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 山东

第2045页 (雍正)八年,济宁州仍属兖州府。

此据《通考·舆地考四》:“(雍正)八年,以济宁州还属兖州府。”《通典·州郡典二》:“济宁州(初属兖州府。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嘉祥、巨野、郓城三县。七年,裁直隶州,仍属兖州府)。”《光绪会典事例》卷112,“(雍正)七年,改直隶济宁州隶兖州府”。《世宗实录》卷89,雍正七年十二月,“吏部等衙门议复,河东总督田文镜疏言……至从前所改直隶济宁州,仍归兖州府管辖……从之”。故,济宁州于雍正七年复隶兖州府。

乾隆四十一年,仍升济宁、临清为直隶州。

《通考·舆地考四》:“乾隆三十九年,复升兖州府之济宁州、东昌府之临清州,并为直隶州。”《通志·地理略·疆域一》:“济宁州(……乾隆三十九年仍升直隶州)……临清州(……乾隆三十九年复升为直隶州)。”《光绪会典事例》卷152,“乾隆三十九年,改临清州为直隶州……升济宁州为直隶州”。故,乾隆三十九年济宁州、临清州复升为直隶州。

山东……。

本《志》山东省地理演变的文字抄自《嘉庆一统志》卷161,疏漏之处很多。一,关于高唐、东平、濮州、莒州。据《世宗实录》卷89,雍正七年,东昌府属之高唐州及濮州,兖州府属之东平州,青州府属之莒州,皆为直隶州。二,关于高唐州及莒州。雍正十二年,高唐直隶州降为散州,“仍归属东昌府”(《世宗实录》卷144);莒州直隶州降为散州,“归沂州府管辖”(《世宗实录》卷145)。三,关于东平州及濮州。《通考·舆地考四》:“雍正……十三年……以东平(直隶)州改属泰安府,以濮州改属曹州府。”四,关于胶州。《续通考·舆地考五》:“光绪三十年,(胶州)升直隶州。”

山东……领府凡十,州二,散州八,县九十六。

据统计,(直隶)州三。

第2046页 济南府……。

《济南府》条下遗漏下述内容:一,雍正七年,东昌府属高唐州为直隶州,“分辖济南府属之禹城、平原、陵县、临邑四县”(《世宗实录》卷89)。二,雍正十二年,原高唐州属之禹城、平原、陵县、临邑四县及泰安州属之长清县,“仍归济南府管辖”;肥城县往属泰安州;青城、商河二县往属武定府(俱见《世宗实录》卷144)。

第2047页 禹城……临邑……陵……。

禹城、归禹、陵三条下遗漏雍正七年往属高唐直隶州,雍正十二年还属济南府。

长清……。

长清条下遗漏雍正二年归属泰安州,十二年还属济南府。

第2048页 平原……。

平原条下遗漏雍正七年往属高唐直隶州,十二年还属济南府。

东昌府……初沿明制,领州三,县五。

《明史·地理志二》:“东昌府……领州三,县十五。”《通考·舆地考四》:“明东昌府共领州三,县十五。”故,明东昌府领州三、县十五。

东昌府……。

东昌府条下遗漏高唐州于雍正七年升为直隶州,十二年复为散州。

第2049页 高唐(……雍正八年直隶)。

清代官书如《通考》、《通典》等多谓高唐州于雍正八年升为直隶州,实际是雍正七年(见第58页)。

泰安……。

本《志》同页,“雍正……十三年为府,增附郭”。故,泰安条下遗漏“雍正十三年置”。

第2050页 肥城(……雍正十三年自济南来隶)。

据《世宗实录》卷144,雍正十二年肥城往属泰安州。

东平州(……雍正八年直隶)。

据《世宗实录》卷89,雍正七年东平州升直隶州。

东阿……。

据《世宗实录》卷89、《通志·地理略·疆域一》、《通典·州郡典二》,东阿初属兖州府。雍正七年改属东平府,十三年改属泰安府。东阿条下遗漏此内容。

第2051页 平阴(……雍正十二年来隶)。

据《通考·舆地考四》、《通志·地理略·疆域一》、《通典·州郡典二》以及《世宗实录》卷89,平阴初属兖州府,雍正七年改隶东平直隶州,十三年东平州降为散州,平阴改隶泰安府。故,平阴条下遗漏此内容。

