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料中有害因子的检测方法及其土壤修复和迁移研究
- 孙明星
- 8315字
- 2021-04-03 14:13:48
第二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2004年11月11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中国将全面履行该公约所规定的各项基本义务,全面削减和淘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目前已知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一类污染物。然而人们对于POPs污染及对人身造成的危害却了解甚少。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2004年10月18日公布的一份验血结果表明,欧盟13个国家环境部长的血液中含有包括滴滴涕在内的55种有害甚至致癌物质。而在此之前的2003年,欧盟环境专员、49岁的瑞典人玛格特 ·沃尔斯特龙在自身体内就检出了包括滴滴涕和多氯联苯在内的28种有害物质,而且她怀疑自己的两个儿子也通过哺乳而吸收了这些有害物质。这一事例充分说明POPs 绝非看不见、摸不着,而是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在我们身上。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与常规污染物不同,POPs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存留时间较长,可以通过大气、水的输送而影响到区域和全球环境,并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不仅如此,POPs对人的肝、肾等脏器、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均有急性和慢性毒性,具有致癌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和内分泌干扰性等,并且由于这些污染物的持久性,这种危害一般都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POPs兼具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能力和高毒性,能够对人类和野生动物产生大范围、长时间的危害。鉴于此,2001年5月23日联合国环境署通过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斯德哥尔摩公约》旨在减少或消除持久性有机物的排放,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免受其危害。该公约第一批公布受控化学物质包括3类12种:滴滴涕(DDT)、氯丹、灭蚁灵、六氯苯、毒杀芬、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多氯联苯、二英、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简称呋喃)。其中前9种主要作为杀虫剂广泛用于农业,多氯联苯为工业化学品,最后两种为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无意生产的副产品。这12种污染物具有明显的共性,是由人类合成、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累积,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由这些物质带来的污染就被称之为POPs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名单是开放的,今后还将不断扩大。随着人们对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进一步认识,相信这个名单还会逐步扩大。抗生素类有机物多数具有上述特征,因此也属于POPs范畴。
二、有机肥料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已被我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所见证。现代农业中人工合成的药品等化学物质常用于畜禽养殖,因此有机肥料的组成与成分越来越复杂。1996年全球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用量已占全部饲料添加剂用量的45.8%。我国近年来兽药业发展也很快,1987—1998年共研制247种新兽药,平均每年有22.5种新兽药上市(含生物制品)。兽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不仅是畜牧业的增产,同时也带来了兽药的残留。虽然我国也制定了诸多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和用药规则标准,但养殖户为牟取利润,滥用药物造成残留超标的事件仍时有发生。而畜禽粪便中的药物残留及这些药物残留通过食物链对人的影响,目前尚少有人关注。
研究结果已经证实有机肥中存在POPs,如多环芳烃、有机氯类等。莫测辉等对广东省某些有机肥料中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有机污染物通过施用有机肥等途径进入农业土壤,进而进入食物链,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总之,POPs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影响我国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作为化学品生产和使用大国,中国面临的POPs污染形势相当严重。开展有机肥料中POPs的环境安全、演变趋势和控制原理研究,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和施用有机肥料,有利于控制有机肥料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是我国维护环境安全、应对WTO绿色贸易壁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
