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十四 湖北
第2169页 明置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旋设湖广巡抚及总督。
《通考·舆地考十二》:“本朝初……设湖广总督、巡抚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驻武昌”;《兵考九》:“顺治三年设湖广总督,驻武昌府……顺治三年设湖广巡抚,驻武昌府。”《疆臣年表一》,顺治二年设湖广四川总督;《疆臣年表五》,顺治二年设湖广巡抚,顺治二年七月,“以故明兴国州知州何鸣銮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等处提督军务”(《世祖实录》卷19);十一月,“升河南巡抚罗绣绵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湖广四川军务兼理粮饷”(卷21)。总之,顺治二年置湖广总督和湖广巡抚。
清康熙三年,分置湖北布政使司……并设湖北巡抚。
《通考·舆地考十三》:“康熙三年……移湖广右布政使司于长沙……左布政使司仍治武昌……六年湖北、湖南为两省,改左布政为湖北布政使司。”《职官志三》:“(康熙)六年……湖广左布政使为湖北布政使,右为湖南布政使。”《光绪会典事例》卷23,“(康熙六年)改湖广左布政使司为湖北布政使司”。《圣祖实录》卷23,康熙六年七月,“吏部题,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等会议裁官一疏,应将河南等十一省俱留布政使各一员,停其左右布政使之名。至江南、陕西、湖广三省,俱有布政使各二员,驻扎各地分理,亦应停止其左右布政使之名,照驻扎地名称布政使……得旨,允行”。可见,康熙六年七月分置湖北布政使司。关于湖广巡抚改称湖北巡抚,清代许多官书认为是康熙三年。康熙五十七年二月,“以通政使张连登为湖广巡抚”(《圣祖实录》卷278)。雍正元年正月,“调……湖北巡抚张连登来京……山西布政使纳齐喀为湖广湖北巡抚”(《世宗实录》卷3)。《疆臣年表五》将湖广巡抚改称湖北巡抚系于雍正元年。确切地说,改称应在康熙五十七年至雍正元年之间。
第2170页 (湖北)共领府十,直隶州一,直隶厅一,县六十。
《续通考·舆地考十三》:“(湖北省)凡领府十,直隶州一,直隶厅一,散厅一,散州六,县六十。”应以《续通考》为准。
武昌府(……康熙三年为湖北布政司治)。
康熙三年,湖广左右布政使分驻武昌和长沙,六年湖广左布政使改称湖北布政使(见第103页)。《志》误。下面此类错误,如“汉阳府……康熙三年属湖北布政司”,不一一纠正。
第2172页 汉阳府……。
汉阳府条下遗漏下述内容。一,关于孝感县与黄陂县。《湖广通志》卷3:“雍正七年拨黄州府之黄陂、德安府之孝感来属。”《光绪会典事例》卷152,“(雍正)七年,以德安府属之孝感县、黄州府属之黄陂县隶汉阳府”。《世宗实录》卷83,雍正七年七月,“改湖广黄州府属黄陂县、德安府属孝感县,俱隶汉阳府统辖。从湖广总督迈柱请也”。二,关于沔阳州及文泉县。《通考·舆地考十二》:“汉阳府……乾隆二十七年,以安陆府之沔阳州来属,又析沔阳州地置文泉县,三十年复省文泉县入州。”《高宗实录》卷677,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吏部等部议复,湖广总督爱必达奏称,安陆府属沔阳州接壤汉阳,地方千里,仅知州一官,照察难周。查州属之新堤镇,地滨大江,商贾辐辏,请于该处添设县治,与沔阳州分地管理,均改隶汉阳府辖……从之”。三,关于夏口厅。本《志》第2173页,“夏口厅(……光绪二十四年析汉阳县汉水以北地分置,治汉口镇)”。
