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漢水流域三苗、巴族、楚族

第一節 人類起源及其向東亞遷徙的西南通道

人從古猿進化而來,經過了五個階段,即臘瑪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等階段。人類是起源於非洲一個地方還是多個地方,學術界有争論,本人一向支持非洲中心論。非洲早期人類經東南亞進入中國的孔道必然是西南。中國西南部在創造早期文明過程中具有獨特優勢,三苗、巴、楚等古老民族就誕生在這裏。杰出的建築學家、華中科技大學張良皋教授(1923—2015)以沼澤的進退與人類文明的關係作了探討。

張先生認爲,經歷海水侵蝕之後,最早的文明在沼澤地發生。靈長類動物的生長需要十分苛刻的氣候條件:温暖濕潤、植物豐富、天然食物多,因此難以在北緯30度以北生存。鄂湘川黔交界地區即古代巴域,在北緯30度綫左右,從雲南的元謀猿人到重慶巫山猿人、湖北恩施建始猿人,都在這一條綫上。從西面的大巴山,經荆山、桐柏山、大别山到黄山,形成一條文化熱綫。古人有“崇東”意識,即不斷朝着太陽升起的東方追逐遷徙。當元謀猿人和巫山猿人東遷到達湖廣盆地西岸,只好止步,因爲在遠古這是約20萬平方公里的大水體。爲了適應沼澤水位漲落的變化,他們發明水上巢居——干欄。因此湖廣盆地西岸正是中國文明曙光升起之處。這一文化沉積帶,自河南方城縣城東北部的方城埡口至廣西靈渠,直綫距離900公里,是一條漫長的古代淡水海岸綫。湖廣盆地西岸有無數的小河谷形成盆地,其中開發最早的應當數江漢之間、神農架以北的堵河和南河盆地,孕育了古代的庸國,在産鹽、制陶、鑄金、築城、宗教、文字、文學等多方面,都優於周邊。這裏有最優越的條件,出現中國第一位“神農”。大寧河、神農溪和香溪鹽源尤其重要。巴域就是四川盆地東岸至湖廣盆地西岸之間由於長江穿過而時開時合的一道巨大“陸梁”。西北是漢中盆地,東北是南陽盆地,西南是四川盆地,東南是湖廣盆地。

戰國時韓非子説:“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衆,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爲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構木爲巢已經是建築行爲了。脱離巢居,人們建造干欄式建築,俗稱“吊脚樓”,樓上供人起居,樓下餵養牲畜。張先生强調,干欄建築曾在國土開發、環境保護、聚落减災三個方面,爲人類建立殊勛,也將在這三個方面繼續發揮作用。筵席制度也産生於干欄。古人席地而坐,正如張先生指出,此種習慣早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已經“席卷全國”,秦漢依然如此,延續到魏晉南北朝。傳播到日本、朝鮮,保存至今。

席地而坐必須以氣候温暖爲前提。中國温暖的地方在南方。張先生進而提出與衆不同的觀點:整個中國文化的根株在西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