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市场产生于16世纪,形成于19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贯穿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从国别市场发展到区域性国际市场,最终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的过程。

一、区域性的国际市场

远在人类社会的中古时期,跨越国界的贸易活动就已存在。但由于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各国占据主导地位,可用于交换的产品很少,一般为体积小、重量轻的奢侈品,贸易范围也局限在相邻国家之间。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后,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得到发展,推动了欧洲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国际性集市,吸引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与,推动了更大范围的区域性贸易的发展。15世纪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北部城市,但由于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都不发达,统一的国际市场并未形成,国际贸易也只能限定在一些有限区域内进行,因而当时并未形成世界市场,但是区域性国际市场的发展为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早期的世界市场

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新航线的开辟、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以及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经萌生,就产生了强烈的原始积累的欲望,对外扩张成为欧洲商人的愿望,地理大发现则使这种愿望得以实现,并使国际贸易的范围和内容有了空前的变化。对国内而言,商品经济活动急剧扩大,统一的国内市场逐步形成。对国外其他市场而言,新航线的开辟为新兴资产阶级创造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殖民主义者利用暴力进入了亚、非、拉国家的市场。这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这样,世界市场在一种畸形发展的国际贸易关系中开始出现。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机器大工业建立,世界市场在扩大的空间范围内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英国成为世界各国贸易和市场的中心。英国出口工业产品、进口工业原料和农产品构成了市场的主要交易活动。

与区域性的国际市场相比,早期的世界市场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首先,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范围都扩大了,参加贸易的商品除了传统的奢侈品外,手工产品成为重要的出口产品,而殖民地国家种植的棉花、可可等原材料也成为贸易商品;其次,国家开始参与和干预贸易,贸易被欧洲国家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一种重要工具,这些国家普遍采取了重商主义政策,追求贸易顺差,保护国内工业。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初形式。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到19世纪60年代,一个区别于早期的世界市场、赋予了新的经济和物质基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

(一) 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条件

1.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

在国际分工形成以前,国际贸易实质上只是一种剩余产品在国家间的交换,它并不构成社会生产的基础条件。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使各国的社会生产全面专业化,每个国家都不能脱离其他国家而生存,国家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成为一种稳固的、必然的经济现象。

2.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

机器大工业以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生产能力,对开拓世界市场具有势不可当的威力,大工业带来的技术进步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的锐利武器。机器大工业不同于以往的手工生产,它一方面需要一个不断扩大的产品销售市场,另一方面也需要一个不断扩大的原料供应来源,它本身具有很强的扩张性,需要把商品交换关系推向整个世界范围。同时,机器大工业使进入世界市场的商品数量和种类也大幅度增加,许多大众消费品也进入世界市场,使世界市场的内涵更加深化,作用更加增强,各国的生产过程同世界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远洋轮船、铁路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以及电报、电话等现代化通信工具,也是大机器工业的产物,没有它们,国际交换难以在规模上进一步发展,所以,大机器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性和竞争的压力促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保持自己的优势。这给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扩张力和对一切过时的生产方式的破坏力,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冲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而走向世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也使其不断开拓国外市场,利用国外市场转嫁矛盾成为维持再生产循环的必要途径。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成为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内在动力。

(二) 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标志

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条件在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已基本具备,世界市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才得以形成,其主要标志是以下几点。

1.多边贸易、多边支付体系的形成

在这一体系下,贸易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并不依靠双向贸易中的收支平衡,而是以对所有贸易伙伴国的综合平衡为基础。英国此时成为多边支付体系的中心,这个体系为所有贸易伙伴国提供购买货物的支付手段,同时使国际债权债务的清偿、股息红利的支付能够顺利完成,有助于资本输出和国际短期资金的流动。这一体系的形成,反映了世界市场上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

2.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它们纷纷加强了资本输出。为了保证本国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帝国主义组成的垄断同盟在世界范围内掠夺殖民地或划分势力范围。到20世纪初,世界上已没有什么国家和地区可以脱离世界市场进行经济活动了。

