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理念进步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公平研究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面向知识服务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研究”(13YJC870005)和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本体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研究”(Y201329192)研究成果之一。

丁楠

[摘要]图书馆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公益性机构,移动技术的采用和学科服务的推广促进了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发展,但是技术与理念的进步也可能带来信息公平问题,本文认为经济障碍和技术障碍是移动图书馆推广过程中影响信息公平的主要原因,而学科服务在实际上并没有影响到信息公平。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 学科服务 信息公平 高校图书馆

1 背景

信息公平,是人们的公平思想在信息活动领域中的反映,是指信息主体之间在信息利益关系上处于平等的状态[1]。信息公平的目标是保证每一社会成员可以获得他们参与社会管理、得到基本生活保障所需的基本信息[2]。若信息利益关系处于不平等状态,就被称为信息不公平。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信息不公现象与物质财富不公现象一样长期存在,成为社会不公平的组成部分。信息社会分配的不均衡导致社会民主化原则被扭曲,社会信息资源无法最有效地开发与利用。

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背负有促进信息公平的使命。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也在积极谋变,适应环境的发展,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组织、检索和服务时,积极采用新技术,尤其是近两年来,紧跟潮流采用移动技术扩大用户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同时高校图书馆还积极设置和推广学科馆员制度,以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服务。

移动技术和学科馆员制度的采用,确实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增添别样风情,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显得比较高端了。技术和理念的更新来势凶猛,但是汹涌浪潮之下,信息公平的问题却也随之涌现。图书馆在历史长河的闪光之处,不在于它服务了多少精英,而在于,它对促进信息公平的努力,对弱势群体的态度。

2 移动技术与信息公平

2.1 移动图书馆概述

移动图书馆服务是指面向移动用户提供的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如美国苹果公司的iPad)、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无线接入的方式访问图书馆资源、阅读电子书、查询书目和接收图书馆服务信息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3]。目前,移动图书馆的服务主要仍然是传统图书馆服务功能和手段的延伸。移动服务最初大多从短信服务开始,随着移动技术的进步,网络接入环境不断改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增大,目前主要的服务方式有短信服务、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为无线应用协议)网站服务和客户端应用服务[4]。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开展使得图书馆离泛在服务的实现更近一步,即便不跨入图书馆建筑,也不处于图书馆的公共开放时间,用户也可以尽情使用图书馆资源。然而看上去很美的移动图书馆能否花开遍地?倘若它只能芬芳少数人的庭院,而和另一部分读者相距遥远,那么它仍然有可能妨碍信息公平。

消除用户获取信息产品与服务的障碍主要有经济障碍、文化障碍、制度障碍和技术障碍[5]。开展图书馆移动服务,离不开以下三要素:移动通信网络,个人信息成本和信息能力。移动通信网络的广泛覆盖主要依靠政府的努力,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只要遵循馆内乃至校园内全面覆盖和免费提供即可,即图书馆本身的行为不会涉及信息公平,需要关注的主要是信息成本带来的经济障碍和信息能力造成的技术障碍。

2.2 经济障碍

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最初需拥有相应的移动终端,之后又要源源不断地投入网络费用。目前,移动图书馆主要有短信、WAP网站与客户端应用三种服务模式。其中,短信服务使用历史最久,范围最广,门槛也最低,它对移动终端要求不高,普通手机即可满足需求,在成本上由于资费套餐的存在,几乎所有高校图书馆用户均可承担。短信服务的进入门槛虽低,但是提供的服务也较为单一和有限,主要集中于借阅信息,催还通知和新闻通告等等。WAP网站服务和客户端应用服务在成本投入上则相对较高,二者都需要具备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而较高的网络流量也决定了其资费也相对较高,尤其是客户端应用服务,对手机的性能要求更高,产生的网络流量也更大,由此带来的经济成本也更高[6]。智能手机的降价、移动资费的降低是图书馆不可预测且无法把握的,因此高额的经济投入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其提供的服务更为丰富,不再局限于文本信息提供,还能提供多媒体等服务体验,但其普及也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高端的服务只覆盖到“高端”的人群,那么信息公平的问题也不可避免的产生。

2.3 技术障碍

“信息能力”一词,其英文对应词是Information Literacy,也译为“信息素质”。这一术语最早是在1974年举行的美国图书情报学全国委员会上被提出,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 ski第一个使用“信息能力”这一概念——“所有经过训练的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称为具有信息能力的人,他们知道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权利的平等只是实现信息公平的形式要件,而不是实质要件。如果个人所处环境同别人相比在信息能力上处于弱势的状态,那么这个人很难获得信息公平的待遇或感受。要想真正实现信息公平,必须在信息权利平等基础上实现信息能力平等。信息能力平等才是实现信息公平的真正的实质要件[7]

