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安全生产的现状及其地位和作用

一、安全生产的概念

生产亦称社会生产,是指人类从事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和过程,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人自身的生育。狭义生产仅指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和过程。《经济学》中的生产: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活动,或是将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造产品的活动。然而,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类劳动、自然资源和机器工具,只有这三者和谐运行才能保证生产顺利进行。这说明“生产”是有条件的,其前提条件就是“安全”,亦即“安全生产”。

所谓“安全生产”,顾名思义,就是安全地从事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和过程。

《辞海》中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为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将“安全生产”解释为:旨在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的一项方针,也是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工伤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前者则解释为企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后者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企业生产的一项方针、原则和要求。根据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上述解释只表述了一个方面,都不够全面。

概括地说,“安全生产”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生产过程在符合规定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有效消除或控制危险和有害因素,无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发生,从而保障人员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使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状态。

“安全生产”这个概念,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方法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就是说,为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的,防止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设备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受破坏的一切行为。

“安全生产”是安全与生产的统一,其宗旨是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搞好安全工作,改善劳动条件,可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减少职工伤亡,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损失;减少财产损失,可以增加企业效益,无疑会促进生产的发展;而生产必须安全,则是因为安全是生产的前提条件,没有安全就无法生产。

二、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安全生产是人们生产、经营、科研活动中的理想状态,是经济组织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最佳经营成就,科研组织获得预想科研成果,操作人员和作业人员及作业者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加强安全生产,防止职业危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条件和必备条件,对企业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安全生产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劳动者是主人,是当家作主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有利于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在企业里,最重要的莫过于保障职工的生存和健康需要。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健康是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当我们谈到发展生产、改善职工生活的时候,绝不能忘记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在我国不顾劳动者的安全、健康,盲目追求产值和利润是坚决不允许的。为了个人发财致富去剥削他人,不顾劳动者死活,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我国《安全生产法》第一条开宗明义地确立了通过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以实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保护国家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由此确立了安全生产所具有的保护生命安全的意义、保障财产安全的价值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1952年,毛泽东主席指出:“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如果只注意前一方面,忘记或稍加忽视后一方面,那都是错误的。”1956年,国务院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等劳动保护法规,并在颁布这些法规的决议中指出:“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安全和健康,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1963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指出:“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安全生产,不仅是企业开展正常生产活动所必需的,而且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1978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认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加强劳动保护工作,搞好安全生产,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是我党的一贯方针,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必须使广大干部懂得,不断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防止事故和职业病,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也是保证生产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听任职工伤亡,听任职工身体受到摧残,而不认真解决,就是严重失职,是党纪国法所不能允许的。”由此可见,在我国,对待安全生产持什么态度,绝不是一般的小问题,而是执行不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的问题,是一个政治任务,必须严肃对待,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安全生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奔小康的重要条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全面奔小康的步伐,首要条件是提高社会生产能力。社会生产能力是由人的因素和物质的因素两个方面构成的。而在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起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工具要由人去创造和使用,物资资料的生产必须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实现。因此,发挥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劳动者,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同时,搞好安全生产不仅可以直接保护生产力,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可以使劳动者体会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安全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奔小康的发展。反之,如果安全生产搞不好,不注意改善劳动条件,一旦发生工伤事故,诱发职业病,不仅劳动者安全健康遭到危害,生产也会受到巨大损失,更重要的是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面奔小康的步伐就会受到阻碍。由此可见,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3.加强安全生产是一项基本原则

有的企业不重视安全生产,盲目追求一时的产值和利润;有的将改善劳动条件的专款挪作他用;有的用“砍掉”安全生产项目的办法来扩大再生产;更有的是“有钱买棺材,没钱抓药材”,出了事故多少钱都拿得出手,唯独为预防事故出点钱却惜金如命。这样的企业和企业领导者,完全违背了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我国《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在国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吸取过去的教训,也非常重视工业安全生产。如日本的工厂厂长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安全,“安全第一”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原则。他们的口号是“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下班”。这说明,当代资本家为了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也会注意安全生产。在当今科技竞争激烈、生产竞争加剧、资本积累已达空前规模的情况下,如果多投入一些资金来改善从业人员的劳动力的使用年限,就能获得最大的利润。所以资本家也接受“安全第一”的口号。

在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6日做出重要批示,强调“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要求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切实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搞生产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生产中不重视安全,不注意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发生事故造成了伤亡或诱发职业病,以牺牲一些人的生命或损害他们的身体健康去换取产品,就失去了搞生产的目的和意义。所以,安全与生产是一致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是一致的。

