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经济领域因主要力量的实力对比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核心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的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主要是由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水平决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世界经济的大发展时期,由于世界的资源分布及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世界各经济体的实力差距非常突出。大量新兴国家的涌现以及生产力水平的大大提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内容日益丰富。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唯独美国不仅未受到战争的破坏,经济反而在战争中急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上称雄一时,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战后初期,美国的工业生产达到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55%,同时,美国还独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3%,拥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的75%。美国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商品提供者、最大的市场,也是最大的投资国和债权国。

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的绝对优势和巨大的影响力,通过一系列步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多边贸易体系,逐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霸主的资本主义经济集团。美国不仅建立了有利于自己对外扩张的国际经济秩序,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相对统一和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客观上也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国际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在由美国、英国发起,有44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定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按布雷顿森林会议的有关协议,美元与黄金保持固定比价,其他货币均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比价。这使美元不但与黄金身价相等,而且成为最重要的国际结算工具和储备手段。美元的地位使美国对世界经济的运行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行,1945年年底,在华盛顿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两大机构。这两个机构均按出资比例确定各成员投票权大小,美国由此获得在国际金融决策中的支配性地位。

2.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47年,在美国的倡导下,23个国家和地区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国际多边贸易体系。该体系的主要作用是推动世界的贸易自由化,促使成员之间减少贸易壁垒,开放市场。战后一段时间美国的产品在世界上具有无可竞争的优势,一个开放的世界市场对美国最为有利。借助这一多边贸易体系,美国推动了数轮多边减税谈判。这些谈判的结果,促成了各成员关税的降低和市场的开放,对战后世界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3.实施“马歇尔计划”

战后初期一段时期,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优势在世界广泛施加影响。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向西欧17国提供了总额130多亿美元的援助。这不仅使美国的大量资本和商品打入西欧市场,还由此实现了美国对西欧国家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此外,美国还在世界范围内实行大量有针对性的经济援助,在扶持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同时,对其进行经济和技术封锁,遏制其发展,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条件。

4.对亚、非、拉不发达国家实施“第四点计划”

为了控制亚、非、拉广大不发达国家,推行美国的全球战略,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总统在其第二届就职演说中提出了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该计划的实质是在给亚、非、拉不发达国家以技术援助和投资的幌子下进行经济政治渗透,加强对外经济扩张,控制不发达国家中的受援国,扩展美国的势力范围。从经济目的出发,杜鲁门提出“发展这些国家将使我国工厂的生意永远兴隆”, “我们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随着各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我们应奖励对需要开发的地区的投资”等。杜鲁门还提出,“开发”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手段是有计划地实行技术输出。为了推行“第四点计划”, 1950—1953年,美国共向35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2445名技术人员,拨款共计31100万美元。美国还迫使“第四点计划”受援国签订双边军事协定,或参加区域性的军事集团,接纳美国军事使团,提供军事基地。“第四点计划”同“马歇尔计划”一样,都以经济援助为手段,推行美国的侵略和扩张政策。

5.对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则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遏制其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苏联损失惨重。战后初期,苏联急需恢复经济、重建家园,但为了防止美国干预和破坏其经济主权,苏联坚持独立自主和计划经济,没有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招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制裁。1949年11月12日,在美国的提议下,成立了旨在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封锁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参加国最初为12国: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加拿大、比利时、丹麦、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日本于1952年加入,希腊和土耳其于1953年参加。“巴统”对社会主义国家禁运的物资分为尖端技术产品、军用武器装备、稀有物资三大类共几百种。1951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巴特尔法案》(通称《禁运法案》),明令“巴统”成员如果向“共产主义国家”出口禁运物资,均被取消受美国军事、经济和财政援助的资格,使西方其他国家受挟于美国,从而导致东西方经济关系的隔绝。

(二)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在恢复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在70年代以后出现了明显改变,使战后初期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

1.西方世界三大经济中心

(1)日本经济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经过民主改革,1955年完成了经济的恢复和重建。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开始起飞,一直到70年代中期,日本保持了长达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60年代日本经济年增长率曾达到11.3%,创造了战后的“经济奇迹”。70年代初,日本经济平均增长9.7%,工业生产迅速占据世界前列,如船舶、钢铁、水泥、化纤、电子计算机、汽车等工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绝对优势,并且不断更新技术,使其产品由低技术产品向高技术产品转化,产品畅销全世界,一跃成为工业、贸易和金融大国,在西方世界的经济排名已由第7位跃升至第2位。80年代,日本已成为对美国最具挑战性的经济强国。不但人均产值超过了美国,日本的产品大举进军世界市场,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迅速上升;一些高新技术也步入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的金融实力大大增强,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2)西欧的发展和经济联合。战后初期,西欧在美国的援助下,经济恢复很快,到1949年,工业产量就已恢复到战前水平。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的20多年间,西欧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工业生产以7.1%的速度连年递增。同期美国为3.6%。从总体上看,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美国。到70年代,西欧已缩小了与美国经济的差距。西欧还通过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推进国家间的经济联合,逐渐摆脱了战后初期依赖美国的境地,增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70年代,已发展到9个成员的欧共体,不但国民生产总值接近美国,在出口贸易和国际储备方面还高出美国1倍多,其整体经济实力已与美国相当。1975年,欧共体的工业总产值和出口贸易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比重分别占33%和47%。1979年,在美元地位发生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基础上,西欧主要国家建立起了欧洲货币体系。西欧在经济上的独立性明显增强,西欧的工业生产总值、外汇储备、外贸出口均占世界第一位,远远超过美国。