我们对近年来关注度较高的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及其在土壤——肥料——农作物系统中的迁移做了一定的研究。
(一)多环芳烃(PAHs)
1.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简称PAHs)是指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可分为芳香稠环型及芳香非稠环型.芳香稠环型是指分子中相邻的苯环至少有两个共用的碳原子的碳氢化合物,如萘、蒽、菲、芘等;芳香非稠环型是指分子中相邻的苯环之间只有一个碳原子相连化合物,如联苯、三联苯等。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几种多环芳烃的结构
多环芳烃化合物被证实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而且由于其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环境中难于降解,是自然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代表,受到国际上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许多国家都将它列入优先污染物的黑名单或灰名单中,其中16种被美国环保署确定为优先控制的有机污染物质,我国将其中7种列为优先控制的有机污染物质。
多环芳烃大都是无色或淡黄色的结晶,个别颜色较深,具有蒸汽压低、疏水性强、辛醇水分配系数高、易溶于苯类芳香性溶剂等特点。例如,BaP是多环芳烃中的一种典型化合物,在常温下是黄色的晶型固体,分子量为252。BaP的挥发性小、附着性强,在大气中主要吸附在颗粒物上。BaP易溶于苯、氯仿、二氯甲苯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在有机化合物存在下能提高BaP的水溶性。多环芳烃的化学性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它们大多具有大的共轭体系,因此其溶液具有一定的荧光性,而且它们是一类惰性很强的碳氢化合物,不易降解,能稳定地存在于环境中。当它们发生反应时,趋向保留它们的共轭环状体系,一般多通过亲电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形成衍生物。
2.多环芳烃的生理毒性
(1)多环芳烃具有致癌性
多环芳烃具有致癌性,是一类可以促进或加速癌症生成的有毒化学物质。据统计,对人与动物癌的引发,80%~90%是由于环境因素所引起的,特别是与环境中化学致癌物密切相关。虽然多环芳烃只是众多致癌物中的一类,但其数量多、分布广、与人类关系密切,是最主要的有机致癌物。
中国东部沿海某镇小冶炼地区,各环境介质中的PAHs浓度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文献报道值,林道辉等经过调查发现该区死亡人群中病死比例和死于癌症比例平均分别达32.2%和25.6%,均高于周围地区的相应值(23.3%和16.0%)。
PAHs的致癌性对健康的损伤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肺则是主要的靶器官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肺癌仍然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关于身体暴露于PAHs的肺癌风险预测是基于呼吸暴露PAHs(主要是苯并[a]芘,即BaP)的浓度。1973年,美国的卡诺等详细分析了一系列有关肺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BaP浓度每100m3增加0.1μg时,肺癌死亡率上升5%。段小丽等的研究表明焦炉工人苯并[a]芘暴露的肺癌风险约是160/10万,是一般人群的十几倍。同时考虑14种PAHs共同暴露时的肺癌风险比单独考虑苯并[a]芘暴露时高约0.5倍。
多环芳烃的致癌性还可以诱导其他多种癌症。据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长期接触PAHs的工人容易患癌症,特别是皮肤癌、白血病、膀胱癌等。同时PAHs也能引发鼻咽癌和胃癌,许多山区居民经常就地拢火取暖,室内烟雾弥漫,终日不散,也造成较高的鼻咽癌发生率。人们食用高温烹制烧烤、油炸的食物,可能会提高某些器官尤其是胃和食道的致癌性。例如,冰岛居民喜欢吃烟熏食品,其胃癌标化死亡率达125.5人/10万人。
(2)多环芳烃的光致毒效应
由于多环芳烃的毒性很大,对中枢神经、血液作用很强,尤其是带烷基侧链的PAHs、对黏膜的刺激及麻醉性极强,所以过去对多环芳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体内的代谢活动性产物对生物体的毒作用及致癌活性上。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环芳烃的真正危险在于它们暴露于太阳光中紫外光辐射时的光致毒效应。多环芳烃很容易吸收太阳光中可见(400~800nm)和紫外(280~400nm)区的光,对紫外辐射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尤为敏感。科学家将PAHs的光致毒效应定义为紫外光的照射对多环芳烃毒性所具有的显著的影响。有实验表明,同时暴露于多环芳烃和紫外光照射下会加速具有损伤细胞组成能力的自由基形成,破坏细胞膜损伤DNA,从而引起人体细胞遗传信息发生突变。有研究表明,同时暴露于苯并芘和紫外光下,会使DNA断线率加倍,这是对细胞最严重的损害之一。在好氧条件下, PAHs的光致毒作用将使PAHs光化学氧化形成内过氧化物,进行一系列反应后,形成醌。Bertilsson等观察到多环芳烃和紫外光作用下,会产生有毒的光降解产物例如:苯醌,会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Katz等观察到由BaP产生的BaP醌是一种直接致突变物,它将引起人体基因的突变,同时也会引起人类红细胞溶血及大肠杆菌的死亡。目前,PAHs和紫外光共同作用的急性反应实验通常处在高剂量的PAHs和当时的辐射正好是PAHs 毒性所必需的过敏点,对低强度的紫外光和低浓度的PAHs作用下光致毒效应研究较少。因此,这种低水平光致毒损伤是以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3)多环芳烃的其他危害