企业领导要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只有安全生产工作搞好了,企业才能兴旺发达。企业要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用最低的消耗生产出最多最好的产品,就要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搞好安全生产,就是调动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环境条件好,劳动者在生产中感到安全健康有保障,就会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千方百计提高生产效率,使企业取得好的效益。如果企业不注意安全生产,劳动环境很差,处处存在着不安全、不卫生的因素,劳动者在生产中没有安全感,就不可能提高效率,甚至发生事故或诱发职业病,还可能损坏机器设备。那时,不仅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很难设想,劳动者在威胁着自己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劳动环境中工作,会有很高的生产积极性,会创造出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劳动中没有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是不可能聚精会神搞好生产的,而是要想方设法离开这种环境,离开这样的企业。如果不注意安全生产,发生了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那后果就更为严重。不但给企业造成繁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为了保障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我国《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①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②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③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④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⑤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⑥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⑦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所以,每一个企业的负责人都必须重视安全生产,把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当作自己神圣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切不可掉以轻心。

三、安全生产的现状

安全生产,就是为了避免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

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全国安全生产呈现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事故总量逐年减少,主要指标持续下降。但是其形式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事故总量的基数较大,而且重特大事故依然频发,重点行业的一些安全工作仍有待完善。

1.我国安全生产取得的成就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14个方面:

(1)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我国近些年大量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人们对于生命安全与健康越来越重视。经过不断实践和摸索,“七五”期间提出并正式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确定为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然后又写入了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的《决议》中,2002年11月1日颁布的《安全生产法》对这一方针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2014年修订的《安全生产法》中,又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确立为我国安全生产基本方针,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以及全民安全生产意识的水平,同时这个方针也是我们以后制定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标准,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

(2)初步建立了安全生产理论体系 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一个重要理论的诞生无疑将开辟实践工作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在研究总结国内外安全生产演变规律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较好地指导并推动了安全生产工作实践。

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首先,来源于中央的决策和指示。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在党的文件上第一次把安全与资源、环境并列提出来,“安全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在六中全会上把安全生产列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安全生产第一次定位在社会管理之中。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全社会已经形成了共识。

其次,这个理论源于对国内外安全生产实践的深刻总结。总结分析工业化国家在安全生产上走过的发展周期,普遍存在事故易发期。其中典型的,英国用70年,美国用了60年,日本用了26年,走出了事故易发期。总结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安全生产的规律,一是事故总量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在增加。二是重特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城镇化的集中,次数和单次死亡人数在增加。三是事故死亡指数和GDP的增长率正相关。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构成了安全生产理论的重要基础。

最后,围绕安全生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五位副委员长带队,对十个产煤省进行重点督查,检查了《安全生产法》执法情况。正是这次督查,指出了安全生产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通过人大执法检查把深层次的问题找了出来。国务院第116次常务会议确定了12项治本之策,提出建立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安全生产”列为专篇,并第一次提出来两个约束性指标。中央纪委查处安全生产领域的违法违纪、官商勾结和权钱交易。通过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问题,把安全生产背后深层次的问题揭露出来,出台了《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政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有力支持了安全生产工作。各地各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也都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有益的探索。这些实践和探索,构成了安全生产理论的重要内容。

安全生产的理论体系是科学发展观和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安全发展”的科学理论和指导原则。安全生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安全生产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

二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增加了“综合治理”,这是我们对安全生产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和完善。安全生产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行政手段,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推动“五要素”到位,建立长效机制。

三是以“两个主体”和“两个负责制”为内容的安全工作基本责任制度。企业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政府是安全生产监管主体。实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要层层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岗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纳入政绩和业绩考核。

四是依法治安、重典治乱的安全法制建设方略。要建立安全生产规范完善的法制秩序。非法违法、违规违章现象严重,有的甚至是积弊已久,所以必须用严刑峻法,用重典来治理安全生产的混乱状况。依法严肃追究事故责任,要查处事故背后的失职渎职、官商勾结、权钱交易。

五是倡导先进安全文化,建立全社会安全生产参与监督机制。必须调动全党全社会的积极性,增强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形成广泛的参与和监督机制。安全生产的重大决策、重点工作、事故处理的结果要向社会公布,要让人民群众知道。安全生产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使违法违纪的行为没有藏身之处。

(3)逐步完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是一个包含多种法律形式和法律层次的综合性系统,从法律规范的形式和特点来讲,既包括作为整个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基础的宪法规范,也包括行政法律规范、技术性法律规范、程序性法律规范。

按法律地位及效力同等原则,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分为以下五个门类:

①宪法。《宪法》是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框架的最高层级,“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是有关安全生产方面最高法律效力的规定。

②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

a.基础法。我国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和与它平行的专门法律和相关法律。《安全生产法》是综合规范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法律,它适用于所有生产经营单位,是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核心。

b.专门法律。专门安全生产法律是规范某一专业领域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法律。我国在专业领域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c.相关法律。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法律是指安全生产的专门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中涵盖有安全生产内容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还有一些与安全生产监督执法工作有关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

③安全生产行政法规。安全生产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组织制定并批准公布的,是为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或规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而制定并颁布的一系列具体规定,是我们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监察工作的重要依据。我国已颁布了多部安全生产行政法规,如《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

