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的故事

【故事一】


“教”的思考

周一,上了一堂让我得意的课。我并非得意于我的授课,而是为我的学生能有精彩的思考而感到欢欣。

《南辕北辙》选自《战国策》,揭示的道理是,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就永远达不到目的。我正按照教案设计教学:一、读课文,找感觉;二、品课文,悟道理;三、评人物……;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辕”“辙”;读文,找出点明题目意思的句子;体会后,说说从中学到了什么……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时,我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思维力度该有所调整。因为在科技水平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小学生已经获得了古人无法比拟的知识。我得试试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力度和对问题的研究能力。“那么,这人真的到不了楚国吗?”我抛出了问题。王同学“嗖”地站立起来,说“他还是能到达楚国的,因为地球是圆的。只是他会在路上多花些时间吧。”他的回答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他在路上花的时间越多,就越可能到不了楚国。万一他的马车坏在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是强盗出没的地方,那他平安到达的可能性就极小了。”吴同学若有所思地说着。这时,我们班的“浪漫小子”林晨不紧不慢地说道:“若我是那个楚国人,就会在盘缠充足的情况下,一路观光游览,吟诗作画。虽然花的时间较多,但精神挺丰富的,值得!”……

听着他们热烈的讨论,我感动于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以及学生学会了分析与思考。趁着他们如火如荼地评论,我又问道:“那人舍近求远地去楚国,值得吗?”这一问,让我们班的“经济学家”陈同学坐不住了,只见他边说边站立起来:“他的确带了充足的盘缠,但为何不让一定的资金产生更大的价值呢?更何况时间就是金钱,商机该牢牢把握呀!”我惊叹他的“鬼灵”,但更佩服他的“商业头脑”。看到时机渐已成熟,我说:“学习就是要让我们用眼睛去看,用脑去思考。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今天,你们的表现让老师看到了你们不是人云亦云的‘书呆子’,而是有思考能力的学生,古人曰:‘学而不思则罔’。”

从这节课上,让我明白了对“教”的研究是教师应该一直追求的。

【故事二】


在学习中启蒙智慧——一位2000年毕业的学生的感言

周老师教的是语文,小学的语文虽然简单,却是生活的基础和求知的“钥匙”。低年级的语文重视的是对字词的认识和标准的发音,在课堂上,周老师特别注重用朗读的方式培养我们的语感,同时纠正我们的发音。因为我读课文的时候声音总是特别响亮而且感情丰富,所以每次周老师都让我领读,带领大家熟悉课文。小时候的我最以此为傲,所以每天回家我都会提前预习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查出来,以便能够正确地领读而不出“洋相”。周老师的这个方法不但激发了我对朗读的热爱,而且令我从小就习惯了说标准的普通话。

除了上课的朗读外,周老师还特别重视激发我们的思维,重视我们保持一颗好问的心。在课堂的学习和课后的练习中,周老师从来都不希望我们被标准答案所束缚,她总是希望我们能够用自己的视角去发现一些细节问题,并提出来,再自己去寻找答案。因为她的激发,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总喜欢在下课缠着她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提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独特看法。每次提问,周老师总会表扬我们,说我们的想法很好,还鼓励我们继续这样学习。久而久之,好问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不光在小学阶段,我将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而我也相信我将一直带着疑问走向以后的工作岗位,走向社会。

写日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项高要求的任务,特别是对于语言幼稚又害怕写作的我们。周老师了解我们的负担,她引导我们轻松率真地写作。对于我们的日记,她没有特别多的要求,只是希望我们能够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和自己思维的点滴。在周老师的鼓励下,大家都开始了写作。虽然刚开始避免不了流水账一样的文章,但一段时间以后,我突然发现自己会为了要写日记而关注生活的点滴和自己的感受。我的日记内容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因为都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童趣。有时候我会写在雨天观察草丛中的蜗牛;有时候会写自己在坐公交回家时的一点感悟;有时候还会把自己的苦闷、不爽,把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写在日记里,希望老师给我一点意见。碰到实在没有内容写的时候我还会试着编奇幻小说,每天写一个篇章,让自己充分地幻想,陶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就这样,从害怕写作到把写作看成一天当中最开心的事情,写日记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更为我的童年留下了宝贵的记忆。

