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火灾证人的行为心理学及询问技巧

张 臻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研究生三队,河北 廊坊)

摘要:询问火灾证人是调查火灾案情的重要环节,也是双方人员不断交流的变化过程。本文结合行为心理学,对火灾证人作证时易受从众心理、拒证心理、欺骗心理、夸大事实心理所支配的语言、行为、神态等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其特点。帮助火调人员更好地认识火灾证人的心理状态,从而因势利导,纠正其消极心理,同时应用针对性的询问技巧,从而使火灾证人的询问事半功倍,辅助火灾原因调查。

关键词:消防;询问;火灾证人;心理

1 引言

询问火灾证人是火灾调查工作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为火灾调查提供线索,为现场勘验指明方向,而且为总结火灾经验教训、加强防火安全教育提供材料和依据。

心理状态,是行为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人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正是心理想法的外在体现。不同的心理活动很容易通过相应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有时还会有强烈的指向性和稳定性,这就为在询问中通过肢体语言研究证人的心理活动提供了可能。有的火灾证人在询问时积极配合调查,而有的证人则不配合询问。证人的心理各有变化,心理有恐惧、顾虑、拒证、从众、欺骗、夸大、不愿配合的心理,重“情义”,圆滑,老好人……通过证人在询问时的外在表现,可以解读其心理活动和变化。

2 从众心理的语言、行为与神态特征

当火灾证人在询问时出现从众心理,很有可能使询问工作费时费力,而得不到有价值的线索,调查人员应该及时发现和解读这种心理,努力排除证人不良心理状态。

2.1 从众心理的语言特征

语言上模糊类词语较多,如“啊?好像是、大概是、可能吧……”,在回答的开头处加入“大家说、他们说、反正就是这样、应该是吧、我也不知道但人家都说……”。有的证人甚至探寻打听其他证人的回答,并且在回答时以“你们去问其他人”等搪塞的语句。语言措辞不够肯定,言辞中带有推卸责任的语气,对自己无须担责的基础性问题语气干脆、肯定,对重要的供述语气轻缓,且易反复修改自己的证言以满足自己的从众心理。有时还重复询问者的话,重复自己的语言,甚至在开口说话前发出“恩、额、啊”等拖长音以借时间供思考,方便完善自己的语言。

2.2 从众心理的行为特征

行为上当交谈时问到关键性问题时,具有耸肩、倾斜头部,同时伴有抬眉毛,摊开双手。或者身体前倾,双手十指互锁置于大腿处,缩回双足,双膝并拢或双腿交叉。眼神低垂,然而当谈论到大家的看法时,表现出明显的紧张身体,挺直坐姿,双腿收拢。或者当询问人员表示怀疑、反复疑问的地方,证人出现探头,缩脖子,语言变缓、细声,抚摸额头、鼻子,抓挠后脑等现象。而当证人侃侃而谈,在交代问题的后期,尤其是当一些重大问题陈述过后,可能出现抖腿、轻点脚踝,速率以轻快为宜,头部倾斜并伴有嘴角的轻微上扬,这是因为证人在面对压力时从众心理得以满足,自我保护的意识造就的得意行为所决定。

2.3 从众心理的神态特征

神态上多出现眨眼频率增多,咽口水情况增加,抽吸鼻子变得明显,整体表情僵硬,动眉毛频率增加。当听到“大家、其他证人为什么说”“通过调查我们获得”及询问人员的肯定回复时,表现出睁眼、抬眉、微张嘴或抿嘴。当所述问题较关键时伴有环顾四周,眼神游离,眼角纹增加,舔舐牙齿,微吐舌头,鼻孔微张,竖耳等神态。有些证人会出现呼吸加快、加深,头部动作增加,如晃头、摇头、点头的幅度加大,回答问题时嘴部张合幅度加大,同时伴随着眼神下垂,下巴上扬等。若询问者重复提问或对证人言辞表示怀疑时,证人有明显的皱眉并伴随着语气变缓,声音变小,出现试探性的回答,并将头微微偏转,露出耳朵、斜视等。