(3)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力量是世界第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地位出现了明显下滑的趋势。在战后世界经济大发展中,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低于大多数西方国家。到1975年,美国工业产值、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所占的世界比重分别降到39%、13%、27%。从1971年开始,美国的外贸连年出现大幅度逆差。同一时期,因军费开支猛增,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急剧上升。“双赤字”严重影响到美元的地位,导致了“美元危机”的出现,1971年、1973年美国政府先后宣布美元贬值并最终与黄金脱钩。西方各国货币随即放弃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由此解体。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霸权的重要标志,它的解体表明了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动摇。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美国已不再是世界唯一的经济巨人,西方世界三大经济中心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欧、日本的经济实力与美国接近,相互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美、欧、日为增强各自的竞争地位,纷纷致力于组建区域经济集团。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出现,尤其是欧盟的壮大,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苏联经济大国地位及其变化

战后初期,苏联在遭受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和禁运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迅速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重建。1959—1965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1%。1955年苏联的工业产值仅为美国的35%,到1964年已达美国的65%。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对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在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意加强农业、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管理体制和计划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较多地强调效率和质量,提倡科技进步,主张集约化发展经济。1965—1980年的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国民收入平均增长5.9%,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8%,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其总体发展速度仍然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时的苏联不但拥有门类齐全的大工业体系,还在航天、核技术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苏联工业产品的产值一度占到世界工业产品产值的25%,其钢铁、石油、水泥、化肥等2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不但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还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对东欧地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因此,苏联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

然而,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虽然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增长仍然高于西方国家,但经济结构的差距却在迅速拉大。在西方国家加紧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之时,苏联仍以粗放式发展维持经济增长,在缺乏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情况下,苏联的生产效率和增长速度均日益下滑。80年代以后,苏联国内经济形势逐渐恶化。1986年,苏联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被日本取代。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来的政治结构和经济模式相继崩溃,曾经作为世界经济重要力量的苏联不复存在。

3.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现

战后,一大批赢得了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逐渐增强。据世界银行统计,1965—1980年,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率约为6%。不仅高于其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而且高于发达国家同时期4.7%的增长率。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总额从1970年的565亿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5671亿美元。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也从1970年的17.9%上升到1980年的28.1%。而最为突出的是拉美和亚洲的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其中主要有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和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尽管在地理、资源条件以及幅员上都有很大差别,但它们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发展,不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大提高,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同时由于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产业结构上也日益接近发达国家。虽然它们与美、欧、日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在国际市场上已经部分具备与发达国家竞争的能力。当然,尽管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经济多极化的一支力量,但短期内世界经济美、欧、日三大中心的局面不会有质的变化。

4.世界经济3种类型之间的联系与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体系演变为3类国家体系并存的统一体,即社会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的民族主义国家。这3类国家体系内部及3类国家体系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形成了世界政治经济体系错综复杂的局面,也构成了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经济还占据优势的两种社会制度并存,3类国家之间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局面不断加深,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全球化趋向,美国、欧盟和日本虽仍是主宰世界经济的三大资本主义的经济中心,但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世界经济中各类力量的对比,使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态势。

在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中,发展是各类国家经济活动的主旋律。但是,在发展中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但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依然困难重重。从总体上看,南北差距仍在日益扩大,北富南穷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观,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仍在发生作用。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做出艰苦的努力。