第2052页 商河……。

《通考·舆地考四》:“商河县(……初属济南府。雍正十二年分属武定府)。”《光绪会典事例》卷152,“(雍正)十二年……济南府所属青城、商河二县改隶武定府”。《世宗实录》卷144谓,雍正十二年六月,济南府属之青城、商河“统归武定府管辖”。故,商河条下遗漏此内容。

滨州(……雍正二年直隶。十二年复将所领蒲台、利津、霑化削)。

《通考·舆地考四》:“滨州(……初属济南府。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十二年改属武定府)。”《通志·地理志·疆域二》:“滨州(初属济南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十二年改属)。”《通典·州郡典二》:“滨州(初属济南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利津、霑化、蒲合三县,十二年以州及所属之县来属)。”故,滨州条下遗漏“初属济南府”。

利津(……)。霑化(……)。蒲台(……雍正十二年自滨来隶)。

《通考·舆地考四》:“利津县(……初属济南府。雍正二年分属滨州,十二年改属武定府)。霑化县(……初属济南府。雍正二年分属滨州,十二年改属武定府)。蒲台县(……初属济南府。雍正二年分属滨州,十二年改属武定府)。”《通典·州郡典二》:“武定府……利津(初属济南府。雍正二年分属滨州,十二年来属)。霑化(初属济南府。雍正二年分属滨州,十二年来属)。蒲台(初属济南府。雍正二年分属滨州,十二年来属)。”《通志·地理略·疆域一》:“利津、霑化、蒲台(三县初属济南府。雍正二年属滨州,十二年改属府)。”故,应于利津、霑化、蒲台三条下增加上述内容。

临清直隶州(……初沿明制,为东昌属州,领县二。乾隆四十一年直隶,割武城、夏津、丘还隶,而馆陶还东昌)。

临清州于乾隆三十九年升直隶州(见第58页)。据《明史·地理志二》,临清州领丘、馆陶二县。临清州升直隶州,改东昌府武城、夏津二县来属,丘县还属临清。故,应加如下标点,“临清直隶州(……乾隆三十九年直隶,割武城、夏津,丘还隶,而馆陶还东昌)”。

武城……夏津……丘……。

《通考·舆地考四》:“夏津县(……旧属东昌府。本朝因之。乾隆三十九年分属临清州)。武城县(……旧属东昌府。本朝乾隆三十九年分属临清州)。”《通典·州郡典二》:“临清州(初属东昌府。乾隆三十九年升为直隶州),领县三,武城、夏津、丘(三县初属东昌府。乾隆三十九年来属)。”《通志·地理略·疆域一》:“临清州……领县三,武城、夏城、丘(三县初属东昌府。乾隆三十九年属州)。”故,武城、夏津、丘三条下应增加上述内容。