周老师不仅把语文的教学留在课堂,而且带到了我们的课余生活中。我记得每天午饭后都有一段班主任讲话时间,也许对别的班来说这是一段可有可无的空隙,但对我们班来说这是一个开阔视野的好时段。每天的这个时间,周老师总会拿着一张报纸来给我们讲一些新闻或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奇事怪事。不论是她介绍的天空不明飞行物,还是关于埃及的木乃伊揭秘,抑或是她给我们讲的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消息都让我们对自然、对科学充满了兴趣,同时也对政治时事充满了关注。周老师对我们班的同学还有一个要求就是每天看《新闻联播》,关注国家大事。在课余的讨论中,我们不自觉地把自己融入了社会,把国家的责任担在了自己的肩上。我们从小就知道,我们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我们的未来与这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故事三】


美好归于声音的魅力

与我年龄相仿的朋友,在青葱岁月里,谁没有花一毛钱看过电影,或守着半导体收音机,在百无聊赖的午后听过录音剪辑呢?译制片用声音开启了一个时代。与其说邱岳峰们用声音塑造的人物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异域文化,不如说他们用声音为整个娱乐匮乏的年代注入了某种令人迷恋的气息。单调的岁月,因为有那些带点欧式腔调的中国话而生动,因为有带着典雅气质、轻松幽默的情节和精彩台词的电影而快乐。

在今天转头再看的时候,就像品尝陈年的老酒,或者翻开泛黄的相册,遥远的记忆在一瞬间变得无比清晰。那些声音,愈遥远,愈清晰,这就是声音的魅力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带领学生亲近母语,感受母语,在潜移默化中触摸语言,感知文字的“质地”与“芳香”,是件令人快乐的事。三年前,一个平常的春日里,“声音的魅力”组合社团成立了。这是一个校级综合性实践课程,从社团名字的确定,到社团的章程、制度、授课的方式和内容的设置等,都是我独自设计开发的。怀着虔诚之心,我从四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生喜爱听故事,这是有利于我生动施教的条件。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与语言文字有关的故事,然后有选择地讲给学生听,既能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又是很好的朗诵指导。“美文欣赏”就是在这样的认识中产生的。每周一次,利用午间休息的半个小时,我将《读者》、名家散文、古诗词中的佳作读给他们听。渐渐地,就有学生主动请缨,要求也来做“推荐人”。这样,学生乐意看书阅读了,语感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在诗词歌赋的欣赏中,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通过多媒体平台,运用多种手段,充分展现经典美文的魅力,感受优美意境,品味清丽文辞,思索哲学意味,是我近些年来的尝试。在学习时,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下载相关资料制作课件,进行配乐范读。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范读往往起着许多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范读课文,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有声语言,领悟如何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在这当中,学生不仅为书面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所感染,而且伴随着有声的语言,脑海中浮现出生动的画面,更重要的是,汉语的韵之美、节奏之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文学素养。

(三)在表演表达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为了满足学生那难能可贵的热情,提高其表达能力,我和学生还把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或他们爱读的课文,改编成剧本,请名著中的人物走上了舞台,让学生的智慧和表演水平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展现。

通过编演课本剧,达到寓教于乐的审美效果。我们还积极向学校和家长开放我们的课堂,请他们来欣赏,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为我们社团提高了知名度。

2009年10月,学校对我带的社团——“声音的魅力”组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支持,我和我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了区七色花艺术节的比赛,荣获诗歌美文朗诵一等奖;我撰写的《“声音的魅力”课程开发与管理》被定为校精品课程的研究项目。2010年,我又带着学生参加了《钱江晚报》社组织的“春天花花美文朗诵会”活动,获得原创诗歌朗诵一等奖。2011年,我们应邀参加了民建杭州市委的国庆庆典……每当有演出活动时,都能得到校长、教导处和艺术老师的倾力支持。校长总能来为我们鼓劲,表达谢意;教导处合理调整课务,力争不让学生落下一节课;音乐老师帮着选挑配乐、刻盘;美术老师更是利用休息天给我们画布景,做道具。