(三)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在深入推进。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以及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新的局面。目前,全世界区域性经济组织有30~40个,涉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区域性经济集团和组织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影响最深的是欧洲、北美和亚太三大区域的经济集团,它们是制约和影响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主体集团,它们同处在当今世界经济最发达或最活跃的地区,而且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巨大,其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的80%,同时它们还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主体。区域经济集团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1.高度一体化的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EU)是目前最为完备、最有成效的区域性经济集团。欧共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早形成的区域经济集团,经过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已拥有12个成员。90年代,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欧共体加快了经济一体化的步伐。1991年欧共体成员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简称“马约”),要进一步推进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1993年11月,欧共体更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并在接纳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后增至15个成员。1999年1月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开始启动,15个成员中,除英国、丹麦、瑞典和希腊之外的11个国家率先成为欧洲单一货币体系成员。实施单一货币——欧元,把欧盟的一体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增强了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地位。欧盟还积极向东扩展,吸收更多国家加入。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进入12个成员的流通领域,这是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最重大的变革,对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2004年,匈牙利等10个国家成为新成员,欧盟扩大为25个成员。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加入欧盟,欧盟进一步扩大为27个成员。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目前还有一个候选成员:土耳其。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2年,为应付来自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挑战,加固竞争地位,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达成了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该协定规定,从1994年起15年内逐步降低并最终取消在北美市场上对商品与劳务交易的所有关税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一个拥有3.6亿人口、2000多万平方公里广阔地域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集团。在这个区域集团中,成员国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加拿大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1/10,墨西哥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及美国的1/20,美国占据突出的主导地位。在1994年12月的美洲元首高峰会上,西半球34个国家的领导人一致同意用10年时间将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美洲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of Americas, FTAA),即到2005年建成美洲经贸集团。2001年4月,美洲国家组织第三次首脑会议确定,到2005年12月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美洲自由贸易区,形成从阿拉斯加到阿根廷的8亿人的大市场。最近一次美洲元首高峰会于2005年11月在阿根廷举行,但未达成任何关于“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这次会议的失败,封杀了让“美洲自由贸易区”赖以存活的全方位议程,意味着在可预知的将来几乎没有机会达成全方位的贸易协定。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当今世界上范围最广的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11月,经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提议,亚太地区主要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韩国和东盟6国共12个国家的外交部、经贸部部长聚会澳大利亚堪培拉,讨论如何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亚太地区有组织的经济合作正式起步。我国于1991年加入。1993年6月,正式启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名称,并从1993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非正式首脑会晤,以协调亚太地区的经济关系。欧盟是个排他性的体制完备的经济集团,而APEC是一个具有广泛经济协商功能的“大家庭”式的机构,通过共同参与、自主自愿、协商一致和承诺机制来推动成员之间的合作。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经济合作论坛,自1989年成立以来,在推动亚太地区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该组织在1994年的《茂物宣言》中,提出了发达国家2010年、发展中国家2020年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这标志着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迈入新的阶段。

4.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简称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同月28—29日,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其总部及东盟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东盟成立35年来日益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成为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安全事务中一支独立的重要力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经济方面,东盟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的浪潮,大力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现在东盟内部贸易已占所有成员外贸总额的20%,区域内投资增长也很快。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其目标是实现区域内贸易的零关税,2020年实现投资自由化。

二、当代世界经济的特点

(一) 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要特征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要特征,其总体格局和运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全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

(1)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国际贸易是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强大动力。贸易自由化使世界贸易总量迅速增长,而且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从而推动了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2)金融国际化。在当今各国普遍开放的全球政策背景下,金融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国际化,促进了全球范围的巨额资本流动和资本配置优化,从而推动了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3)生产一体化。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使世界生产日益一体化,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的跨国配置和国际分工模式的不断提升,从而推动了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 科学技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从产业革命以来整个经济的发展看,现代科学技术呈加速发展的态势,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信息技术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基础,信息产业形成了全球化的产业经济,信息革命大大促进了世界贸易、金融和生产的方式转变和发展势头。因此,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推动着当代世界经济的结构转变和整体发展。新的经济理论认为,信息技术革命将迎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时代将彻底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和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引发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基础。

(三) 总量发展与不平衡发展并存

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本来就存在巨大的经济差距,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本身又存在着不平等的结构,在这一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将会加剧。发达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大部分利益,同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分化将更加严重,部分新兴工业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将接近发达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很可能被“边缘化”,即被经济全球化进程所抛弃,根本不可能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

(四) 全球化与区域化、集团化并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发展迅猛,世界经济区域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区域化可以认为是对全球化的一种必然反应,寻求全球化收益的国家往往要借助区域化手段,全球化与区域化共同推进了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五) 面临环境、资源和人口等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挑战

环境、资源和人口等问题是全球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侧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而人口增长的巨大负担和经济资源的相对匮乏也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这些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三、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这一趋势将在21世纪继续保持下去。从发展趋势看,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如下特点。

(一) 技术进步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显示更强威力

毫无疑问,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可以充分预见,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深远。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当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国际商务活动空间距离迅速消失,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几乎一下子缩小到零,电子商务把一切商务活动从地理约束中解放出来,地理将不再是约束一个公司的市场范围和市场规模的因素。这将大大扩展国际交易,使经济全球化得到更大的发展。

