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李存勖教会我们在羽翼未丰之时如何以退为进

在纷繁杂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李存勖是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人物,他个人的生死荣辱,都极深刻地影响了公元10世纪中国历史的走向。如果不是李存勖作死,把自己打下来的五代第一疆域大国后唐生生地给折腾散架,就不可能有千古大帝后周世宗的横空出世,一扫残唐积秽;更不会有赵匡胤凭空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而骄傲地站在历史的最高点,接受万众膜拜的千古一帝,就是这个小名李亚子的沙陀人。

唐光启二年(886年)十月二十二日,一个幼弱的生命从李克用妻子曹夫人的肚子里爬出来的时候,李克用就觉得这个头胎儿子有些非同寻常,他似乎感觉到了这应该是老天在向他暗示着什么。

李克用虽然有十几个干儿子,但在有自己子嗣的情况下,不可能把江山传给外人。所以李克用非常重视对李存勖的培养,经史子集无所不教,诗词歌赋无所不传,李存勖在尚未成年时已是文武全才。

李存勖从小就含着金钥匙出生,更让人羡慕的是,他还是五代十国第二代中唯一一个见过唐昭宗李晔,并得到昭宗极高肯定的人。年仅十一岁的李存勖站在昭宗面前,但也许是李存勖有胡人血统,还没成年的李存勖就身材挺拔,面目俊美,从这个少年眼中流露出一股时人少见的英气。所以昭宗“一见骇之”,震惊看上去邋里邋遢的李克用怎么会有这么个英俊儿子。因为当时李克用已被唐朝正式列入李氏宗籍,而昭宗也知道自己是无力再兴复唐朝了,他认定眼前这个英俊少年将来必能成大器。昭宗送给了李存勖很多珍珠宝贝,但最让李存勖或者是说是李克用受用的,是昭宗摸着李存勖后背时说的一句评语:这个孩子长大后必能成为一代栋梁,希望他以后能忠孝唐室。

这句话对李克用来非常重要,这几乎就是在向天下人,特别是向朱温宣告:李克用及其子李存勖才是大唐帝国的正统传人,这在政治上给予李克用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这句话对李存勖来说更加重要,因为昭宗的这句话也几乎定下了将来河东江山必须由李存勖继承的基调。后来李克用选定李存勖为储君,一则是因为李存勖文武全才;二则他是李家嫡长子;三则是昭宗的这句评语。在李存勖的综合条件都强于其他竞争者的情况下,如果李克用不选择李存勖,且不说会置河东于巨大的政治军事隐患之下,也等于在政治上简单地否定了昭宗皇帝。政治成熟的李克用是不可能做出这样自毁前程的蠢事的。但因为干儿子们势力太大,李克用不敢过早宣布立李存勖为嗣,否则那些带兵的干儿子铁定会闹事,甚至不排除有人引梁入室。再加上李克用还有个弟弟——总制河东禁军的内外蕃汉都知兵马使李克宁对那个位子也有点想法。所以直到907年,李克用行将咽气,才当众宣布由长子李存勖继承王位。

李存勖初出江湖,并没有多少威望。虽然李克用吹捧长子“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但无论是近亲宗室,还是养子名将,都不服李存勖。

河东天下在法理上是传给了李存勖,但面对身边一群虎狼,李存勖能不能守得住还是一个问题,历史上少主被废的例子举不胜举。而且李克用死的也不是时候,梁兵北攻河东的南线门户潞州,河东人情上下汹汹,一旦统治高层内部不稳,极易造成军情动荡,河东一夜崩溃也并非没有可能。而这一年,李存勖只有二十三岁。

李存勖并非不知道自己所面临的危险局面,其实他最担心的暂时还不是在外领兵的所谓兄长们,而是近在肘腋的叔父李克宁。李克宁控制着太原近卫部队,“军中之中,无大小皆决克宁”。一旦李克宁有异心,不用李嗣源、李存信们在外起兵,李克宁一句话,李存勖就有可能人头落地。所以李存勖及其幕僚团队的对策,是先稳住李克宁,夺过近卫部队的指挥权,首先要确保自己在太原城的安全。

李存勖灭梁后,在政治上几乎就变成了一个傻子,但在其早期政治生涯中还不算糊涂。李存勖首先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弱势的君主,主动向李克宁示弱,绝不挑战李克宁现有的地位,以退为进。

