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十一 甘肃

第2109页 清顺治初,因明制,设甘肃巡抚,驻宁夏(宁夏巡抚旋裁)。

《疆臣年表五》谓,顺治二年始设甘肃巡抚和宁夏巡抚。《通考·舆地考十五》:“本朝初,设甘肃巡抚,驻甘州,设宁夏巡抚,驻宁夏卫。”《世祖实录》卷15,顺治二年四月,“擢山西雁平道参政焦安民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直隶易州道佥事黄图安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故,甘肃巡抚和宁夏巡抚设于顺治二年。甘肃巡抚驻甘州,宁夏巡抚驻宁夏。又,《圣祖实录》卷15,康熙四年五月,“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会议,吏部题请裁并督抚一疏……得旨……其凤阳巡抚、宁夏巡抚、南赣巡抚俱裁去”。据此,宁夏巡抚裁于康熙四年,不当称“旋裁”。

康熙三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驻巩昌,领四府如故。

本《志》第2091页,“康熙二年,析临洮、巩昌、平凉、庆阳四府置甘肃省,移右布政使治之”。二者所述所以不同,在于所依据的《通考·舆地考》不同。《舆地考十四》:“(康熙)二年移陕西右布政使司驻巩昌”;《舆地考十五》:“康熙三年移陕西右布政使司驻巩昌。”雍正《陕西通志》卷3,“康熙二年右布政移治甘省”。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10,“清初旧设左右二布政使。康熙二年陕甘分省,移右布政驻巩昌”。乾隆《甘肃通志》卷3:“康熙二年,以右布政司分管临洮、巩昌、平凉、庆阳四府,驻扎巩昌府。”《通志·地理略·疆域二》:“陕西省(初合甘肃为一省。康熙二年以右布政使司分驻巩昌)。”《嘉庆一统志》卷26,“康熙二年,移右布政使治甘肃”。《光绪会典事例》卷24,“康熙二年,陕西分省,移陕西右布政使司驻巩昌”。故,康熙二年陕西右布政使司移驻巩昌府。

(康熙)六年,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七年,又改甘肃布政使司,徙治兰州。

《职官志三》:“(康熙)八年……徙巩昌布政使驻兰州,为甘肃布政使。”《通考·舆地考十五》:“(康熙)八年,移布政、按察二司俱驻兰州,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世祖实录》卷31,康熙八年十二月,“令甘肃藩臬二司由巩昌移驻兰州”。故,康熙八年,巩昌布政使司徙驻兰州,改称甘肃布政使司。

雍正三年,裁行都指挥使司及诸卫所,改置甘州、凉州、宁夏、西宁,升肃州及秦、阶二州为直隶州。

上述文字依据乾隆《甘肃通志》卷3,文烦不录。一,关于甘、凉、宁、西四府。本《志》笫2117页,“西宁府……雍正二年,省卫,置府及西宁、碾伯二县”;第2119页,“凉州府……雍正二年升府”;第2120页,“甘州府……雍正二年,罢行都司,置府及张掖、山丹、高台三县”。《通考·舆地考十五》:“雍正二年,省行都司及诸卫所,改置宁夏、西宁、凉州、甘州四府。”《通典·州郡典五》:“雍正二年,以旧卫所改置宁夏、西宁、凉州、甘州四府。”《嘉庆一统志》卷251,“雍正二年,省行都司及诸卫所,改置甘州、凉州、宁夏、西宁四府”。据《世宗实录》卷25,雍正二年二月,议准川陕总督年羹尧所奏,设立宁夏、西宁、凉州、甘州四府。故,雍正二年设甘州、凉州、宁夏、西宁四府。二,关于秦、阶二州。清代官书多谓秦、阶二州设于雍正七年。《世宗实录》卷76,雍正六年十二月,“升陕西巩昌府属之秦、阶二州为直隶州。以清水、秦安、礼、两当隶秦州,文、成二县隶阶州”。故,雍正六年,秦、阶二州升直隶州。三,关于肃州。《通考·舆地考十五》:“(雍正七年)改肃州卫为直隶州。”《通志·地理略·疆域三》:“肃州(雍正七年设)。”《嘉庆一统志》卷251,“雍正……七年,改肃州卫为州”。《世宗实录》卷80,雍正七年四月,“升陕西肃州为直隶州,兼辖高台县,裁肃州通判缺。从川陕总督岳钟琪请也”。故,雍正七年设肃州直隶州。

