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碩畫寶

清·吴昌碩 繪著

一九二五年上海書畫會石印版

吴昌碩 浙江省孝豐縣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是晚清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爲“後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吴昌碩與虚谷、蒲華、任伯年齊名爲“清末海派四杰”。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别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石尊者等。

清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八月一日,生於浙江省孝豐縣鄣吴村一個讀書人家。幼時隨父讀書,後就學於鄰村私塾。十餘歲時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點,初入門徑。咸豐十年(一八六〇)太平軍與清軍戰於浙西,全家避亂於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後死於饑饉。後又與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雜度日,先後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數年,二十一歲時回到家鄉務農。耕作之餘,苦讀不輟。同時鑽研篆刻書法。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吴昌碩中秀才,曾任江蘇省安東縣(今漣水縣)知縣,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東令”印記之。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他在安吉城内與吴興施酒(季仙)結婚,結婚後不久,爲了謀生,也爲了尋師訪友,求藝術上的深造,他時常遠離鄉井經年不歸。光緒八年(一八八二),他才把家眷接到蘇州定居,後來又移居上海,來往於江、浙、滬之間,閲歷代大量金石碑版、璽印、字畫,眼界大開。後定居上海,廣收博取,詩、書、畫、印并進;晚年風格突出,篆刻、書法、繪畫三藝精絶,聲名大振,公推藝壇泰斗,成爲“後海派”藝術的開山代表、近代中國藝壇承前啓後的一代巨匠。光绪三十年夏季,與篆刻家葉爲銘、丁仁、吴金培、王等人聚於杭州西湖人倚樓,探討篆刻治印藝術,一九一三年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碩被推爲首任社長,藝名益揚。七十歲後又署大聾。

民國十六年十一月(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六日),吴昌碩突患中風,十一月初六(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九日)病逝滬寓,享年八十四。一九三三年十一月,遷葬於浙江餘杭縣塘栖附近超山報慈寺西側山麓,墓地坐落於宋梅亭畔。墓門石柱上刻有沈淇泉(衛)所撰聯語:“其人爲金石家,沉酣到三代鼎彝,兩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環抱有幾重山色,十里梅花。”鄣吴村有他的衣冠冢。西泠印社辟有吴昌碩紀念室。一九八四年,在遞鋪鎮建吴昌碩紀念館,一九八七年,修復其在鄣吴村的故居。吴昌碩的繪畫、書法、篆刻作品集有《吴昌碩畫集》《吴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吴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詩有《缶廬集》。吴昌碩有三子一女,次子吴涵、三子吴東邁均善篆刻書畫。

吴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自己説:“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他常常用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横恣肆,氣勢雄强,布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對角斜勢,虚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顔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强烈鮮艷。名重當時的畫家任伯年對吴昌碩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畫拍案叫絶,并預言其必將成爲畫壇的中流砥柱。吴昌碩作畫用“草篆書”以書法入畫;綫條功力异常深厚。雖然從狀物繪形的角度看其綫條的質感似乎不够豐富、切實,但恰恰是舍弃了形的羈絆,吴昌碩的繪畫才步入了“意”的廳堂,從而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表現形式。

吴昌碩繪畫的題材以花卉爲主,學畫較晚,四十歲以後方將畫示人。前期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的畫法,服膺於徐渭、朱耷、“揚州八怪”諸畫家的畫藝,從中受惠甚多。他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用寫大篆和草書的筆法爲之,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筆墨酣暢,富有情趣,曾有“苦鐵道人梅知己”的詩句,藉梅花抒發憤世嫉俗的心情。又喜作蘭花,爲突出蘭花潔净孤高的性格,作畫時喜以或濃或淡的墨色和用篆書筆法畫成,顯得剛勁有力。畫竹竿以淡墨輕抹,葉以濃墨點出,疏密相間,富有變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爲“雙清”或“三友”,以寄托感情。菊花也是他經常入畫的題材。他畫菊花或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與菊花情狀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黄色,亦或作墨菊和紅菊。墨菊以焦墨畫出,菊葉以大筆潑灑,濃淡相間,層次分明。晚年較多畫牡丹,花開爛漫,以鮮艷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經常入畫的題材。菜蔬果品如竹笋、青菜、葫蘆、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畫,極富生活氣息。作品色墨并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脱不凡的書法,并加蓋上古檏的印章,使詩、書、畫、印熔爲一爐,對於近世花鳥畫有很大的影響。

《吴昌碩畫寶》是一九二五年由上海書畫會石印出版,相距他一九二七年去世也只有兩年。吴昌碩學畫較晚,他的成熟之作大多是在五十歲之後,本畫寶收入的作品不少都是他大器晚成時的作品,能代表老辣肆意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