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烧制
紫砂壶是泥土和火结合的产物,一把紫砂壶艺术品的诞生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其中一道工序便是烧制。由专业的人进行烧制,而制壶者极少参与其中。
紫砂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宜兴本地茂密的林木、毛竹以及丰富的煤炭资源。正是拥有这些充足的燃料,紫砂壶的烧制工艺也得以很好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烧制的窑炉从龙窑、倒焰窑、隧道窑、推板窑、梭式窑发展到现今普遍使用的电窑。
作烧窑前预热窑身使用的窑炉口
龙窑
据《宜兴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宜兴就出现了圆形升焰窑,而在唐代中叶演变成龙窑。龙窑是最早用来烧制紫砂壶的窑炉,现今在宜兴丁山前墅村,建于明代的前墅龙窑仍在使用。其结构简单,利用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建造,造价低廉,烧制时容易控制还原气氛和温度,但劳动强度大,装窑和开窑不便。20世纪30年代建成第一座倒焰窑,使用烟煤做燃料,窑内温度分布较均匀,可根据紫砂壶的不同需求改变和控制温度,因其使用周期长,劳动强度大而降低了利用率。在20世纪70年代,为弥补倒焰窑的不足,出现了隧道窑,适合大批量的生产,烧成质量高,并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而后根据传统方式设计出了推板窑和梭式窑,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窑的出现能非常精准地控制烧成的窑温和时间,一般只需几小时便可烧制完成,使用方便。但因其属纯氧化气氛烧成的窑炉,用于紫砂壶存在一定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