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超抗原

在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中,超抗原(SAgs)始终是研究热点。它是特异性VβTCR的强刺激物,原发性血管炎组CD4Vβ12、CD4Vβ17、CD8Vβ1水平升高,而川崎病组CD4Vβ2 T细胞升高[1]。有报道在45例川崎病病例中分离出25株产超抗原的金葡菌/肺炎链球菌,这些菌株能产生人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金葡菌肠毒素B(SEB)、金葡菌肠毒素C(SEC)、金葡菌致热外毒素B(SPEB)和金葡菌致热外毒素C(SPEC)。川崎病患儿分离出菌株的阳性率比正常对照组高(56% vs.35%)。SEB和SEC不能诱导Vβ2+T淋巴细胞反应,与川崎病发病无关,除去这两种,在45例病例中仍有20株产TSST-1的金葡菌/产SPEB/SPEC的链球菌,仍较正常对照组高(44% vs.19%),表明超抗原TSST-1和SPEB/SPEC可能参与川崎病发病[2]。Gupta-Malhotra等[3]用葡萄球菌肠毒素(SE)和肺炎链球菌肠毒素(SPE)同源部分构建多肽,用于检测血清对应多肽抗体,研究纳入了川崎病急性期病例30例,恢复期12例,成人对照10例,儿童对照19例。结果发现,川崎病组IVIG在治疗前无改变,治疗后显著升高;与成人相比,川崎病儿童对SPE/SE/TSST-1感染免疫反应较低下,产生抗毒素抗体水平较低下。No-mura等[4]对15例6月龄以下的川崎病患儿应用IVIG前检测超抗原的抗体(TSST-1、SEB、SPEC、SPEA),发现TSST-1抗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表明胎传抗体对小婴儿川崎病有保护作用,可以降低川崎病的发生率。对81例6月龄以上的川崎病患儿(即川崎病组)和88例正常对照(即对照组)进行研究,发现川崎病组链球菌致热外毒素(SPEA)抗体滴度升高,且与川崎病的发病天数呈正相关。这表明,6月龄以上的川崎病患儿和6月龄以下的川崎病患儿超抗原抗体谱不同,SPEA可能参与6月龄以上患儿的川崎病发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