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越剧的音乐唱腔委婉抒情,飘逸清丽。自越剧诞生后,经过一代又一代越剧艺人的艰辛耕耘,不断创新、不断变革、不断发展,创造了众多的流派唱腔和脍炙人口的唱段。为记录保存这些珍贵的唱段,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在越剧诞生百年之际编辑出版了《百年越剧名家名段唱腔精选》,该书主要是对百年越剧的唱腔音乐,按各个历史时期编辑而成。此次“上海越剧名家唱腔精选系列”是按各行当的唱腔特点(包括流派唱腔)较系统地进行编辑,这对今后传承和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越剧音乐源自浙江嵊县农村的民间小调、山歌,农民在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田头歌唱”中创造了〔四工合调〕,后又吸收〔湖调〕形成〔呤哦调〕,成为落地唱书的主要曲调。l906年从曲艺形态的唱书衍化为戏曲形态之初,唱腔沿用的就是唱书的曲调。那时,唱腔单纯、质朴,也显得简单,甚至连丝弦伴奏都没有。自1917年越剧进入上海后,环境起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受到上海城市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表现的内容逐渐丰富,唱腔的局限性也更明显。1921年在上海成立了越剧第一个专职乐队,确立了定弦,唱腔为〔丝弦正调〕,越剧唱腔音乐才初步确立了板式变化体的框架。1925年施银花和琴师创造的〔四工腔〕,由于适合女性音域和嗓音条件,也为后来女子越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戏曲的“曲”是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是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主要艺术手段;唱、做、念、打,戏曲的四功中,“唱”居首,作为一个戏曲演员,“曲不离口”将相伴其终身。戏曲在观众中流传的主要是那些精彩的唱段,它可以跨越时空流传久远。剧目的生命力、剧种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靠优秀的唱段来延绵。越剧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很大程度是因为有一批脍炙人口的唱段拨动了大家的心弦,使人如醉如痴。

1943年,袁雪芬与周宝财合作,在《香妃》一剧中创造的〔尺调腔〕,对形成和丰富剧种的主要声腔音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久,又产生了〔尺调腔〕的反调〔弦下调〕,由于〔尺调腔〕及其反调〔弦下调〕的创造和推广,并不断丰富,越剧的主腔发展到新的阶段,音乐具有了更为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在这些主腔之后,又创造了〔男调〕〔六字调〕〔降B调〕,同时还相继形成被观众和专家公认的十三个越剧流派唱腔。作为既是越剧剧种的又是中国戏剧的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红楼梦》等,就得益于越剧改革后所创造的声腔音乐,成为上海文化标志性的代表之一,并具有世界性。越剧被称之为上海的地方剧种并不为过,它已经融入上海的文化之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它也是浙江的地方剧种,更是中国的越剧。

《越剧名家唱腔精选》(系列)由早期越剧唱腔、女班时期唱腔、新越剧时期唱腔、老生和老旦唱腔、大面和丑角唱腔、男女合演唱腔(包括现代戏唱腔)等,以及被观众公认的流派唱腔组成。这是第一套较系统、完整地体现越剧唱腔音乐的系列书,是越剧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者和越剧唱腔音乐研究者,是一份极好的资料;对越剧爱好者,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唱腔选集。

文化是需要积淀的,越剧也需要自身文化的积淀,我们将团结越剧界同仁,完成“上海越剧名家唱腔精选系列”的编撰,为剧种文化积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贡献。同时,也为上海文化和中国戏曲文化的积淀添砖加瓦。

figure_0004_0001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