PAHs还可以对生物体造成多种危害。Troisi等研究了由于石油泄漏而产生多环芳烃污染领域中的海鸥,发现它们普遍出现体温下降、脱水、体质衰弱等症状,而在它们的肝细胞中检测到多环芳烃及其代谢物,证实它们确实受到多环芳烃的毒害作用。Burchie通过研究发现多环芳烃是一类重要的免疫制力的环境污染物,它可改变人类细胞中T和B淋巴细胞的功能和损害单核细胞。Jedrychow ski等经过研究证实孕妇接触PAHs可能导致胎儿的免疫功能的损害和增加新生儿和幼儿患呼吸道疾病的几率。Detmar等的研究表明长期接触PAHs的孕妇可能导致高的流产率。Heudorf等在一年的时间里经过调查接触苯并芘的儿童发现,15%的儿童在肘部长过湿疹,10%的儿童患过风疹,20%的儿童经常打喷嚏和流鼻涕或鼻塞,15%的儿童流过鼻血,25%的儿童感觉呼吸困难,42%的儿童经常干咳,60%的儿童经常患感冒。多环芳烃被证实还可以诱使动脉硬化。
3.农业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及潜在危害
目前已知的多环芳烃约有200多种,它们能以气态或者颗粒态存在于大气、水、植物、土壤中。大气中PAHs以气、固两种形式存在,其中分子量小的PAHs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例如:芴、荧蒽、菲、芘等,大分子量PAHs则绝大部分以颗粒态形式存在,例如:苯并芘、晕苯等。地表水体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土壤淋溶、工业排放和城市废水排放等,它们通过吸附在悬浮性固体上、溶解于水和呈乳化状态这三种方式存在于水体中。PAHs对土壤的污染也极其严重,它们最初的形态大多数为气态,部分冷却后形成颗粒物或吸附在颗粒物上,随着颗粒物的飘动发散在环境各处,通过沉降和降水冲洗作用而污染土壤,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从中吸收、转移并富集PAHs、植物腐烂后,PAHs又回到土壤中。同时PAHs也可以通过食物链在动物体内累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二)邻-苯二甲酸酯(PAEs)
1.邻-苯二甲酸酯的基本性质
邻-苯二甲酸酯类又称酞酸酯类,是大约30种化合物的总称,一般为无色油状黏稠液体,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常温下不易挥发,成本较低,品种多,产量大。增塑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可合法用于工业用途。塑化剂从化学结构分类有脂肪族二元酸酯类、苯二甲酸酯类(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对-苯二甲酸酯类)、苯多酸酯类、苯甲酸酯类、多元醇酯类、氯化烃类、环氧类、柠檬酸酯类、聚酯类等多种,但使用得最普遍的即是邻-苯二甲酸酯类(或邻-苯二甲酸盐类亦称酞酸酯)的化合物。
产品中广泛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同时,这类物质的毒性也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科学研究发现,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环境雌激素物质,具有生殖和发育毒性,一些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甚至具有致癌性。尽管目前科学界对于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危害性尚未达成完全统一的结论,但许多国家已经纷纷预先制定了相关产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限制和检测方法法规或标准,以尽可能地减低物质暴露风险,避免引发健康危害。
1997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列出了68种环境激素类污染物,其中包括邻-苯二甲酸环己二酯(DCHP)、邻-苯二甲酸二己酯(DNHP)、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PEP)、邻-苯二甲酸二庚酯(DHP)、邻-苯二甲酸丁芳酯(BB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乙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等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美国环保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等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列入129种重点控制的污染物名单中,并发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国将DMP、DBP和DOP三种化合物列为环境优先污染物,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则将DBP和DEHP作为检测项目,并规定DBP含量不得超过3μg/L, DEHP含量不得超过8μg/L。
2.邻-苯二甲酸酯的生理危害
玩具产品中广泛存在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曾一度引起所谓的“毒玩具”产品安全事件,2010年欧盟非食品产品快速预警系统(RA PEX)共通报召回“中国制造”玩具及儿童产品515例,占所有对华产品通报的25.4%,而邻-苯二甲酸酯恰恰是我国出口玩具遭遇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主要化学危害。因违法添加邻-苯二甲酸酯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国内外对产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引发的产品安全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广泛应用于玩具及儿童用品、食品接触材料、化妆品和纺织品等各类产品中,人类摄入该类物质的途径多,暴露量大,存在较高健康风险。