④地方性安全生产法规。地方性安全生产法规是指由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安全生产规范性文件,是由法律授权制定的,是对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完善,以解决本地区某一特定的安全生产问题为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目前我国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制定了《劳动保护条例》或《劳动安全卫生条例》,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制定了《矿山安全法》实施办法。

⑤部门安全生产规章、地方政府安全生产规章。根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国务院部门安全生产规章由有关部门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组成,从部门角度可划分为:交通运输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冶金工业、电力工业、建筑业、建材工业、航空航天业、船舶工业、轻纺工业、煤炭工业、地质勘探业、农村和乡镇工业、技术装备与统计工作、安全评价与竣工验收、劳动保护用品、培训教育、事故调查与处理、职业危害、特种设备、防火防爆和其他部门等。部门安全生产规章作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在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府安全生产规章一方面从属于法律和行政法规,另一方面又从属于地方法规,并且不能与它们相抵触。

⑥安全生产标准。安全生产标准是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和监督执法工作的重要技术依据。安全生产标准大致分为设计规范类;安全生产设备、工具类;生产工艺安全卫生;防护用品类四类标准。

⑦已批准的国际劳工安全公约。国际劳工组织自1919年创立以来,一共通过了185个国际公约和为数较多的建议书,这些公约和建议书统称国际劳工标准,其中70%的公约和建议书涉及职业安全卫生问题。我国政府为国际性安全生产工作已签订了国际性公约,当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与国际公约有不同时,应优先采用国际公约的规定(除保留条件的条款外)。目前我国政府已批准的公约有23个,其中4个是与职业安全卫生相关的。

总的来说,我国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目前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如图1-1所示。该体系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主体法、安全生产相关法、安全生产行政法规以及安全生产部门规章和安全生产标准。

图1-1 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安全生产主体法律有《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有《职业病防治法》、《矿山安全法》、《煤炭法》、《劳动法》、《消防法》、《建筑法》等20多部;行政法规有《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50多部;以及上百个部门规章和上千个安全生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各地都制定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条例》,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使安全生产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把安全生产提高到人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 必须把保护劳动者的生命与健康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13亿中国人民中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安全生产工作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一定要慎之又慎,确保万无一失。朱镕基同志2001年11月29日在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草案)》时,深刻地指出:“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这一论述清楚地表明安全生产关系到如下三个基本性质的问题:一是关系人权(人民生命财产)性质的问题;二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性质的问题;三是关系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

(5)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最基本的制度,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必须结合企业特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国有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已经发挥了榜样作用。安全生产和科学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可有丝毫的放松。一个成熟的、有远见的、合格的政府领导者,必定是一个重视安全生产的领导者,一个重视安全生产的企业也必定是在市场经济中有竞争力、有后劲的企业。

2010年7月1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文件,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严格落实安全目标考核。对事故企业负责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企业发生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或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法律责任。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实际控制人和上级企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矿长(厂长、经理)。对非法违法生产造成人员伤亡的,以及瞒报事故、事故后逃逸等情节特别恶劣的,要依法从重处罚。

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完成年度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加大重特大事故的考核权重,发生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要根据情节轻重,追究地市级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后果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的,要按规定追究省部级相关领导的责任。对打击非法生产不力的地方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在所辖区域对群众举报、上级督办、日常检查发现的非法生产企业(单位)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查处,致使非法生产企业(单位)存在的,对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以及相关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包括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是本地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为官一任,必须确保一方平安。搞好安全生产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把安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安全生产工作应该而且完全可以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城市建设和规划,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工作结合。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必须积极主动地争取、依靠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并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6)加强政府的监督检查是必要的促进措施 必须切实加强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依法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非但不能放松,而且应该加强。要实行国家安全生产监察员制度,建立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国家安全生产监察队伍。这种监督检查并不替代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同时又要与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适当分离。要逐步建立统一的而不是分散的,以省级为主的垂直管理安全生产的监察体系,这是改革我国安全生产保障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关键。

(7)建立了一支有力的安全监督管理队伍 为保证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贯彻执行,在不同历史时期,各级人民政府都设立了综合管理安全生产的机构,并行使国家监督管理职权。《安全生产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政府推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我国政府各有关行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和国有大型企业都建有管理安全生产的职能部门或组织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督检查人员有近万人,各有关部门和工会组织的安全管理人员有2万人左右。一支年龄结构和专业配置相对合理的监督管理队伍已经基本组成,为有效防止伤亡事故和减少职业危害提供了基本保障。

(8)促进了检测检验工作的健康发展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培育、发展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技术咨询服务等中介组织,大力培育、发展劳动保护产业。这既是政府安全生产监察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支持,也是广大企业,特别是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的需要。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支撑,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开展了特种设备的安全检验和职业危害检测以及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监督检验。目前,全国已有安全生产检测机构近400个,取得资格证书的锅炉压力容器检验单位900余家,特种劳动防护用品质检机构近20个,各种检测机构人员约1.5万人,已初步形成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三个层次。

