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住在枫头村的时候,曾经听崔梅虹的奶妈讲起过,孟姨太太由于只比崔家老大崔同谦大一岁,崔同谦在十二三岁的时候,曾经很看不起孟姨太太,骂她是妾,女人无品,后来被老爷给打了一顿。
但崔同谦在长大后,反而是他带领着弟弟妹妹对孟姨太太敬重起来。
孟姨太太说,战时她曾经帮助家里,共同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并拿出她的私蓄做本钱,到兰溪与诸暨县城走单帮生意。
但是她只做了几次,就连本带利都给吃用光了。
不过她讲起这些时,也是很豁达的,而且看得很开,认为她也是崔家的一员,和崔家共同度过难关,是她的份内之事,都是她应该做的。
杨世会听到孟姨太太讲起这些事情,心里也越来越敬重她。
后来,他的胆子越来越大,居然问孟姨太太,这些年来她在外面有没有过爱人。
孟姨太太不好意思地回答说,没有,就只有一个朋友。
杨世会问这个朋友是谁。
孟姨太太说,是她在蚕种场时的一个男同事,姓曾,这个人处处对她很照应。
场里每年分派技师到各县乡下去指导养蚕,很多年来,曾先生都对她秋毫无犯。
她也很感激他的一番心意,在蚕种场冬天休假时,她就为他翻翻棉被,烧些小菜给他吃。
后来,曾先生的妻子在家乡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小孩。
他曾经对孟姨太太表示过好感,但是孟姨太太并没有答应他。
杨世会听到孟姨太太这样讲曾先生,不免就起了一点嫉妒之心。
他赌气地问孟姨太太说,为什么她不跟曾先生结婚。
孟姨太太淡淡地说:“我觉得他魄力不够,男人总要有魄力的好。”
杨世会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面却暗暗地想,我肯定比曾先生的魄力大。
孟姨太太与曾先生的关系后来还是照常。
两个人依旧和平时一样,看上去和和气气的,彼此之间还是很好的同事关系。
战争爆发后,蚕种场便停歇了,两个人于是就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分别之后,两个人每隔上个一年半载,就写上一封信问候一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一年,曾先生在自己的家乡病故了。
在杨世会看来,男人一般很容易对别人说起自己的女友,这其中有逞能的因素,也有轻薄的原因在里面;而女人则一般把心里的事情看得很重,轻易是不会说出口的。
而如今孟姨太太居然当着他的面,对她说了她和曾先生的事情。
虽然开始的时候,是他逼着她说的,但是杨世会觉得,既然她这么毫无保留地把这件事情告诉她,就证明孟姨太太已经把他看作是自己人了,对他不再设防了。
想到这里,他不禁暗自窃喜。
两个人不知不觉,已经走出了好远。
等到他们回头看那两个黄包车夫时,发现这两个黄包车夫每个人只拉着一辆空车,还落在他们后头大概一里多的路程。
于是他们就又信步往前走,索性到前面再等这两个黄包车夫。
杨世会与孟姨太太肩并肩地走着,他一面走,一面只管看着她这个人。
他想,古代时有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现在却是孟姨太太五百里送她,心里不禁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
他半是恭维,半是认真地对孟姨太太说:“单单看你的长相与身材,人家只会觉得你才二十多岁。”
孟姨太太自豪地说:“以前有小货郎挑着担子来卖东西,我和园园一起去门口买丝线,那小货郎还当我们是姐妹俩。崔家的人也说,碧云做新娘子,还不如孟先生看起来年轻。”
碧云是崔同文的妻子,比孟姨太太要小上个十岁左右。
杨世会与孟姨太太在路上自由自在地说着话,但是到了吃饭的时候,以及在晚上投宿时,他们就尽量不说话或者少说话,以免万一涉及到他的生平,旁人听了会起疑心。
孟姨太太处处留心照顾着杨世会。
杨世会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他除了孟姨太太,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人可以依靠了,因此他也觉得与她分外的亲近。
两天之后,他们到达了丽水。
那天晚上,两个人便突破了正常的界线。
孟姨太太似乎不敢不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自从崔同谦的父亲去世之后,她就再也没有和别的男人有过什么,一直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没想到她平静的生活,却突然被杨世会给打破了。
她在些羞涩地说:“哎哟,这可让我说什么好呢,明明是送你的,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了?”
而杨世会则很得意。
在他看来,女人的矜持,恍若高花,但其实也是可以被攀折的。
他一直认为,没有攻不下的女人,只有不努力的男人。
他这种流氓逻辑,对于他身边的那些女人来讲,似乎是屡试不爽的。
对于石季婉如此,对于小薛如此,现在对于守了二十多年空房的孟姨太太来讲,更是如此。
孟姨太太十八岁时就开始守寡,现在快四十岁了,突然遇到一个对他示好的人,不管这个人是真心也罢,还是假意也好,但至少她并不讨厌他。
况且在她的心中,她一直还对他有着深深的感恩之心,所以两个人基本上是一拍即合,水到渠成了。
第二天,在开往温州的船上,孟姨太太用撒娇的口气说:“以后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跟牢你了呢!”
杨世会微笑着对她说:“这还用说吗,你现在已经属于我了。”
他问孟姨太太做女儿时的名字。
孟姨太太稍稍踌躇了一下,然后喜气洋洋地回答道:“明珠。”
杨世会说:“嗯,好名字,其实你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夜明珠一样,时时刻刻都在照耀着我。”
孟明珠娇羞地说:“其实我这个名字,连园园都不知道,只有他们娘晓得,今天又听见你叫了。”
她口中的那个“他们娘”,当然指的是崔太太。
中国民间的旧时女子,在定亲的时候,新娘的名字与年庚八字用大红帖子写了,装在礼盒里,交由好媒人回过来。
等到了夫家,一般不被人叫起,如果长辈称呼她的名字,那已经算是新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