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旅行

雅芝觉得自己最近的生活节奏太快了,自从搬了家,住到了郊区,她每天早晨六点就要起床为孩子准备早饭,孩子也提前到六点半起床,仓促地洗脸刷牙和吃饭,然后就急急忙忙开车奔赴目的地——学校。为此,雅芝对孩子催促得也越来越急,早晨催着孩子起床,晚上催着孩子睡觉,就连孩子偶尔在沙发上休憩,背靠着沙发休息,雅芝也会马上催促孩子:“赶紧去洗漱,早点睡觉,明天好早点起床。”在雅芝日复一日的辛劳中,孩子渐渐成长,然而对妈妈的意见也越来越大了。

转眼之间,孩子已经12了,要去读初中一年级,选择住校。雅芝这才突然发现,自己每天那么仓促匆忙地催促孩子,导致孩子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成长。如今,孩子就要离开自己的身边,雅芝才觉得后悔:既然学习是要花费一生去进行的,自己又为何要那么急急忙忙催促孩子,让孩子无所适从地长大呢!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患有拖延症,殊不知,孩子的节奏和成人的节奏是不同的。假如父母能够静下心来等待孩子成长,也能够真正展开生命的韵律,更好地陪伴孩子,那么在人生这场旅途中,父母就能跟随孩子的脚步欣赏更多的美景。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都是拖着孩子一路狂奔,不但父母辛苦,孩子也失去了喘息的机会。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没有归途的旅程,那么对于人生中很多美妙的风景,由于没有回头路可走,我们一定要更加放缓脚步,在风景秀丽的地方驻足停留,用心欣赏。反之,心急如焚地赶路未必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有可能因为忙中出错,导致事与愿违。

清朝年间,有个读书人带着小书童进京赶考。然而,因为在路上出了一些意外,他们耽误了些时间,所以越是靠近京城越是心急如焚,结果一不小心迷路了,根本不知道还需要多久才能到达京城。

眼看着暮色苍茫,夜色渐浓,而且还生起了雾。读书人心急如焚,正巧遇到有个农民在锄地,因而走过去询问:“老伯伯,请问京城是往这个方向走吗?”老伯伯点点头,读书人又问:“请问离京城还有多远呢,我们还能赶在关门之前赶到吗?”农民想了想,一本正经地说:“走得慢,能到;走得快,基本没希望了,只能等到天亮了。”读书人有些生气,心想:为何走得快到不了,走得慢反而能到呢?这个老伯肯定是在故意戏弄我们,真是太可恶了。如此想来,读书人加快脚步,朝着京城的方向走去。小书童也背起书,跟在读书人的后面。

然而,才走了没几步,小书童就被路上的树枝绊倒了,摔在地上,背着的书和行李也全都散了架。读书人更着急了,手忙脚乱地收拾书,却接连好几次都没有捆扎好。最终,等到书和行李捆扎好了,也已经太阳落山了。读书人这才理解农民的话,看着京城的方向感慨地说:“哎,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咱们快点走明明是想赶路的,却导致进展更慢了。”

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按部就班不仅仅意味着因循守旧,也意味着人们能够保持内心的节奏,稳定地向前。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要遵循事情本身的规律和节奏,而不要违背和破坏规律。

很多人都曾经养过蚕,那就知道蚕蛹要想变成蛾,需要漫长的过程。尽管蛾破茧而出的过程很痛苦,但是这个过程却不能加速。曾经有孩子为了帮助蛾尽快突破蛹的束缚,因而用剪刀帮忙,帮助蛾快速地摆脱蚕蛹。没想到,蛾因为失去了破茧成蛾的锻炼过程,导致翅膀疲软无力,从蚕蛹里出来没多久就死了。每一只蝴蝶都要破茧才能成蝶,也只有经历过生的痛苦,才能拥有美丽绚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