3.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

在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各国货币的金平价(Gold Parity)使货币汇率相当稳定,从而使世界市场的价格水平趋于一致。世界货币的产生为国际贸易和资本输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加深了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

4.统一的国际贸易法律和贸易惯例产生

随着经济生活的国际化,调节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分歧和争执的法律规范逐步建立,如1883年在巴黎缔结的《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1891年在马德里缔结的《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等。这反映了世界市场秩序的改善。

5.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规律制约着世界市场的发展与特点

19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周期出现,标志着世界各国的再生产周期已按统一的世界市场机制同步运行。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市场实现问题,经济危机的世界性和周期性反映出通过世界市场连接的世界各国,在很大程度上已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标志着世界市场已高度统一,反映了各国国民经济通过世界市场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市场的传导功能已充分发挥了作用。

(三) 世界市场发展的新特点

1.世界市场参与国类型趋于多样化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市场参与国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少数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占统治地位。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苏联,但其对外贸易额很小,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不大。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则大多还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在贸易中处于附属地位,成了宗主国的产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殖民体系瓦解,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涌现出来,它们的国内市场也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不复存在,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相对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经济正在迅速成长的一股不容忽视的独立力量,在发展民族经济、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取得了突出的胜利,从而不断壮大自己在世界市场中的实力。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30%。所有这些都导致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参与国类型趋向多样化。

2.世界市场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国际贸易及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多样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主要是制成品出口和初级产品出口的垂直型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贸易额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也有所发展。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世界市场的范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度都进一步加深。从规模看,不论是商品贸易、还是劳务贸易,发展速度都相当快。不但世界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战前,而且世界贸易量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这充分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世界各国更多地依赖于世界市场来体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在市场范围和规模扩大的同时,对世界市场的参与更多地来自于技术革命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也向纵深推进。现代大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更多地要求资金、技术、劳务和知识产权实现国际联合,共同开发市场,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和国际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3.世界市场的商品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贸易的比重一直高于工业制成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深入,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国际贸易中的中间产品交易比重大大增加,而且发达国家加强了替代品的研制工作和原料的利用率与回收率,从而使制成品贸易日趋活跃。在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在各大类商品中增长最为迅速,石化产品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增强。同时,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整个商品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的兴起,使生产要素在国际的流动加强,导致劳务贸易迅速发展。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制成品出口增长快于初级产品,制成品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世界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从1970年的37%逐步下降到2015年的18.6%,制成品出口比重则由63%上升到81.4%, “一降一升”体现了国际市场商品结构变化的总趋势。

4.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和竞争更趋激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市场上的垄断现象进一步加强。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1994年1月1日生效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3国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意味着一个拥有人口3.6亿和年产值6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在北美大陆出现。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组织经济贸易集团。这些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区域内各成员之间贸易的增长,使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但这种封闭式的贸易方式无疑使世界市场被分割,商品流通受阻碍,自由贸易的范围和规模大为缩小。

跨国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发展,也在加强垄断的趋势。在经济集团分割市场的情况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通过跨国公司在许多国家设立分支机构,绕过他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从内部控制市场。跨国公司凭借自己雄厚的资金、技术、销售网络等以寡头垄断的方式实行全球战略,直接垄断了许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近年来,公司内部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控制了世界贸易总额的1/3,这也使自由市场进一步缩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有一个趋势,就是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进一步加强,包括对私人垄断组织的干预和直接对外贸易的干预等。在资本主义垄断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下,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也更趋激烈。垄断不仅不能消除竞争,相反,垄断资本争夺市场的竞争在力度、广度和深度上都进一步加强了。价格竞争的地位逐步下降,非价格竞争的地位稳步提升,即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改进售前、售后服务等方式来加强市场竞争能力。为了减少市场单一化所带来的政治经济上的风险与损失,许多国家的生产者则致力于广泛开辟新市场,向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同时,各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方式、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以及对外援助等方式竭力维持国内市场,并参与国际市场争夺。

综上所述,随着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峰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为纽带的世界各国生产、交换、分配为一体的世界经济体系。回顾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呈现一体化的脉络。世界市场一体化的过程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在国际交换这一环节的表现形式,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