3 拒证心理的语言、行为与神态特征

证人的拒证心理可以由多种因素构成,它可以是包涵顾虑、恐惧、胆小怕事、心情不佳、身体疾病、精神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表现结果。因而在肢体语言上证人多以消极行为,防御行为,逃离行为为主。

3.1 拒证心理的语言特征

这些证人本身抱有拒证的心理存在,言语较少,经常性的紧闭口唇,咬紧牙关,仅有的说话多以“恩、啊、哦、应该、好像、可能”等简短词语快速回答,无关类词语变多,如“上厕所、喝水、抽烟、接打电话”等要求变多,说话也以“短、平、快”为主,话语短暂,尤其是伴有长时间的思考后但只做出简短的言语回答,并且多以否定词语为主。有的时候带有阴阳怪气的语调,口吻时常转化,多以旁观者,无事者自居,另外有些拒证的人带有嘲讽的言语,“呵呵、嘿嘿、哦、额、又能怎样?如何?不晓得喽”等带有轻蔑的话语变多起来。

3.2 拒证心理的行为特征

证人低眼垂目,头偏向远离询问者的方向,脚尖对着门或出口方向,腿部肌肉紧绷,对于否定答案头部迅速摇动或点动,双脚收于凳子下方,或跷二郎腿,背部靠在椅背,双手手心向下,或环抱于胸前,语气坚定。腿部晃动幅度增大,并带动着身体的轻微晃动,身体重心左右移动,经常性的挪动屁股,但身体保持向后倾,眼睛经常性看手表、手腕或手部,搬弄手指,对询问室门口、窗口动静反应敏感、迅速,强调无辜性,提醒调查人员询问时间,如果被询问者前有桌子,有些证人双手置于桌上,十指紧扣,身体前倾,头部、脖子下沉,头部、身体可能伴有一定的抖动。或者将双手合拢,双肘立在桌上,与自己的头部呈现稳固的三角形状,双手时常摆弄口鼻,挡住嘴部。

3.3 拒证心理的神态特征

拒证证人神态冷漠,有时微眯着眼,有时保持一定的微笑,但眼角少有自然笑容的皱纹。表情严肃,眨眼快速而短暂,呼吸加深加快,带有冷漠的表情,嘴角下沉,鼻孔偶尔迅速外扩收拢。说话时表情动作持久,对否定词语故作自然状、或展现无所谓的表情,有时伴有阴阳怪气的情况。面对询问者时快速眨眼,眼球上下左右移动,经常性咬嘴唇,或舔舐嘴唇,还可能伴有叩齿的现象发生。有些证人受到身体、精神上的影响,紧缩眉头,经常性长时间的闭眼,嘴部前凸,身体依靠后背,身体下沉,身体动作减少,言辞减少,神态落寞、悲伤,规律性的深呼气,并可能伴有唉声叹气的情况。

4 欺骗心理的语言、行为与神态特征

有的证人出于某种目的,具备了欺骗心理,往往所供述的言辞与事实相悖,同时成年人又有较强的心智,为了能够使调查人员相信他们说的话,其语言、行为、神态甚至都可能经过伪饰,目的就是帮助他们说服调查人员,达到他们欺骗的目的,因此调查人员应该留心观察与辨别。例如有的小孩子欺骗时通常会下意识的捂嘴或者是双手背后,但是成年人不会表现得很明显,成年人可能通过挠鼻子、整理衣角等,看似自然的行为代替捂嘴等低级行为,但其本质就是想掩饰欺骗的嘴。

4.1 欺骗心理的语言特征

具备欺骗心理的证人言语丰富,词语转换修饰火灾的情况加多,喜欢举例子,打比方。说话频率加快,刻意的完善说话的细节,这一类火灾证人出于保护的目的,极力地歪曲事实,或撇清某人的嫌疑,叙事娓娓道来,且言词描述细腻,修饰类词语明显增多,多以答非所问,或是回答的言辞中多次提到火灾的某些重要问题或某些人。回答的问题有理有据,证人在询问时表现得很自信,说话时快速而有力,对于火灾的某些关键性问题出奇的肯定,言辞犀利。但是一旦在关键性问题上露出破绽,则语言绵软,语气无奈,嘴部时常微张或嘴角上翘,言辞多以“大概是、好像是、应该是、就是某样的吧”为主。

