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紫砂壶名家
古代紫砂壶名家
紫砂壶在其发展历程中,历经沉浮,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一种手艺并没有失传,代代传承了下来,而且在不同时期都得到了进步和发展。这些都得益于众多紫砂壶艺人和传承者的继承与发展,开拓与创新。以下我们来了解几位有代表性的古代紫砂壶名家,通过他们,紫砂壶的发展脉络也可见一斑。
金沙寺僧(生卒年不详)
金沙寺位于江苏宜兴湖滏镇,相传明朝时,金沙寺有一位制陶名手。史料中没有记载他的名字,后人称其为金沙寺僧。据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创始篇》记载:“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者,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目前,对于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考证了,不过可以推断出,金沙寺僧的出现,比供春壶来更早一些。
供春(约1506~1566)
明代正德、嘉靖时期,供春(龚春)成为第一个有姓名记载的紫砂壶作者。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中有如下记载:“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所以当初最早的紫砂壶,也被称为供春壶。
对于供春壶,当时备受称道:“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现在已经找不到供春壶的原型,只有供春壶的仿品存世。古代制作紫砂壶的能工巧手不少,其中供春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李仲芳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赵梁(生卒年不详)
赵梁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宜兴制壶艺人。赵梁所制茗壶以古拙朴实见长,多提梁式。相传,这种提梁式的制壶方式,发源自赵梁。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正始》中有记载:“赵梁,多提梁式,亦有传为名良者。”后世对赵梁的紫砂壶作品评价也非常高,民国李景康、张虹在《阳羡砂壶图考·创始》中说道:“阳羡壶之作提梁式者,或以赵梁为鼻祖。后之提梁式有硬耳、软耳两种。其制作精美者,硬耳多见,软耳较罕也。”赵梁与董翰、袁锡、时朋,并称紫砂“四名家”。
李养心(1522~1619)
李养心为明代嘉靖、万历间宜兴的一位制壶高手。擅作小圆式壶,世称“名玩”。以“小圆壶李四老官”得名。李养心的作品,朴实中又有一种华丽的美感。代表作品有:“菊花八瓣壶”,制作于明朝万历年间,目前收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内。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正始》中说道:“李茂林,行四,名养心。制小圆式,研在朴致中,允属名玩。自此以往,壶乃另作瓦囊,闭入陶穴,故前此名壶,不免沾缸坛油泪。”
时大彬(1573~1648)
时大彬,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时大彬出生于一个紫砂家庭。父亲是前文所提的著名紫砂“四大家”之一的时朋。从小对紫砂壶制作的耳濡目染,使得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十分了解,加上自己的不断创新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拍打泥片和镶接,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
时大彬制于壬子秋日
时大彬制作的壶式多样,有提梁壶、六方壶、僧帽壶、菱花壶、印包壶、书扁壶、半瓜水盂等。在制壶技艺方面,时大彬在泥料配制、成型技法、器型设计以及属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明许次纾《茶疏》中有记载:“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时大彬的作品很受欢迎,现存的十六七件珍品,被香港等地各公私机构和藏家收藏。
陈鸣远(生卒年不详)
清朝初期,涌现出一批紫砂壶制作能手,陈鸣远、惠孟臣等都很具有代表性。陈鸣远擅于将生活中的物品巧妙地融入紫砂壶中,在紫砂壶的工艺制作上,重视精雕细刻,巧妙进行堆花积泥,从整体上看,其制作的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活泼、形象逼真。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为世人所称道。
陈曼生(1768~1822)
井栏式壶 陈曼生监制
陈曼生生于清代乾隆年间,名鸿寿,号曼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一带)人。陈曼生不但是紫砂壶工艺大师,在诗书文画方面也都有造诣,在书法方面尤其见长,官任淮安同知。陈曼生擅长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等,在紫砂壶底部题铭书刻,世称“曼生壶”。
陈曼生开创了紫砂茗壶与诗、书、画、印等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制壶风气,一直流传至今,对当下的紫砂壶工艺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杨彭年(1796~1850)
杨彭年,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他不但是一位紫砂壶工艺大师,还将文人与艺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是著名的紫砂女艺人杨凤年的哥哥。杨彭年善于配泥,所制茗壶具有鲜明的特点。在色泽上,杨彭年制作的壶呈现出晶莹的玉色,气韵温雅。在造型方面,杨彭年所制作的壶,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备受大家喜爱,艺林视为珍品,现有“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井栏式锡包壶 杨彭年制