第2110页 (乾隆)三十九年,降安西府为直隶州。

《通考·舆地考十五》:“(乾隆三十八年)改安西府为安西直隶州。”《通典·州郡典五》:“(乾隆)三十八年,改安西府为直隶安西州。”《高宗实录》卷926,乾隆三十八年,“寻议,查安西府距嘉峪关不远,应改为直隶州……从之”。故,乾隆三十八年安西府降为安西直隶州。

同治十一年,置化平川直隶厅。

《光绪会典事例》卷153,“同治十年,于华亭县化平川地方设化平川直隶厅”。《续通考·舆地考十六》:“化平川厅……同治十年设抚民通判。”《甘肃新通志》卷4,“同治十年……划平、固、华亭各属地为化平川直隶厅”。据《穆宗实录》卷304,同治十年二月,为就近招抚陕西回众,经左宗棠奏请设置化平川厅通判。故,化平川直隶厅置于同治十年。

光绪十二年,新疆改建行省,割迪化、镇西往属。

本书关于新疆建省,多处称光绪十二年设。《职官志三》:“光绪十年,新疆建行省,置甘肃新疆巡抚,驻乌鲁木齐。”《德宗纪一》:光绪十年九月辛未,“新疆改建行省,置巡抚、布政使各一,裁南北路都统、参赞、办事、领队诸职”。《纪》取材于《德宗实录》(《光绪朝东华录》系于九月壬申)。故,光绪十年设新疆省。

甘肃省……。

清代甘肃省行政区划变动,尚有下述内容被遗漏。一,关于靖逆厅。《通考·舆地考十五》:“(康熙)五十七年于嘉峪关边外开置靖逆厅,以同知分治,领靖逆、赤金二卫。”乾隆《甘肃通志》卷3,“康熙五十七年置靖逆同知”。《高宗实录》卷293,乾隆二十四年七月,“靖逆、赤金二卫改设一县,驻靖逆”。《玉门县志》:“乾隆贰拾肆年,因西域武威,拓疆二万余里,将靖(逆)、赤(金)改为玉门县。”二,关于柳沟厅。《通考·舆地考十五》,“(康熙)五十七年……置柳沟所兼置通判……(雍正)四年……裁柳沟通判”。乾隆《甘肃通志》卷3,“康熙五十六年置柳沟所于四道柳沟、洽柳、沟堡,隶柳沟通判。雍正三年改隶安西同知……康熙五十七年置靖逆同知。雍正三年以柳沟通判改调”。据《世宗实录》卷17,雍正二年三月,裁柳沟厅,移通判驻靖逆。三,关于安西厅、府。《通考·舆地考十五》:“雍正二年筑城于布隆吉尔地方,置安西卫,设总兵驻守安西镇,兼设同知治之。”据《世宗实录》卷17,雍正二年移靖逆同知驻布隆吉尔,置安西直隶厅。本《志》第2109页,“(乾隆)二十四年,置安西府”。《高宗实录》卷283,乾隆二十四年七月,“于安西设一府”。《光绪会典事例》卷153,“(乾隆)二十四年,改安西镇为安西府,领敦煌(沙州卫改设,附郭)、渊泉(安西、柳沟二卫改设)、玉门(靖逆、赤金二卫改设)等三县”。

兰州府(……明为州,属临洮府,领金、渭源、河州)。

据《明史·地理志三》,临洮府领州二(兰州、河州),县三(狄道、渭源、金),其中金县隶属兰州。可见,清兰州府与明兰州管辖范围不同。

兰州府……。

兰州府条下遗漏循化厅之设置和改隶。循化厅不见于《通考》及《嘉庆一统志》等官书。《续通考·舆地考十六》:“循化厅……(国初设循化营游击。乾隆二十七年设循化厅同知,属兰州府。道光三年改隶西宁府)。”《甘肃新通志》卷4:“乾隆二十七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营,因名循化厅。”《循化厅志》卷1《建置沿革》:“乾隆二十七年,始移河州同知于循化营,因曰循化厅”。《兰州府志》卷1:“道光三年,又改隶循化厅于西宁府。”据此,循化厅设于乾隆二十七年,道光三年改隶西宁府。