4.2 欺骗心理的行为特征

在行为上,手势动作明显加大,无论从幅度还是频率都有所加强,同时伴有身体前倾,脚来回挪动,并伴有双手揉搓,低斜头部,手多握拳,甚至是将手藏于背后、口袋中。有的时候还会出现短暂而得意的抖腿、点脚等,常伴有一定的手势动作,有时两手按在膝盖上,双腿分开一定角度。当问到某些重要信息时,快速抬头,眼神交流一闪而过,双腿并拢,双手可能相互揉搓。回答问题缓慢,眼神不安,不敢与调查人员交流,对火灾的某些情况恐惧,回避,摆弄耳朵,面露难色,腿部紧靠身体。

4.3 欺骗心理的神态特征

欺骗心理的证人神态往往较集中,但是当调查人员对某些地方表示强烈的怀疑时,他们的眼神出现逃避,或者是出现长时间的凝视怀疑者,有时还会快速的眨眼睛,另一些火灾证人出于逃避某些责任,保护或陷害某些当事人,在询问时故作正定,眼神肯定,迷惑性很强,他们往往早已在脑海中编造好整个过程,眼神深邃,动作平缓,有时为了自然,还伪饰出微笑,这种微笑存在时间较长,且常调动脸部的下半部肌肉,眼角等地皱纹较少,可能出现不对称的挂在脸的一边。如果证人教育水平较高,自控能力强,他们害怕暴露自己,所以会刻意地控制自己的语言、行为动作等,他们的变化可能不是更活跃,而是更少。

5 夸大事实心理的语言、行为与神态特征

这里的夸大事实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如果是有意的夸大事实,则很有可能演变成欺骗。有些证人夸大事实虽然是无意的,但是其添加的成分很有可能给案情判断带来困难,严重的误导案情分析的走向,因此火灾调查人员应该对这种情况予以掌控。

5.1 夸大事实心理的语言特征

语言上,这种证人说话时一个句子时常不完整,重复自己的话,肯定询问者的理解,一件事的叙述一部分肯定,一部分模糊不清,措辞衔接捎带牵强,喜欢补充自己说过的话,有时候甚至打断询问者提问发表意见,有的时候语速较快,有的时候语速变慢,措辞上多以“哎呀、我的妈呀、你知道么、真是太危险了、要不是我跑得快、要不是我发现得早、真是吓死我了、我从来没见过、天哪!……”夸大色彩的词语为主。时常拿电影、电视中情节作比喻,同时要求调查人员相信某些巧合、奇迹的发生,强调世界的神奇,水火的无情。

5.2 夸大事实心理的行为特征

行为上,这类证人多是在说话的时候眼睛向上向下跳看,中途某些地方停住思考,抚摸额头,轻拍后脑,经常性的伴有手势,时而摊开时而合拢,同时手势幅度很大。有的时候腿部伴有摇动,或者是跷着二郎腿摇动脚部。有时证人知道部分的火灾情况,但是脑中欠缺完整的火灾发展情况,询问时又渴望表达全部,因此说话语速较快,但个别地方语速突然放慢,同时伴有思考状,挠头,快速抖腿、点脚。还可能大惊小怪,诉述与火灾无关的事。

5.3 夸大事实心理的神态特征

神态上,表情时而自然,时而僵硬。当看到询问者相信了他的叙述,则露出短暂的微笑,或嘴角上扬或眼角皱纹增多。一旦这种心理的证人打开话匣子后,表情丰富且饱满,甚至有点夸张,脸部动作明显增多,可以看到明显的脸部皱纹,同时神态肯定,表情恳切,眼神急切,眼神在不同调查人员来回游离,同时身体前倾,有的时候甚至拉近与调查人员的距离。

6 火灾证人的询问技巧

调查人员与证人的交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人而异,因火灾事故而异。调查人员主要应该消除证人的消极心理,使证人感到舒适、真实、倾心地回忆。同时可以通过证人的语言、行为、神态,判断证人的心理状态,及时灵活调整沟通技巧,避免刺激证人,带给证人不必要的压力。