第2053页 兖州府(……初沿明制,领州四,县二十三。雍正中,沂、漕、济宁、东平、济宁直隶。先后割县十三分隶,而东平降割泰安……领县十)。

本《志》由人分别撰述,体例不一。一,“雍正中,沂、曹、济宁、东平、济宁直隶,先后割县十三分隶”,这种叙述方式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清代兖州府所属州县的变化。二,清初兖州府领县二十三,先后割县十三,清末领县十。这种数字的符合是偶然的,其实内部的隶属关系变化很复杂。三,“沂、曹、济宁、东平、济宁直隶”,内中所以有两济宁,是济宁州直隶后复降为散州,后来再次直隶。由于叙述方式不当,标点十分勉强,令人费解。四,东平州直隶后,“降割泰安”,不应于兖州府条下叙述。根据史料,清代兖州府行政区域发生如下变化:雍正二年,曹州、济宁州、沂州升为直隶州,割曹、定陶、巨野、嘉祥、郓城、郯城、费七县往属;七年,济宁直隶州降为散州,及所属郓城县还隶兖州府,东平州升为直隶州,割东阿、平陆、阳谷、寿张四县往属;十三年,郓城、单、城武三县往属曹州府,东平直隶州属之阳谷、寿张二县还隶兖州府,曹州府属之嘉祥县还隶兖州府;乾隆三十九年,济宁州复升为直隶州,割汶上、鱼台二县往属;四十一年,嘉祥县往属济宁直隶州;四十五年,金乡县往属济宁直隶州,济宁直隶州属之汶上县还属兖州府。

第2054页 汶上。

汶上初属兖州府。乾隆三十九年改隶济宁直隶州,四十五年复隶兖州府。应于汶上条下增补上述内容。

阳谷……。寿张……。

据《明史·地理志二》、《世宗实录》卷89及卷158、《通考·舆地考四》、《通志·地理略·疆域一》、《通典·州郡典二》,阳谷、寿张初属兖州府。雍正七年,往属东平直隶州,十三年还属兖州府。故,阳谷、寿张条下遗漏上述内容。

第2055页 兰山。

本《志》第2054页,“沂州府……雍正……十二年为府,置附郭”。《嘉庆一统志》卷177,“本朝雍正十二年,升沂州为府,设兰山县为府治”。故,应于兰山条下增加“雍正十二年置”。

莒州(……雍正二年直隶。十三年降削所领沂水、日照、蒙阴)。

《通考·舆地考四》:“雍正……十二年……以莒州改属沂州府。”《世宗实录》卷145,雍正十二年七月,“吏部议复,河东总督王士俊疏奏,山东省改设府县事宜。一,直隶沂州请升为沂州府……并原属之郯城、费县,及直隶莒州与所属沂水、蒙阴、日照三县,俱归沂州府管辖”。故,莒州直隶州于雍正十二年降为散州。又,“十三年降削所领沂水、日照、蒙阴”,应标点成,“十三年降,削所领沂水、日照、蒙阴”。

第2056页 ……沂水……蒙阴……日照。

据《通考·舆地考四》、《通志·地理略·疆域一》、《通典·州郡典二》及《世宗实录》卷89,沂水、蒙阴、日照三县,初属青州府,雍正七年往属莒州直隶州,十二年莒州降为散州,一并归属沂州府。故,应于三县各自条下增加上述内容。

曹州府(……初沿明制,为兖州属州。雍正二年直隶,仍领县二。八年,巨野、嘉祥自兖割隶)。

清代官书多作雍正八年巨野、嘉祥改隶曹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89,雍正七年十一月,“至从前所改直隶济宁州,仍归兖州府管辖,其济宁州原辖之巨野、嘉祥二县,改隶曹州”。故,巨野、嘉祥二县于雍正七年自原济宁直隶州改隶曹州直隶州。

第2057页 菏泽(……)。

本《志》第2056页,“曹州府……雍正……十三年为府,置附郭”。《嘉庆一统志》卷181,“本朝雍正十三年升(曹州直隶)州为府,设菏泽县为府治”。故,菏泽条下应增加“雍正十三年置”。

单(……明洪武二年降单州为县,属济宁。十八年改属兖州)。

上述括号内引文当删。以下巨野、郓城、城武诸条皆有叙述前朝沿革者,皆当删。

巨野(……雍正二年分属济宁州。八年改隶)。

巨野于雍正七年改隶曹州直隶州(见第65页)。

郓城(……雍正二年分属济宁州。八年属兖州府)。

《世宗实录》卷89,雍正七年十二月,“郓城一县,仍隶兖州”。故,雍正七年郓城改隶兖州府。

第2058页 濮州(……雍正八年直隶)。

《世宗实录》卷89,雍正七年十二月,“东昌府属之濮州为直隶州”。应以《实录》为准。

范……观城……朝城……。

据《通考·舆地考四》、《通志·地理略·疆域一》、《通典·州郡典二》及《世宗实录》卷89,范、观城、朝城三县,初属东昌府,雍正七年改属濮州直隶州,十三年连同濮州一并改属曹州府。故,应于三县各自条下增加上述内容。

