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军进攻金陵之时。
远在北京的咸丰,催促在九江以“无舟不能前进”停留半月之久的向荣,赶往安庆与另一位原本为解武昌之围南下,却因太平军已向东进攻金陵,转而折东以解金陵之围的琦善汇合,共解南京之围。
当这二位钦差大臣与安庆汇合,共商破敌之策时,没想到这两位竟然相互嫌弃,向荣以太平军作战老手自居,颇看不起琦善带领的北路军。甚至把这种傲慢直接表达出来,据向荣所写的奏搞所写:“钦差大臣琦善所带各兵,虽系生力,然素未经大敌,不敢骤令当先。臣前在安庆与之面商,臣之兵先进,琦善之兵权且在后作为接应,看前队兵勇数仗,使之眼明胆壮,知贼伎俩,然后再令独当一面,方为万全之计。”
在咸丰同意其先行进兵的奏报后,向荣带一万本部兵马,立即由安庆出发,在抵达芜湖后。弃船登岸,由陆路绕道秣陵关。在金陵被太平军攻破第八天后,至金陵城东沙子冈孝陵卫,建立清军江南大营。
于此同时,太平军率军攻打镇江和扬州,琦善则奉咸丰之命,带兵勇约两万人赶制扬州三汊河建立“江北大营”。
两个大营互相策应,企图遏制太平军北进“皖省、江北等处,为东、豫各省门户,亟应厚集兵力,防贼北窜”。在两大营建立好之后,咸丰严旨“两大营以攻为堵,欲把太平军围堵在江宁(金陵)、镇江、扬州三城,并伺机攻占消灭太平军。”
但是由于清军处于防守态势,所以导致其兵力分散,当太平军着力于一点时极易突破。
清军除江南、江北两营外防堵情况。
位于淮安的漕督杨殿邦原与屯据清江浦的河督杨以增,共带六千清军负责运河河防,实际上此处防御力很低,极度依赖江北大营在扬州堵住太平军北进。
山东巡抚李僡统率近万名兵勇分段防守,黄河东段防务。兵多将就有底气:李僡上疏咸丰:“如此黄河两岸节节严防,借天险以施人力,事半功倍,较之交界堵御,殊有把握。如各该处尚有不数,彼时调回前赴河南兵一千名,量为接济,不致再虞短少。”
由年界八旬的老将周天爵主持的皖北防务。
周天爵在宿州主持淮北防务。但其手下兵勇不足三千,其中一多半还是招安的捻军。守戍淮南的李嘉端,却苦于兵饷不足。周天爵向咸丰诉苦说:“且臣周天爵年届八句,虽精力未衰,而以一旅之众,击四起之赋,诚恐顾此失彼。皖省兵额,除分防书识外,不过四千余名,加以调遗溃散之余,兵力益形单弱。即如庐州城内,现仅存兵五十余名。其召募之勇一千余名,未经训练,器械不齐,断难任以防剿;又以经费不充,大有欲散之势。”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在探知清军防守情况后,太平军自然“捡软柿子捏”,从皖北北伐,是最佳选择。
时人揭露清军兵勇现状:“平日训练,轻如戏剧,符檄一下,面色灰死,未望尘而肝胆进散,岂有所谓行列部伍,坐作进退耶?”、“然而镇江之师不西,瓜、仪之勇不南,皖帅变易,拥符离之兵而不进,坐视金陵之危。勇懦一辙,环而相顾,欲侥幸于狂寇之未必至,岂可得耶?”
江忠源指出清军阵营长期存在的三大弊端,并相应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1.军法不严。“士卒以逃死为长计,而临敌无斗志”;州县以避贼为固然,而守城无坚志。”原因在于“提督太多”,军法难立。对策是“奏撤提督”
2.军令不一。大帅远离前线,与诸君总统号令不一。前线提督互相猜疑,矛盾重重,总统难以驾驭。大帅不明前线军务,“但据总统文报入奏,功过不明,赏罚因之失当,士卒因之解体”。对策是请徐广缙驻扎军中,事权统一。
3.军心不齐。“兵各有营,军各有将”。一营胜,则争起而攘功;一兵败,即按兵而自卫。甚至左进而右先退,是隐为参商;前行而后反,却是互相抵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