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应链金融5.0:自金融+区块链票据
- 段伟常 梁超杰
- 5字
- 2020-08-27 23:52:18
第1章 绪论
1.1 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产业背景
1.1.1 颠覆式创新是商业时代的主旋律
Markides 批判性地指出,颠覆式创新不应只包括颠覆式技术,还应包括管理模式创新。科学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是人类数次产业革命的直接推动力,可以称之为“颠覆式技术”;但商业领域的颠覆式创新,并不仅仅指颠覆式技术,颠覆式创新的内容不仅仅包括技术产品创新,还包括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比如折扣店、联合采购和在线商业教育等,网络上流传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等,后面三项就属于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
Christensen将颠覆式创新模式分为[1]:低结点和新市场。所谓低结点,即该颠覆式创新获得低利润,在最低端价值网络服务大宗消费者的颠覆式创新。新市场颠覆式创新是指创造新的价值网络,必须面临开拓市场的困难。小米的商业模式是典型的低结点模式,可以认为“5%硬件综合净利率红线”是小米的商业模式,这是对传统渠道、层层加价的硬件销售模式的颠覆。小米坚决执行5%硬件综合净利率红线,是创新模式使然。
有远见、善于捕捉机会的企业不会静待其他企业怎么做,也不会等待转折点的出现,更不会犹豫不决、决策迟缓,而是将会利用新技术、新业务模式或新生产方式,以敢于试错的精神持续改进现有体系,最终有一个优秀表现。我国互联网领域的颠覆式创新,抓住了传统企业专注于边际利润最高的服务与产品,而创新的小公司则避开大公司的领地,以大数据获取顾客价值创造的背后逻辑,重新设定客户的价值情景,从而进一步实现客户需求。
在我国几乎所有领域的企业决策者最关注的问题都是颠覆式创新。当产业价值链、行业结构、业务模式、客户需求等,发生了影响深远而且出人意料的变化时,决策者最渴望得到解答的问题是“行业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变化”。在商业生态圈、平台战略、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概念陆续崛起的今天,白领与蓝领、创业者及大公司管理者,都在思索“如何把握未来趋势”这一关键问题。只有理解、掌握了行业趋势,才有可能分享这类由颠覆式创新趋势带来的红利。令人欣喜的是,我国企业管理者已经开始习惯颠覆式创新了,并且在积极思考如何利用新技术来改进日常运营和业务战略,这也是成功企业的必行之路。
令多数企业决策者最为担心的是,竞争对手借助颠覆式的先进技术与服务,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企业与产品价值,而对自己目前的业务模式构成了威胁。企业决策者必须适应在当前颠覆式创新频繁出现之下的挑战。企业经营成功的法则已然在悄悄发生变化,以往依靠对产品的持续性改进就能够应对市场竞争,转变为企业家要能够不断重塑企业和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在颠覆式创新时代,传统企业应当分析自身的价值创造逻辑,分析如何导入创新基因,如何植入创新能力,通过重新分配关键资源,主动地重塑企业业务流程、商业模式和客户价值,而避免被动适应超强度的竞争。
人类社会目前正站在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交汇点上,颠覆式创新的商业系统创新正聚焦于此,缤纷迭出。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传统行业的边界更加模糊,跨界创新将彻底改变整个商业的运营逻辑。颠覆式创新是当下传统金融业决策者的必修课。传统银行掌握大量的客户资源,熟悉各种复杂的监管政策,对环境具有极大的适应性。但科技正在颠覆传统的金融业,金融机构不得不与金融科技公司分享自己的客户与市场,传统金融机构将构建边界更为扩展的生态系统和银行平台,创造新型客户体验。传统金融业融合金融科技企业,构建创新商业模式,实现深度协同效应,正引领数字世界的创新。
1.1.2 B端赋能模式:T2B2C
赋能(Empowerment)作为管理理论,是组织中上层对下层的授权并赋予能力,使得下层的组织单元能够依赖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获得更好的结果。赋能是授权的升级,所提及的“能”不仅是权力还包括能力。
普华永道在2018年世界移动大会发布《科技赋能B端新趋势》白皮书,认为科技企业发展的新方向是从C端到B端,并阐述了T2B2C模式的内涵,且认为科技企业创新将迎来B端服务的发展风口,T2B2C模式,T端为科技企业,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B 端为企业端;C 端即消费端。过去20年,中国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围绕着“衣、医、食、住、行、玩”等多个C端应用场景,涌现出众多产业独角兽。但目前C端随着获客成本攀升、客户黏性下降、场景重复迭代,以及互联网企业估值方法转变等原因,服务于C端的科技企业,其创新空间已十分有限。而在B端企业服务市场,中国落后于与美国,虽然中国B端企业数量也达到千万级,但在中国B端市场缺乏像甲骨文、微软等重量级科技服务提供商,可见,中国B端市场蕴藏巨大的商机。其中,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成为金融科技企业赋能B端的重要方法。
在 C端市场接近饱和状态下,B端市场还极具发展空间,成为下一个蓝海市场。B端的科技企业创新模式具有新特点,科技企业作为“T端”,不是简单的技术服务,而是能够赋能B端、服务C端。T2B2C模型如图1-1所示。