(9)强化“科技兴安”意识,推进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进步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本质的、全新的条件,这是搞好安全生产的根本出路。60多年来,我们在控制瓦斯煤尘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和爆炸、预防火灾、预防重大交通事故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先进技术成果,必须加快开发和推广的进程,同时,我们又要结合新的实践,探索新的技术和新的科学管理制度,并应用到安全生产领域。科学技术研究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技术后盾,现代化工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越来越有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10)全国实行了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安全状况和劳动条件不断改善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参与了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保证了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防止出现新的安全欠账。同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多方筹集资金整改了一大批事故隐患,企业的安全状况和劳动条件不断得到改善。1995年国务院修改了《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确定职工每日工作8h,每周工作40h,并对延长工作时间及报酬做出了规定,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工作时间的缩短对于改善职工的生活质量,促进职工的健康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为了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的合法权利,颁布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

(11)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全民安全文化素质 我国将长期处在劳动力在数量上供大于求,而质量上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务工农民的安全生产知识、自我保护意识是实施预防为主,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而且使劳动者具有科学态度、严格作风并遵守纪律,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产安全、生活安全涉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大人和小孩,提高全民族的安全文化水平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建立了安全生产或劳动保护教育中心数十个;238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设置了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专业,其中有十余个硕士和博士授予点;中小学教育中已经加入了安全生产的知识;每年6月举办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已经坚持了十余年;1995年3月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活动;2002年6月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安全生产月”活动,到2014年6月,我国已经举办了第13个“安全生产月”活动。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普及了安全知识,提高了全民的安全意识,安全文化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

(12)加强了国际交流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港澳台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开展了双边、多边,官方、民间等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合作领域不断增大。通过国际合作,建立了一批安全培训中心,介绍出版了一批外国法规、标准,完成了《职业安全百科全书》(第四卷)的翻译工作。目前,我国已批准承认的安全卫生国际劳工公约有26个。这对于我国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职业安全生产的管理经验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国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方向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3)建立事故救援体系是事故伤亡损失最小化的重要对策 大量事故处理的事实证明,生产经营单位和当地政府针对重大危险源建立事故救援体系是必须而有效的事故伤亡和损失最小化的措施。因此,必须利用事故教训,严肃查处事故,并举一反三。一旦发生事故,一定要坚持“救人第一”的原则,并采取有力措施尽可能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调查处理事故要坚持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的责任者没有得到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的“四不放过”的原则,真正从发生的事故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切实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

(14)实施了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制度 工伤保险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辅助举措,利用工伤保险的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促使企业加强事故预防。依法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事故预防和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安全生产工作逐步进入预防—减少事故—减少工伤赔付—降低企业交纳工伤保险基金费率—预防的良性循环。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了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明显好转。

一是事故总量显著下降。

二是事故死亡人数显著下降。

三是重特大事故显著下降。

四是反映安全生产总体水平的四项相对指标显著下降。

②“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奋斗目标,正扎实有效推进。

一是相对指标。主要是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下降36%以上,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下降26%以上,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8%以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2%以上。

二是绝对指标。共计26项,包括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8.1%以上,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2.5%以上,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2.5%以上等。

三是较大以上事故下降指标。各类较大事故起数下降15%以上,重大事故起数下降15%以上,特别重大事故起数下降50%以上。

四是职业健康工作目标。要求达到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规定的目标[《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

五是煤矿瓦斯抽采量,安全监管部门基础设施达标率等预期性指标。

③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图1-2和图1-3所示。

图1-2 我国2003~2013年的GDP和死亡人数

图1-3 我国2003~2013年的GDP和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从图1-2和图1-3我们可以看出,2003~2013年的11年间,我国GDP增长近四倍,死亡人数下降一半,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大幅下降。2000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和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张,我国处于事故的高发期,事故的总量和伤亡人数逐年增加,2002年上升至107万起和139393人的历史最高点。2003年,通过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进一步深化和全国性的安全大检查,伤亡事故总量出现转折点,呈下降的趋势。近几年国家对安全工作的持续重视,使我国的安全问题有了好转,事故总数逐年减少。

从图1-2和图1-3我们还可以看出,“十二五”规划的前三年安全生产情况持续、稳定好转。2011年、2012年、2013年全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为75572人、72000人、67000人,年均下降5.6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分别为0.199、0.139、0.118,比上年,年均下降4.05%;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为1.88人、1.64人、1.52人,年均下降9.5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分别为2.8人、2.5人、2.3人,年均下降8.93%;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分别为0.564人、0.374人、0.288人,年均下降13.80%。

