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规则
- (美)约翰·P.科特
- 2173字
- 2021-03-28 04:29:19
译者序
今日职场新规则
刘语珊
商业分析机构深响联合创始人,前腾讯商业分析师
1973年,约翰·P.科特教授在哈佛商学院启动这项研究的时候,他恐怕没有想到,这将会变成一项长达20年的长期研究项目;他可能也不曾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到这115名毕业生足足20年的职场生涯中;他更不曾想到,自己将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建立起这样的联系,并最终将他们的成功经验总结成今天你手中的这本《新规则》。
他恐怕也不曾预见到,在这本书首次付梓20余年后,即便时代变迁,他在1993年基于这115名MBA毕业生的人生经历所提炼出的成功法则,今天依然能够启发大洋彼岸的年轻人,并为今天的我们的职场路径提供参考。
今天的世界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经济环境自然是截然不同的。
与1973—1993年的20年相比,今日的我们经历了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的破灭、2010年开始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今天我们又在追踪人工智能的趋势,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下一次技术革命所创造的新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早已摒弃了对制造业及大公司体制的盲目迷信,甚至已经走过了过分忽视实体制造业的另一个极端,来到了重新理解和审视制造业并帮助制造业进行数字化升级、迎接产业互联网的新起点。
但约翰·P.科特教授笔下,1974年走出哈佛校园的这些年轻人所经历的挫折、迷茫,与我们在今日的中国所经历的一切有着大量的共通之处。
今天我们虽然有了更多的效率管理工具,但依旧面临着诸多管理议题的挑战:奉行小步迭代、精益创业的科技企业也最终会发展成庞然大物,而其成长所花费的时间可能仅仅是制造业企业的几分之一,但在这个急速扩张的过程中,“大公司病”等问题并没有消失,反而被迅速激化了。大型企业的臃肿、庞杂,依旧使它们面对市场竞争时变化缓慢,并让那些身在其中能够感知到外界竞争的人们备感煎熬。
在鼓励扁平化管理的同时,大型企业对于敏捷管理有着极高的需求。而在中国企业对海外市场的诉求快速提升的今天,我们作为个体的职业路径该如何调整?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该如何培养?个体又该如何顺应时代的变化?这其中的种种法则与思考框架正是这本《新规则》通过115名哈佛商学院MBA毕业生近20年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提供的最大价值。
科特教授在20年动荡变化的经济环境下,耐心追踪,并以科学的研究手段总结出了这115名哈佛商学院MBA毕业生之间的共性:在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较高的自我标准、对竞争的追求及渴望,以及终身学习的价值观,都能够帮助个人更快地走向成功;而相较之结构庞杂的大型企业,选择灵活、敏捷的小型企业往往更能彰显个人的价值,能更快地实现个人职场及人生意义上的成功。
作为移动互联网及“双创”浪潮的亲历者,我曾在创业公司感受过一个小型团队从建立到拆分、各奔东西的过程,也曾在“互联网下半场”行业巨头的业务转型、架构调整过程中目睹了几千人在巨轮转向的过程中不得不顺应时代发展、进行自我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观察者,我也目睹了多个不同个体的变化与发展。
正如约翰·P.科特教授所描述的那样,无论在哪个领域,我所观察到的成功者,无一不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自我要求,对竞争有着极强的渴望,同时,他们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且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新事物的脚步。甚至在一些团队中,追踪新事物、新趋势已然成了制度化的标配,由专人专岗负责。而企业对终身学习的财务支持和员工服务,也体现出企业对终身学习的重视。
同时,互联网产业在中国兴起的这二十几年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几乎每5年,行业中的龙头乃至明星企业都会发生变化——从门户时代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物联网、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等纷纷兴起的今天,企业发展的速度在大大加快:中国互联网头部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企业发展至今不过刚刚20年历史,新兴的今日头条、美团、滴滴出行(简称TMD)等小巨头更是成立均不超过10年,2018年以“五环外”思维震惊业界的拼多多、趣头条更是3年内冲击上市。
这些企业快速发展的成功案例无一不在为约翰·P.科特教授的观察增添佐证:相较于传统金字塔式的庞杂企业结构,小型、扁平的团队更能带动企业快速发展,也更能为个人的成长提供机会。
在高度的资讯焦虑下,与1975年的那115名哈佛商学院MBA毕业生一样,我和我身边的许多人对世界经济的整体变化建立起了模糊的认知,但对于这些变化在长久时间内会如何影响我们的职业发展与人生,我们还是一无所知。宏观环境的力量如此强大却又如此悄无声息,有能力预见其长远影响的人也仅仅是极少数。
因此,约翰·P.科特教授在这本书中所总结出来的职场规则,以及他所提供的大量哈佛商学院优秀年轻人的经验案例,对我们来说也就更是难能可贵。从这些案例中,你既能看到时代浪潮的力量,也能感受到个人应对所在时代变化时的努力。而他们做出种种抉择时的挣扎与决断,无疑也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指向标。
就我个人而言,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做出了对我自己而言非常重要的职业选择。从约翰·P.科特教授所记录的案例中,我看到了“热爱胜于一切”,也看到了竞争驱动的价值,也了解到真正的平台并不只是你所供职的企业。同时,个体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有更多元化的形态。这些启示最终推动我做出了我的职业选择:带着过去的经验教训,离开所在的万人大型企业,再次面向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始小团队小步快跑的创业历程。
因此,我将这本书推荐给你,希望你也能从这本书中找到适合你的新规则,建立你的职场新基石,踏上你的职场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