杨彭年是贯彻全手工制作紫砂壶的艺人之一。善铭刻、工隶书,在杨彭年所制的紫砂壶中,可以看到他追求金石味的工艺特点。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曼生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杨彭年的作品,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对后世影响颇大。
竹段壶 杨彭年妹妹杨凤年制
近代紫砂壶名家
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虽然我们国家的经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战乱不断。但是紫砂行业还是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诸多紫砂大师层出不穷,以自己精湛的艺术造诣,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留下了诸多闻名于世的紫砂壶。清道光年间到民国时期的黄玉麟,民国时期的范林源等都是这个时期著名的紫砂艺人。
四方铺砂壶 黄玉麟制
黄玉麟(1842~1914)
黄玉麟,清道光年间到民国时期人,祖籍苏州,曾经被苏州知名人士吴大澄聘请在家制壶。黄玉麟所制紫砂壶,多数是圆壶,将古代的青铜器和陶器的特色,融入了紫砂壶中,形成了具有艺术特色、莹洁圆润、精巧工整的作品。黄玉麟通过自己的创意,首创了紫砂工艺假山石景,可以说开启了紫砂假山工艺石景的先河。假山石景奇峰巍峨,伴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整体造型层峦叠嶂,使人清心悦目。其代表作“鱼化龙壶”,现收藏在宜兴陶瓷博物馆。
程寿珍(1858~1939)
程寿珍,又名陈寿珍,清咸丰至民国初期的宜兴人,号冰心道人。程寿珍是一位勤劳多产的紫砂壶名家,擅长制作一些简练的壶型,作品很有韵味,在粗犷之中可以见到艺术美感,技艺炉火纯青,所制的“掇球壶”最负盛名。程寿珍的养父邵友庭,也是其师傅,教授了程寿珍紫砂壶制作工艺。程寿珍在师傅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制作的掇球壶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和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
掇球壶 程寿珍制
竹段壶 范大生制
范大生(1874~1942)
范大生,字绳武,号承甫。清光绪元年到民国年间人。宜兴县丁蜀镇西望圩村人。范大生一生勤奋好学,对于紫砂壶制作刻苦钻研,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先进的制壶技艺,使得《大生壶》远近闻名,传世之作有“鱼化龙”“合棱”“一捆竹”“合梅”“仿古”“掇球”等壶。范大生的紫砂壶造型浑朴有致,色泽匀称,均为壶艺珍品。作品“雄鹰”获1935年英国伦敦艺术博览会金奖。范大生对徒弟言传身教,培养了冯桂林、叶得喜等紫砂名家,是一名德艺双馨的紫砂艺人。
此外,这个时期的紫砂大师还有很多,都以自己精湛的紫砂作品闻名于世。这是紫砂行业手工制作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紫砂壶制作别出心裁,不断创新的一个时期。关注这个时期的紫砂壶藏品,可以了解到近代紫砂壶的创作特征。
现代紫砂壶名家
当代,紫砂制作人才层出不穷,代表人物有: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等,他们各有所长,在设计和制作工艺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其中顾景舟老先生潜心紫砂陶艺60多年,在紫砂壶的制作上,可以说技艺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其与任淦庭、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蒋蓉,并称为“新中国成立后七老艺人”,对紫砂文化传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位于宜兴丁蜀镇蜀山老街的任淦庭故居
任淦庭(1889~1968)
任淦庭,字缶硕,号大聋、漱石,宜兴丁蜀镇人。任淦庭在紫砂壶制作史上,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虽然他没有读过几年私塾,但是却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因左手能书,自称左腕道人、左名。十五岁从师学习陶刻,1954年参加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任淦庭擅长在紫砂器皿上进行雕刻,雕刻的类型很多:山水、花鸟、书法,均有涉猎。任淦庭对艺术的美感,有自己独特的把握,能按不同形状,施以不同的布局,应用不同的刀法。当下任淦庭的诸多作品,被世人所珍爱和收藏。代表作品有:“八仙上寿”“月月红”“春到农村”“溪水罱泥”“田间归来”等。
吴云根(1892~1969)
吴云根,宜兴和桥人,清光绪三十一年,十四岁的吴云根到蜀山拜师学艺,师从汪生义(春荣)。曾用名芝莱,习得其父一手较好的烧窑本领。吴云根与汪宝根、朱可心为师兄弟。艺成后,吴云根随汪生义到阳羡紫砂陶业公司当技工,专制仿古器具。
民国四年,在宜兴利用公司当技师期间,吴云根的技艺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在后来战乱时期,紫砂行业虽然萧条,但吴云根还是坚持利用闲暇的时间来烧窑,制作紫砂壶,也使得自己的制壶技艺不断提升,并逐渐进入紫砂名手之列。1915年秋天,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厂到宜兴请名手到山西做技师发展当地的陶业。吴云根到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瓷工厂任技师,当时山西省省长阎锡山喜欢仿古的壶型,所以吴云根在这期间曾数次为其仿制,制品为阎锡山等所收藏。