2.我国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企业安全管理松懈 我国处于经济转型与市场改革时期,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少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到工业企业,但是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操作技能低下,缺乏基本的劳动安全知识,很容易受到事故伤害和职业病损害。另一方面,一些私营企业或者其他小企业,根本不考虑员工的劳动安全保护,不对员工进行上岗安全培训,在作业现场也缺乏对员工的个人防护,不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把员工置于危险的环境之中,加大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农民工、下岗职工及女工选择范围小,根本难以考虑就业环境及劳动保护。同时,一些企业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充分考虑职业病迟发性的特点,使不少劳动者患上职业病后却因用工合同到期而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2)安全投入经费严重不足 一谈到安全投入,许多人就认为那样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使效益减少。其实,安全生产工作的好坏最具体的是反映在工伤事故的频率和程度上,而工伤事故的预防效果主要取决于安全资源的投入强度。要想改变事故、职业病多发的状况,必须加大安全投入。安全投入不足,必然会增加事故隐患。虽然国务院曾规定“企业每年在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发展中提取10%~20%(矿山、化工、金属冶炼企业应大于20%)用于改善劳动条件”,但是不少企业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经费投入逐年减少,普遍存在着“拼人力”现象。效益好的企业每年在劳动安全卫生资金上还能有一部分投入,但投入逐年减少。而对于一些微利或者亏损企业,安全卫生投资更少或根本不投资。这类企业设施设备老化陈旧,但因资金紧张,无力更新改造,对一些需要马上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虽有改造方案却难以实施。从一些调查情况看,大部分省市80%以上的乡镇企业在新建、改建、扩建、引进工程项目时,没有按国家规定进行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很多乡镇企业从开工第一天起,火灾、事故隐患、尘毒危害问题就大量存在了。

(3)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 《安全生产法》第五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由企业的“一把手”带头领导。但是,许多企业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安全工作是安全管理人员的事,和其他人员或者领导无关。因此,安全工作就存在着“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情况。安全管理人员所提出来安全问题就被忙碌的生产所冲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四、安全生产的性质

安全生产是保护劳动者健康和发展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营方向的重要标志。安全生产又是整个企业生产的重要基础,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应具备以下性质。

1.长期性

安全与生产是密不可分的,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有什么样的生产技术,就有什么样的安全技术。安全产生和存在于整个生产活动的全过程,随生产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生产技术的提高而提高,并且运用现代安全技术、安全方法、安全手段来解决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一个企业只要有生产、经营活动,就有消除不安全因素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因此,安全生产是一项经常性的、艰苦细致的、长期持久的工作。

2.科学性

安全生产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它需要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去探索、认识和实践,因为安全知识、安全技术、安全科学、安全工程渗透在广阔的生产、经营领域。例如,在化工生产中,可燃性气体遇到火源会燃烧;一定浓度的有毒气体进入人体会引起急性中毒,或积蓄在体内引起慢性中毒。人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制定出的各种安全规程、安全标准、安全制度都是经验教训和科学实践的总结,有些甚至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人们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掌握规律,逐步把安全生产搞好。反之,就会导致事故发生,并受到事故的惩罚。因此,只有尊重科学,学习和掌握安全科学知识,摸清安全生产规律,才能取得安全生产的主动权。

应当着重指出的是,我国1993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简称《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中,“安全科学”正式享受一级学科地位。在2009年修订版中,作为一级学科的“安全科学技术”,其代码为620,它包含6个二级学科、29个三级学科,本学科各分支学科在分类代码中的对应编号见表1-1。

表1-1 安全科学技术各级学科代码及学科名称  

安全科学技术由有关灾害理论、安全理论、安全工程技术、卫生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工程的诸多分支学科组成了一个开放型的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体系。由于这一新兴学科诞生时间较短,安全科学技术基础理论、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其科学技术结构层次还有待于开拓、创立、完善,这给有关学者、专家安全工作者们提出了健全和发展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历史使命,即用集体的智慧安全生产的实践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安全科学技术。可以预见,安全科学技术前景非常广阔,它在指导安全生产中必将形成巨大的生产力。

3.系统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安全管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系统,既有自己的特征、特点,又渗透融合于各项管理之中,反映出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的属性,充分体现出现代工业管理系统性的特色。系统性是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研究、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它是预防伤亡事故和经济损失的一个新技术、新学科。从企业安全管理的内容要求来看,系统学原理的特点如下:

(1)明确的目的性 安全管理系统的目的是保证生产活动全过程的安全以及参与生产活动过程中人、机、料、法、环的安全,系统功能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目标管理。

(2)突出的全局性 安全管理系统涉及到企业中各层次领导干部和每一位员工,涉及生产活动过程中的一切物质技术条件。要想实现企业的安全管理目标,需要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分厂、车间、工段、班组以及各项专业管理分别承担。由此可见,安全管理系统是一个涉及面广、必须由各相关因素直接参与的管理模式,这种全局性的特点是为目的服务的。

(3)清晰的层次性 安全管理系统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功能之间的联系是非常清晰的。见图1-4。