在图1-1中,T2B2C平台赋能模式是指T端具有整合C端资源的能力,能围绕C端客户特征识别有效场景及相匹配的产品与服务,T端向B端开放其平台的功能,实现B端利用T端能力来实现对消费者的洞察,调用T端的技术、服务及渠道资源,快速获得市场并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进而提升C端用户体验及用户黏性。T端与B端共同重构服务体验、推动产业升级,T2B2C形成闭环,成为市场发展的助推器。
图1-1 T2B2C概念模型示意图
传统企业在产业转型与电商化过程中面临困局,T 端赋能 B 端正是针对这一关键问题而产生的。但T端面临着B端企业灵活性、产品专业性、市场细分和场景复杂等要求更高的需求,T 端如何适应这种更为复杂的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是T端赋能B端的关键,需要立足于特定产业,理解与打通产业链,提供场景式解决方案。
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将成为赋能B端的五大科技,加速助力行业转型升级。未来十年,将迎来一个技术渗透全行业的深度发展期,科技渗透率最高的行业为“TMT”(电信、媒体和科技)、金融、零售、医疗及交通运输等。在金融领域,T 端企业要具备领先的金融技术能力,结合风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以开拓B端广阔的市场,为企业金融服务提供解决方案。
1.1.3 金融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作用
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客观反映,是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自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放缓,中国的经济发展总体开始从效率驱动阶段转换到创新驱动阶段(特别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效率驱动阶段,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是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复杂度、技术可得性、市场规模等效率推动因素,在创新驱动阶段,创新和商业成熟度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金融技术和生产技术是同步演进的,但金融技术创新是生产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研究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成果,而是金融创新的成果;那些没有金融制度创新的国家的工业革命无法发生。因此,我国要想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金融资源就必须为产业成长、产业扩张、产业集聚、产业整合、产业并购等一系列行为提供金融服务,这是我国产业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国目前属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符合我国劳动密集型的成熟制造业的特点,银行贷款倾向于流向这一领域,但当我国经济换挡到创新型驱动时,这一金融体系会明显阻碍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目前,实体经济融资存在结构缺陷问题,表现为信贷资源在大企业与创新型中小企业间的错配;信贷资源流向产能过剩行业甚至“僵尸企业”,不利于新兴产业融资,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所以,我国金融业自身急需创新改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本质上要求金融创新适应产业升级的创新驱动下的融资需求。
图1-2表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与金融发展的匹配机制。[2]
在图1-2中,虚线表示中国将来可能达到的阶段,实线代表中国已经或正在经历的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阶段向效率驱动阶段的转变,再到创新驱动阶段,效率和创新因素的影响起到关键作用。而实现效率和创新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匹配金融结构的多样化,以及更高的资本配置效率。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技术的更新、新兴产业的出现,都要求金融系统为其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工具,产业升级反过来促进金融效率的提高和金融结构的变化。
可见,我国大量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已经从原来的经济效益问题,转变为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问题。按现有的金融结构来看,金融发展仍然追求规模扩张(规模效应),不注重通过丰富金融产品和提高生产效率来适应大量中小企业创新所要求的资本和融资需求,就会阻碍资金流向增长潜力更高的创新型企业和服务业,形成对产业升级的“金融抑制”。
图1-2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作用机制