同样,互联网可以帮助人们方便快速地获得市场信息,淡化经济信息不充分性规律,避免由于信息不充分造成供给和需求可能脱节、交易成本可能提高、经济活动速度可能放慢、价格机制可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另外,芯片技术、光通信技术、网络化技术以及软件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技术条件,特别是知识可以转化为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进行编码和传播,彻底改变了知识的社会化生产、传播、应用及存储。随着半导体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字压缩技术以及语音识别技术、虚拟技术、显示技术、自动翻译技术等的迅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必然是大趋势。目前,人工智能的快速兴起与发展,虚拟现实应用前景的展现,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

以信息和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很不相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形成了知识经济,它既不依赖于自然禀赋,也较少依赖巨额资本,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这一发展的结果是,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大为缩小,在生产与消费结构上大部分开放型经济都比较接近。这种技术差距的缩小不但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结果,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标志。

(二) 贸易自由化进一步走向制度化

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并不是终结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提倡的自由贸易化思想,而是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在21世纪建立和完善一个自由贸易体制,以一个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体制确定一个通向自由贸易的道路。贸易自由化离其最终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距离。自由化的过程只能是各国之间通过平等互利的方式实行利益平衡的过程。对于不同产业和社会集团的利益,需要由本国政府进行协调和利益再分配。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整体水平上存在差距,平等互利的自由化进程中必须包含对发展中国家的倾斜,包括市场开放在时间上的宽限和互惠在一个时期中的不对称。同时,贸易自由化过程应该是一个国际合作的过程,也是各国不断克服市场开放困难的过程。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也需要改变因各种理由而使保护主义一再抬头的现象。不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道路还只是刚刚开始,而且货物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还需要继续推动。贸易自由化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会在具有法律效力的制度框架下推进与实行。

(三) 生产一体化走向更高层次

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大现象,这一现象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形成了一种与全球化经济相对应的企业组织形式。

随着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生产一体化也将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使国际分工成为公司内部分工,资源配置成为公司自身的经营战略。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合理配置的生产网络,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生产的主要组织者。

生产一体化是生产过程的全球化,是从生产要素的组合到产品销售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全球投资的范围越来越广,生产一体化也将越来越走向更高的水平。由于跨国公司规划全球化生产,它在内部必然实行更合理的生产组织体系,从原材料的供应、加工工序到零部件的制造,一切都是在全球范围中进行。其结果是传统的以国家之间分工为定义的国际分工,表现为以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组织为形式的分工。跨国公司越是发展,这种分工也越是发展。由于近年来跨国兼并的大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展的速度大大加快,单个公司经营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从而使生产一体化得到进一步深化。

(四) 金融全球化要求更高安全保障

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国际金融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的重点将集中在金融确保全球化稳定发展和运行的有效体系与制度框架。一个与金融国际化相适应的国际金融新体制的建设,是金融国际化能否得到健康发展的关键。其中包括: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进一步探索和改革;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建立一个全球性的金融监管制度来防范金融危机;各国按国情不同,积极并稳妥地对金融开放战略进行探索。

三、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新特点

2016年6月24日,英国公布全民公投结果,51.9%的选票支持英国脱离欧盟,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世界经济将呈现新格局和新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一) 中、美两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影响越来越大

按2015年的数据,中国与美国占全球经济规模的比重达到了36%,预计2024—2025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届时中国与美国两个国家占全球经济规模比重将超过40%。英国脱离欧盟以后,相当于欧盟经济规模减少了六分之一,欧盟在全球的影响力将会下降,中、美两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影响将越来越大。随着这种格局的形成和加强,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人员流动、跨国直接投资、互联网技术应用、自然资源消耗等实践领域,甚至在国际关系、全球治理、软实力、国际组织中的领导力、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模式方面,不但中、美之间存在巨大博弈,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二) 世界经济板块进一步整合并且互相渗透和影响

在2008年之后,英国与美国无论在经济指标上还是经济政策决策上,都比较相似,英国脱离欧盟以后,由于历史原因,英国经济与美国经济存在相似性,而与欧洲大陆或者欧元区存在较大差异,会使英国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板块;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达程度是比较类似的,同时它们当前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面临的约束与客观限制也类似,因此,虽然它们地理距离较远,但是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它们会加强沟通和协同;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型市场经济体,也包括东南亚和拉美的一些新型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将扮演重要的板块角色,这一板块的特点是增长潜力依然比较大,经济前景主要取决于改革创新的意愿和政策灵活度以及与其他经济板块协同发展的状况;还有资源经济板块国家,主要包括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资源经济体,这一板块的特点是受外部经济影响大,经济波动幅度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另外那些尚未步入发展正轨的国家,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为典型代表,形成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弱势板块,仍然需要经受世界经济波动的考验,仍需要通过改革寻找发展机遇。

思考题

1.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怎样?

4.如何概括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