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设计类学科专业实践选修课教学方法探索——以西南民族大学设计类专业为例

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 孟莹

摘要:实践是设计类学科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学分制的教学框架下,实践课程体系通常由不同的教学实践模块构成。本文通过专业实践课程对整个教学培养目标的作用、专业实践必修和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针对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定位,提出:专业选修实践课程应以国家战略需要为导向和以服务社会为出发点,从多层次、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入手,强化不同实践模块在教学方法、实践手段上的差异,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设计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一、引言

设计类学科是指以设计应用为导向的学科,既包括土木工程学科中的城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专业,也包括艺术设计学科中的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设计类学科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类别,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教育部等国家职能部门先后通过不同的文件对高校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地方职能部门也通过不同的人才培养项目 [1],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高校也从实践学时、实践内容、实践手段和实践方法等方面,对实践课程在学分与学时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在学分制下,高校根据自身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把人才培养分为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综合训练教育等知识模块,通过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要求的不同,以通识选修、通识必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等形式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其中,专业选修和必修实践课程组成了设计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环节的知识系统、技能系统和方法系统 [2]的专业系统训练和专业目标培养。也正是由于这些人为的因素,对专业选修实践课程的片面认识,导致了学分制下专业选修实践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

二、学分制下设计类专业实践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

1.对专业实践选修课程的认知不足导致培养方案存在先天缺陷

对于设计类学科专业而言,构建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实践、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依托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是实践选修体系参与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动,带动了学生就业和教师科研成果的创新。专业实践选修内容的多目标性赋予了实践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形式,实践教学的应用能力培养强化了学生对社会需求的认知。如果对专业选修课程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则会导致选修课程在不同的教学模块、实践体系建构的层次化、系统化中存在缺陷。

专业实践选修和必修课程,仅仅体现专业核心知识与相关知识的关系,好比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其建构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且缺一不可。专业必修课程奠定了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专业选修课程扩大了学生专业视野,一个是专业深度,一个是专业广度。专业必修课程是区别不同专业的根本,专业选修课程具有不同专业之间的知识交叉,既有人文知识,又有社科内容。专业必修课程一般较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和学时多,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选修课程一是保证了学生多元化的兴趣,二是彰显了专业选修课程紧跟社会需要的灵活性特点。有些高校培养方案没有认识到两者的相互关系,片面强调了专业必修课程的重要性。

2.对专业选修实践课程重视不够导致对教学实践效果的削弱

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整个系统。由于学制年限的时间限制,为了更好地解决当下和长远的关系,培养方案对专业必修和选修课进行了主观认定。比如,西南民族大学设计类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基于专业知识的主从关系,课程体系从宏观到微观、从法定到相关、从核心到外延的体系建构,也仅仅是人为的划分方式而已。但是,这种操作导致学生存在专业必修重于选修的错误认知,直接导致了这些课程在教学培养方案中所占学分的多少。比如,在城乡规划专业中,法定规划、专项规划和相关规划的分类,对应于总体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城乡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就被人为划分为在不同教学模块中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之列。

由于对专业选修课程的重视不够,直接导致了专业实践选修课程存在许多问题。表现之一就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学分和学时严重不足。在学分制下,西南民族大学17个学时一个学分,而设计实践课程则是34个学时一个学分,一个设计实践课一个学期4个学分,即每周8个学时,实践选修课程大多只有2个学时,学生课堂训练学时严重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对专业本身的理解深度。

3.学生专业背景的不同增加了专业选修实践教学的难度

对于西南民族大学而言,专业实践选修课一般针对相关专业的学生,但实践选修课程与实践必修课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对不同的专业而言,即使相关专业的培养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较大。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很难兼顾每个学生,实践教学系统性的训练受到影响,教学效果较差。

对同一个专业而言,由于选修课程没有年级差别的限制,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进度不一,学生的年级跨度较大,导致对实践选修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入,实践训练基础不稳,削弱了培养的整体目标。加上学生对实践选修课程不够重视,学生只是为了修学分而选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

①:设计类学科构建学生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三、学分制下专业实践选修课程对设计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专业实践选修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是培养学生差异化的路径之一

