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方志一词,起源甚早。根据《周礼》(原名《周官》)的记载,古代有五类史官。其中“外史”的职责是“掌四方之志”(《周礼·春官》)。而在《周礼·地官》中则明确指出:“涌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这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现“方志”一词。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地方志(简称方志)成为全面系统地记述某一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在学科上,属于历史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荟萃一地历史与现实等诸方面信息。这种中国独特的历史地理文献,素以历史悠久、类型齐全、数量众多而闻名于世。作为地方文化典籍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地方志,在地方文献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自春秋时期开始孕育生长,至宋朝大体成熟,至清朝到达鼎盛,一直延续至今。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显示,自宋至民国保存至今的方志就有8264种,11万余卷。

宁波地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夏时,宁波所在地区称为鄞。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始建句章城。秦朝时,宁波地域属会稽郡,下辖鄞、、句章3县。唐代,明州设立,市域范围逐渐形成,三江口中心城市格局初显,因其优越的地理条件而成为全国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与日本、高丽均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据《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等书的记载,宁波地域的方志修编历史可追溯至晚唐,当时明州已编有图经。

五代时,宁波属吴越国。吴越王钱镠的富民政策促进了宁波经济的发展。

宋代,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大学者在宁波开始确立“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本生土长的四明学派渐具雏形。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使得宁波农业生产和经济基础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发达,并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元代,宁波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和重要的港口城市。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学术的昌盛,使方志修编逐步发展完善,不但数量大、品种多,体例上也渐趋成熟。

明代前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地的宁波是中国开放的港口之一,不仅是抗击倭寇的前沿,更是工商业的前沿,宁波商帮也在此时作为重要的商业力量崭露头角。清代,宁波与西方的交流日渐频繁,外贸发达,工商业兴起,文化上也出现享誉全国的浙东史学。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对外通商的五个商埠之一,海外贸易兴盛。宁波商帮开始转变为近代商人,并将新兴的上海作为主要活动地点,逐步发展成为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宁波帮。反映在方志修编上,明清两朝方志学的发展异常繁荣,留存下来的地方志书数量最多。明清时期的宁波志书不但体例成熟,考订精详,资料也非常丰富。

民国时期,宁波历经战乱,经济发展起伏很大。但由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江南一带为统治中心,宁波作为中西方交流融汇的前沿阵地,地位重要。西方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渐渐传入,对地方志修编产生重要影响,修志人在继承原有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新的方法和编排方式编纂方志,受到学界推崇。尤以民国《鄞县通志》为集大成者。

宁波地方志从唐五代之前孕育诞生到宋元时期发展完善,进而达到明清时期的全面繁荣,直至民国时期的继承创新,这是一条紧跟时代发展脉搏的历史进程。它的发展不但印证了宁波历史演变轨迹,也保存了宁波鲜活多彩的历史文献资料,更是丰富了宁波的地方文化,促进了宁波的学术繁荣。宁波的方志事业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打造作出了自身独有的贡献,本书试图把方志和文献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时间断限从宁波方志的发端起,迄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记载地域范围为现今宁波市所辖行政区域,记载线索以时间为序,但在记载方志典籍和人物时,为了方便读者使用,适当兼顾行政区域顺序。通过本书的编著对宁波方志文献的梳理,希望能为宁波方志事业的总结略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