(四)在能言善言的思辨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近25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喜欢用有声的语言吸引学生,使其感受汉语的魅力。有了生动的故事积累,有了精彩的诗词美文的欣赏,我认为学生还需有理性的思考能力。因此,我给学生开设了“五三论见”“六三论见说道”等谈话节目,让他们各抒己见。他们妙语连珠的发言,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期待,得到了许多夸赞。

在这里,我收获了理想和幸福,家长们收获了欣喜和惊讶,孩子们收获了成长和快乐。

让一颗颗童心去发现世界之大,感悟语言之美,创造理想的生活,这样的童年才是鲜活的,才是光鲜的,才是有意思的。

【故事四】


理想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又到了周五活动课的时间,走进教室,我看到的是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他们知道老师又会出人意料地带给他们一件“好事”。“机灵鬼”吴昊大胆地问道:“今天,我们是学诗,还是了解文人?”我故作神秘,压低嗓音说:“去寻宝。如今来杭州的旅客,又多了一处意味深长的景点,它与抗金将领——岳飞有关。”说到岳飞,孩子们兴趣盎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能背诵他写的《满江红》,有的说他是被秦桧陷害而死的,还有的说我们学校所在的孝女路也与他有关……看着他们的兴奋劲儿,我说:“这会儿,我们再多个知识点,去寻找岳飞遇害的地方——风波亭。当然,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了解。你们有何高见?”孩子们从未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静静的教室又沸腾了……

实地考察,与想象相去甚远——选自学生的周记

我们一路走,一路问,来到新建的湖滨景区。在杭州秀丽的西子湖畔,古时的钱塘门附近,在一片葱翠的树林中我们看到了“风波亭”三个字,眼前的二层亭子,八角翘檐向天,黑色的瓦,橙黄色的亭身,显得分外醒目。我无法与岳飞被害的现场联系起来,被害是那么的残酷和血腥,眼前的景致却是那么的幽静和美丽。这时,周老师告诉我们,八百多年前的这里是荒无人烟之地。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建设,风波亭先后进行了好几次改造。我走近前,只见亭子正面的亭柱上高挂着一副对联:

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

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

这是清朝人沈衍所作的对联。周老师向我们解释道:“上联把关羽、岳飞并列,突出他俩的忠心耿耿、义薄云天的品格;下联指出杀害奇才岳飞是桩冤案,岳飞如太阳星星一样会高悬晴空。”在回家的路上,我脑海里不断地闪现风波亭和想象中的岳飞,他能在这么美的地方长眠,可以瞑目了。

网上查找,与感动存在距离——摘自班里爱好上网的学生的“活动报告”

我们上网查找有关风波亭的资料得知,风波亭原是南宋时大理寺(当时的最高审判机关)狱中的亭名。1142年,这里发生了震惊世人的大阴谋:宋高宗赵构听信奸相秦桧谗言,诬陷岳飞谋反,一代名将岳飞及其儿子岳云、部将张宪在风波亭内被杀害。岳飞被害前,在风波亭中写下8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意思是老天爷明白我岳飞精忠报国的一片忠心!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将岳飞的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死前,又将此事告诉其儿,并说:“岳元帅精忠报国,今后必有给他昭雪冤案的一天!”岳飞沉冤21年后,宋孝宗昭雪了岳飞的冤案,并将岳飞遗骸迁葬到栖霞岭下,又将西湖显明寺改为祭祀岳飞的祠宇,也就是如今人们喜欢前往瞻仰的“岳王庙”。

风波亭由于历经战火而被焚毁。2003年,在恢复杭州西湖湖滨景区的人文景观时,杭州市民纷纷向杭州市政府提出恢复风波亭遗址的要求。许多历史研究者和杭州市民认为,在杭州的历史文脉中,岳飞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不能淡忘岳飞的历史价值。

杭州市政府在充分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后,按照宋代样式和风格在钱塘门附近重建了风波亭和风波桥,并在风波亭旁恢复纪念岳飞之女岳银瓶的孝女井,以此表达对岳飞的敬仰之情。

其实,周五活动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更告诉我们教师,理论与实践和谐统一是何等的重要。所谓“实践出真知”, “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才能让学生受益。这,应该是我在“校本课程”研究和实施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