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硫唑嘌呤时该注意什么?

硫唑嘌呤是维持缓解IBD最常用的药物。该药起效慢,要在用药第12~16周时才达到最大疗效。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高热、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症状、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肌痛和关节痛。不良反应以服药3个月内常见,尤以1个月内最常见。高敏反应通常在启动治疗后2周内出现。引起高热的机制可能与硫唑嘌呤或其代谢物的特异质反应有关。骨髓抑制可迟发,甚至有发生在1年及以上者。用药期间应全程监测,定期随诊。第1个月内每周复查1次全血细胞,第2~3个月内每2周复查1次全血细胞,之后每月复查全血细胞,半年后全血细胞检查的间隔时间可视情况适当延长,但不能停止;头3个月内,每月复查肝功能,之后视情况复查。

另外,需关注本类药物的相互作用。有研究发现,硫唑嘌呤与5-氨基水杨酸制剂联用后IBD的复发率更高,骨髓抑制毒性的风险更大。别嘌醇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继而影响6-巯基嘌呤的代谢灭活途径,引起6-巯基嘌呤毒性增加。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与别嘌醇必须同时服用时,应降低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的剂量。在硫唑嘌呤的转化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谷胱甘肽,即可能导致肝损伤。酒精是谷胱苷肽S-转移酶的抑制剂,能明显降低体内谷胱甘肽的水平,因此,服用硫唑嘌呤时需远离酒精。硫唑嘌呤与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联合用药可明显增加青年男性克罗恩病患者肝脾T细胞淋巴瘤的风险,但发病的绝对人数很低,联合应用于IBD的获益远大于肿瘤的发生风险。接受硫唑嘌呤的IBD患者对标准乙肝病毒疫苗的应答反应降低,但可以在治疗前安全和高效地免疫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与破伤风疫苗,第24周免疫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硫唑嘌呤是否会降低患者对狂犬病疫苗的免疫应答,尚无文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