李存勖装得可怜楚楚地站在李克宁面前,说自己年少德薄,情愿把晋王的位置让给叔父。“儿年幼稚,未通庶政,虽承遗命,恐未能弹压。季父勋德俱高,众情推伏。”

以当时李克宁“久总兵柄,有次立之势”的势力,他只要点头答应,至少在太原城中是没有人敢说什么闲话的。

离最高权力这么近,李克宁没有动心,出于权力制衡的考虑,李克宁没有答应李存勖所谓的让贤。李克宁的主要顾虑,还是那伙在外“各挽强兵”的干侄子们,这些人仗着军功,不但瞧不起寸功未立的李存勖,像李克宁这样靠哥哥李克用吃饭的,他们也照样瞧不上。这些强藩随便哪一个跳出来捣乱,都够李克宁喝一壶的。现在内外情势极为不稳,李克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出头接这个烫手山芋。

另外,李克宁和兄长李克用感情深厚,李克用死前希望李克宁能像照看自己的儿子一样看管好李存勖,再加上李存勖突然像待宰的羔羊一样可怜兮兮地求他,李克宁心一软,放过了李存勖。李克宁以叔父之尊给侄子李存勖行了君臣大礼,正式确定了李存勖的河东最高统治者的地位。

渡过了这一劫难后,李存勖在太原城中的统治瞬间变得明朗起来。即使李克宁随后被自己的老婆孟氏说动,后悔自己的让位,和干侄子李存颢四处联系,图谋推翻李存勖,但在名分上,李克宁明显吃了亏。自己装蒜在前,又吃翔在后,很容易给人造成首鼠两端政治不可靠的观感,是很难收拢人心的。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李克宁为了达到目的,竟然暗中向大梁朱温通款,准备通过向梁称臣割地,以换取朱温的有力支持。具体办法是等李存勖到李克宁府上饮酒时一刀杀之,举河东九州之地甘做朱温附庸。李克宁这么做,在政治上等于自杀!至少他背叛了李氏列祖列宗百战才血拼下来的河东社稷,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头号反贼。

李克宁亏大义在前,李存勖在政治上就有了极大的转圜空间,此时拿下李克宁,于情于理李存勖都是无可指责的。但李存勖不愧是梨园老祖师,演技极为精湛,他并没有着急拿下李克宁,而是把朝中所有反李克宁的势力召集起来,说什么自己年少德薄,既然叔父这么热衷王位,为了李家江山千秋万代,我情愿让位。张承业、李存璋等人向来与李克宁不和,怎么可能答应李存勖,自然群情激愤,“众咸愤怒”。李存勖成功地挑起了反李克宁势力铲除李克宁的强烈愿望,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李存勖摆了一场酒会,邀请李克宁等人赴宴,李克宁等人并不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外泄,坦然赴约,结果被侄子命武士当场拿下。李存勖虽然年轻,但他在政治上是非常成熟的,他始终站在道义高地上,对李克宁的指责也合情合理。李克宁自知理亏,干脆认罪,只求速死。

“是日,杀克宁及存颢。”

由于李克宁的罪名是通款逆臣朱温,这在当时是十恶不赦的死罪之首,所以即使有人同情李克宁,也对李存勖无可指责。李存勖在政治上翻转腾挪,却始终有理有据,不让人抓住自己的丝毫把柄,所以李存勖能在杀李克宁之后迅速地稳定太原局势。

太原城中发生的这场宫廷政变,在外诸藩都在密切关注。太原是河东政治中枢,一动一静,都将极大地影响着周边藩镇的政治抉择。一旦太原陷入动荡,这些强藩要么会率兵杀回太原夺位,要么举城降附梁朝。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发生,李存勖脖子上的吃饭家伙都很难保全。而李存勖稳定了太原局势,断绝了外藩们打着各种政治旗号浑水摸鱼的可能,在太原稳定的情况下还要起兵,那道义就会始终站在李存勖一边。

这种情况很像南北朝萧梁末年,侯景兵围金陵城一年有余,虽然城内几陷险境,但始终没有沦陷,所以萧梁外围还算稳定。而等金陵城陷,梁武帝萧衍绝粮而死后,与西魏、北齐接壤的萧梁外围彻底崩溃,导致南朝弱势,最终为北朝吞并。如果萧衍能灭掉侯景,金陵在,则大梁在,西魏、北齐又怎么会有机会凭空捡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