皋兰……。

皋兰条下应增加“乾隆三年置”。

第2111页 狄道州……。

本《志》第2110页,“乾隆三年,……升狄道为州”。故,应作“狄道州(……明为县。乾隆三年升州)”。

第2112页 乾隆四十三年,升泾州为直隶州。

本《志》第2110页,“乾隆四十二年,升泾州为直隶州”。同为一卷,前后龃龉。《嘉庆一统志》卷251,“(乾隆)四十二年,升平凉府之泾州为直隶州”。《光绪会典事例》卷153,“(乾隆)四十二年,升泾州为直隶州”。《高宗实录》卷1040,乾隆四十二年九月,“户部等部议复,陕甘总督勒尔谨奏请,甘肃泾州改为直隶州,以附近之崇信、灵台、镇原三县拨归管辖……从之”。故,泾州于乾隆四十二年升为直隶州。

同治十一年,割平凉、华亭、固原、隆德四州县属地置化平川直隶厅。

化平川直隶厅置于同治十年(见第85页)。

平凉府……。

平凉府条下遗漏庄浪县之裁撤。《明史·地理志三》:“平凉府……领州三、县七……静宁州……领县一,庄浪。”可见,庄浪为平凉府属县。《嘉庆一统志》卷258,“(乾隆)四十三年,裁庄浪县”。《甘肃新通志》卷4,“乾隆四十二年……庄浪县遂并为隆德县丞”。《高宗实录》卷1027,乾隆四十二年二月,“吏部议准,陕甘总督勒尔谨奏称,庄浪地方与隆德、静宁连界,静宁幅员辽阔,未使再行归并,若全归隆德,则距县较远村落,凡遇完粮诉讼等事,往返维艰,应将分驻宁羌铎之河州州判裁汰,改设庄浪县丞。其州判所管之事,仍归河州管理。从之”。可见,庄浪裁撤时间为乾隆四十二年。

隆德(……乾隆四十三年,省庄浪县,以其地来属)。

乾隆四十二年,庄浪裁并隆德,见前条。

第2112—2113页 雍正七年,升秦、阶二州为直隶州,降徽州为县,及清水、秦安、礼、两当隶秦州,以文县、成县隶阶州。

秦、阶二州于雍正六年升为直隶州(见第84页)。

第2113页 (乾隆)十三年,改洮州卫为厅来隶,旋并漳县入陇西。

《高宗实录》卷343,乾隆十四年六月,“西固同知移驻洮州……洮州卫改设同知”。故,洮州厅置于乾隆十四年。又,《光绪会典事例》卷153,“道光九年裁漳县归并陇西县”。据《道光九年二月二十八日朱批陕甘总督杨遇春奏折》,道光九年裁漳县入陇西县(引自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第455页)。故,道光九年漳县并入陇西县。

陇西……。

道光九年漳县并入陇西县(见上条),应于陇西条下补充此内容。

第2114页 洮州厅(……)。

乾隆十四年改洮州卫为洮州厅(见前条)。应于洮州厅条下补充此内容。

庆阳府……顺治初,因明制,并置庆阳卫。

《明史·地理志三》:“庆阳府……领州一,县四。”《读史方舆纪要》卷57,“明亦曰庆阳府,领州一,县四”。故,应于“顺治初因明制”之后增加“领州一,县四”。

第2115页 正宁(……本真宁,乾隆初更名)。

赵泉澄说:“真宁改正宁年份,清代载籍多不详。《甘肃通志》(四库本)、《正宁县志》(乾隆二十八年本),亦未载更改之年。然真宁改正宁原为避世宗讳,与真定改正定同出一例,真宁改正宁亦当在雍正元年也。”(《清代地理沿革表》第115页)

