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博天下
  • 雷达
  • 1280字
  • 2020-06-25 14:41:43

夯歌·小调·秧歌——陕北民歌简介之一

夯歌、船工歌,皆属劳动歌曲,其词、曲均与打夯、划船等劳动有密切联系。

“噢一,噢二,噢三,调来着,轻轻起,慢慢放,小心打在脚尖上……”这类夯歌,往往是打夯者随口编来的。歌词内容和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都与起夯、打夯、间歇、换位等劳动细节紧密相关。它起着统一节奏,组织力量,指挥劳动,鼓舞士气的作用。一人领唱,众人相和,听起来雄浑有力,震天动地。类似这种劳动歌曲的,还有“劳动号子”,如打硪号子、耕地号子、碾场号子、绞煤号子等。船工歌,是船工们划船时唱的歌。流行在黄河沿岸的《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和一些船工号子,就是这类民歌。它的歌词和音乐同划船动作紧相配合,流露出波浪起伏、船只动荡的水上情调。

小调,亦称小曲。各种日常歌唱型的民歌,都在此列,数量很多,在陕北各地广泛流传。其题材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揽工歌》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脚夫调》《摊场》《采茶》《割草》,表现了农民参加劳动生产的各种情景;《闹灾荒》《卖娃娃》《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记述了农民的各种遭遇和悲惨生活;《绣荷包》《走西口》《骂媒人》《捎手帕》,反映了农民朴素真挚的爱情生活和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憎恨;《画扇面》《尼姑思凡》则描述了市民生活;《十爱钱》《十不足》,对封建贵族作了辛辣的讽刺;《哭长城》《祝英台》《十盏灯》,叙述了历史传说、故事。还有表现自然、生活、知识、情趣的民歌,如《对花》《采花》《五点红》等。

祝贺(左起:雷达、杜淑清、贠恩凤、孙韶)

秧歌调,是农民每逢春节、灯节闹秧歌时边舞边唱的一种民歌。它与民间歌舞往往浑然一体。通常所说的秧歌调,也叫“四六句(曲)”“拜年调”(神、府一带,称为“大套”“高调”),曲调尽管不同,但形式较为固定,歌词、音乐多为四句。其唱词是群众闹秧歌时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即兴歌唱。如歌唱某人某事或说些吉利话。秧歌队的领头人(俗称“伞头”)都是见啥唱啥、出口成章、能歌善舞的民间歌手。当伞头指挥秧歌队扭成一个圆圈时,由二人或多人手执花扇在打击乐和唢呐声中扭到场地中央,表演《踢场子》舞,接着再演“武秧歌”“文秧歌”及跑旱船时所唱的“水船曲”和其他小节目。这种除四六句形式的秧歌调之外的其他曲目,神府一带又统称为“小套”“小曲”。包括大套、高调、小套、小曲在内的这一整套歌舞和曲调,都应在秧歌之列。所以陕北秧歌是丰富多彩的。

洛川秧歌,没有歌舞,比起上述秧歌,更为音乐化了,那是一种把好多曲调连接在一起的无伴奏“套曲”坐唱。因此,名为秧歌,实是另外一种民歌形式。靖边秧歌,叫大秧歌,似乎更进一步,由四人以上的演员登台表演,有人物角色的雏形和简单的表演情节,已接近戏曲形式了。

陕北小调的词,是由五言、七言(也有三言)组成的分节歌体,即一个曲调、反复咏唱的多段体,以叙事见长。其音乐与信天游迥然不同,比较复杂,多由四个以上的乐句组成。节奏规整,调子平稳,旋律起伏不大,风格细致柔和,多在城镇村舍用真声演唱。有独唱、齐唱、坐唱等形式,常用伴奏。

1978年9月16日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