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观察:大学生眼中的家乡变化
- 肖文
- 1669字
- 2020-06-28 09:52:28
序
创新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亦是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大学生更好地创新创业,关键是要具有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智慧和本领,核心是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担当能力和协作精神。为此,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始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培养更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2013年,我院以实践创新为基本依托,制定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开启了“一化三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初步建成了有机融合、联动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形成了配套完备的运行制度体系,打造了一批创新创业教改项目和重点实践项目,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更有力地接受社会赋予的使命。该工程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拓宽学生理论视野;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促进学生团队协作;以暑期实习为支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境外游学为载体,丰富学生人生阅历,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理念和思维习惯。通过“践行悟道”,力争培养“品德高尚、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知行合一”、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优秀人才。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商学院各专业通过实践教学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专业实习与实践、境外深造与游学、职场翱翔与创业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创新成果。这是商学院教书育人的“品牌活动”,亦是学院教学实践改革的有益探索。本丛书记载了“一化三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的主要成果,记载了商学院各专业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创业方面的感悟、体会等,从学生的“悟道”体现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根本。“一化三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紧跟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出发;把握当前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改革人才培养供给体制;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工程实施效果来看,有四点经验值得肯定。
第一,重视实践教育,专业建设“特色更特”。专业建设不仅需要校内课堂,也需要社会课堂,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使得学生具有全局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院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对接,以暑期社会实践、企业认知实习等为“助攻”,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团队合作等能力;加快将企业“引进来”,让更多的企业能够融入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实践场所。
第二,组织学科竞赛,品牌活动“亮点更亮”。电子商务等专业通过“调研、竞赛、创业”三驾马车,来打造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能力塑造、实践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科竞赛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既能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又能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新的想法、打下扎实基础。所以,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注“挑战杯”“电子商务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特色活动,打响系列竞赛活动品牌。
第三,鼓励学生创业,人才培养“优势更优”。电子商务等专业紧跟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人才需求,积极调动学生创业兴趣,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应当把握当前人才需求现状,尤其注重现阶段紧缺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学院通过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联系相关机构,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服务,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自信,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优势更为明显。
第四,突出“两化”融合,国际视野“广度更广”。“一化三型”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突出特色化与国际化相融合的特点,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创新者。学院通过推动建设境外交流平台,鼓励学生“放眼看世界”。通过游与学相结合,增学识、长见识、开眼界,与原本的教学形成互补,使学生自觉加强国际意识,主动参加国际化学习活动,不断增强自身国际竞争能力,促使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提速增效”。
肖文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院长)
2017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