顺治十五年,并前卫入左卫、中卫入右卫。

《通考·舆地考十五》:“顺治十五年,并前卫入宁夏卫,并中屯卫入左右二卫。”《甘肃通志》卷3:“顺治十五年,以前屯卫并入宁夏卫,以中屯卫并入右卫。”《雍正会典》卷17所载同《甘肃通志》。应以《甘肃通志》为准。

雍正三年,省卫、所,置府及宁夏、宁朔、平罗、中卫四县,以灵州直隶州来属。

《通考·舆地考十五》:“雍正二年改置宁夏府……灵州(……明洪武中置灵州所,属宁夏卫。本朝雍正二年,改为灵州,属宁夏府)。”《通志·地理略·疆域三》:“宁夏府(雍正二年,以宁夏卫改设),领州一县四,宁夏(附郭)、灵州、宁朔、平罗、中卫(一州四县并雍正二年由卫改设)。”《世宗实录》卷25,雍正二年十月,“议复川陕总督年羹尧奏言,甘肃之河西各厅,自古皆为郡县,至明代始改为卫所,今生齿繁庶,不减内地,宜改卫所为州县。请改宁夏卫为宁夏府,其所属左卫改为宁夏县,右卫改为宁朔县,中卫改为中卫县,平罗所改为平罗县,灵寿所改为灵州……从之”。灵寿所应做寿州所。《明史·地理志三》:“灵州守御千户所(卫东南),洪武十六年十月置。”故,雍正二年宁夏府及所领一州四县皆由卫所改设。

(雍正)五年,置新渠县。

《世宗实录》卷44,雍正四年五月,“寻定新设县名曰新渠”。应以《实录》为准。

(雍正)七年,置宝丰县。

《世宗实录》卷75,雍正六年十一月,“寻定新设县名曰宝丰”。应以《实录》为准。

第2116页 宁夏(……雍正四年置县)。

雍正二年设宁夏县。见上条。

宁朔(……雍正三年置县)。

雍正二年设宁朔县。见上条。

平罗(……雍正三年置县。乾隆三年省新渠、宝丰二县,以其地来属)。

雍正二年设平罗县,四年分设新渠县,六年分设宝丰县。乾隆三年省新渠、宝丰二县。应于平罗条下增加此内容。

灵州(……初因明制为直隶州。雍正三年来属)。

雍正二年以灵州所设灵州(见第90页)。

第2117页 中卫(……雍正三年置县)。

雍正二年置中卫县(见第90页)。

乾隆九年,置巴燕戎格厅。

疑抄自《续通考·舆地考十六》:“巴燕戎格厅(……国初为西夷达尔加部及黑番住牧。乾隆九年设立厅治)。”《嘉庆一统志》卷270,“巴燕戎格厅……本朝乾隆……九年增设通判分理”。《光绪会典事例》卷27,“(乾隆)十一年,改甘肃巩昌通判为西宁府通判,驻摆羊戎……三十四年……改甘肃摆羊戎通判为巴燕戎格通判”。《高宗实录》卷202,乾隆八年十月,“户部等议复,甘肃巡抚黄廷桂疏称……请照原议,将巩昌府通判改为西宁府抚番通判,移驻摆羊戎,添建衙署……从之”。故,乾隆八年设摆羊戎厅,三十四年改称巴燕戎格厅。

(乾隆)五十七年,置贵德、丹噶尔二厅,割兰州之循化来属。

此条文字系年皆误。一,贵德厅。《高宗实录》卷1382,乾隆五十六年七月,“谕……循化设同知一员,贵德仅设有县丞一员,贵德地方亦照循化改设同知管辖”。二,循化厅。道光三年兰州府循化厅改隶西宁府(见第87页)。三,丹噶尔厅。《光绪会典事例》卷27,“(道光)九年,甘肃裁西宁府丹噶尔主簿,改设丹噶尔抚边同知一人”。《甘肃新通志》卷4,“道光九年,改主簿为同知,名丹噶尔厅”。故,道光九年设丹噶尔厅。