6.1 火灾证人询问前的铺垫

火灾发生后,在被证人处于戒备状态下,调查人员不能一开始就问关键性问题。可以先问一些诸如年龄、工作单位等无关紧要的问题,在证人不感到厌烦和紧张的同时帮助其打开思路,以便后面采取适当方式发问。通过这些试探性发问,观察对方是否有抵触情绪,感知证人配合询问的态度。应当用简单的提问、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提问,使证人明白对话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其回忆火灾情况,以便定向反馈。此外,交流时用词不能过于刺激,要让证人感到询问者真诚、正直、可信,这样可以加深证人对调查人员的敬畏和依赖心理,促使证人积极配合,如实陈述。

6.2 火灾证人询问的言语措辞

调查人员应该考虑语言词语的组织形式。调查人员提问时不要使用过分正统的语言形式,对于火灾专业术语尽可能少用。使用过于专业、拘泥的措辞容易使调查人员与证人产生隔阂,破坏良好的沟通氛围,相互之间缺乏信任,证人在这种状态下难以平静地展开回忆。

调查人员在询问时还应该使用肯定性措辞。肯定性提问,调查人员暗示证人知道问题的答案,使证人产生积极配合的心理,从而让其集中精力回忆。同时,要恰当地使用非中性措辞。使用非中性措辞提问,问题本身的描述是正确的,但隐含暗示,如果经常性的使用,就容易导致夸大事实和从众心理产生。这种问法可能诱使证人脱离自己的实际回忆,而按问题暗示出的描述进行回忆和联想,这可能导致证人言词中虚构成分的增加。

6.3 火灾证人询问的沟通方法

调查人员还应该使用谦虚委婉的沟通方式。例如有时在不便、不愿、不宜直说的地方,故意用委婉的话,把本意暗示出来,使其意在言外,让证人听出弦外之音。这样就可以避免直接言词的刺激,以免证人反感,也避免所设想的论据不真实、不完整,让证人感到虚假。更多的时候,调查人员可采取循序渐进的交流方法。例如逐步了解证人所知信息的方法。可以按时间顺序,行为顺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询问,避免混乱的提问给证人东扯西拉、歪曲事实、混淆黑白的机会。在交谈之前,调查人员必须熟悉了解火灾现场情况,将问题按时间顺序或按不同性质列出详细的询问提纲和计划。

随着火灾事故调查所遇环境和情况不同,询问的方式、方法也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所以上述技巧应该灵活运用,变通使用。

7 结论

火灾证人的询问是一项集经验性、技术性于一身的工作。调查人员通过前期了解火灾案情,认识火灾证人所处的角色、性格的特点、为人处世的特征。掌握影响火灾证人的主要因素,揣摩证人作证时的心理,找到证人内心的薄弱环节,仔细观察证人的语言、行为、神态,针对证人的从众心理、拒证心理、欺骗心理、夸大事实心理,灵活的使用提问方法,控制沟通过程中的语气,同时在常规的询问基础上,注意语句措辞的正确使用,并谦虚委婉地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询问方法,方能使火灾证人的询问更有效率,从而更好地为火灾调查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怀旭. 侦查询问学[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 [美]Brian Kennedy. 证人询问的技巧,郭乃嘉译. 台北:元照出版社,2002.

[3] Fisher,R. P. &. Geiselman,R. E. (1992)Memory-enhancing technique for investigative interviewing;The cognitive interview. Spring-field,Charles Thomas.

[4] 杨斌. 浅谈火灾事故调查中的询问工作[J]. 中国消防在线,2008.

[5] 车建国. 如何做好火灾事故调查的询问工作[J].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3(01).

[6] 管崇生. 浅谈火灾调查询问的技巧[J]. 电子显微学报,2003,22(6):636.

[7] Jhon D Dehaan . Kirk’s Fire Investigation(原著第五版)[M]. 陈爱平,徐晓楠主译.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8] 胡建国. 火灾调查[M]. 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4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