沔阳州(……乾隆二十八年来属,析州分置文泉县)。
乾隆二十七年沔阳州改隶汉阳府并分置文泉县。见前条。
第2173页 黄州府。
黄州府条下遗漏雍正七年黄陂县改隶汉阳府一事(见第104页)。
第2174页 安陆府。
安陆府条下遗漏下述内容。一,关于天门县。《通考·舆地考十二》:“天门县(……旧为景陵县。雍正四年改为天门县)。”《嘉庆一统志》卷342,“景陵……雍正四年,改名天门县”。《世宗实录》卷46,雍正四年七月,“谕内阁:朕昨览湖广安陆府属有一县名,即系景陵二字,见之心甚不安,该省督抚不具奏请改,于心独安乎?此县名著内阁拟改请旨。寻内阁撰拟具奏。得旨著改为天门县”。二,关于沔阳州及文泉县。乾隆二十七年,沔阳州及是年所分设文泉县改隶汉阳府(见第105页)。三,关于荆门州。本《志》第2169页,“乾隆五十六年,升荆门州为直隶州”;第2183页,“荆门直隶州……顺治初,沿明制,为安陆府属州。乾隆五十六年,升直隶州”。《嘉庆会典事例》卷152,“(乾隆)五十六年,升荆门州为直隶州,以荆州府之远安县,安陆府属之当阳县改隶州属”。上述三条皆应补充于安陆府条下。
第2176页 德安府……。
德安府条下遗漏雍正七年孝感县改隶汉阳府一事(见第104页)。
第2177页 荆州府……。
荆州府条下遗漏下述内容。一,关于归州。《嘉庆一统志》卷334:“雍正六年,升荆州府属归州为直隶州。”《通考·舆地考十二》:雍正六年八月,“归州升为直隶州……巴东、兴山、长阳三县,俱隶归州……从之”。二,关于夷陵州。《通志·地理·疆域三》:“宜昌府初为夷陵州,属荆州府。雍正十三年设府。”太《志》第2180页,“宜昌府……顺治初,沿明制,为夷陵州,属荆州府。雍正十三年升为府,更名”。三,关于远安县。本《志》第2184页,远安“明属夷陵州,隶荆州府。雍正十三年直属府。乾隆五十六年来属(荆门直隶州)”。
第2179页 郧阳府……顺治初,沿明制,属湖广布政司,并设抚治、都御史。康熙三年,属湖北省布政司。六年,罢抚治。
参见《职官志订误》,第283—284页。
郧阳府……。
郧阳府条下遗漏上津县之裁撤。《湖广通志》卷三,“顺治十六年,并上津入郧西”。《通考·舆地考十二》,“顺治十六年,省上津县入郧西县。”《光绪会典事例》卷152,“(顺治)十六年,省郧阳府之上津县”。
第2182页 施南府(……)。康熙中,因明制,为施州卫,属荆州府。雍正六年,改为恩施县,属直隶归州。十三年升为府,更名。
本《志》同页,“恩施(……明为施州卫。雍正六年置县,更名。十三年建府治,遂属焉)”。据此恩施县并未升府及“更名”施南府。以理推之,根本不必将恩施县改升施南府,另设恩施县做附郭。《高宗实录》卷6,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吏部、兵部会议,湖广总督迈柱疏称……请于恩施县地方,建设府治,添设知府一员,以原设恩施县为附郭首邑……寻又议定,府名施南……从之”。可见,施南府为新设之府,并非恩施县升改。
乾隆元年,割四川夔州、建始来隶。
本《志》2183页,“建始……(初因明制,属四川夔州府。乾隆元年改属)”。《通考·舆地考十二》:“乾隆元年,以四川夔州府之建始县来属。”《光绪会典事例》卷152,“乾隆元年,以四川夔州之建始县改隶施南府”。可见,《志》之编撰者将“夔州之建始”误为“夔州、建始”。又,据《高宗实录》卷6,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寻又议定府名曰施南,附郭县曰恩施,属县曰宜恩、来风、咸丰、利川,移建始来属。从之”。可见,建始县于雍正十三年改隶施南府。
第2183页 建始……初因明制,属四川夔州府,乾隆元年改属。
雍正十三年四川夔州府建始县改隶湖北施南府。见上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