济宁直隶州(……雍正二年直隶,仍领嘉祥、巨野、郓城。八年,仍降属兖州。乾隆四十一年夏,割汶上、鱼台并嘉祥来隶。寻以嘉祥易汶上)。

济宁直隶州于雍正七年降属兖州府,乾隆三十九年复为直隶州(见第58页)。《光绪会典事例》卷152,“乾隆三十九年……升济宁州为直隶州,领汶上、鱼台二县……四十一年,改兖州府属之嘉祥县隶济宁州。四十五年,改汶上县隶兖州府,金乡县隶济宁州”。《高宗实录》卷1107,乾隆四十五年五月,“吏部议复,山东巡抚国泰疏称……请将金乡县拨给济宁,以汶上仍归兖州。应如所请。从之”。故,应谓以金乡易汶上。

第2059页 嘉祥……。

据《通考·舆地考四》、《通志·地理略·疆域一》、《通典·州郡典二》及《世宗实录》卷89等资料,嘉祥县初属兖州府,雍正二年改隶济宁直隶州,七年改属曹州直隶州,十三年还属兖州府。乾隆四十一年改属济宁直隶州。故,嘉祥条下应增加上述内容,方能反映嘉祥在有清一代隶属关系的变化。

鱼台(……)。

据《通典·州郡典二》、《通志·地理略·疆域一》,鱼台初属兖州府,乾隆三十九年改隶济宁直隶州。故,鱼台条下应增加上述内容。

登州府(……雍正十三年,裁所辖四卫,置荣成、海阳)。

本《志》第2061页,“荣成(……雍正十二年改置……)。海阳(……雍正十二年置)”。《通志·地理略·疆域一》:“荣成、海阳(二县,雍正十二年设)。”《世宗实录》卷149,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兵部议复,河东总督王士俊疏奏东省裁卫设县事宜。一,大嵩、成山二卫请改为县……从之。寻定大嵩改设县曰海阳,成山改设县曰荣成”。故,雍正十二年,裁大嵩和成山二卫,改设海阳和荣成二县。

第2061页 莱州府(……光绪三十一年,胶直隶,割高密、即墨)。

胶州于光绪三十年升直隶州(见69页)。

第2062页 青州府(……雍正中,莒直隶,割蒙阴、沂水、日照,寻降并属沂)。

莒州升直隶州后的演变,不当于青州府条下叙述。故,“寻降并属沂”一句当删。

第2063页 博山(……雍正二年改置,割淄、莱地益之)。

《通考·舆地考四》:“博山县(……雍正十二年,析益都县及济南府之淄川县、泰安府之莱芜县置县)。”《通典·州郡典二》:“博山(雍正十二年,析益都县及济南府之淄川县、泰安府之莱芜县地置)。”《世宗实录》卷145,雍正十二年七月,“吏部议复,河东总督王士俊疏言,东省青州府属之益都县,附郭繁剧,请于该所属颜神镇分置一县,设知县一员……从之。寻定颜神镇新分县曰博山”。故,雍正十二年析淄川、莱芜置博山县。

第2065页 胶州直隶州(……明莱州。光绪三十一年直隶)。

据《明史·地理志二》,胶州属莱州府。故,应作“明隶莱州府”。《德宗实录》卷529,光绪三十年四月,“山东巡抚周馥奏,胶州为沿海要缺,冲繁倍于往昔,请改为直隶州,以资治理……寻政务处奏,胶州改为直隶州,应准如所请……均依议行”。故,光绪三十年胶州升直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