西宁(……)。

西宁条应增加“雍正二年置”。

第2118页 贵德厅(……乾隆……五十七年升厅,设抚番同知)。

贵德厅设于乾隆五十六年(见本页)。

循化厅(……乾隆末,移隶西宁)。

循化厅于道光三年由兰州府改隶西宁府(见第87页)。

第2119页 丹噶尔厅……。

丹噶尔条下应增加“道光九年置”。

巴燕戎格厅(……乾隆三年,以巩昌裁缺通判改置)。

乾隆八年设摆羊戎厅,三十四年改称巴燕戎格厅(见第92页)。

凉州府……雍正二年升府,置厅、县……领厅一,县五……庄浪厅……。

《世宗实录》卷25,雍正二年,“凉州厅请改为凉州府,所属凉州卫改为武威县,镇番卫改为镇番县,永昌卫改为永昌县,古浪所改为古浪县,庄浪所改为平番县”。可见,雍正二年未设庄浪厅。关于庄浪厅,清“三通”及《嘉庆一统志》未加记述。《续通考·舆地考十六》:“庄浪厅(理番同知与平番县同城,所辖各山番族)。”《高宗实录》卷77,乾隆三年九月,“铸给新设凉州理事同知、庄浪理事通判关防。从川陕总督查郎阿请也”。故,雍正二年凉州厅升府,同时设置县份,并未设厅;乾隆三年于平番县城设庄浪厅,管辖各山番族。

第2121页 抚彝厅(……乾隆十八年来属,置厅设通判)。

《续通考·舆地考十六》:“抚彝厅(……乾隆十五年分张掖县地置)。”《高宗实录》卷390,乾隆十六年闰五月,“吏部议复,甘肃巡抚鄂昌疏称,张掖县之抚彝地方请移驻柳林湖通判管理”。故,乾隆十六年设抚彝厅。

崇信(……)。镇原(……)。

乾隆四十二年,平凉府属崇信、镇原、灵台三县改隶泾州直隶州(见第87页)。故,应于崇信、镇原二条下增加此内容。

第2122页 阶州直隶州(……)雍正七年,升直隶州,割巩昌之成县来属。

雍正六年阶州升直隶州,成县改隶阶州直隶州(见第84页)。

第2123页 成(……)。

成条下应增加“初属巩昌府。雍正六年改隶阶州”。

秦州直隶州……雍正七年,升直隶州。降巩昌属之徽州为县,与所领两当县来属。

雍正六年秦州升直隶州,巩昌属徽州降为县,与所属两当改隶秦州(见第84页)。

第2124页 徽(……)。两当(……)。

徽州及两当县初属巩昌府。雍正六年,徽州降县及两当县改隶秦州直隶州。故,徽、两当条下应增加此内容。

第2125页 高台(……雍正三年置)。

《世宗实录》卷25,雍正二年十月,“议复川陕总督年羹尧奏言……高台所改为高台县”。故,雍正二年置高台县。又,本《志》第2120页,“(雍正)七年,割(甘州府)高台隶肃州”。应于高台条下增补此内容。

雍正元年,复置沙州所,筑布隆吉尔城,设安西同知治焉。

《通考·舆地考十五》:“雍正二年,筑城于布隆吉尔地方,置安西卫,设总兵驻守为安西镇,兼设同知治之。”《世宗实录》卷17,雍正二年三月,“其靖逆卫同知令移驻布隆吉尔”。故,雍正二年设安西厅。

(乾隆)二十五年,以沙州卫为敦煌县,省渊泉入府治。

乾隆二十四年改沙州卫设敦煌县(见第86页)。又,《通考·舆地考十五》:“(乾隆)三十八年,改安西府为直隶安西州,省渊泉县入玉门县。”《高宗实录》卷926,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寻议,查安西府距嘉峪不远,应改为直隶州,将所辖渊泉县裁”。故,乾隆三十八年裁渊泉县入玉门县。

(乾隆)二十八年,(安西府)降直隶州。

乾隆三十八年安西府降为安西直隶州(见第85页)。

敦煌(……)。

敦煌条下应增加“乾隆二十四年改沙州卫设”。

第2126页 玉门(……)。

玉门条下应增加“乾隆二十四年改靖逆、赤金二卫设。三十八年省渊泉县入焉”。

化平川直隶厅……同治十一年,陇东戡定,置厅设通判。

同治十年设化平川直隶厅(见第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