图1-4 企业安全组织结构

公司经理或最高负责人以及分管副经理是安全生产的决策层。在广阔而复杂的安全生产领域里,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它们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从而推进企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决策者是为了解决这些安全领域里的矛盾,使由矛盾构成的事物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正常发展。领导者的工作职能就是进行决策,解决一个个接踵而来的矛盾。它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始终。决策者在安全生产中处于关键地位,它是领导者智慧、学识、才能、胆略、经验的综合反映。厂、分厂领导是管理层,肩负着管理和执行的双重任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一个企业中,中层干部安全意识的强弱、安全技能的高低、安全文化的优劣左右着整个企业安全生产的水平。因此,中层干部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中坚。班组、岗位、个人构成的执行层,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是安全生产的主力军。只有每个员工都遵章守纪,自觉杜绝“三违”,才能把安全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只有每个员工都能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干保险活,干放心活,想安全事,保安全岗”,企业的安全生产才大有希望。另外,安全问题是伴随着生产而产生的,是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而开展的。在企业整个工作中,诸如厂址选择、工程和工艺设计、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试制、生产过程、检修施工过程、设备及物料的储存运输这些硬件,以及人员的技术水平、安全意识、文化素养、组织纪律等软件,每一个环节都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而形成安全生产对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各项专业管理提出的客观要求,构成了安全管理的系统工程。

4.预防性

也可称之为超前性。由于安全生产的目的是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加之一旦发生事故就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损失,因此,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积极预防事故,明确立足于防范事故的发生,树立预防在前的思想,把防止和避免事故的措施抓早抓好,把工作做在前面。在安全生产中,超前性是“预防为主”方针的集中体现。而超前意识是人们在客观实践基础上,依据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内在逻辑,先于事故发展变化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安全工作者应在安全问题处在酝酿、萌芽阶段时就采取相应安全管理、安全技术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安全工作的成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好超前工作,应从以下4方面努力:

(1)要有预测力 安全工作是人的工作,安全生产的主动权掌握在人的手里。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的思想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正确把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就能摸准人的思想脉搏,“诊断”出潜在的思想“病灶”。因此,安全工作者必须在提高预测能力上下功夫,要善于掌握职工思想和行为的规律,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准确地把握职工思想动态,从而达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2)要有针对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新旧观念的碰撞、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安全工作者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言行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中得出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对症下药,从而提高安全工作的成功率。

(3)要做有心人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职工的任何情绪都是有征兆的。因此,安全工作者必须做有心人,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良的思想苗头,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各种引发事故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4)要深入群众 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影响职工群众安全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基本因素,包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企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感;有实际因素,包括同志间的关心体贴、工作环境的和谐、家庭的和睦等;还有偶发因素。所以,安全工作者只有深入群众,才能掌握各种思想动态,为安全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5.专业性

安全管理形成一项专业管理,是由于安全工作提出的特殊需求,以及安全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所决定的。以化学工业安全管理为例,化学工业作为重要的原料工业,直接关系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部门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2.2万家、经营企业28.6万家。从业人员约700万人,生产各种化学品5万多种。化学品安全是政府监管的重点、企业工作的难点、公众关注的焦点和科研机构研究的热点。而化工生产中使用的原料、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70%以上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腐蚀性的特征。世界常见毒物已达63000多种。人类癌症中有80%以上是由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引起的。因此,安全生产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工作和一般性事务管理工作能够满足的。前面提到的安全科学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的、立体交叉的、横断面上的边缘科学。一个现代化工业企业若要长期实现安全生产,广大职工和各项专业管理人员都必须遵循与安全生产有关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规范,按照安全生产的规律去办事,从而使安全管理形成带有专业内容和自身特点的完整体系。

6.群众性

生产是一项与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紧密相联的工作。安全工作靠几个部门和少数人去做是永远也做不好的,只有依靠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安全生产才有坚实的基础。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强调安全工作是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的工作,只有广大职工不断增强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技能,不断提升安全文化素质,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人人重视安全,形成自保、互保、专保、共保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生产才有一个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五、安全生产的地位

1.安全生产是人的基本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安全需要仅次于生理需要,作为人的一个基本需要。因此,安全生产工作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应位于最重要的位置。在进行任何工作之前,首先考虑的就应该是安全。

2.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从企业的自身利益出发,安全生产工作不可忽视。安全工作所带来的价值不是直接从经济效益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它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安全工作是一种潜在的有效投资,一方面,它可以预防事故,避免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下,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旦发生事故,将对员工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工作效率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恢复。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一个企业是很难和对手竞争的,更不要说长远的发展了。因此,安全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3.安全生产是国家的基本政策

宪法中规定:“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劳动报酬,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是我国在企业管理方面坚持的一贯原则。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在会议上作出了重要指示,将安全工作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使安全工作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上升到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来考虑。

六、安全生产的作用

1.保障劳动人员的人身安全

所谓安全生产事故,就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意外的突发事件,通常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使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断。而安全生产就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避免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开展安全工作,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措施,从根本上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2.促进经济发展

安全生产就是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保证安全,不能脱离生产经营活动讲安全。保证生产安全,本身就是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由此,促进经济发展。

