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引擎,将对我国发展模式带来深刻变化。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作为供给方,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组织方式,提高人才供给能力与水平。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以下称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教学组织的重要方式,其成效对完善提高职教供给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在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要“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指明了新常态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改革方向。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提出“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改革的办法调整产权、投融资、分配、流通等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力,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企业对劳动力的能力需求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企业对会计财务人员的需求很大,中高职学校供应量也很大,但其能力却不能很好地满足职业化的要求,这必然要求职业教育需要创新优化教学组织,提高培养水平,实现高素质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二、中高职衔接的基本内涵及主要模式
中国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职成教、岗位培训等多方面,而中职校、高职院校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础、最系统的部分。强化中高职衔接教育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的重要举措,将有力地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所谓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通过有效的制度机制有机结合,梯度递进培养职业人才的职教组织方式,是构建多形式融合培养、多能力职业化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它的优势在于根据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程度,给予恰当的教育培养,以提高教学效率,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用人单位参与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要求全面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热门专业,根据会计人才当前和未来的供需状况,通过强化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着力解决会计人才需求和供给质量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会计专业职业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3+2”五年制中高职衔接。学生中考后升级到“3+2”中高职衔接班,前三年在挂钩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学习;第三年由高职学院组织选拔考试,升入高职,有一定的淘汰比例。就杭州市的学生来说,近几年升入高职的比例在80%左右,入选的学生后两年在挂钩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学习。
(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是指由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共同研究制订五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专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联合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由高职院校为主统筹中职、高职阶段的教学与管理。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期满后经考核合格方可转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课程设置前后衔接更紧密。
(3)单考单招模式(含高职院校提前招生)。招考是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学生升级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两年或三年。在复习备考阶段学生的学习力、基本素质得到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今后发展力、适应性相对较强。
三、当前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及存在的关键问题
从上文可知中高职衔接的三种主要模式各有优劣。下面以浙江省2016年中高职会计衔接的生源分布情况为例做简要分析。
从表1可见,三种中高职衔接模式中,单考单招模式是主要的模式。采用单考单招模式的中高职院校是各自独立办学的,其办学方式与综合性大学差不多,在实践中中职、高职紧密度不够,未能实现有效衔接。而近几年对“3+2”五年制和“五年一贯制”的探索实践比较多,因此这两种模式下的中高职契合度会高一些。但是,从需求端来看,还是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急需提高衔接的紧密度和有效性,改善供给质量。
表1 2016年浙江省中高职会计衔接的生源分布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当前中高职衔接主要存在五大关键问题。
(一)培养目标区分不明确
长期以来,中高职衔接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而是相对独立,各办各的学。比如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理论上中职会计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的初级技能人才起基础性作用,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中高技能人才起引导作用。而实际上是由于中高职缺乏沟通,导致中职目标与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不够清晰、课程设置“各自为政”。如在中职会计教育中设计了中级人才的培养目标,而高职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二)专业课程重复开设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理论上讲,高等职业教育应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课程,但从现实操作层面来看,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沟通不充分,各自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这不仅造成了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课程有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实训、企业涉税事务、税务筹划、财政与金融、管理会计、财经法规、会计基本技能、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审计基础等。课改前,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会计专业的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实务等。可见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会计基本技能这五门是重复设置的课程。虽然中职会计与高职会计教材分中职版、高职版,但其中部分内容是相同的。进入高职后,约有三分之一的课程内容学生已学过,课程内容缺乏挑战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
(三)专业技能实习倒挂
中职学校一般都是20世纪80年代初建成的。近几年发展很快,特别是通过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建设,多数已初步实现了专业的现代化建设,无论是校内实训设备、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基地的建设,还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提升,都比较快,为专业技能(实习)课的开设创造了条件。而高职院校中除了由初(高)中专升级为高职院校的基础比较雄厚,实训实习条件比较好之外,一些新办的高职院校设备缺乏,双师型师资不足,影响了专业技能(实习)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呈现出有些实训项目与中职的差不多,中职毕业生在高职学习中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显著提高,一些高职的有些技能课程甚至出现“倒挂”现象。大多数学生只是换了一张文凭而已,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多大提高。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没有中职学校严格,一些学生反映学习还没有高中阶段扎实。
