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说略

周天游

一、班固生平与《汉书》成书经过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右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是中国古代断代史体的奠基者。

班氏的祖先是楚人。秦灭楚以后,班氏迁徙到山西与河北的北部一带。秦末汉初,班壹在楼烦(今山西宁武)养牛马多达数千群,以财富众多而称雄当地。每次他出外打猎,旌旗招展,鼓乐喧天,是个不折不扣的边地大豪。到了文景时期,班氏家族开始涉足政界。成帝时,班况官居右曹越骑校尉。其女被选入宫中,封为婕妤,得到成帝的宠爱。于是班氏成为皇亲国戚,声名显赫起来。班况的次子班斿曾随同刘向一起整理宫中图书秘籍,因博学有俊才,深得成帝的器重。当时宫中典籍管理十分严密,贵为叔父的东平思王上书求取《史记》和诸子书籍,都不获批准。而成帝却特将宫中藏书的副本赐给了班斿,实属难得。这批图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吸引了众多的学者拜访班家,也为班彪、班固父子撰写《汉书》提供了重要依据。

班彪(3—54),字叔皮,是著名的儒学大师。两汉之际,班彪躲避战乱,来到天水,委身于隗嚣。隗嚣志大才疏,妄图与刘秀争夺天下。班彪颇不以为然,曾著《王命论》以劝诫隗嚣。隗嚣不从,班彪就隐居到了河西。光武帝在位之初,班彪在河西大将军窦融的推荐下,一度出任徐县(今江苏泗洪)县令。不久即因病辞官,专心著述。班彪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太初(前104—前101)以后的汉代史事,缺而不录,虽然有褚少孙、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近二十位今可知见的学者续补《史记》,但班彪认为他们或仅是材料的堆砌,或文字鄙俗,都不足与《史记》相匹配。于是他续采前朝遗事,傍贯异闻,写《史记后传》凡六十五篇。今天《汉书》中的《元帝纪》、《成帝纪》、《韦贤传》、《翟方进传》、《元后传》等都明确可知出于其手笔。其余作品融入班固的整理之中,不可一一确认。然而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为班固完成《汉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班固九岁时,就在其父的点拨下,“属文诵诗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博览群籍,熟习九流百家之言。他十三岁那年,王充拜访班家,一经接触,王充就拍着他的后背说:“此儿必记汉事。”事实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无疑,深厚的家学渊源,以及众多名士的指点与提携,是班固能写好《汉书》的重要条件。

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立即离开太学,回家乡守丧。这年他刚刚二十三岁,即着手写作《汉书》。不料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他私修国史。因此班固被关入狱中,所有书稿均被没收。所幸的是,明帝是一个颇有政治头脑的皇帝,他敏锐地发现著史对巩固政权十分有益,特别是他在阅读了《汉书》的初稿之后,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而明帝下令赦免了班固,任命他为兰台令史,让其先完成《光武帝纪》、云台二十八功臣传,以及绿林、赤眉、公孙述、隗嚣等各种势力发展始末的载记。这样《东观汉记》的雏形成型,首开官修当代正史之例。此事大功告成后,明帝又命班固继续写作《汉书》。而班固此时已大量阅读和利用了兰台的藏书,为进一步写作《汉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用二十余年的时间,凡武帝以前汉史,以《史记》为蓝本,凡武帝太初以后史事,以《后传》为基础,多方博采旧闻,整齐故事,上起汉高祖兴兵反秦,下迄王莽新朝覆亡,断代为史,草成《汉书》。

班固为人不似其父淡泊名利,而好趋炎附势,巴结权贵。章帝中后期,大将军窦宪擅权,他曲意逢迎,深得赏识。他的家人包括家奴,仗势欺人,横行乡里,甚至家奴还当众羞辱了洛阳令种竞。永元(89—105)初,和帝不满外戚的专权,在宦官的帮助下,于公元92年从窦宪手中夺回了政权的支配权,窦宪被迫自杀。洛阳令种竞乘机报复,告发班固参预了窦宪的阴谋,将他关入洛阳狱中。不久,班固就死在那里。

班固死后,《汉书》中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完稿。和帝就命班固之妹班昭续作八表,又命马续协助班昭补作《天文志》。这样《汉书》一书,历经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四人之手,历时近四十年,才最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