差异化培养是学生能立足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基础。高校会立足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制订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根据不同模块进行划分,建构实践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分体系。这种差异化基于学校资源禀赋的差异化,塑造了培养目标的差异化。通常专业实践必修课程构建了学生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专业选修实践课程承担了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广度、能力提升和方法的系统性。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地域性特别突出的高校,学校“服务民族地区和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办学方针,直接体现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过程上。对于一个专业而言,核心课程通常以必修方式完成教学过程,学生要有立足社会更强的生存能力和生存空间,必须具备差异化的竞争力。专业选修实践课程更多地照顾了学生在专业知识拓展、综合能力提升和兴趣爱好方面的取向,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培养的差异化方向。因此,高校选修实践课程更多地立足于学校师资配备、办学特色、地域文化的不同,客观上塑造了高校差异化的培养路径。

②③④:教学实践

2.专业实践选修课程的时效性是凸显办学特色的最好方式

专业实践必修课程划定了专业的基础边界,专业实践选修课程拓展了专业知识的空间。实践选修可以围绕学校培养目标的特色建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既可以扩充知识类别,又可以实现训练手段的多样化。因此,设计类专业设计对象的地域性、设计内容的文化性、设计手段的技术性等系统化训练,可与图书资源、教学资源、社会资源等结合,彰显高校办学的特色定位和方向。

⑤:教学实践成果展示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培养自身兴趣,拓展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更广的生存能力和空间。由于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可以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时时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实现不同模块的实践教学。[3]专业必修和选修实践共同构筑了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这种系统性的训练,只是由于知识点和与专业基础的差异,才促使它们被归入不同的模块,也正是由于必修环节彰显了专业的基础的“保守性”,导致专业选修课程的灵活性,更能凸显专业选修实践课程的多样性和特色性。

四、设计类专业实践选修课教学方法探索

1.强化专业实践教学与整个课程体系的衔接,在教学中理清三个关系

培养方案有实施的周期性,要处理好大学教育与社会再教育的关系,专业选修实践教学留出了弹性空间。在有限的学制期限内,结合设计类学科的特点,首先,要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打好专业基础教育;其次,要处理好拓宽知识的渠道、做好课内理论与课外实践教学知识的衔接;最后,建构系统性的教学实践体系,确立专业实践必修和选修课程之间的系统化训练的关系,确立不同的教学模式、手段和教学方法,形成立体教学实践。[4]

2.有效管理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弥补课堂教学学时的不足

在学分制培养模式下,专业实践选修课程学分较少,课堂教学的课时数不够。要充分用好课堂教学时间,强化课堂上的实践交流互动与专业必修实践之间的差异。课堂着重理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和系统方法论的建构。在调研过程中,将要注意的知识点、要运用的技术手段等训练放到课堂。利用课外调研实践机会,运用专业知识发现现实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在课堂上对问题的解决,引发更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通过交互性的互动方式,达到不同专业背景知识的交融。也就是说,把课堂作为一个互动平台,强调每个学生的参与度,而且要强化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和交互性。通过这种方式,把不同专业背景的劣势变成优势,同时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3.引入社会服务和国家战略需要构建专业实践特色

把社会需要引入选修课堂,实现自下而上的服务需求。可以结合专业选修实践课程内容,灵活运用实践选题对象多样化的特点,把教学内容进一步分解为基础内容、提升内容和拓展内容,分别对应不同的实践方式。这样既可以拓展实践训练的手段,又可以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还能让学生领悟到课堂与现实之间的不同。

专业实践选修课程是落实国家宏观政策的重要载体。比如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公共政策,更需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紧跟国家政策。其他的设计类专业,也具有时代性特点,在与社会服务结合的同时,必须契合国家宏观政策,体现地域性文化的特点。专业实践选修课程的灵活性既突出体现了当下社会的需要,又彰显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因此,要把政策、战略解读为设计实践导向,把地域文化赋予设计实践灵魂,把这两条主线贯穿在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把对案例的讲解转化为对案例的文化、政策的解读。

参考文献:

[1]张洪波,姜云,等.基于“卓越计划”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14(02):16-19.

[2]毕凌岚,冯月.城乡规划高校人才差异化培养现状浅析[C].2017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论文集,2017:045-048.

[3]基于多目标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为例[J].教学研究,2015(09):82-86.

[4]加强实践训练的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3):13-16.

本文为2018年西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专业特色的民族高校城乡规划设计课程数据化实践模式建构”资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