提梁觚棱壶 吴云根制
在山西当技师期间,吴云根不吝啬赐教,将自己的平生所学和大家分享,为当地培养出了一批制陶技术人员,成为宜兴陶业界向外省传播紫砂技艺的杰出代表之一。
供春壶 裴石民制
串盖壶 王寅春制
裴石民(1892~1976)
裴石民,原名裴庆云,又名裴德铭。代表作品有“悟奇治陶”,裴石民所制紫砂壶特色鲜明,造型古意盎然,制作精细。裴石民的制壶技艺高超,在制壶行业中,颇负盛名。他创制出传统名壶“合桃壶”“菊蕾壶”“供春壶”,其中“供春壶”以储南强收藏的“供春”为蓝本,经过自己的精心改制而成,加入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将自己的构思和灵感加入其中,融合起来,使得这一件作品古朴雅致,含有浓重的历史韵味。这一款紫砂作品,后来很快为市场所接受。
裴石民一生清高,桀骜不驯,不喜欢趋炎附势,他的很多作品表达了严肃的主题立意,以凝重的传统文化,来批评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自己的愤怒。其傲骨处处显精神,有“陈鸣远第二”的美誉,曾为名壶“供春壶”配盖。
王寅春(1897~1977)
王寅春,祖籍江苏镇江,13岁开始拜师学艺,拜制壶艺人金阿寿为师,因为制壶手艺好,并且赠送刻有“阳羡惜阴室王”的印款盖于壶底,有很多客户向王寅春订货。宜兴蜀山切玉圣手、金石书画家潘稚亮,更是刻“王寅春”方章相赠,后来王寅春的作品中,都可以见到使用这个印章的紫砂器皿。
王寅春的作品类型多且技艺精湛,并且远销国外,大大提高了紫砂陶艺的声誉。“洋桶壶”“线圆壶”“15头咖啡茶具”“96头满汉全席的紫砂餐具”以及“圆条壶”“玉笠壶”“六方菱花壶”“八方盅型壶”“纹井壶”等都是其代表作品。
朱可心(1904~1986)
朱可心,可以称得上是人如其名的紫砂壶大师。他的名字寓意为:“虚心者,可师也。”朱可心十五岁的时候,拜汪生义为师,与吴云根,汪宝根结为师友。他真正做到了虚心好学,对各种紫砂壶的设计和制作都十分好奇,追求创新的紫砂壶制作工艺。经过好友吴云根的介绍,后来被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党校聘为窑业技工,也是在这个时期,朱可心创造出了紫砂咖啡茶具。其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云龙鼎”是最为著名的一件。这件作品高八十四公分,在参加百年一度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的时候获得了特级奖。“竹鼎”是朱可心的另一个代表作品,后来被宋庆龄所收藏。“云龙壶”“圆松竹梅壶”等的作品,都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朱可心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艺术创作,在这个时期,分别创作了“彩蝶壶”“高壶”“劲松壶”“色柿子壶”“报春壶”“翠松壶”等作品。并且首创了一种特殊的壶型,被称作“可心梨式壶”,并被国务院定为赠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国家礼品。
矮竹鼓壶 朱可心制
顾景舟南街旧居
朱可心和其他的紫砂艺人开办了“紫砂工艺班”,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有文化的紫砂艺徒。朱可心生平爱惜紫砂人才,教育了很多紫砂技师,并且经常亲自指导,正是因为这一份用心,使得紫砂行业在近代的发展很快,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顾景舟考察宜兴古窑址时与工作人员合影
笑缨壶 顾景舟制
顾景舟(1915~1996)
顾景舟,原名景洲,当代紫砂壶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的名气十分响亮,别的紫砂壶大师评价其为:“艺海一景舟,鼓足风帆,勇往直前。”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因为连年的战事,家道中落,迫于生计学习了紫砂壶制作手艺。年轻时的顾景舟很有天赋,在初学紫砂壶的时候,就拥有一手扎实的制壶技艺,不久之后跻身于紫砂壶大师之列。
顾景舟曾一度在上海准陶瓷公司雕塑制模室任技师,他曾用名“曼希”。在那个时代,“曼希陶艺”成为人们争相觅取的珍品。顾景舟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作品“石瓢壶”,因为线条简洁明快,宜书宜画,而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顾景舟的紫砂壶讲究线条的流畅舒展,比例的谐调秀丽给人以形象大方,实用之感。顾景舟不仅自己在制陶方面有很大的造诣,在对紫砂的历史,古陶鉴定分析等的问题上,都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先后发表数十万字有关紫砂陶艺的论文,为紫砂壶的理论研究和紫砂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蒋蓉(1919~2008)
蒋蓉,别号林凤,是一位杰出的女性紫砂壶工艺大师。1995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蒋蓉的紫砂壶作品细腻、别出心裁,生动形象、别具一格。
石榴树蛙壶 蒋蓉制
其作品曾在全国工业会议上获评特等奖,还曾经作为周恩来总理出访时赠送给东南亚等国家的礼品。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她为紫砂工艺“技术辅导”,在那个时代,能够有这样的任命,是一种很高的待遇和荣誉。在工艺界,是绝对值得称道的。
蒋蓉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她的“玉兔拜月壶”“百寿树桩壶”“松果壶”“菊蕊花蝶壶”“双龙紫砂砚”等都十分经典。其创作南瓜烟缸、大栗杯、菱形壶、金瓜壶、竹根等数十种,都在当时被批量生产。更有一系列大自然造型的工艺作品,深受大众喜爱。现在她的作品,市场拍卖价格颇高,很多都突破了百万元的价格。
紫砂11头果品 蒋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