3.维护社会和谐

安全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安全第一”是对人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关怀,是对人生存权利的尊重,体现了生命至上的道德法则。“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为两条斜边,安全是一条底边,没有底边的支撑,这个三角形是不成功的。经济发展再快,没有安全就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

七、安全生产的任务

企业安全生产的主要任务是:在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从组织上、技术上、管理上采取有力措施,使之消除或得以控制,防止事故的发生,保证职工的安全和健康,保障国家财产安全,使生产、经营、建设能够顺利发展。

根据长期的工作实践,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得出,要搞好企业的安全生产,必须遵循如下指导原则。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这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根本方针。安全第一是指企业经营决策,组织指挥生产,计划措施安排,科技成果采用,技术改造,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年度大修等活动中应该首先考虑到企业的生产安全问题。当生产和安全发生矛盾的时候,若安全没有保障,也必须是生产服从安全。通常所说的安全生产是企业中的头等大事,就是指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把安全生产作为首要问题来研究解决,做到不等、不靠、不拖。“预防为主”是指安全生产工作的着重点,应当是控制和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把工作想在先、做在前,防患于未然,针对企业安全生产涉及的一切方面、一切工作环节、一切工作过程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业、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过程的缺陷,系统地采取技术、组织和管理措施加以解决,保证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就是指企业通过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等多种形式、方式、手段和措施,管理安全、治理隐患和预防事故。

2.坚持安全生产四项基本原则

这四项基本原则是:

①安全生产首长负责制;

②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③谁主管谁负责;

④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就是明确厂长(经理)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这也是我国《安全生产法》所规定的。应当指出的是,行政首长包括各个层次的行政一把手,班组长对本班组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起到一个“微型厂长”的作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是要求管生产的领导在考虑生产任务的同时必须考虑安全生产的问题,要以安全为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工作,才能使生产顺利进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是指在干各项工作时,谁主管这项工作,谁就负责这项工作的安全,把安全工作渗透到各项任务、各项工程、各个工作过程之中,以安全保障各项任务、各项工程、各个工作过程的有序进行。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是强调企业全体职工参加,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要结合本部门的业务,对实现安全生产负责,安全生产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五班三班倒生产企业,无论白天、黑夜、好天气和坏天气,都要十分注意安全生产。必须明确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必须调动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使安全生产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每位员工都行动起来,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在自身的责任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负责。

3.安全生产需各项专业管理保证

企业的安全生产涉及的工作岗位、专业领域很广泛,它不仅与技术管理和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的许多职能部门紧密相关,而且有相当多的问题需劳动、教育、行政、生活、思想政治工作等部门加以解决,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技术性问题需从科研、设计和规划等环节入手,提出防范措施和解决方法。因此,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的状况如何,直接反映了该企业生产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在各职能部门的落实情况,间接反映了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

4.必须重视科学技术

现代工业生产,是多种学科技术成果综合运用的具体体现。要想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必须重视科学技术,采用最好的科学技术成果,不断提高企业安全技术、安全装备和安全管理水平。在现代企业安全生产中,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了系统安全分析法、分析、可操作性研究、安全评价评估等安全系统工程中的科学方法。在实现安全生产目标过程中,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进了安全技术的不断提高。如声发射检验压力容器技术、脉冲除焦技术、不停车带压堵漏技术、换热器防锈涂膜技术、高压水枪疏通技术、预裂爆破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生产制造、检修等,使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领域更加宽广。

5.必须实行科学管理

实行科学管理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符合现代工业生产要求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由于现代工业生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求人员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流程或生产装置的不同进行周密细致的分工,工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按照要求进行操作、监视、协作、配合,保证生产装置或生产流程安全经济地运行。而这种生产分工合作不是靠人们的体力和经验,而是靠科学管理。因此,组织现代工业生产,必须实行科学管理。科学管理要做的工作很多,在安全管理方面要达到科学管理的要求,最起码要做到如下3方面的工作。

(1)要建立一个以厂长(经理)为中心的统一指挥系统,也就是管理主体 这个管理主体一定要有权力、有权威,这种权力、权威体现在:一是由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二是由法律程序或特定标准所赋予的地位和职权;三是由某种传统制度所获得的继承权;四是由某种威信和声望所获得的影响权。这个管理主体还要有一定的能力,主要包括技术、业务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影响、号召能力,并尽量使这三种能力统一,对安全生产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保证生产的安全、稳定、长效运行。

(2)要做好基础工作 即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如工艺规程、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设备维护检修规程、安全技术规程、安全技术说明书等。还要制定和执行各种标准,如产品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质量标准、职业健康标准和工作标准等。也要加强安全信息管理,做好原始记录的填写、整理、加工分析工作,并掌握日常安全工作中的“三违”情况,积累并定期分析异常状态的各种参数资料,逐步理清和掌握控制事故的规律,并注意收集国内外同类企业发生事故情况以及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信息。