由于良好的教育背景,高校用户的信息能力相对高于社会用户,绝大多数高校师生都具有计算机基本技能,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以移动终端为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并非难事,但也并不意味着用户都能自愿自觉去掌握这些技能,例如不拥有高端移动终端且没有此预算的用户也不会主动去学习相关技能。而对于部分老教师而言,他们文化水平虽高,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熟悉,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对其而言更为烦琐,计算机习惯和背景的缺失使得他们在图书馆服务的使用上本来就后人一步,而移动图书馆的出现使得他们与泛在图书馆的距离更远。

2.4 对策

移动图书馆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在美国,移动图书馆已日趋成熟,呈现出多样化、普遍化、特色化的特点。而在我国,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图书馆数量还相对较少,服务单一,以短信服务为主,还处于简单应用阶段[8]。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使用移动图书馆时出现的经济障碍与技术障碍,不但影响到信息公平,也影响到移动图书馆的推广。如何在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方式的同时,不影响到信息公平甚至促进信息公平,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首先,图书馆的信息提供必须以传统方式和移动方式同时进行,后者不能覆盖前者,同样的内容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通过两种方式都可获得。

其次,在WAP网站界面设计上,文字模式和多媒体模式的WAP网站并存。文字模式可适用于传统的二代网络和低配置手机,简洁明了的页面舍弃比较占带宽的图片、FLASH和音频以保障用户访问流畅,版面设计人性化尽量避免使用滚动条,减少文本框设计和链接层数。这种模式的设计主要为满足低端配置的用户无障碍使用图书馆服务。多媒体模式则是简洁模式的扩充版,在提供基本信息服务的同时,还可获得视听享受,丰富阅读体验[9]

最后,在技能培训方面,由于高校读者良好的教育背景,使得技能培训的开展易出成效。馆内培训可通过小型讲座的形式进行,提高馆员对移动技术的熟悉度,用户培训可通过在图书馆检索培训讲座及院系授课中附加短时讲座的方式推广,制作培训短片也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方式。重要的是,在技能培训之前,需开展一个详细的读者调查。

3 学科服务与信息公平

学科服务是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针对读者日益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文献信息需求而推出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在国内,1998年清华大学首建学科馆员制度,2010年前后,出现学科服务研究热潮,涌现出大量相关论文。目前,国内已开展的学科服务表现出种类繁多、深入一线的特点。对于深入一线,目前有个通用的术语叫“嵌入式”。这些服务总体而言,可分为面向教学和面向科研两大类。这也是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3.1 面向教学的学科服务

面向教学的学科服务体现为培养和提高师生信息能力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针对的主要是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在实际操作中,信息能力更多地被称为信息素养或者信息素质。该项服务主要是通过图书馆员参与到院系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过程中,以承担课堂教学或者专题讲座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得经过信息培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善于利用多种信息工具、查找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分析、进而得到答案的技术和技能[10]

这种服务具有以下特点:它是一种面向过程的服务;它是一对多的服务,个性化程度相对较低,是一种普适的服务;它是一种基础性的服务,满足的是师生在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需求。不过也正因其一对多的特点,加上高校图书馆素有开设检索课程及讲座的经验,因此该项服务开展难度不大,覆盖面也较广,不但没有影响到信息公平反而较好促进了高校范围内的信息公平。

3.2 面向科研的学科服务

基于高校的主要任务,及机构学术评价和个人学术评价带来的行政压力,面向科研的学科服务显得光彩夺目。学科馆员们融入用户的科研过程,针对其科研方向和信息需求,提供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同行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热点等信息,为用户项目申报时的查新、研究过程中的分析报告、结项后的评估和成果推广等提供的全程知识服务。尽管依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面向科研的学科服务包括教师科研服务和学生科研服务,但由于国内现状影响,目前的面向科研的学科服务主要为教师们提供。

不同于面向教学的服务,面向科研的学科服务具有以下特点:它不是面向过程的服务,而是面向解决的服务,信息的提供和技巧培训不是重点,必须分析用户需求,提出解决方案,实现用户问题的最终解决;它是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没有万能的解决方案;它的实现和完成需要馆员更高的专业知识和智慧付出。因此,它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更多凝结馆员智慧的、成本更高的个性化服务和产品。较高的人力成本和智慧成本决定了其小众的特征,换而言之,无法让所有人都得到这种相对“高端”的服务。这种服务最初在高校中以试点方式探索进行,当其逐渐走向成熟时,收费问题变得无可回避。而一旦收费,便成了经济问题,优秀理念下的服务竟然造成了新的信息不公平?一些有识之士,很早便提出以上忧虑[11]。因此,面向科研的学科服务与信息公平之间的矛盾点主要在于收费,对该问题的探讨焦点也集中于收费是否合理。