如何解决“新常态”下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金融深化论(也称为“金融自由化理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放弃传统的“金融压制”政策,推行“金融自由化”或金融深化,即应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提供更大规模、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满足对于创新幅度大、接近前沿的技术和产业更多的研发融资需求,促进技术和产业的孵化,实现产业内部生产力的提升和服务业的发展。[3]
目前,我国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需要追赶世界前沿技术水平,必须依赖自主创新来实现产业升级,全社会的投资格局必须由过去的财政主导型过渡到金融主导型。目前,我国政府大力推进“互联网+”战略下的金融创新,相对于传统金融,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弱化了金融中介的作用,容易实现“金融脱媒”。这类去中间化的金融创新,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提高、融资成本降低,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和生产,是金融创新直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价值所在。
1.1.4 产业区块链的应用
金融与民生领域的区块链应用价值被逐步得到广泛的认可,各行业区块链解决方案纷纷被提出。区块链技术具备分布式、防篡改、高透明和可追溯的特性,非常符合整个金融系统的业务需求,因此目前已在支付清算、信贷融资、金融交易、证券、保险、租赁等细分领域落地应用。
信用广泛地存在于各个领域,在理论上区块链技术几乎在所有的产业场景下,都能对交易痛点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而信用创新广泛影响到经营成本、交易效率、生态优化等多个方面,包括电子信息存证、版权管理、产品溯源、数字资产交易、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等领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库整理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提交的406项与区块链有关的专利申请中,225项专利申请来自中国,美国仅有91项。
区块链技术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因实体产业体量巨大而容易产生令人吃惊的巨大效应。例如,食品溯源服务已经应用电离交易与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链;众安保险的“步步鸡”项目,利用跟踪设备、面部识别技术和区块链账簿来追踪数百家农场的“走地鸡”从鸡苗到售卖的全过程。
首家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版权领域的A股上市公司——安妮股份,其基于区块链的版权存证服务已为几百万篇作品提供了确权服务,区块链技术在确权、授权与维权过程中具有海量、快速、即时性的优点,实现了“创作即确权、使用即授权、发现即维权”。
在产业链中,区块链是一种优秀的协同工具,具有“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的功能。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产业链协同效率仍然不高。例如,国际贸易领域的协同问题较为突出:交易周期冗长、流程复杂、资金流巨大、信息透明度欠缺、风险较高等。但从本质上看,国际贸易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信任与效率问题。国际贸易涵盖跨境交易、物流、支付、结算等环节,几乎在每个环节区块链都可以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所产生的机器信用,具有“信任传递”或“信任外溢”的特点,其记账过程所产生的信用,具有两大效果:第一,对于系统内部,实现将资产转化为数字资产,全体成员都接受信用资产的交易模式;第二,对于外部机构,记账的数字资产是以“黑盒”状态转为“白盒”状态,系统记账的完整过程具有不可逆、透明化的特点,完全具有信用自证的特点,极大地降低了多主体之间的互信成本,特别是在“陌生关系”下的交易主体。
区块链技术架构在传统的信息系统之上,但如果产业中的交易信息并没有广泛转化为数字信息,将难以实施区块链技术。目前,我国很多实体经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对于数字化模式缺少动力,导致产业链中的信息流与实际运作难以存在完整的映射。目前,金融创新对中小微企业的吸引力极大,结合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在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机制下,大量中小微企业开始具有动力去推动自身的数字化模式,完整的交易信息已经开始由线下转向链上并实现整合,供应链全链管理得以实现,运营效率得到提高。
相应地,新型的数字资产将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驱动实体产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前所未有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