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产业链“自金融”模式兴起的意义

现代银行诞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逐步形成货币保管、贷款/存款、汇兑职能等功能。间接金融是近代金融史的显著特点,以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金融一直处于绝对垄断地位。间接金融的存在逻辑在于工业文明的发展,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大幅提高;同时,“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专业化的中介机构来进行,银行业实现了提高效率、剥离风险、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作用。

但在理论上,银行业本质上是金融功能的一种实现形式,而技术也是金融功能的实现形式,所以技术的进步完全可能颠覆现有的银行模式,通过创造新的金融中介形式,实现技术对银行的替代。我国近代,从当铺到票号,再到银行的演化历史,证明了没有绝对不变的金融中介模式。金融中介的实现形式会因时代和技术而转变。交易复杂化、信息不对称和高昂的信息处理成本,是传统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存在的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金融的中介职能是否会演化出全新的形式,正是金融业颠覆式创新的聚焦点。

自金融就是主体之间直接投融资的行为,其前提是信息对称和信息处理成本不高,例如熟人之间的借贷行为。自金融包含金融机构、主体(存款人)、客体(贷款人),其中主体与客体之间是陌生关系,正常情况下不存在联系,完全由金融机构承担沟通功能。如果主体与客体因为技术使能而产生了联系,或本身同属于一个系统(机构/集团、社群、供应链等),两者之间在数据和资源方面可以实现共享共通,那么新的金融模式就可能产生了。

我国目前正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也符合自金融的理念。互联网技术使得永不见面的主体之间产生联系,由完全的陌生关系转变为有机的系统结构。互联网金融以技术解决信息交换问题(信息易得性和获取成本),信息中介以技术的方式实现,改变了传统金融的服务方式,拓宽了金融的内涵与外延。互联网的精神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它会促使我们人与人之间更好地合作、分享。依此理念,金融服务的去中介化或弱中介化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企业自金融,即企业与金融相结合,并利用金融手段为企业提供服务。我国在近10年内,开始有企业主动开展自金融服务,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尝试利用自身的实力和对产业链条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客户数据的掌控能力,实现产业链上的自金融。随着金融创新需求的日益高涨,不少企业已意识到主动开展自金融服务的价值,如何开展金融创新正成为决策者感兴趣的新问题。目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周期中,越来越多的核心企业愿意参与供应链金融并分享收益。信息技术的改进短期内不会完全取代信用中介服务功能(如线下的信用调查),却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自金融的范围。

企业自金融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7]

一是针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以资金集中管理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二是针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融通;

三是针对消费者提供各种形式的金融服务。

国内已有部分集团企业设立财务公司,已经出现具备行业特色的综合金融服务。我国产业升级要求金融系统发挥其助推实体经济的作用,而现行传统金融服务的创新仍然存在较多的“瓶颈”限制,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强烈变革的需求,与企业经营升级的动力不谋而合,“企业+金融”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自金融的新业务、新形式将大量出现。

金融活动在宏观上是信用货币的创造与调控,但在微观上是主体(包括个人)资产的自主配置和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征信成本,自金融行为开始具备脱离持牌信用中介的基础,主体可以直接获得真实透明的信息,作为资产的主体,就可以自主地做出投资行为决定。自金融目前仍然难以取代复杂经营活动所带来的金融中介服务,但是随着生产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简单透明,直接进行自金融活动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产业+金融”的自金融是未来金融市场的蓝海,是产融结合实践的主要模式之一。


[1]Christensen,The Innovator's Dilemma,1997年。

[2]刘东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实证研究》,天津商业大学,2018年。

[3]E.S.Shaw(美),《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2014年。

[4]王全景、郝增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经济结构基础:所有制结构与金融结构——基于双重二元结构的视角》,经济科学,2018年。

[5]唐志宏,《供应链金融4.0的若干思考与实践》,供应链金融智库,2017年。

[6]万联网,《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18年。

[7]宁小军,《自金融》,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