(3)加强职工培训 现代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员素质的竞争,职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素质、安全文化的高低是安全生产的关键,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并进行系统正规的安全技术知识、生产操作技能、设备检修维护水平以及紧急情况下应变能力的培训教育。百年大计在教育,企业安全靠素质。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建立“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全体职工队伍的安全素质,以此来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

八、安全生产的内容

企业安全生产的内容很多。主要工作内容见图1-5。

图1-5 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主要内容

对图1-5安全生产工作主要内容在安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归纳分析,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组织及基础工作

包括规章制度建设;管理标准化;生产前的安全评价和管理,如设计安全、技术开发安全管理等前期管理;职工和管理人员的系统安全培训教育;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安全检查方案的制定,安全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和研究;安全文化的倡导和传播以及安全生产中暴露出的疑难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解决的方案。

2.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

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检修过程、施工过程以及设备装置的安全保障问题构成了这个企业过程安全的主要因素,它是动态的。

生产过程安全最核心的是工艺安全、操作安全,这是生产过程安全管理的重点。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严格各种工艺参数特别是厂控工艺指标,是保障工艺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一般来说,在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程管理生产,就可以杜绝操作事故的发生,就可以达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从而保证合格产品的顺利产出,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检修过程安全,包括全系停车大检修,单机大、中、小修,以及意外情况下的抢修等不同情况下、不同性质下的安全问题,必须列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设备检修的安全生产,最关键的是工作票证的管理,必须严格按程序办事。工作票证是检修的安全化、标准化的具体体现,它是运用系统论,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依据,综合研究每一种作业的程序、安全措施和作业者职责分工,进行统一规定,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形成标准表格和制度来规范检修人员的行为,以控制每种作业的全过程而设立的。大量事实证明,企业在检修和抢修情况下发生的死亡事故约占1/3以上,这就要求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要运用票证这个集约性管理的武器,对设备检修这个动态过程进行预控,进行安全跟踪,使这一过程在每时、每刻、每个环节和每个角落都得到安全保证,做到加强管理密度,达到精细管理,落实到事故为零。

施工过程安全,特别是企业中的扩建、改造工程施工,往往是在不停止生产的情况下进行的,边生产边施工,其主要特点是场地狭小、危险性大、交叉作业多、外来人员杂、影响因素多。要求安全管理者视同设备的检修安全一样,列为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3.信息、预测、监管

当今社会中,竞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生产者掌握了正确的市场信息,就能以比竞争对手更优惠的价格、更优良的品质、更合适的规格提供商品占用。安全分析和预测,可以通过分析发现和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和倾向,进而做出预测、预报,防患于未然。安全监管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安全管理人员在监管过程中要监管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发现安全生产中的问题、生产现场存在的事故隐患,进而为企业加强安全管理提供动态资料,给决策层当好参谋。

安全管理学是“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实用科学,也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控制和消除生产建设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保护生产各要素在结合过程中不遭受破坏、损害和损失,在一定条件下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了研究安全生产问题时需要采取如下方法。

(1)安全理论和安全实践相结合 由于安全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很广,学习时需要掌握很多方面、很多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工业生产的工艺技术,设备结构、性能、原理,电气、仪表自动化技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知识,行为科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等技术、手段、方法、学科,这是非常必要的,不然的话无从下手。又因为这门学科实践性强,不仅要掌握知识、技术,而且重在应用,所以在研究时重点要联系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调查研究,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以加强自己对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生产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安全生产管理所必备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2)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要想做到安全生产,解决好企业的安全问题,除了做定性分析外,还要做定量分析。在传统的安全管理中往往是定性分析,比较多的是事故后的分析。随着现代管理科学技术发展,管理手段和方法在不断改进,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已经为定量分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定量分析将为进一步认识安全生产规律、预测预报事故、防止和避免事故发挥良好的作用。在安全生产中,开展定量分析的关键之一在于企业要有扎实的基础工作,通过对各种有关的原始记录的正确真实填写、收集、整理,积累开展定量分析所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源共享,如生产参数的变动、外部条件的变化、违反规程的操作情况、设备及其部件的某些缺陷、维护检修状况等大量数据,同时有计划地培养掌握电子计算机知识、熟悉生产工艺和设备性能、又懂安全管理的专门人才,这样,定量分析才有条件开展起来。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各种因素经常变化,单纯依靠某一种分析有时也很难准确地判断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安全生产中,应把定性和定量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

(3)外来和自身经验相结合 从安全管理学角度讲,只是工业生产企业的经验,各国安全管理经验一般都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应十分重视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安全管理经验的学习和研究。实践反复证明,凡能主动借鉴、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安全生产经验的企业,安全管理就能不断取得发展。反之,固步自封、不注意学习外来经验的企业,往往在安全管理上处于被动地位,经常忙于事故处理,安全生产工作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当作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是得不到预期的结果的。必须在重视向国外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学习的同时,同样注重学习和总结自身的经验,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使之条理化、理论化,推动我国安全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做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