邻-苯二甲酸酯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物致癌、致畸性
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环境雌激素物质。1982年,权威机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 DEHP的致癌性进行了生物鉴定,认为DOP和DEHP可引发啮齿类动物的肝脏癌症。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已经将DEHP列为潜在促癌剂,美国环保署也将DEHP列为致癌物(第2B类)。
(2)生殖和发育毒性
2011年2月,欧盟将DEHP, BBP和DBP 3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作为首批通过的REACH需授权物质正式纳入REACH法规授权名单,其判定依据是上述物质具有生殖毒性(第1B类)。
科学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是一类具有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的环境雌激素,可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接触等途径进人体内。许多权威科研机构和国际研究小组已认定,一些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可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导致男性生殖能力减弱、引发女性性早熟,并且可能通过胎盘脂质及锌代谢影响胚胎发育,导致胚胎生长缓慢。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塑料制品和橡胶制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增塑剂,可有效改进产品可塑性、柔韧性或膨胀性,但由于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没有与高分子物质聚合,且其分子质量较小,因此迁移特性比较显著。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有关科研小组的一项科学研究评估了食品接触材料来源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暴露情况,结果发现在抽检的98个样品中,共有37个样品被检出含有DEHP, BBP, DBP等物质,分别存在于尼龙餐具、PVC密封圈和硅胶模制品中,最高含量达到8.8mg/kg,其中DEHP和DBP的平均含量为1.06mg/kg。由此可见,仅食品来源的邻-苯甲酸酯类物质已经使人类处于高暴露风险水平,如果再考虑大气环境、水体污染、化妆品及个人护理产品、玩具,以及服装纺织品等其他摄入途径,人体的邻-苯二甲酸酯暴露量会更大,健康风险更高。
3.农业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来源及潜在危害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对广东省典型区域农业土壤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环保局优先控制的6种PAEs化合物(DMP, DnBP, DEP, DEHP, BBP, DNOP)均在广东省典型区域农业土壤中检出,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DnBP > DEHP > DEP > BBP > DNOP >DMP。我们近年来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花都、增城、珠海、东莞、中山)典型蔬菜基地毒性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含量均以PAEs总含量为3.00~45.67mg/kg,单个化合物以DEHP的含量最高,DnBP的含量次之。哈尔滨和邯郸农业土壤中DBP和DEHP的含量也达到几毫克至几十毫克。污灌土壤中PAES含量相对较高,如北京市工业污灌区土壤中DNBP的含量高达59.8mg/kg, DEHP的含量高达16.8mg/kg,是对照土壤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但到目前为比,针对我国农业土壤中PAEs的污染现状的研究仅局限于一些零星的调查,缺乏系统的数据,同时我国尚未制订土壤PAEs的控制标准。按照美国土壤PAEs控制标准,我国已有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土壤中PAEs化合物已有不同程度的超标,部分土壤的个别PAEs化合物超标严重。因此,土壤PAEs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农业土壤中PAEs主要有以下来源:
(1)大棚和地膜
近年来我国设施蔬菜发展迅速,设施面积跃居世界第一,设施蔬菜产量也日益提高。设施蔬菜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设施蔬菜栽培所用的大棚和地膜中的PAEs,在塑料中呈游离状态,彼此之间仅通过氢键或范德华力连接,保留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化学性质,因此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不断释放并最终进入土壤。
(2)污灌和城市污泥
把污水作为灌溉水源来利用是一项古老的技术,始于1956年,发展迅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水资源短缺,起到了可观的水肥效应对保障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污灌水质缺乏有效监管,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应用于农田灌溉,是造成土壤中PAEs含量过高的重要原因。