(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传统的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操作技能的培养,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能力,甚至是操作技能。在强技能、轻理论的教育体制下,中职教育主要是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忽视了其他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造成整体文化素质原本就不高的中职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或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影响其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而高职教育理论上要求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和素质,这也是中职生源不被高等院校看好的主要原因。而通过“3+2”五年制、“五年一贯制”等中高职衔接模式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仍然接受着与中职雷同的专业技能教育,对职业化技能之一的职业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训练严重缺乏,因此毕业入职后他们的岗位适应性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差。
(五)“直升生”学习动力不足
“3+2”五年制或“五年一贯制”的职业教育两种方式是探索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能促进学校建设一体化的课程。而部分学校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体化地培养学生,比如因为招生没达到班额,因此把“3+2”五年制的学生合并到普通班一起上课,由于升学淘汰率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大,对学生的动力不足,浪费学习时间,因此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降低了高职文凭的含金量。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创新优化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思考
(一)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府引导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围绕满足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的现代职教培养新目标,做好中高职有机衔接的顶层设计工作,制订中高职衔接工作意见,要求中高职院校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评价观念,从学校办学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运行管理与监控、师资队伍建设、就业指导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入手,创新衔接制度机制建设,完善工作评价和质量监控,形成以培养中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以培养初级技术型人才为补充,社会、企业、学校、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协同的中高职衔接体系,提高职业教育高素质劳动力有效供给能力。
(二)建立高职院校主导的衔接机制
在中高职衔接中,高职院校处于主导地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与挂钩单位、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有比较多的沟通,但是没有形成常态化、全面化,多数学校还是各办各的。因此,要强化高职服务中职的主动意识,建立健全高职对中职的服务联系制度,创新衔接机制,深化衔接内容。其一,建立中高职院校结对制度,要求高职学校与中职学校通过双向选择建立相对紧密的结对关系;其二,高职院校有计划地开展对结对中职师资的专业培训,提高中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其三,派遣高职院校教师到中职学校的对口专业挂职任教或举办专业讲座,同时聘请中职高水平教师担任高职客座教授,实现中高职课程教学全方位联动;其四,中高职学校对口专业相互参加教学教研活动,加强教学衔接上的探讨和研究等;其五,高职学校承担单考单招的技能考试命题与组织工作,从评价选拔上引导中职专业技能的教学方向等;其六,建立衔接工作制度,将中高职衔接纳入对高职学院的考核评估,明确主导责任。总之,通过高职对中职的服务,实现中高职教育间的常态互动,加强中高职专业教学的衔接,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中高职分工协作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中高职人才培养都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但中高职在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要求上,又要有明显的级差。高职教育不仅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要比中职更胜一筹,而且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涉及面及综合能力和素质都应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中高职应该明确培养目标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衔接。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目标强调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理论知识,一专多能;认识基本的单据,熟悉日常主要经济业务的处理,具有日常经济生活的操作技能;掌握企业在账务处理中的简单流程并能付诸实践。中职教育主要培养初级技能操作型专门人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目标则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经济头脑、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懂经营、懂现代会计理论和方法,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现代化高级管理人才。中高职人才培养应按照对口专业设置课程,做到“专业有所对口、课程有所对应、内容有所区分、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的思路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技能标准,从社会需求出发,从课程建设入手统筹规划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四)加强中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创造更加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以提高中高职教学衔接的适应能力。要以总量充足、水平提升、结构优化为目标,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第一,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行业企业“访问工程师”培养制度,多渠道、多形式实施职业院校师资海外培训计划。加强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壮大职业教育高层次人才队伍。第二,加大引进和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聘请国内外企业专家任兼职教师;积极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外先进企业学习和合作,努力提升专业水准。第三,高职院校的名师工作室吸收中职教师为徒,进行重点培养,提高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第四,启动新招聘教师入职第一年进行“师范教育+企业实践”培养培训制度,促进专业教师职业化发展。
(五)建立职业教育集团,打造中高职衔接平台
中高职人才培养最终是服务社会经济的,因此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要实施中高职现代化建设工程,以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深化中高职衔接密度,扩大学校和企业行业的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创新合作方式,发挥规模效应,提高学校和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及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度和社会吸引力。浙江省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走向集团化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许多经验。如以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为牵头单位,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市西子社区学院、杭州银泰百货有限公司、浙江西子宾馆、杭州西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世界国际旅游有限公司、杭州中宙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优麦食品有限公司等21家单位为集团成员的职教集团,实行“中职+高职+成校+名企”的模式,紧贴企业行业需求,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强化岗位化培训,共同培养现代企业所需的新型技术人才,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的“链上教育”。
五、结语
总之,只有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才能充分整合社会、企业、学校多方资源,发挥职业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才能提高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提供高素质劳动力的能力,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才能真正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