此时,如何理解信息公平的问题?首先,要区别对待不同信息需求:基本信息需求与竞争信息需求。根据信息的种类,可知信息“种类”较多。有些信息是人们参与社会管理和实现自我发展所必需的信息,在高校中体现为师生顺利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所需的信息或必备的信息素质,这种信息需求属于信息公平的范畴,必须满足,事实上也可以得到满足。然而也有些信息是人们在竞争领域所需要的信息,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或者通过职称评定所需的信息,这种信息外化为情报产品或者知识产品,其信息需求的目的具有竞争性质。一般而言,竞争性领域的信息可以也应该通过商业化的信息服务方式,以市场的方式予以提供。高校教师尽管各人掌握资源有差距(有时甚至差距悬殊),然而一旦走进竞争领域,其信息需求也将以市场方式满足[12]

其次,科研活动的本身具备的一定的“商业”性质,决定了它要向提供竞争信息服务的图书馆支付一定的成本。以项目为例,在项目申请成功后,有相应的科研经费予以支持,在项目结项后,部分项目成果也会通过商业渠道转化为经济利益。查新作为图书馆在项目申请阶段的服务,一向是收费的,而且根据查新难度有不同的收费标准。那么之后贯穿于项目过程的各服务阶段,与科技查新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它不可能成为免费的公益服务。适度收费可保障该服务不会被滥用。正如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在发展多年、成本不断降低的情况仍然不敢轻言全面免费,以确保读者在提交申请时持有适度的慎重一样,面向科研的学科服务也必须面对费用问题。否则一旦资源被滥用,公平又从何谈起。

再看信息公平本身的目标。信息公平的目标是保证每一社会成员可以获得他们参与社会管理、得到基本生活保障所需的基本信息,强调的是个人的基本需求。信息保障制度,是信息公平问题的核心。而信息保障制度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人们所需的基本信息。信息保障制度侧重于实现信息可自由获取,而不是将信息平均分配给所有社会成员[13]

最后,收费是难以避免的,完全的免费也会影响到信息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公共图书馆为例,与中国公共图书馆逐步从收费走向免费的趋势相反,国际上,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趋势是从免费走向收费,其收费服务是利用市场机制改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14]。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大众,追求的是面的覆盖,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本校师生,基本可以达到全面覆盖,难度主要在于服务的深度,收费更加难以完全避免。现在比较得到公认的收费款项有:“基础服务免费,高端服务收费”与“高消耗信息服务的收费”。鉴于上文提到的面向科研的学科服务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更多凝结馆员智慧的、成本更高的个性化服务和产品,符合“高端服务”与“高能耗服务”的特点,因此收费可谓理所当然。

因此,面向科研的学科服务是难以避免的,合理的,且并不违背信息公平的原则。

4 小结

在图书馆漫长的发展过程,理念将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区别开来,并彰显出自身独特的价值,而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每一次进步,也推动图书馆在信息组织和服务方式上发生一步步乃至天翻地覆的变革。然而图书馆毕竟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实体,只要社会还存在信息不公平,那么图书馆也难以完全消除。图书馆人需要做到的是在社会的巨大变革面前保持清醒,在图书馆的日新月异面前也不可沾沾自喜,图书馆的魅力更多地源自它的精神力量,而非技术水平。防止变革中信息不公平现象的出现,让所有用户共享图书馆发展的成果,促进信息公平,是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蒋永福.信息能力平等、信息公平与公共图书馆制度[J].图书馆学研究,2006(1):2—6

[2]范并思.图书馆资源公平利用[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3]姜颖.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中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1(12):75—78

[4]梁欣,过仕明.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探索.图书情报工作[J].2013,57(9):58—64

[5]范并思.图书馆资源公平利用[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6]梁欣,过仕明.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探索.图书情报工作[J].2013,57(9):58—64

[7]蒋永福.信息能力平等、信息公平与公共图书馆制度[J].图书馆学研究,2006(1):2—6

[8]姜颖.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中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1(12):75—78

[9]梁欣,过仕明.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探索.图书情报工作[J].2013,57(9):58—64

[10]朱甜.大学图书馆自我营销的新策略——嵌入式学科服务,图书馆学刊[J].2013(5):50—52

[11]李超平.学科服务:能走多远?[EB/OL].[2013-7-26].http://www.mingzhiguwen.net/archives/1876.html

[12]范并思.图书馆资源公平利用[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13]范并思.图书馆资源公平利用[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14]范并思.论公共图书馆的收费服务[J].图书馆,2011(3):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