城市污泥由于其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养分,而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我国城市污泥农用刚刚起步,许多处理不到位,导致城市污泥中含有未完全处理的PAEs 污染物。
(3)化肥的施用
化肥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莫测辉等研究了21种常用肥料,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总量是同类肥料中有机污染物检出率最高的,因此当施用含有PAEs化合物的肥料时,肥料中的PAEs化合物大部分将直接进入土壤,导致土壤中PAEs的累积。
土壤中存在的PAEs不仅影响土壤质量、作物的生长和生理生化性质,而且还在作物中具有一定的生物累积效应,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1)农业土壤中PAEs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农业土壤中PAEs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主要针对其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壤中DEHP施加量达100mg/kg 时显著抑制了土壤脱氢酶活性,30d时与对照相比降低了约30%,第60d时尽管有缓慢的回升,但仍明显低于对照;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 指数和均度均显著低于无污染的对照,说明DEHP的污染导致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下降.DBP和DEHP土壤浓度达50mg/kg时,均对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基础呼吸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抑制效应,抑制作用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加强,其中2种化合物土壤浓度为100mg/kg 时,在培养期内三者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恢复趋势。
(2)农业土壤中PAEs对作物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用10mg/L的DnBP和DEHP溶液处理不同蔬菜,对蔬菜幼苗生长有一定影响。一方面,PAEs能够抑制愈伤组织分化,影响细胞分裂,使植物生长缓慢;另一方面PAEs能使植物叶绿体中类囊体基粒和片层解体,叶绿体膜膨胀破裂,从而使光合作用受到障碍,最终导致生物量减少。在低浓度下(< 0.5mg/L), PAEs化合物也使龙须菜的相对生长速率下降18.4%~21.3%。分别用10mg/L的DnBP和DEHP处理辣椒、菠菜、花椰菜、青花菜, DnBP处理的减产幅度为12.8%~60%, DEHP处理的减产幅度为13.5%~32%。
土壤PAEs 污染还对作物品质具有影响。当土壤中DnBP/DEHP的施加量分别为20mg/kg和200mg/kg时,番茄果实和通菜茎叶中维生素C含量分别降低8.53%,4.77%和23.86%,24.62%;番茄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32.11%和42.95%,可滴定酸度分别降低0.58%和20.66%,糖酸比分别提高33.07%和82.02%;胡萝卜块根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增加6.19%和6.97%。土壤中PAEs还会降低辣椒果实中维生素C和辣椒素含量,且下降的幅度与果实中PAEs的含量呈正相关,当土壤PAEs的浓度达到40mg/kg时,维生素C和辣椒素含量下降20%左右。
(3)作物对土壤中PAEs的生物累积效应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PAEs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征,而且还在植物中具有一定的生物累积效应。土壤中的PAEs会被蔬菜根系吸收并向地上部运移。而且,因为DnBP和DEHP较难被蔬菜植物体降解或代谢,会在植物体内累积。Yin等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辣椒果实、植株及根系中DnBP浓度都随土壤中施加的DnBP/DEHP浓度增加而增加。萝卜、菜心和通菜体内DnBP, DEHP的含量也与土壤污染浓度成正相关关系。但不同种类蔬菜、甚至同类蔬菜不同品种对PAEs的吸收能力和累积程度不同,而且在植物叶片、茎、果实、根系等器官中的含量分布因植物种类而异。在已研究过的植物中,冬瓜累积DEHP的能力最强,黄瓜有较强的累积能力,通菜、大白菜有一定的累积能力(可达标3 mg/kg,干重),而萝卜、菠菜等累积DEHP的能力较弱。
综上所述,PAEs 在我国农业土壤中普遍被检出,且部分地区土壤已超过美国土壤PAEs控制标准。土壤中PAEs不仅对土壤质量、作物的生长和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还在作物中具有一定的生物累积效应,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农业土壤中PAEs的污染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有关食品尤其是农产品中PAEs的限量标准,对PAEs等毒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和等级很难划分。根据欧盟环境健康危害评价办公室建议,DEHP的人体每天允许摄入量0.05mg/kg。若人每天食用上述工业区新鲜蔬菜0.5kg,则每天摄入量远超过上述限制值,说明工业区附近农田蔬菜受到DEHP的严重污染。另外,上述工业区超市和农贸市场的瓜类(如冬瓜、南瓜)的浓度水平也远超过上述限制值。不过普通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中DEHP浓度水平一般不会超过上述限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