。

(2)管理措施

① 母去仔留 断奶仔猪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很差,尤其是温度变化。仔猪断奶后,将母猪赶走,让仔猪继续待在原圈,可以减少应激程度。

② 适宜的舍温 刚断奶仔猪对低温非常敏感。一般仔猪体重越小,要求的断奶环境温度越高,并且越要稳定。据报道,断奶后第1周,日温差若超过2℃,仔猪就会发生腹泻和生长不良。

③ 干燥的地面 应该保持仔猪舍清洁干燥。潮湿的地面不但使动物被毛紧贴于体表,而且破坏了被毛的隔热层,使体温散失增加。原本热量不足的仔猪更易着凉和体温下降。

④ 避免贼风 研究表明,暴露在贼风条件下的仔猪,生长速度减慢6%,饲料消耗增加16%。

本周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